探索山東城鎮化:「就地就近」轉化

2020-12-17 山東頻道

百鎮示範,讓城鎮化降低"門檻"

強縣不少,強村不少,可就是沒有強鎮。作為統籌城鄉發展、加快新型城鎮化進程的重要節點,小城鎮一度成為山東省的"短板".

數據顯示:山東省有1062個建制鎮,建成區面積共3317平方公裡,鎮區人口1297萬,平均每個鎮建成區只有3.1平方公裡、1.2萬人。據測算,如果每個小城鎮平均多吸納1萬人,山東的城鎮化率就可以達到60%以上。

抓好小城鎮建設,可謂迫在眉睫。

2012年6月,山東省下發了《關於開展"百鎮建設示範行動"加快推進小城鎮建設和發展的意見》,確定100個鎮,在發展用地、擴大財權、金融服務、資金扶持、機構設置等方面給予一定支持政策,著力打造縣域經濟發展次中心。

按照依法放權、高效便民、分類指導、權責一致的原則,山東省實施擴權強鎮,賦予示範鎮縣級經濟類項目核准、備案權和部分社會事務管理權,不斷增強小城鎮的經濟發展活力、行政協調能力和統籌城鄉發展的實力。濰坊市將167項行政管理權限下放到鎮級,賦予縣級城市管理和發展權限,示範鎮全部建立獨立財政,黨政主要負責人由市委組織部重點管理。臨沂市按照"徹底放、放徹底"的原則,第一批賦予示範鎮50多項縣級經濟社會管理權限,部分示範鎮黨政主要負責人高配為副縣級。

從2012年起,山東省省級財政每年安排10億元的示範鎮建設專項資金,並要求市、縣按不低於省補助資金的規模進行配套。"十二五"期間,山東省每年為100個示範鎮安排不少於5000畝的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地方小稅原則上留給示範鎮,示範鎮轄區土地出讓金淨收益、城鎮基礎設施配套費、社會撫養費等非稅收入重點用於示範鎮。

山東省規定,示範鎮可享受省級經濟開發區的各項優惠政策。發展實體經濟、促進產業集聚作為示範鎮發展的核心,根據地理區位、資源稟賦、歷史沿革、經濟基礎等條件,明確各自的功能定位和主導產業。壽光市侯鎮形成了鹽化工、石油化工、鋼鐵冶煉等五大產業,獲得了"山東鹽化工產業第一鎮"、"中國產業集群經濟示範鎮"等榮譽稱號;鄒城市太平鎮大力培植"百億榮信"、"百億泰玻"、"百億華魯"、"百億合金"等百億產業集群。

2012年,山東省100個示範鎮地方財政收入同比增41%,比全省平均增幅水平高13個百分點;鎮均地方財政收入1.1億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5倍。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億元以上的鎮有35個。

在革命老區臨沂市郯城縣,李莊鎮的變化就是示範鎮建設的一個縮影。為了建設家電產業園,郯城縣僅在路網、水電等基礎設施上的投入就達1億元。而當時,李莊鎮的地方財政收入剛過千萬元。如果沒有省市縣三級財力的支持,這將是無法完成的任務。2012年,李莊鎮的地方財政收入創紀錄地達到7012萬元,比2011年增長156%.

小城鎮建設,科學規劃尤為重要。山東省編制了《山東省百鎮建設示範行動示範鎮規劃編制審批管理辦法》,督促各示範鎮做好與縣市域城鎮體系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等規劃的銜接,把經濟、社會、生態等目標落實到空間布局和用地安排上。目前,93個示範鎮已完成了總體規劃的修編工作;100個示範鎮共編制各類詳細規劃169個、專業規劃202個。

山東省著力實施功能興鎮,切實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示範鎮圍繞行動實施方案和年度計劃目標,不斷加大在道路、供排水、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文化、教育、衛生、商業等公共服務設施投放力度。

示範鎮的發展,為山東省小城鎮的發展提供了樣板。

2012年,100個示範鎮建成區面積、建成區人口分別為682平方公裡、305萬人,分別增長18.9%、17.2%,是全省平均增幅的1.3、1.6倍。小城鎮建設,為山東省的城鎮化水平貢獻了12.6個百分點。

