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院士速寫|上海交通大學樊春海:感知生命的「跨界」青年

2020-12-11 新民晚報

圖說: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樊春海 上海交大供圖(下同)

宏觀到微觀,人類對生命的感知漫長而細膩,科學家層層撥繭,解開一個又一個謎題之結,勾畫出逐漸清晰的生命圖譜。而這些努力最終是為了饋贈生命。未來,具有人工智慧的DNA或RNA機器人能夠在動物和人體內工作,這些微小的神奇納米構件能夠組裝、行走,能夠找到疾病根源,甚至或許還能替換健康細胞等功能。

這不是毫無根據的想像,是具有挑戰性的國際前沿科學命題。二十餘年來,樊春海教授一直致力於生物傳感基礎研究,這位「跨界」青年不斷在國際學術界不斷發出強音,以化學、生物、物理等多領域的交叉融合推進創新,要將核酸分析新方法在實際臨床中轉化、應用。

一切從「交叉」開始

1992年,準備參加高考的樊春海報考了南京大學生物化學系。「當時選擇生物化學很盲目,一點也不了解。但是隱約感覺生物化學既有生物,又有化學,這個名字很酷!」樊春海回憶說。

當時的生物化學系有著名的百歲教授鄭集先生,以及我國生物製藥技術研發的開拓者之一和肝素、尿激酶工業的創始人朱德煦先生等知名學者。朱德煦時任系主任,著力推動學科交叉,「學不好化學,就做不好生物化學」,這是當時系裡的口號。化學系還有我國著名分析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生命分析化學概念的創導者和生命分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創始人陳洪淵先生。在濃鬱的學科交叉背景下,樊春海在科研生涯的早期,就幸運地得到學術大師在生物化學和分析化學兩條學術傳承線的交叉點上起步。他在研究生期間從事的電化學生物傳感器研究延續至今,二十餘年來始終為其實驗室的研究主線之一。

2000年,樊春海偶然閱讀到《先進材料》雜誌關於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聖芭芭拉加州大學艾倫黑格的一個報導,他表示,在獲獎後希望做一些以往不敢做的事,比如生物學,特別生物傳感是最重要的。這使樊春海受到極大的鼓舞,鼓足勇氣向黑格教授申請博士後並獲得認可。

圖說:樊春海到聖巴巴拉加州大學黑格(Alan J. Heeger)教授的辦公室訪問

來到加州海濱城市聖芭芭拉,樊春海才發現黑格居然是物理系教授,而且他始終認為自己是物理學家。一位物理學家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然後開始做生物學,這使樊春海感到非常震撼。在黑格實驗室的博士後經歷,使樊春海從一個初出茅廬的年輕研究者一下跨入到了學科交叉的前沿。「黑格教授給我留下的最深印象是看問題的眼光非常開闊,而且他特別推崇學科交叉。」樊春海說。

在黑格教授指導下,樊春海陸續取得了一些研究進展,相關研究工作在《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和《美國化學會志》(JACS)等權威雜誌上發表。其中,他們發展出了一種被命名為E-DNA的電化學DNA生物傳感器,得到了國際同行的廣泛好評。

破解科學的「界面」

2004年1月,樊春海在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資助下加入了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湊巧的是,在他入職答辯的那一天,正值研究所承擔的上海同步輻射光源項目在歷經十年艱辛籌備後獲批。這個當時中國最大的科學研究設施舉世矚目,當晚晚上鞭炮齊鳴,舉所歡慶。在「上海光源精神」的引導下,這一國際先進水平的同步輻射光源僅用五年時間即落成,這五年也正是樊春海從零開始,白手起家建設實驗室的五年。深受上海光源精神鼓舞,樊春海希望能做出同樣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研究工作。

