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觀點|錢冠連:以學派意識看外語研究——學派問題上的心理障礙

2021-02-20 語言學通訊

有些心理障礙僅僅是個體性質的, 而有些是民族的文化心理。

第一種:「學外語的當然要以引進外語理論為主, 我們介紹, 讓別人去創造好了。」這是所謂「甘當二傳手」的心態。是的, 學外語的當然要引進外語理論。但是, 「讓別人去創造」就不是當然的了。「別人」是指誰?指外語界裡的除開自己以外的其他人嗎?如果外語界裡大家都這樣想的話, 就沒有別人了。指漢語界嗎?現在連漢語界大部分學者都在創造自己的新理論了, 也接受有必要創造學派這個觀點了。

這個心理障礙 (僅僅當「二傳手」) 的產生, 來源於一個不妥當的刊物發表制度。一般地說, 如果一個壞的制度逼良為娼的話, 一個好的制度就會逼娼為良。刊物發表制度也有同樣的效果。我們的外語刊物在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的評價制度是有缺點的。20世紀80年代初, 許國璋略帶苦澀地說, 「在中國做科研真容易呀」。對這個背景的解釋是, 「因為經過10年浩劫, 我們當時在學術上落後了幾十年。所以只要坐下來讀幾本書, 就可以對所見所聞發表一番議論。」 (劉潤清, 2003) 。看了幾本外語書, 大段摘引, 再寫幾句 (有時是隔靴搔癢的) 評語, 便可以錄用。這個時期是我國的非常時期。封閉了幾十年, 一旦開放, 大家如饑似渴地需要進口理論。這樣做對豐滿我們自己的羽毛與評職稱是有立竿見影的好處的。不幸的是, 一旦形成了習慣, 就不容易改過來了, 以為這就是外語研究。如果當初外語學刊一致地把這樣的文章當成書評, 不當論文, 同時鼓勵真正的有創見的論文, 將真正的論文排在首篇, 放在第一檔, 可能歷史要重寫了。那時我在當《現代外語》副主編, 我也沒有認識到這個錯誤會帶來這樣嚴重的後果, 當然我也有責任。

這個心理障礙, 使我們的外語學者的外語優勢大打了折扣。試想, 能夠直接理解外語理論的人不去利用外語優勢去創造, 而讓不能直接閱讀外語理論的人去創造理論, 至少在理解與借鑑上, 就已經輸了一著。當然, 不依傍國外理論也可以創造自己的有漢語特點的理論與流派, 但通過閱讀外語文獻對於避免重複勞動是非常有意義的。

第二種:畏懼兩張皮結合的難度。普遍認為, 「要理論, 要創造就要立足母語語料, 因為立足外語我不如外國人, 外語這一張皮就夠我一輩子幹了, 漢語這張皮尤其是古漢語這張皮我撿不起。一接觸漢語語法, 又怕漢語界的人挑毛病。」

針對這一心理負擔, 似有一個硬辦法與兩個軟辦法加以解決。一個硬辦法是, 職稱制度要作一點改動, 在外語界增設高級講師, 讓一部分人專心教好外語, 不強求精通漢語或者精通古漢語。他們確實善於教外語, 這也是一種重要的貢獻。他們可以得到與教授同等的待遇。我不主張人人寫論文。因為寫論文需要兩種語言都好。這幾十年的實際情形大家都看見了, 確實有人會教外語但不善於寫論文, 這不是恥辱。就讓這一部分人一心一意去教外語, 對國家、對教師個人、對學生都有好處。另一方面, 當教授的人除了善於教外語, 還必須精通漢語, 以便寫論文時將漢語用得得心應手, 立足母語語料來創造 (一般來說, 搞外語搞不過以外語為母語的人) , 這便用足了兩張皮的優勢。這樣才有了產生學派的基礎。軟辦法之一是不怕挑毛病, 下苦工夫學好漢語語法與古漢語。這個問題王宗炎先生曾教導我說, 「不要怕挑毛病。人家挑毛病是為你服務。這說明他重視你, 他看了你的文章, 指出你的毛病是不讓你再往下錯。」軟辦法之二是, 必須明確這樣一個道理:只有一張皮不能保證那張皮的可靠性。只有兼有兩張皮的人才能保證其中一張皮的可靠性。讀不通外語文獻而宣稱能夠深刻地研究漢語並作出重大貢獻者, 恐怕是難以置信的。趙元任、呂叔湘、王力等幾位, 英語、漢語都好, 所以才能保證他們對其中一種語言即漢語的理論做出了重大創造。

