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有了情感,就相當於人有了感情,有感情的產品才會讓人留戀、讓人思念,才能吸引用戶「常回家看看」。
「黏」字讀nián,表示能把一種東西附著在另一種東西上的性質。組詞可為:黏稠、黏度、黏附、黏糕、黏合、黏糊糊、黏米、黏膜、黏土、黏性、黏液、黏著……
對於產品來說黏性應該是能夠吸引用戶並把用戶黏到產品上,增加用戶「回頭率」的能力。從人的內心來說,什麼東西才能讓用戶愛看,常看呢?這要先從的人本心出發,人有七情六慾,七情指七種感情: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些指的是人的本心,本能需求。人通過自己的社會化,通過外界的信息獲取最後把現實世界的一些信息轉化成內心的七情。如中了狀元是喜,有人罵你是怒,家裡有人病了缺錢治病是憂,想念親人是思,親人離去是悲,歹徒持刀搶劫你是恐,在你沒防備情況下有人在你身邊大喊一聲是驚,這就是外在信息轉化成內在本心。再從心理角度來說,人會有好奇、孤獨、興奮、憂傷、喜悅、恐懼、無助、激動、沮喪、消極、牴觸、思念等等這些心理,這些心理最後轉化成人的七情,我們就是要從人的本心出發,洞察人性。
老闆:「小王,為什麼我們的產品通過百度競價、各大網站推廣時會有一定的流量,一旦投入停止,馬上就沒流量了,為什麼呢?」
小王:「是啊,我們的產品前期做了大量的用戶調研,而且很多用戶也反饋確實有這方面需求,用戶為什麼不買帳呢?」
你是否也曾經有過像老闆和小王一樣的疑問?我們的產品功能性很強,也能解決用戶的問題,用戶訪問量還這樣低,到底是為什麼?產品經理們在調研和設計產品時,都能夠做到關注需求、優化設計,設計出的產品也自認為不錯,但用戶卻不太買帳,那是因為你的產品關注的僅是用戶的問題和如何解決問題,而忽略了產品自身的人性化需求,沒有達到黏住用戶的要求。產品能夠解決問題只是產品具備了自身的功能屬性,這屬於產品的硬實力;而產品還需要有服務屬性,讓它具備人性化的特點,也就是產品的軟實力。當我們在各大網站媒體做宣傳時,就相當於在網絡的各個路口放置了路標,有的遊客看到路標後就會過來瀏覽景點,景色確實不錯,但是交通不便、沒有超市、沒有賓館、沒有服務人員,也沒有飯店。當顧客看了一段時間後渴了怎麼辦、餓了怎麼辦、如果景色沒瀏覽完想住一晚怎麼辦?景色本身就相當於產品硬實力,而飯店、賓館、超市、交通就相當於產品的軟實力。只有美景沒有配套,遊客也不會經常過來光顧,他們轉而會去其它配套比較成熟的同類化景區。這就是為什麼你的產品當引入流量後卻不能長期的留住用戶的原因。
如果想要增加產品黏性,就要做好產品的人性化,增加它的軟實力。今天,就來說說如何才能增加產品的黏性?
如何才能增加產品的黏性?
1、故事性(讓產品會講故事)
當你約上幾個好友喝著啤酒擼著串的時候,經常談些什麼?工作,不可能吧,上班談完還會下班再談嗎?學習,這種枯燥的東西誰會在休閒時間來聊呢?如果是男生多是聊美女、段子和發生在兄弟間的故事;如果是女生多是聊帥哥、衣服、和她與他間的故事,故事是我們交流的一個重要談資。
甲:「你聽說了嗎?隔壁老王家兒子嫖娼被抓起來了。」
乙:「是嗎?看那小夥子還挺老實的,還幹這事呢?」
甲:「可不是嘛,不過我看他就不像好人。去年,他來我家……」
這就是老百姓的故事,如果我們能在產品中增加其故事性,那麼產品就擁有了傳播屬性和回頭率,每天過來看看是否有新的故事,有什麼新的段子,有什麼新聞,把故事融入到產品中就會發生化學反應。當產品解決完用戶問題後,同時還能給用戶講講故事,如果能通過GPS定位,將用戶附近的故事優先推送給我們是不是會更有趣,談你身邊的隔壁老王。
下面,來說一說讓礦泉水講故事的案例:
在2014年的時候,日本每日新聞發現,每天買報紙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但是每天買瓶裝礦泉水的年輕人卻越來越多,於是,他們決定,將報紙變成飲料瓶的包裝,這樣就多了一種渠道,讓年輕人看報,一個意外收穫是,用報紙做包裝,設計的格調不僅沒有降低,而且在貨架上的識別度也相當高。為了保證新聞的可讀性與更新,日本每日新聞在一個月的時間內,共推出了31款包裝,同時在瓶身上也印有二維碼,消費者可以通過掃描二維碼,在手機端讀到最新新聞。最終在一個月的時間裡,每一個零售超市平均售出3000瓶這樣的礦泉水。其採用了每日新聞作為礦泉水的包裝設計,不但凸顯了產品的飲用價值,更是凸顯了產品的新聞價值。