科學上的新理論、新發明的產生,新的工程技術的出現,經常是在學科的邊緣或交叉點上。樊春海喜歡從界面入手尋找科學問題,因為這是物質傳輸、能量交換和信號轉化的場所,也是實現微觀世界科學想像的重要突破點。基於研究所的科研基礎和對國際學科交叉動向的領悟,樊春海、胡鈞、黃慶等在上海應用物理所領導支持下於2008年組建了物理生物學研究室,樊春海擔任研究室主任。研究室系統研究了生物分子在宏觀及納米尺度上與無機材料界面的相互作用,並利用同步輻射等先進表徵技術,深化了對傳感界面上生物分子吸附、組裝和識別等物理化學過程的理解。相關成果總結為「生物分子界面作用過程的機制、調控及生物分析應用研究」,並於2016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圖說:樊春海在實驗室操作自行研製的超分辨螢光顯微鏡

希望基礎研究回饋生命

2006念,樊春海、胡鈞與上海交通大學賀林院士等合作,共同創製了DNA分子組裝而成的納米尺度「中國地圖」,並發表於《科學通報》中英文版。這成為「DNA摺紙術」這一前沿交叉領域中第二個發表的工作,並以中國特色的形象在國際上亮相。經過多年積累,樊春海團隊發展了DNA自組裝結構誘導納米尺度精準礦化的新方法,在保持DNA納米結構精巧設計的前提下顯著提升其力學性能,為仿生納米孔道的構建與分析應用打開了新的大門。該工作於2018年在Nature雜誌發表,實現了中國研究者在DNA納米技術領域的首次突破。

樊春海並沒有滿足於僅僅用DNA來製造漂亮的納米圖案,而是始終想著如何將納米思維引入到生物傳感研究中,希望通過DNA納米技術來提升生物檢測的性能。在不懈的探索中,樊春海獨闢蹊徑提出將DNA四面體結構用於電化學傳感界面的調控,建立了「先組裝、後檢測」的框架核酸傳感新方法,突破了界面限域組裝與識別的難題,對促進生命分析化學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近年來,樊春海團隊更是將體外檢測的生物傳感探針應用到細胞內部,致力於發展框架核酸細胞成像技術。他們還依託上海光源,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儀器研製項目的支持下自行研製顯微鏡,積極推動活體分析和腦成像研究。

2018年4月,樊春海以王寬誠講席教授身份正式加盟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在學校和學院的全力支持下,樊春海以新落成的轉化醫學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為基地建設「框架核酸設計與納米醫學診療」實驗室。這是新起點,也是新徵程。他還得到了上海交通大學分子醫學研究院院長譚蔚泓院士的鼎力支持,正在仁濟醫院積極與臨床醫生開展合作,嘗試將生物傳感器用於前列腺癌早期預警,並探索發展低成本醫療檢測的可能。他們希望有一天這些基礎性研究工作能真正應用起來,為「感知生命」提供便利,為人民健康保駕護航。

新民晚報記者 易蓉 通訊員 李茜

【院士簡介】

樊春海,男,1974年3月出生,漢族,江蘇省張家港市人,現任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王寬誠講席教授。1996年本科畢業於南京大學,2000年博士畢業於南京大學,2001-2003年在聖芭芭拉加州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2004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2007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2012-2016年任科技部納米973首席科學家。入選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國際電化學學會(ISE)和英國皇家化學會(RSC)會士,兼任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副主編,ChemPlusChem編委會共同主席。已在Nature,Nature和Science子刊等SCI雜誌發表論文400餘篇,他引3萬餘次,H因子95,近六年連續入選「全球高被引科學家」。部分成果獲2016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第一完成人),並獲2019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美國化學會「測量科學進展講座獎」和第十二屆「談家楨生命科學創新獎」。