第三種:「外語理論被外國人創造完了, 還剩下什麼等著我幹?」這是一種奇怪到令人驚訝的心理障礙。在這個問題上, 我只想說三句:第一, 先假定外國人創造「完了」什麼, 再說中國人就不能或者無須再做什麼了, 這種邏輯怎麼說都是站不住的。第二, 語言理論的創造是不分國界的。Jesperson不是英美人, 卻寫出了第一本英語語法著作。趙元任不是英美人卻當上了美國語言學會的第一任會長。德國的漢學家高本漢的漢語研究也產出了自己的理論。第三, 沒有創造出來的理論, 比已經創造出來的理論, 永遠多得多。沒有說出來的話, 比說出來了的話永遠多得多。創造與發現是不可能有止境的。隨手舉一個最近得到的例子:2006年第3期《外語研究》封底有一條消息, 題目叫「2006年翻譯與跨學科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最後一條說:「會上得知, 國際譯學界對中國的情況一直都很關注, 但repeating的東西, 不能代表中國翻譯界自己的研究成果, 因此並無市場」。已看過了許多類似的消息了, 不知大家的心是不是涼的?一個問題多年來始終縈繞心頭:中國外語界聰明人那麼多, 怎麼大多數人就是把聰明不用在創新上?把聰明放在跟在洋人後面解釋而不進行創造性勞動, 是對聰明最大、最冤枉、最悲劇性的浪費。

以上三種心理障礙往往是個體性質較為明顯, 不那麼帶有國家或民族的文化心態。

第四種:文人相輕相踐的傳統心理

這一種心理障礙可以說是比較明顯的民族文化傳統心態。文人相輕相踐甚至窩裡鬥的傳統, 是大家都承認的事實。互相不承認, 對學派意識的產生是不浮出水面的但又是致命的消極影響。但中國學術界與外語界也有許多優秀的胸懷博大的學者, 如以幫助別人著稱的王宗炎先生, 以學風正派、人品厚道聞名的劉重德先生。這裡我還要稍微具體地提一提大師級人物季羨林先生。1998年, 我有幸與季先生見面, 那時, 中國另一位很有學問的學者正在批評季老, 我們又碰巧順便提到了那位批評者, 季先生什麼也沒說, 只提了一句話:「中國的模糊語言學是他搞起來的。」這種博大寬容之心, 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原來, 高學問是有高人品墊底的。有了高人品才可能有高學問。有了這種寬容與大度, 自然有朝一日會在學術上開起互相承認的新風, 為學派的出現打下基礎。

以上諸種心理障礙是產生不了學派的惡性循環之首, 這個循環是:諸種心理障礙→理論意識泯滅→無學派意識→無學科繁榮→國際舞臺上無話語權。

學派最大的好處有五:一是提供千金難買的比較舞臺, 最後選擇出真理;二是培養出領軍人物, 為學術史提供重要的線索, 便於下一代人寫學科史;三是帶出團隊的骨幹分子以便後繼總是有人;四是磨礪出代表作 (在理論上解決了重大問題) ;五是磨練出主要學術套路及獨特的研究風格與方法, 這比成果更重要。但是, 這得有一個前提, 這便是不要宗派要學派。宗派是個人情緒的糾合, 而學派是對研究成果、風格與方法的區別與歸類。對真理的承認, 其前提是不計個人好惡地寬容與尊重別人的創造。通俗地說, 只要別人有好東西, 不管這個人自己喜歡不喜歡, 你得承認他的學術。

學派是別人承認出來的, 自己宣稱 (雖然中外歷史上都有這一現象) 不那麼可靠。說趙元任是實驗語音學的創始人, 是別人承認的, 不是他自己宣布的。因為歐洲的語言學學生人人都讀這本書才能算是入了語言學的門。中國有一句話, 「十年磨一劍」, 但十年是否能磨出一個學派?在國外可以。查一查「語言性轉向」中的西方哲學的理想語言學派與日常語言學學派, 其頂峰時期幾乎沒有十年。可是十年磨一劍在中國舉步維艱。為什麼?互不買帳是其中原因之一。要麼寫書評只說好的, 不說不好的, 要麼是管他好壞, 一律不予理睬。寬容與尊重別人是學術良心, 在西方學術界, 這一學術良心變成了學術規範, 因為人人都從寬容與尊重別人的規範中得到將來對自己的承認。中國近年來, 有一批為數不少的學者, 常常被邀請穿梭於高校的講壇, 進一步, 出現了更為經常受邀講學的、為數更少的、相對穩定的一批學者。為什麼?因為他們有新思想、有自己的理論。這很可能為重要的理論甚至為學派的誕生做了先期的鋪墊。這是一個信號。這樣的信號, 目前雖然不免影影綽綽, 但對外語界來說, 應該是一個好的信號。