還有一款專門講故事的產品——糗事百科,在這個產品裡會把你自己、你身邊的糗事講給大家聽,產品通過故事來吸引用戶,以增強產品黏性。
發散思維下,如果是旅遊方面的網站,是否可以增加一些旅遊逸事、旅遊與美食、我的足跡之類的欄目,以增加產品的故事性,在產品提供優質旅遊服務之後,用戶還可以過來看看異地的風土人情、他人的旅遊故事,在不旅遊時也可以常回來看看。
2、情感性(讓產品擁有人性)
人是感性的動物,人區別與其它動物除了智慧外就是感情,當我們憂傷、歡快、憤怒、喜悅時都會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如果有一款產品能夠承載我們的喜、怒、哀、樂,分享我們的情感人生,那這款產品將會有多大的價值,多少黏性。
將產品的情感運用最好的產品就是微信:
自從有微信後,連最不願接受新鮮事物的老年人也開始變得不淡定了,我父母現在每天必做的事就是用微信聊天和看朋友圈。
將情感屬性運用最嫻熟的就是歌曲,每一首歌曲都會承載不同的情感,有抒情的、傷感的、勵志的、相思的等等,越是能觸動人們內心情感的歌曲,越是會傳唱更廣。
當你老了 頭髮白了 睡意昏沉
當你老了 走不動了
爐火旁打盹 回憶青春
多少人曾愛你青春歡暢的時辰
愛慕你的美麗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個人還愛你虔誠的靈魂
愛你蒼老的臉上的皺紋
當你老了 眼眉低垂燈火昏黃不定
風吹過來 你的消息這就是我心裡的歌
多少人曾愛你青春歡暢的時辰
愛慕你的美麗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個人還愛你虔誠的靈魂
愛你蒼老的臉上的皺紋
當你老了 眼眉低垂燈火昏黃不定
風吹過來 你的消息這就是我心裡的歌
當我老了我真希望 這首歌是唱給你的
如果我們的產品裡能加上情感屬性,幫助用戶寄託並承載情感,那我們的產品是不是會更有黏性呢?如果你做的是兒童產品,可以在裡面加入孩子成長、兒童足跡、我們的一家人等欄目來收錄孩子的成長歲月;如果你做的是青年人的產品,是否可以加入一些揮灑青春、浪漫年華的欄目;如果你做的是老年人產品,是否可以加入一些懷舊情懷、憶往惜的欄目,讓產品變得有人性、有血性、有感性。
3、新鮮性
在當今社會,知識大爆炸、社會大發展、科技水平不斷提高,火車、飛機、電腦、網絡,讓世界變得更快、更高、更強。古代馬車跑幾星期的路程現在一天就能到達,讓我們節省了大量的時間。按理說,我們有更多的時間可以慢慢的享受生活、悠閒度日,而事實,我們的生活節奏變得更快。通過技術節省出來的時間,會尋找其它的新鮮事物再把它填滿,玩遊戲、看電影、聽音樂……。
現在的產品更新換代太快,很多產品變成季拋型、月拋型,甚至周拋型。單戀一枝花的好男人、女人越來越少了,我們要想打動用戶,就要不斷的給用戶以新鮮感,通過新鮮感來抓住用戶的內心,以實現產品黏性。
舉個高德地圖的案例,對於地圖類產品主要體現的是其工具屬性,當用戶有需要時才會使用,對於地圖產品想要增加新鮮感是很難的,而且市場上有著很多同質化產品,像百度地圖、古歌地圖、天地圖等。面對四面楚國的窘境,高德地圖推出了林志玲語音導航,推出後讓大家耳目一新,通過志玲嗲嗲的聲音實現了下載量暴增,有的用戶甚至刪除了其它地圖軟體而下載高德。為了能夠黏住用戶,隨後高德地圖又推出了郭德綱版及其它地方語言包,大大的刺激了一下地圖行業,沒想到地圖也可以有新鮮感。當聽著濃濃鄉音導航,你是否會倍感親切。通過林志玲、郭德綱再到方言,這一切就是為了不斷的刷新用戶的聽覺新鮮感,讓用戶想聽、愛聽。
相戀的人最開始時都是如膠似漆、情意綿綿,時間久了那份新鮮感過後,也就沒有了激情,磕磕絆絆,為了雞毛蒜皮的小事而爭吵不斷。新鮮感就是這麼重要,當雙方有新鮮感時缺點也可以是優點,當新鮮感過後優點也可能變成缺點。為什麼情侶間要不斷的製造浪漫,就是因為要不斷的給對方以新鮮感。產品何嘗不是呢?產品如果永遠一層不斷,就是讓用戶厭倦,就像聯想的ThinkPad一樣,永遠在中間有個紅點,有時我想,為什麼ThinkPad不可以換換樣?真的有點審美疲勞了。
4、趣味性(用戶喜歡有趣的東西)
學習是枯燥的,大多數孩子都不願意學習,總沒有玩來的有趣,孩子們在寫作業的時候經常跟父母委屈的說:「媽媽,今天我還沒玩呢?」。用戶都是喜歡有趣的東西,喜歡快樂和開心,如果您的產品在解決了用戶問題的情況下,還能給用戶帶來一定的樂趣,是不是更爽呢?下面來看一看我朋友公司星致曼雷是怎麼設計他們產品的。
他們是做兒童讀物的,看書是一件枯燥的事,孩子們只喜歡有趣的書,如何才能把看書變得有趣呢?