為擴大示範效應,山東省政府已經決定,在原有100個示範鎮的基礎上新增100個,同時改進指導和支持方式,促使其形成內生增長動力。

農村新社區,把城鎮化帶到"家門口"

到諸城,有"看村不見村"之說。一路走來,感覺既像農村又不像農村,處處是社區的標記和場所。若不是莊稼地就近在眼前,幾乎找不到印象中村的痕跡。

3年前,諸城市1249個建制村"消失"了,代之以208個農村社區,成為全國首個撤銷全部建制村的市(縣、區)。

2009年以來,山東結合大規模農房建設與危房改造,建成了一大批人口規模較大、功能設施完善、公共服務配套、居住環境優美的農村新型社區。今年,山東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強農村新型社區建設推進城鎮化進程的意見》、《農村新型社區納入城鎮化管理標準》,進一步加大農村新型社區建設推進力度。

目前,山東省共建設農村新型社區5190個,其中萬人以上社區134個,3000-10000人的1321個。約有381萬戶、1254萬人入住農村新型社區,過上了和城裡人一樣的生活。

不離土不離鄉,山東走出了一條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的新路子。

本著方便農民生產生活、保護農村生態環境、尊重鄉村風俗習慣、突出地域文化特色、促進農村產業調整的原則,山東各地堅持科學規劃、整體設計與土地利用、產業發展、生態建設、水利交通等規劃相銜接,編制新的縣域村鎮體系規劃,合理確定農村新型社區的空間布局、人口規模和產業發展。

上樓不是目的,關鍵是完善設施,改善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全省的農村新型社區中,49.2%的農戶使用上了燃氣,45.2%的生活汙水實現了集中處理,絕大部分社區對生活垃圾進行集中收集。在臨沂市,83個鄉鎮、街道通上了管道天然氣,發展農村用戶11.2萬戶;88個社區實現了冬季供暖;生活垃圾做到了"社區收集、鄉鎮運輸、縣市處理".

為讓群眾住得起、過得好,山東省注重在農村新型社區培育產業。各地把農村新型社區建設與發展一、二、三產業相結合,同步建設各類產業園區,努力增加農民收入。德州市規劃農業、工業、商貿產業園區1538個,目前已開工建設390個,30萬農民實現就近就業,創造了"城鄉一體、兩區同建、三化同步"的新經驗。

完善體系,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是農村新型社區建設的根本目的。山東省充分發揮行政、市場、志願互助等多方面作用,加快構建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依託、專業經濟組織為基礎、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公益性服務和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和綜合服務相協調的農村新型社區服務體系。濟南、棗莊、東營、煙臺、萊蕪等地依託農村社區服務中心,積極為社區居民提供醫療衛生、計劃生育、文化教育、社會福利、社會救助、生活照料和技術技能培訓、科技信息諮詢等"一站式" 綜合服務。濱州市94%的社區按照"五室、兩站、一廳、一場所"的標準設立黨建活動室、文體娛樂室、圖書閱覽室、社區警務室、綜合活動室,衛生服務站、計生服務站,便民服務大廳,室外活動場所,基本實現了公共服務全覆蓋。

在推進農村新型社區建設過程中,山東省始終把保障農民群眾利益擺在首要位置,充分尊重農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監督權。濟寧市在工作中,充分尊重群眾,真心依靠群眾,切實做到"拆不拆、建不建,由群眾說了算","如何拆、怎麼建,尊重群眾意願辦".同時,規劃設計、建設模式、舊房評估、新居分配、招標投標、財務管理等全部公開,實行民主決策。

農村新型社區建設,無疑是山東探索城鎮化健康發展的一抹亮色。

在發展模式、運作方式、體制創新等方面,山東省進行了積極探索,積累了一些成功的經驗。通過建設農村新型社區,山東省有效地改善了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推動了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了城鄉融合發展,加快了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

山東的實踐證明,農村新型社區建設,是推進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的有效模式,是破解城鄉二元結構、促進農民就地就近城鎮化的重要途徑。