相關焦點

  • 精神分析心理學派
    簡介    精神分析心理學派產生於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是西方頗有影響的心理學主要流派之一,由奧地利醫生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創立。精神分析是從治療人的心理障礙開始發展起來的。為了治療的目的,弗洛伊德重視探索人的動機和行為的根源,從而彌補了傳統心理學的不足,改變了心理學研究的趨向。
  • 外語教學理論中國學派建設的基本問題
    歷史唯物主義主張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觀點,這可以使我們對於外語教學理論中國學派建設的主體具有正確的認識,廣泛地凝聚各方面的力量,極大地提高建設的效率。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外語教學理論中國學派的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以人為本首先體現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上。
  • 外語教學理論中國學派建設的基本問題
    因此,如何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於英語教材之中,同時又避免「文革」時期出現的片面強調突出政治的做法,這是我們急需研究的問題。四、基本前提學術自信是建設外語教學中國學派的基本前提。只有在有足夠的學術自信的前提下,我們才能有勇氣提出自己的觀點,堅持自己的特色,不去盲目地跟從他人的觀點,建立自己的話語和理論體系。
  • 心理十大學派之——意動心理學派
    意動心理學派與馮特的內容心理學幾乎同時產生,創始人布倫塔諾。    布倫塔諾1838年1月16日出生於德國望族,他的學生斯圖姆夫、厄稜費爾和弗洛伊德等均是心理學史上的重要人物。布倫塔諾是天主教徒,他的思想深受經院哲學的影響,以為靈魂就是心理現象,研究靈魂也就是研究心理現象。他認為心理學的對象不是感覺、判斷等的內容,而是感覺、判斷等的活動。他稱這種活動為心理的活動或意動。
  • 心理學誕生許多學派,各個學派觀點不一
    自從科學心理學誕生、發展至今出現了許多學派,各個學派觀點不一,紛爭激烈,其中在西方有較大影響的學派主要有以下幾個:1.構造主義心理學這個學派起源於德國,1879年馮特(wlihelm wundt)建立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成為這個學派發展的開端。
  • 心理十大學派之——日內瓦心理學派
    1、發展背景    日內瓦學派又稱皮亞傑心理學派,是瑞士日內瓦大學教授、傑出的心理學家、哲學家皮亞傑創建和領導的。受康德的影響。    (1)機能主義思想對皮亞傑的影響是很深的,雖然他們研究的課題不一樣,但總的傾向是一致的,都有生物學傾向,研究個人如何適應環境。
  • 黃喬:創立語言學研究的中國學派
    現代語言學流派紛呈,各種語言學思想在語言本體、方法論等問題上交鋒激烈,由此不斷推動著語言科學研究向縱深發展。
  • 芝加哥學派、哥倫比亞學派、法蘭克福學派、伯明罕學派
    芝加哥學派的興起使得美國關於社會問題的研究有了強烈的經驗主義方向,學者們構成了以人類傳播為中心的人格社會化理論體系,認為大眾傳播是美國民主社會面臨城市社會問題而生存下去的一個手段,形成了後期以媒體效果為重點的大眾傳播研究模型,強調了傳播技術在當代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對傳播後果持樂觀態度。
  • 認知心理學派
    1967年美國心理學家奈瑟(U.Neisser)的《認知心理學》一書的出版,標誌著這一學派理論的成熟。二十世紀70年代成為西方心理學的一個主要研究方向。在心理學研究對象上,認知心理學則把研究重點是內部心理過程。主要是認識過程,如注意、知覺、表象、記憶、思維和語言等。在研究方法上,認知心理學則既重視實驗室實驗,也重視主觀經驗的報告。
  •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心理學派的紛爭
    發現這種片面性的人,為了批評這種片面性,又從另一個側面去說明心理現象。這樣,各種不同的觀點之間的爭論便形成了各種心理學的派別,使心理學處在一個學派林立,相互紛爭的時代。這種現象在科學發展的初期是難於避免的,而且百家爭鳴的局面對推動學術研究的發展也有一定的積極意義。這個時期比較有影響的學派有構造心理學、行為主義、格式塔心理學、機能主義心理學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 優秀作業丨芝加哥學派、哥倫比亞學派、美國主流學派
