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響樂團絕對是世界頂尖的,我站在樂隊中間,聽著樂隊在後面演奏,雞皮疙瘩掉了一地——我被深深打動了,那是生理自然的反應。」和上海交響樂團排練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小提琴家寧峰這樣形容和樂團合作的感受。
每一個新樂季,上交都會請一位音樂家駐團,今年,樂團把這個重任交給了寧峰。
9月1日的新樂季開幕音樂會,上交將獻演巴伯《弦樂柔板》,致敬抗疫英雄、緬懷逝者,同時上演華裔作曲家於京君的《貝多芬主題變奏與賦格》,寧峰則將擔綱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的獨奏重任。
克服重重困難履行駐團諾言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問世於1806年,是樂聖唯一一首小提琴協奏曲,旋律柔美、格調高雅、規模宏大,被譽為「小提琴協奏曲之王」。
「嚴格意義上,這是一部帶有小提琴獨奏聲部的『交響曲』。第一個樂章裡,所有的主旋律都是樂隊奏出來的,小提琴是在此基礎上做『翻花』,甚至是給樂隊伴奏,所以這是一部非常『交響化』的協奏曲。」
在音樂總監餘隆的帶領下,寧峰和上交整整排練了兩天,「總監排練得非常非常細,他把他在德國學習的經驗,以及他對德奧音樂的見解和體驗,非常詳細地教給了我們。」
寧峰和上交結緣於10年前,而他對餘隆的印象,可以追溯到他的學生時代。
「我還是一個普通學生,他已經開始引導中國的古典音樂事業和國際接軌。我記得特別清楚,當時的中國觀眾若想在現場聽到國際一線的演奏家,就去他帶領的中國愛樂樂團和北京國際音樂節。」
也是在中國愛樂樂團的演奏廳裡,餘隆和寧峰第一次見面,第一次聽到他的琴聲。那時,25歲的寧峰剛在帕格尼尼國際小提琴比賽奪冠,在樂團演奏員的推薦下,初出茅廬的他給餘隆拉了一曲,正是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14年後,39歲的寧峰被餘隆和上交邀請為駐團音樂家,雙方合作的第一首曲子,還是貝多芬《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感謝餘隆和上交這麼信任我、這麼支持我,這對我來說是很大的認可、很大的榮譽。」
寧峰久居德國柏林,任教於柏林漢斯·艾斯勒音樂學院。為了準備開幕音樂會,早在7月底,他就已經抵達上海。
當時回國的航班還很少,寧峰花了比平時多幾倍的價錢搶到一張機票,從柏林開車到法蘭克福,再從法蘭克福飛到上海,在上海酒店十幾平米的房間裡隔離14天,做了好幾次核酸檢測,環環相扣,才拿到綠碼。
「寧峰非常出挑,我們很認可寧峰的實力,找寧峰來駐團,也說明國內音樂市場對他有信心。」上交團長周平說。
早在去年年初,寧峰便接到了駐團邀請。疫情爆發後,考慮到國際疫情以及國際航班的不確定性,對於今年是否要繼續請寧峰,上交開了很多次會,和寧峰嚴肅溝通了幾次,「經過很長時間的考慮,他堅持要做,決心很大。」周平回憶。
演出完,寧峰9月底才能回柏林,12月還要再回上海。為了和上交的三臺音樂會,他要在德國和中國往返三次。
「人的一生,每個階段都在找平衡,我現在是找事業和家庭的平衡。我有兩個孩子,都很小,兒子要上小學,太太在德國樂團工作,也沒法請假,他們都沒有條件和我一起回中國。」
克服重重困難,寧峰還是堅定了回國的決心,履行了駐團的諾言,「疫情爆發後能回國,能把很早以前定下來的事情繼續完成,這段經歷對我人來說,永生難忘。」
挑戰小提琴文獻中的三套經典開幕音樂會後的一周內,寧峰還將用三個晚上的時間,與鋼琴家黃秋寧獻上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全集》。
貝多芬的10首小提琴奏鳴曲,和巴赫的6首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及組曲,以及帕格尼尼的24首隨想曲,被公認為小提琴文獻中的三套經典。
在寧峰看來,貝多芬的小提琴奏鳴曲是其中演奏門檻最高的一套,體現在兩方面:第一,它是三套中唯一一套為鋼琴與小提琴而寫的作品,且在貝多芬的表述裡,鋼琴放在小提琴前面,需要兩位音樂家同時具有極高的水平;第二,完整演奏這10首作品,需要近4個小時,遠超巴赫和帕格尼尼,對演奏者和聽眾來說都是巨大的考驗。
有意思的是,去年10月,同樣是在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寧峰在一個晚上的時間裡,挑戰了巴赫小提琴音樂的巔峰之作——6首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及組曲。現場演奏加中場休息將近3個小時,無論對寧峰還是觀眾來說,都是馬拉松一般的挑戰。
今年年初,39歲的寧峰還完成了帕格尼尼24首隨想曲的錄製,「帕格尼尼的隨想曲,我個人認為是年輕人玩的,希望自己還是年輕人的時候玩一次,等到中年的時候,再做一些中年人該做的事。」
問及三套高難曲目有何不同,寧峰坦誠,從音樂性上來講,帕格尼尼的隨想曲和巴赫、貝多芬的那兩套作品,無法相提並論。
「它代表了小提琴家對小提琴技術掌控的一個巔峰,我們需要儘可能提高我們對樂器的掌控能力,但最終,這些能力和技巧,都是要為音樂服務的。」
另外,「它是相對娛樂性的作品,更多的是技術上的炫耀。就像看電影,有些片子是文藝片、紀錄片,能帶來思考,有些是娛樂片,看完對人生的感悟不會有什麼改變,但挺高興的,能睡個好覺。通過錄音,我希望讓大家知道,雖然它很技巧,音樂性不是那麼深刻,但也可以做到很好玩。」
年輕的時候把帕格尼尼拿下來,寧峰形容,就像給年輕的、瘦的自己拍照留念,而至於巴赫和貝多芬,「等哪天我開最後一場音樂會,拉完貝多芬返場,我肯定是拉巴赫的『恰空』。」
對於巴赫的6首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及組曲,寧峰更是放出豪言,人生要錄音兩次。
35歲,他第一錄巴赫,第二次,他希望在退休的時候,再挑戰一次,「三十而立,結束學業、進入社會、打拼事業、組建家庭,基本上人生中需要經歷的事情都開始經歷了,我有一些感悟,這是一次。第二次,人生經歷的差不多了,對人生有一種總結,我想再錄一次。一個是序言,一個是尾聲。」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