相關焦點

  • 住建廳長何健解讀新型城鎮化道路:「就地就近」城鎮化
    在由華西都市報和封面傳媒主辦的2016年C21城市發展論壇即將舉辦之際,8月22日,華西都市報記者專訪了四川省住建廳廳長何健,解讀四川獨具西部特色的新型城鎮化道路。何健廳長特別提到了以南充為代表的人口百萬城市,在我省推進「就地就近」城鎮化進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 【2021年第05號】中國人口就近與遠程城鎮化的區域發展及其影響因素
    然而,關於人口就近城鎮化概念的研究還存在一些問題:(1)沒有科學地梳理就近城鎮化、遠程城鎮化、就地城鎮化的聯繫與區別;(2)對就近城鎮化只定義為通過「較小空間範圍」遷移實現的城鎮化,沒有給出「較小空間範圍」的統計定義,模糊的概念使已有研究以定性考察為主、缺乏實證分析,給中西部地區推進人口就近城鎮化帶來了實際操作上的困難;(3)單純按照行政區劃定義人口就近和遠程城鎮化也缺乏合理性。
  • 支持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
    結合區域發展戰略,將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擴大到全國21個省份部分地區,圍繞拓寬開放領域、提升便利水平進行改革探索,包括發展跨境商業醫療保險、推進中外合作辦學、擴大技術進出口經營者資格範圍、在常態化防控下加強旅遊和體育國際合作等,促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  會議指出,進一步支持農民工就業創業,是促進穩就業和農民增收的重要內容。一要壓實地方責任,拓寬就業渠道,穩定城鎮常住農民工就業。
  • ...人口就近就地轉移為重點加快建設開放創新富強文明的山東半島...
    山東半島城市群崛起為僅次於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的全國第四大城市群。這是中國乃至世界城鎮化歷史上具有深遠影響的重要事件。  山東的城鎮化是整個國家城鎮化的一部分,二者之間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是,與其他省份相比,我省的城鎮化進程表現出了很強的個性。
  • 上海社科院|縣域報告②就地城鎮化的突出問題與解決路徑
    本文提出縣域就地城鎮化的概念,將其界定為農業轉移人口在同一個縣域範圍內,向縣城、鄉鎮、農村社區、就地轉型的村莊等具有城鎮功能形態地區就地轉移,實現城鎮化的過程。在此基礎上,本文主要討論縣域就地城鎮化的問題及發展路徑,以便更好地指導地方實踐,帶動鄉村振興,推進中國新型城鎮化發展。
  • 就地就近旅遊也是支援災區
    為此,春節來臨之際,全國假日辦要求旅遊行業服從大局,避免赴受災地區旅遊、避免途經受災地區旅遊,鼓勵就地旅遊、就近旅遊。這是面對當前現實的不得已之舉,也是十分及時和很有必要的提醒。     南方受災地區大多是我國一些名山大川、風景名勝所在地。而且,冬季的南方也是很多人喜愛的旅遊休閒目的地。
  • 就地就近就業 群眾企業雙贏
    海口紮實開展就業扶貧基地(車間)建設 就地就近就業 群眾企業雙贏秀英區東山鎮城西村脫貧戶林榮在文心蘭扶貧示範基地打理蘭花。本報記者 陳麗園 攝□本報記者 陳歆卓 鄺曉霞建設就業扶貧基地(車間)是實現就業扶貧的重要載體和有效抓手,推進貧困群眾就地就近就業、實現增收的同時,還能緩解企業用工難題。近年來,海口紮實開展就業扶貧基地(車間)建設,將貧困群眾就業難、企業招工難「兩難」變為「雙贏」。
  • 社科院副院長:「就地轉移」解決不了真正意義上的城鎮化問題
    &nbsp&nbsp&nbsp&nbsp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過去兩年明顯提高,但不完全是來自真正意義上的農民工落戶,而很大程度上是通過行政區劃的改變達到的。根據分析,城鎮化增量中約53% 來自於居民身份的重新劃分,即所謂的「就地轉移」。
  • 讓更多鄉親就地就近就業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在「拓展農民就業增收渠道」一節中提到了兩項措施,「支持農民就近就業創業」和「扶持適度規模經營主體」,這讓我很受鼓舞,也感到了肩頭的責任。   我自己就是這兩項措施的實踐者、受益者。2009年我返鄉創業,流轉土地建大棚、種草莓,10年間幫助5000多名村民就近就業。
  • 農業農村部:做好返鄉留鄉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工作
    中宏網9月22日電 據農業農村部網站消息,9月21日,農業農村部召開全國促進返鄉留鄉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視頻調度會議,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決策部署,分析當前返鄉留鄉農民工就業創業面臨形勢,就深入開展「進村入戶、把脈服務
  • 面試模擬題:如何理解鄉村振興與城鎮化建設
    模擬試題 當前國家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但同時也注重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有人認為二者是矛盾的。對此,你怎麼看? 中公試題解析 我認為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建設並不矛盾,它們是相互聯繫、相互促進的。
  • 就地就近就業 看看樂山這些區縣是怎麼做的
    眼下,正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為有效應對疫情影響,樂山市人社局一手抓疫情防控阻擊,一手抓企業復工復產,將返鄉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服務推向縱深。  為返鄉務工求職者送崗到家 峨眉山市推出 "就業秘書"服務  「你好,這裡是峨眉山市人社局,請問您的就業意向是什麼?