相關焦點

  • 上海交通大學:樊春海教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公布2019年院士增選名單,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樊春海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樊春海  樊春海,男,1974年3月出生,漢族,江蘇省張家港市人,現任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王寬誠講席教授。1996年本科畢業於南京大學,2000年博士畢業於南京大學,2001-2003年在聖芭芭拉加州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
  • 中科院新晉院士樊春海:最初只是覺得生化專業「名字很酷」
    東方網記者傅文婧11月22日報導:2019年新當選院士名單於11月22日公布,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王寬誠講席教授樊春海榜上有名,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這位DNA納米技術領域的新晉院士,卻透露最早選擇生化專業的原因是「隱約感覺生物化學既有生物,又有化學,這個名字很酷!」
  • 上海交通大學樊春海教授獲「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社會主義是幹出來的,新時代是奮鬥出來的。勞動模範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國的功臣。我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黨和國家始終堅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方針,始終高度重視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始終高度重視發揮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的重要作用。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緊緊依靠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
  • 「江蘇院士」樊春海:曾獲中科院傑出青年獎,是江蘇籍最年輕院士
    最年輕的江蘇籍中科院院士樊春海,獲第十一屆中科院傑出青年獎,創江蘇籍最年輕院士的記錄。樊春海在生物化學領域可謂是成績斐然,早年間被選入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2012年獲中科院傑出青年獎,是一位優秀的中青年生物化學家,這也是他能夠在眾多候選人中脫穎而出的原因。而這位年輕的院士之所以選擇生物化學作為自己畢生奮鬥的事業,完全是源於自己內心的熱愛。
  • 上海交通大學首屆「致遠」國際青年學者論壇開幕
    近年來,上海交通大學積極響應國家及上海市人才發展新政,持續推進「人才強校」主戰略,努力建設一支與世界一流大學發展相適應的人才隊伍。各類優秀人才在交大盡顯其才、盡展其能,為學校的事業發展上水平作出重要貢獻。
  • 上海交通大學「未來科技論壇」正式「開壇」
    6月30日,上海交通大學第一期「未來科技論壇」在圖書信息樓九樓報告廳舉行。論壇以「半導體合成生物學」為主題,邀請到上海交大樊春海院士作為主講嘉賓。常務副校長丁奎嶺院士、副校長毛軍發院士參加論壇。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院長朱新遠及來自十餘個院系的50餘位教師代表參加。論壇由科研院副院長李衛東主持。
  • 兩位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加盟上海交通大學
    上半年,成功引進兩位全球高被引科學家,一位是來自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的樊春海研究員,另一位是來自史丹福大學的顏徐州博士。樊春海,1974年出生於江蘇張家港。南京大學學士、博士,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博士後(師從諾貝爾獎獲得者Alan J. Heeger教授),2004年起在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任職。2014-2017年連續4年入選ESI「全球高被引科學家」。
  • 實現首次突破,他發現"砒霜"治療腫瘤新方案,45歲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1992年,樊春海考入南京大學生物化學專業;33歲他成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42歲時他和團隊實現了中國研究者在DNA納米技術領域的首次突破;45歲,他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而提及當初專業選擇的原因,樊春海的回答竟然是&34;
  • 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樊春海團隊在發展納米自噬抑制劑治療...
    近期,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等單位的合作研究發現,納米金剛石可以用作一種安全高效的自噬抑制劑,顯著提高三氧化二砷對實體腫瘤的治療效果。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樊春海團隊(樊春海教授及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諸穎、王麗華等)提出了一種將納米金剛石與砷劑聯用的方案,並在肝臟腫瘤的治療中展示出很好的效果。納米金剛石在進入肝臟腫瘤後,可以顯著抑制肝癌細胞的自噬水平。而同步輻射硬X射線螢光成像技術證明納米金剛石和砷劑在腫瘤組織/細胞中是分離的,在功能上靶向不同的細胞途徑,即自噬與凋亡。
