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天」在網絡上已經成了一個「特殊數字」:
想減肥嗎?參加21天訓練營
想讀書嗎?21天就能做到
想培養習慣嗎?給自己21天
仿佛「21天」具有某種讓你夢想成真的魔力,果真如此嗎?為什麼偏偏是21天?有些人成功了,有些人失敗了,為什麼?
「21天培養一個好習慣」這個說法從哪來?
很多人都聽說過21天習慣養成法(也有28天或者30天的版本),但是根據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CollegeLondon)的研究,養成習慣需要比這久得多的時間,而21天習慣養成法並沒有實際證據。
原版的21天習慣養成法則應該是出自MaxwellMaltz的自救書《心理控制術:改變自我意象,改變你的人生》:要改變心理意象一般至少需要21天。比如,接受了整形手術後,患者平均需要21天來習慣自己的新外貌;手臂或腿部截肢之後,幻肢感會存在21天左右;搬新家後要經過大概3周住戶才會有「家的感覺」。這些例子和很多其他現象都表明,至少需要21天,舊的心理意象才會消失,新的心理意象將會形成。這一部分節選和習慣養成說白了沒什麼關係,而如果這就是21天習慣養成法的根據,那麼它並沒有建立在對習慣養成的觀察與討論上。但為什麼這方法如此受歡迎呢?原因很明顯:21天聽上去很簡單易行。
—壹心理 文/石狩川那為什麼這麼多人會盲從「21天培養一個好習慣」的說法呢?
很簡單,因為我們願-意-相-信!「我多麼渴望改掉自己的壞習慣啊,聽說只需要21天,加入一個微信群就可以,超級簡單,我願意相信它是真的!」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不願意練習瑜伽,喜歡躺在那裡讓別人按摩,不願意自己用心培養孩子,喜歡花錢找老師,不願意跑步減肥,喜歡站在一個抖動的機器前,讓機器甩掉自己的贅肉。
小強也不能免俗的組織了若干次21天活動,雖然大部分人都以失敗告終,但還真有一些人借21天養成了好習慣,是什麼讓他們堅持了下來並最終達到目標了呢?我發現了3個區別,如果你在21天裡,用這樣的方法去培養習慣,成功的機率也會大很多:
不是堅持一件事,而是嘗試新想法
有些人花錢加到群裡,每天搬個小板凳,就等著老師分享精彩內容,這都是小學生的學習習慣,已經不適合成年人的學習了,我發現培養習慣成功的人都會建立一個「反饋圈」:
這就變成了一個「反饋圈」,當然,在這個過程中都不要忘了為什麼要做這件事,畫成圖就是這樣:
失敗的21天都在堅持做一件事,成功的21天都在嘗試新想法,這就是區別一。
不是潛水,而是分享
在TED上一位演講者說的一段話:有好的想法想去實現,是要深藏在內心不可以告訴任何人的,告訴了其他人會獲得外在世界的讚揚,但同時會失去做這件事的動力,別人的鼓勵誇讚好像使自己已經完成了想法,其實什麼都沒發生,已經被內心的滿足感填滿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小強覺得怎麼看待外界的讚揚是因人而異的,我們要沉浸的是實現想法的過程,那如何處理這個過程中產生的喜悅、焦慮、不安呢?我覺得最好的方式就是分享。
21天實踐小組營造的是一個「場域」,我們每個人都很難改變自己,我們卻很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比如說大家都在排隊進電梯,那你也會排隊,這就是環境對人的影響。這個環境如果讓你感到安全,就請你把所有實踐過程中的想法、情緒、發現、建議都分享出來,你收穫到的是情感的宣洩、輸入輸出的平衡、各種反饋,這對於你堅持做這件事情很有幫助。
如果把「想要養成一個好習慣」比喻成你內心的一個洞,那麼「21天實踐小組」就是一次集體療愈,所以請組織者建立安全的環境,請參與者盡情分享,這樣對所有人都有幫助。
失敗的21天都在潛水,成功的21天都在分享,這是區別二。
傻傻的去做
最近我和兒童閱讀推廣人一夫老師做時間管理的21天訓練營,有位學員讓我印象深刻,她問我「如何擺脫手機依賴症」的問題,我回答說:「可以先記錄一下時間日誌」,她說:「老師,我看不出這個方法對我手機依賴症有什麼幫助啊?」
我見過很多人都是這樣的模式:首先要自己從理性角度完全接受某種方法,才會去實踐,只接受自己認為「正確」的方法,而有意思的是,通常這些「正確」的方法早就被你想到過,並且試過沒什麼用。所以你會到處求醫問藥,又總是沒有改善。
後來,我對她說:「如果你相信我,你傻傻的照做就好!」
這次她真的去做了,血淋淋的事實比感覺要更有衝擊力!她發現每天有2個小時浪費到手機上,一個月下來要浪費好幾天的時間,這給她很大衝擊,於是她自己想出了3個減少對手機依賴的辦法,事實證明,這些方法比任何人給她的方法更有效,因為這是她自己的決定。
失敗的21天只接受自己認為「正確」的方法,成功的21天傻傻的去做,這就是區別三。
總結下來的話,可以看下面這個表格:
結語
「21天xxx」這種方式本身靠不靠譜並不是關鍵,你是否用靠譜的方式參與才是關鍵。希望這篇文章對於組織21天活動和參與21天活動的朋友帶來一點支持。
如果你對「為什麼好習慣總是難以堅持下來?」這個問題感興趣,請點擊「閱讀原文」偷聽:ps:感謝空城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