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鎮示範,讓城鎮化降低"門檻"
強縣不少,強村不少,可就是沒有強鎮。作為統籌城鄉發展、加快新型城鎮化進程的重要節點,小城鎮一度成為山東省的"短板".
數據顯示:山東省有1062個建制鎮,建成區面積共3317平方公裡,鎮區人口1297萬,平均每個鎮建成區只有3.1平方公裡、1.2萬人。據測算,如果每個小城鎮平均多吸納1萬人,山東的城鎮化率就可以達到60%以上。
抓好小城鎮建設,可謂迫在眉睫。
2012年6月,山東省下發了《關於開展"百鎮建設示範行動"加快推進小城鎮建設和發展的意見》,確定100個鎮,在發展用地、擴大財權、金融服務、資金扶持、機構設置等方面給予一定支持政策,著力打造縣域經濟發展次中心。
按照依法放權、高效便民、分類指導、權責一致的原則,山東省實施擴權強鎮,賦予示範鎮縣級經濟類項目核准、備案權和部分社會事務管理權,不斷增強小城鎮的經濟發展活力、行政協調能力和統籌城鄉發展的實力。濰坊市將167項行政管理權限下放到鎮級,賦予縣級城市管理和發展權限,示範鎮全部建立獨立財政,黨政主要負責人由市委組織部重點管理。臨沂市按照"徹底放、放徹底"的原則,第一批賦予示範鎮50多項縣級經濟社會管理權限,部分示範鎮黨政主要負責人高配為副縣級。
從2012年起,山東省省級財政每年安排10億元的示範鎮建設專項資金,並要求市、縣按不低於省補助資金的規模進行配套。"十二五"期間,山東省每年為100個示範鎮安排不少於5000畝的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地方小稅原則上留給示範鎮,示範鎮轄區土地出讓金淨收益、城鎮基礎設施配套費、社會撫養費等非稅收入重點用於示範鎮。
山東省規定,示範鎮可享受省級經濟開發區的各項優惠政策。發展實體經濟、促進產業集聚作為示範鎮發展的核心,根據地理區位、資源稟賦、歷史沿革、經濟基礎等條件,明確各自的功能定位和主導產業。壽光市侯鎮形成了鹽化工、石油化工、鋼鐵冶煉等五大產業,獲得了"山東鹽化工產業第一鎮"、"中國產業集群經濟示範鎮"等榮譽稱號;鄒城市太平鎮大力培植"百億榮信"、"百億泰玻"、"百億華魯"、"百億合金"等百億產業集群。
2012年,山東省100個示範鎮地方財政收入同比增41%,比全省平均增幅水平高13個百分點;鎮均地方財政收入1.1億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5倍。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億元以上的鎮有35個。
在革命老區臨沂市郯城縣,李莊鎮的變化就是示範鎮建設的一個縮影。為了建設家電產業園,郯城縣僅在路網、水電等基礎設施上的投入就達1億元。而當時,李莊鎮的地方財政收入剛過千萬元。如果沒有省市縣三級財力的支持,這將是無法完成的任務。2012年,李莊鎮的地方財政收入創紀錄地達到7012萬元,比2011年增長156%.