  • 上海交通大學「強基計劃」化學介紹:院士代言,這個學科值得你來!
    在生命起源眾多學說中,是化學解釋了從無機到有機再到生命的演化歷程,也詮釋了未來生命的發展方向。此次全球性抗擊新冠肺炎戰役過程中,人類同疾病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學技術。無論從簡單的消毒劑和口罩等防護設施、還是核酸監測試劑盒,以及相關藥物的研發,化學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 上海交通大學俞皓校友當選新加坡國家科學院院士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校友俞皓教授當選新加坡國家科學院院士。據悉,俞皓校友是目前新加坡國家科學院45位院士中唯一一位植物學家。俞皓教授,現為新加坡國立大學生物科學系系主任,國立大學教務長首席教授,新加坡淡馬錫生命研究院董事會董事及淡馬錫資深研究員。
  • 上海交通大學變革性分子前沿科學中心舉行首屆學術委員會聘任儀式...
    程津培、丁奎嶺、樊春海、馮小明、何鳴元、林國強、劉昌勝、錢旭紅、譚蔚泓、唐勇、田禾、佟振合、塗永強、吳驪珠、席振峰、謝毅、顏德嶽、姚建年、嶽建民、張希、趙東元、周其林(按姓名拼音順序)等22位院士齊聚,為上海交通大學變革性分子前沿科學中心建設建言獻策。
  • 俄羅斯國家工程院授予上海交通大學鄧子新院士金質獎章
    日前,俄羅斯國家工程院院長В.V.Gusеv和秘書長L.A.Ivanov代表俄羅斯國家工程院主席團籤署證書,授予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鄧子新教授俄羅斯國家工程院金質獎章,以表彰鄧子新在科學與學術素養方面的傑出造詣,在發展和利用生物技術及其發展洲際科技事業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和重大貢獻
  • 第二屆材料化學和能源化學青年學者學術交流研討會在上海舉行
    2020年11月12-13日,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化學科學部主辦,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轉化醫學研究院、變革性分子前沿科學中心、醫學院分子醫學研究院承辦的「第二屆材料化學和能源化學青年學者學術交流研討會」在上海召開。
  •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2020屆畢業典禮隆重舉行 243名學生從仁濟臨床...
    7月4日電(袁蕙芸 陳靜)4日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2020屆畢業典禮(仁濟分會場)在仁濟東院科研樓報告廳隆重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醫學院院長陳國強,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轉化醫學研究院執行院長、醫學院分子醫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樊春海,仁濟臨床醫學院院長、仁濟醫院院長李衛平等領導出席本次典禮;加拿大駐上海總領事穆大緯先生作為特邀嘉賓參加典禮。典禮由仁濟醫院黨委副書記牟姍主持。
  • 我國年齡最小的三位院士,兩位是江蘇人,一位是浙江人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院士的年齡一般都比較大,事實上,也的確如此,根據統計,今年新當選的中科院院士平均年齡為55.7歲,新當選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平均年齡更是達到58歲。但是,並不是所有院士的年齡都很大,那麼,我國現有院士中,哪三位院士年齡最小呢?
  • 迎接學術「新星」,上海交大首屆「致遠」國際青年學者論壇開幕
    此次論壇採用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形式舉辦,打破以往由於地理位置不便而不能普及到全世界優秀人才的局限,為全球各地青年人才搭建了平臺,促進了國際學術交流,打造出國際青年學者交流的「新模式」,是對學術論壇形式的一次「轉型升級」,上海交大早在2004年就提出
  • 解碼生命再出發暨Bio-X研究院二十周年紀念活動舉辦
    30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學黨委書記楊振斌,常務副校長丁奎嶺,《解碼生命》(第二版)主編、上海交通大學Bio-X研究院院長賀林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韓斌教授,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一級巡視員季曉燁,民盟上海市委專職副主委楊德妹等出席新書發布會
  • 上海交通大學研究生開學典禮舉行
    今天,上海交通大學研究生開學典禮舉行,闊別校園半年多的同學們隆重開啟新學期的學習和生活,全校1萬餘人相聚在閔行校區霍英東體育中心等33個會場及線上平臺,以青春告白祖國,以誓言開啟未來。上海交通大學校長林忠欽院士寄語同學們,要「求真務實,勇攀高峰」。
  • 【化院智慧】上海交通大學提出元DNA結構自組裝概念並取得重要進展
    上海交大化學化工學院點擊藍字關注我們近日,上海交通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樊春海院士團隊與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Hao Yan(顏顥)教授團隊合作發展了一種通用的「元DNA」(M-DNA)策略,這些元DNA結構可通過自組裝形成微米尺度的靜態與動態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