  • 西安工程大學獲批西安市科技成果就地轉化示範高校建設項目
    日前,西安市科技局發布《西安市科學技術局關於西安市科技成果就地轉化示範高校建設項目立項的通知》,西安工程大學獲批西安市科技成果就地轉化示範高校建設項目。本次共有5所高校(長安大學、西北大學、西安理工大學、西安建築科技大學、西安工程大學)取得立項,西安工程大學成功躋身其中之一。
  • 中國農業大學賈大猛、張正河:以城鄉要素流動推進新型城鎮化高質量...
    國家統計局《2018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2018年我國農民工總量達到2.88億,其中進城農民工數量比上年減少了204萬,在鄉內就地就近就業的本地農民工比上年增加103萬人,一減一增,說明農民工就業本地化正在成為趨勢。同時,隨著國家對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的大力支持,2018年全國各類返鄉下鄉創業創新人員累計已達780萬人,本鄉創業創新人員達3100多萬。
  • 海南六大舉措鼓勵返鄉留鄉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
    近日,省農業農村廳、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印發《擴大返鄉留鄉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規模細化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通過落實就業扶持政策、幫扶企業開發更多新型業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優化就業創業服務、強化職業技能培訓等六大舉措擴大返鄉留鄉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規模。
  • 李剛主持召開會議 研究進一步做好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有關工作
    7月8日,市委副書記、市長李剛主持召開會議,聽取全市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工作情況匯報,進一步安排部署做好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有關工作。他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於穩就業的各項部署要求,把穩就業、保居民就業作為紮實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的重中之重,強化政策落實和服務保障,多措並舉促進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為按時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市財政局局長李文旭,副市長李麗出席會議。
  • 安徽:破解「人錢地」瓶頸 敢破善立探索新型城鎮化
    原標題:安徽:破解「人錢地」瓶頸 敢破善立探索新型城鎮化  新華社合肥8月28日電(記者王正忠 程士華)「女兒上學的事定下了。」在合肥打工的農民工鄒中麗眼角流露出光澤,話音裡透著興奮。鄒中麗是合肥市方便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就近入學政策的受益者。這也是安徽力推新型城鎮化、促進農業人口市民化配套措施的縮影之一。
  • 群力鎮:精準摸排 讓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有著落
    02-26 10:39:28 來源:潼南手機臺移動端 2020年春季企業復工在即,針對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區外出務工人員造成的就業影響,群力鎮鼓勵企業吸納返鄉農民工,積極引導因疫情防控不能外出的務工人員在我區企業就地就近就業。
  • 探索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之路——晉江再塑發展新貌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  「人、產、城」如何統籌布局、良性互動,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要課題。近些年,福建泉州晉江市在發展壯大實體經濟的同時,著力推進產城融合、城鄉一體,積極探索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之路。
  • 探索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之路——晉江再塑發展新貌(全面建成...
    「人、產、城」如何統籌布局、良性互動,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要課題。近些年,福建泉州晉江市在發展壯大實體經濟的同時,著力推進產城融合、城鄉一體,積極探索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之路。隨著新型城鎮化進程加快,晉江不少農村人口進城。晉江拿出好地段建設安置小區,同步配套公共服務設施,讓15萬農民過上城市新生活。位於紫帽鎮核心區的霞茂山莊,是紫帽鎮霞茂村的安置小區,常被外地人當成商業樓盤。「安置小區建得這麼好?」每次有人問起,鎮黨委書記柯榮圍總要回一句:「不只是紫帽鎮,晉江其他地方也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