    論述「從芝加哥學派到哥倫比亞學派看美國傳播學主流學派的歷史變遷?」芝加哥學派的研究集中在「傳播行為是如何構建和維繫社會的」,哥倫比亞學派將研究對象窄化為效果問題(以及受眾研究),將傳播定義為社會控制。2,理論視角,芝加哥學派更注重動態過程(環境因素),哥倫比亞學派則強調靜態結構(通常認為是短時間的 個人的 行為和態度上的效果)。
  • 【觀點】學派與學科——巴赫金研究會成立十周年學術研討會上的發言
    100元錢,不能說「0」不是數,不算數,我不要「0」,只要1吧?演講是一種獨白,但也是看似是獨白,其實也是對話。它必須是與他者,與觀眾的潛對話,演講才講得好。把談判與演講拉進小說問題的討論,這就有理論的泛化問題,實際上也是理論的應用問題。    泛化是類比推理的結果。類比的推理原則是同構同理,反之,不同構則不同理。
  • 學術文化是學派的核心和靈魂
    深圳特區報訊 (記者 王付永)近日,深圳市社科院舉辦學術沙龍,圍繞著如何構建深圳學派與會的專家學者從不同的立場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社會科學院院長吳忠認為,發展深圳的學術文化,必須確立「深圳學派」的學術理想和學術追求,這一點非常重要,現在一些學者在物質利益的裹挾之下,學術理想和學術追求動力不足,所以要用這一理念來聚人氣、帶隊伍、出成果、鑄品牌、育大師。
  • 經驗學派、批判學派、媒介環境學派/一篇搞定傳播學理論最難考點
    經驗學派在方法上堅持經驗性的實證研究立場,在方向上堅持實用主義的研究目的,在指導思想上則堅持多元主義的社會觀。芝加哥大學的杜威、米德、帕克等學者從不同的角度,把傳播放在一個重要的位置上加以研究。社會學中的芝加哥學派是一個約定俗成的稱呼,傳播研究是這個團體所關注的問題之一。這個團體的大眾傳播研究以帕克為中心,杜威、米德等人也對這個學派的傳播研究產生了深遠影響。
  • 心理學領域的主要學派
    構造派認為,人的心理意識現象是簡單的「心理元素」構成的「心理複合體」,它致力於心理意識現象「構造」的研究;分析心理意識現象的「元素」,設想心理元素結合的方式。所以該學派又稱為「元素主義心理學」。該學派主要代表人物是馮特和其學生鐵欽納(1867~1927)。
  • 研究分享 | 認知學派與戰略管理思想演進、發展與爭鳴
    在這個發展過程中,作為戰略管理十大流派之一的認知學派不斷發展壯大,並成為戰略管理理論叢林中一個比較有影響力的分支流派。然而,在認知學派逐步理論化的過程中,其主張的「認知是框架的產物,具有相對性」的核心觀點一直受到制度理論、權力學派等主張「認知是社會文化的產物,具有穩定性」的學術觀點的猛烈衝擊。而推動者如象徵主義、績效反饋和注意力基礎觀,其內部亦存在各種爭論,觸發了一場大規模的學術爭鳴。
  • 新傳考研的傳播學學派——批判學派、經驗學派、媒介環境學派……
    如果你分得清楚法蘭克福學派和批判理論的異同點,知道伯明罕學派和政治經濟學派嗎?如果不知道,一定要往下看!從昨天的反饋——【百問百答 | 熱點專題如何整理?如何背新聞史?如何複習真題?你想問的這裡都能有答案】來看,各位童鞋最近都被一個叫學派的傢伙困住了。學派是什麼呢?
  • 王紹光:開眼看世界的「中國學派」
    寬到把「中國學派」看作一種視角(就是英文的Perspective),一種中國人的視角,一種中國人看問題的視角和觀點。作為中國視角的「中國學派」未必成體系,未必有一套自己的概念、理論,但它是中國人自己的看法,這與狹義的、嚴格的學術流派意義上的「中國學派」(英文表達為School)可能有區別,因為後者往往要求有自己的概念體系和理論體系。 我首先是在這兩層含義之間展開討論。
  • 斯多葛學派的邏輯學觀點
    邏輯學是研究思維和論述,以及基本的概念的構成、推理、判斷以及語言表述的學問。 斯多葛學派還是傳統語法學的創造者。斯多葛學派的邏輯學觀點從以下幾個方面論述。知覺到事物意味著事物對我們的影響,「就像印章蓋在紙上所留下的印記那般」,事物的影像留在了我們的大腦中。 當斯多葛學派這樣解釋認知事物的最初形式時,對於事物能夠在我們腦中留下多少影像我是存疑的。 當你看到一片森林時,你看得到第一排第一棵樹上的葉子嗎? 這棵樹會不會在你的頭腦中留下影像? 因人而異。
  • 中國民俗學的學派、流派與門派
    本文將狹義的學派定義為同一學科的部分學者,因為觀點相近或志趣相投,具有大致相同的理論傾向,能夠操作相同的學術符號系統,自髮結成的學術共同體。下文所稱學派,均用其狹義概念。學派不同於流派有三:1.學派是學者自發組成的有派別意識的學術共同體,學派成員之間有明確的共同體意識;而流派是由學術史家歸納出來的,其成員本身未必有共同體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