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廈門國際銀行新員工不喝領導敬酒被打耳光一事遭到熱議。
01 事件
該新員工稱:聚餐的時候,自己因為個人原因,過去10年滴酒不沾,並提前向行長作了匯報,但沒有得到回應。領導要求將我的飲料換成酒,我再一次禮貌道歉並拒絕。酒過三巡,某領導走到我面前,邊扇我巴掌邊辱罵我,後來動靜太大引來了警察。
8月24日凌晨0時,廈門國際銀行北京分行表示,確實存在領導酒後行為失當的情況,決定對該領導董某給予嚴重警告處分,扣發兩個季度績效工資;對支行負責人羅某給予警告處分,扣罰一個季度績效工資。
02 酒桌文化的起源
從這個事件我想到了中國的酒桌文化。
中國的酒桌文化始於古代,由於中國釀酒技術不斷進步,酒文化也深入中國人的血脈深處。李白曾作詩的《將進酒》就是勸他的朋友喝酒。「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而此時的李白是政治前途失意後借酒消愁,借題發揮表現自己的憤激情緒,另一方面又能看出李白桀驁不馴的性格。
而在當代中國,酒桌文化沒有隨著中國的國際化而有所收斂,反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上升,酒桌上的功利性越來越嚴重。酒桌文化多發生於官場、商場。
酒桌上的勸酒、敬酒、罰酒把人際關係搞得極為複雜,處處險象環生。酒桌文化已經內化成中國人的價值、習俗與習慣。敬酒成了對他人的尊重,不接受就是瞧不起人,很多中國人犧牲自己的健康,以獲得別人的肯定與認可。
03 特點
酒桌文化有幾個特點:
強制性:在酒桌上,酒不是自願喝的,而是別人強迫喝的,不喝別人敬的酒就會傷人情,酒桌的氣氛就不好,別人就會覺得你不懂事,帶著任務走人情,怎麼可能放開心情暢飲呢?要我看,這哪裡是「勸」酒,這壓根就是強迫喝酒。
越多越好:歐美人喝酒是品酒,適量為止;而中國人是喝得越多越好,不把酒往死裡喝酒是不夠意思,不會考慮別人的身體因素。雖說是人情社會,卻也是最不講人情的!
動機複雜:中國的酒桌上從來不會只為了喝酒而喝酒,中國人不關注喝酒,只關注喝酒的人。酒桌上往往摻雜著許多假醜惡的東西。在酒桌上,平日裡掩蓋在制度下的權力欲和控制欲通過酒這個媒介完美地表現了出來,將紙面上的權力轉化為實質的人身控制。在這個事件中,領導勸新員工喝酒,便是一種強人所難的服從性測試、一種權力的精神滿足。被拂了面子就無能地發怒羞辱別人,可見其心胸是多麼狹窄!
04 我的看法
根據調查顯示,中國消費白酒場合的比例顯示:社交場合應酬40%、助興22%、習慣13%、養生保健20%,解悶5%。從這個數據不難看出,應酬場合所消耗的白酒佔了絕大多數。
中國並不是在感情上就愛酒的國家,大多數人只把酒當成媒介和別人談事情,並沒有多少人喜歡品酒。大多數中國人的潛意識中,酒桌和餐桌的界限是非常分明的,並沒有形成餐桌上固定飲酒的習慣。這也就是中國只有酒桌文化而沒有酒文化的原因。
在不愛喝酒的中國社會下展開的「酒桌文化」,無疑是病態和不自然的,是權力控制的衍生物,是為了通過對他人進行人身控制而獲得快感的工具!
你們有被「勸」過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