小城鎮建設,科學規劃尤為重要。山東省編制了《山東省百鎮建設示範行動示範鎮規劃編制審批管理辦法》,督促各示範鎮做好與縣市域城鎮體系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等規劃的銜接,把經濟、社會、生態等目標落實到空間布局和用地安排上。目前,93個示範鎮已完成了總體規劃的修編工作;100個示範鎮共編制各類詳細規劃169個、專業規劃202個。
山東省著力實施功能興鎮,切實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示範鎮圍繞行動實施方案和年度計劃目標,不斷加大在道路、供排水、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文化、教育、衛生、商業等公共服務設施投放力度。
示範鎮的發展,為山東省小城鎮的發展提供了樣板。
2012年,100個示範鎮建成區面積、建成區人口分別為682平方公裡、305萬人,分別增長18.9%、17.2%,是全省平均增幅的1.3、1.6倍。小城鎮建設,為山東省的城鎮化水平貢獻了12.6個百分點。
為擴大示範效應,山東省政府已經決定,在原有100個示範鎮的基礎上新增100個,同時改進指導和支持方式,促使其形成內生增長動力。
農村新社區,把城鎮化帶到"家門口"
到諸城,有"看村不見村"之說。一路走來,感覺既像農村又不像農村,處處是社區的標記和場所。若不是莊稼地就近在眼前,幾乎找不到印象中村的痕跡。
3年前,諸城市1249個建制村"消失"了,代之以208個農村社區,成為全國首個撤銷全部建制村的市(縣、區)。
2009年以來,山東結合大規模農房建設與危房改造,建成了一大批人口規模較大、功能設施完善、公共服務配套、居住環境優美的農村新型社區。今年,山東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強農村新型社區建設推進城鎮化進程的意見》、《農村新型社區納入城鎮化管理標準》,進一步加大農村新型社區建設推進力度。
目前,山東省共建設農村新型社區5190個,其中萬人以上社區134個,3000-10000人的1321個。約有381萬戶、1254萬人入住農村新型社區,過上了和城裡人一樣的生活。
不離土不離鄉,山東走出了一條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的新路子。
本著方便農民生產生活、保護農村生態環境、尊重鄉村風俗習慣、突出地域文化特色、促進農村產業調整的原則,山東各地堅持科學規劃、整體設計與土地利用、產業發展、生態建設、水利交通等規劃相銜接,編制新的縣域村鎮體系規劃,合理確定農村新型社區的空間布局、人口規模和產業發展。
上樓不是目的,關鍵是完善設施,改善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全省的農村新型社區中,49.2%的農戶使用上了燃氣,45.2%的生活汙水實現了集中處理,絕大部分社區對生活垃圾進行集中收集。在臨沂市,83個鄉鎮、街道通上了管道天然氣,發展農村用戶11.2萬戶;88個社區實現了冬季供暖;生活垃圾做到了"社區收集、鄉鎮運輸、縣市處理".
為讓群眾住得起、過得好,山東省注重在農村新型社區培育產業。各地把農村新型社區建設與發展一、二、三產業相結合,同步建設各類產業園區,努力增加農民收入。德州市規劃農業、工業、商貿產業園區1538個,目前已開工建設390個,30萬農民實現就近就業,創造了"城鄉一體、兩區同建、三化同步"的新經驗。
完善體系,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是農村新型社區建設的根本目的。山東省充分發揮行政、市場、志願互助等多方面作用,加快構建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依託、專業經濟組織為基礎、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公益性服務和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和綜合服務相協調的農村新型社區服務體系。濟南、棗莊、東營、煙臺、萊蕪等地依託農村社區服務中心,積極為社區居民提供醫療衛生、計劃生育、文化教育、社會福利、社會救助、生活照料和技術技能培訓、科技信息諮詢等"一站式" 綜合服務。濱州市94%的社區按照"五室、兩站、一廳、一場所"的標準設立黨建活動室、文體娛樂室、圖書閱覽室、社區警務室、綜合活動室,衛生服務站、計生服務站,便民服務大廳,室外活動場所,基本實現了公共服務全覆蓋。
在推進農村新型社區建設過程中,山東省始終把保障農民群眾利益擺在首要位置,充分尊重農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監督權。濟寧市在工作中,充分尊重群眾,真心依靠群眾,切實做到"拆不拆、建不建,由群眾說了算","如何拆、怎麼建,尊重群眾意願辦".同時,規劃設計、建設模式、舊房評估、新居分配、招標投標、財務管理等全部公開,實行民主決策。
農村新型社區建設,無疑是山東探索城鎮化健康發展的一抹亮色。
在發展模式、運作方式、體制創新等方面,山東省進行了積極探索,積累了一些成功的經驗。通過建設農村新型社區,山東省有效地改善了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推動了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了城鄉融合發展,加快了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
山東的實踐證明,農村新型社區建設,是推進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的有效模式,是破解城鄉二元結構、促進農民就地就近城鎮化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