先看下他們圖書的介紹:
《大開眼界 恐龍世界大冒險》是一本利用「靈境」技術(虛擬實境/VR)帶您的眼睛四處旅行的「魔法書」。我們撰寫了詳實的恐龍生物知識,繪製了精美的恐龍生態畫面,講述了妙趣橫生的恐龍故事……這些還不夠,因為,這一次我們要讓恐龍走出圖書,哦,不,是請您穿越進入圖書的場景,讓恐龍就在您的身邊,奔跑、追逐、廝殺、吼叫……
三部精美繪本、數百隻恐龍復原供欣賞、十幾個真實場景可以穿越,我們提供的不但是一套精美的恐龍百科全書,更是一次顛覆視覺的「穿越」體驗。
將圖書與VR虛擬實境結合起來是不是會很有趣呢?一部VR眼鏡+一部手機+一套圖書就可以帶你穿越回遠古時代,看恐龍的怒吼,看遠古的森林。讓產品變得有趣起來,生活就會輕鬆起來,連學習都可以變得有趣,還有什麼不能有趣呢?最近聽說,他們公司還要推出西遊記等其它圖書,虛擬實境技術讓看書變得有趣起來。做有趣的產品,用戶才願意用、經常用。不要讓用戶把你的產品當成工具,工具只會在需要時使用,像鉗子、錘子,只有需要時才會拿出來用用。產品可以是搞笑的、有趣的、多彩的,腦洞大開一下,圖片如果會說話、時空如果能穿越、性別如果能改變、我如果變成了你……在產品世界為什麼不可以大膽想像呢?
5、互動性、社交性(通過產品定位建立共同愛好的圈子)
最近我在聽充電時間,這個300秒的音頻節目講的還是不錯的,內容好、聲音好,我也一直想做一個老吳講學堂的音頻,但苦於普通話不標準沒能成行,後來想是否可以請位播音高人呢?又苦於沒錢,所以還是先以這乾巴巴的文字形式表達產品思想吧,如果哪一天粉絲們給老吳點打賞,我還是願意為粉絲們做更好的服務。自從做了公眾號以來,就經常有童鞋問我。童鞋:「老吳,你是做培訓的嗎?」
老吳:「現在不是,以後可能會是。」
童鞋:「你辦培訓吧,你要是辦培訓我第一個報名。」
老吳:「為什麼呢?」
童鞋:「我想系統的學下產品知識,另外,我也想通過這裡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人。」
「志同道合」,讓我想起最初做產品公眾號的目的,就是要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可以一起哭、一起笑,一起談產品,談人生,多一些有共同話題,共同愛好的朋友。有時間時大家可以小聚,吹牛、侃大山,這就是最初的目的,通過公眾號來聯絡上這些產品小夥伴們。這就是人的社交屬性,願意與自己的同類交流和溝通。網絡發達後,有的人一起沒有什麼話可說,如過年時一大家子人聚到一起本應其樂融融,但現實是一部分人在低頭玩手機,還會不時的對著話筒講兩句。為什麼呢?我想這不應該是聚會這種形式的事,而是話題的事,過年聚會是通過親情聚到一起,體現了中國民俗,表達出長輩對孩子的關心,孩子對長輩的孝心。但聚在一起的親人們,話題感缺失,關心與孝心談完了,之後的共同語言呢。而且還會問到青年人們討厭的話題:「小娟,有對象了嗎?多大了怎麼還不找啊?」、「大強,你工資多少?你看小強現在都是公司高管了。」、「小麗,你得抓緊要孩子了,我還等著抱孫子呢?」。沒找對象催著找對象、找著的催著結婚、結婚的催著要孩子、要孩子的催著要二胎。
產品中如果能建有著共同話題的社群,以產品定位為興趣點,再通過話題討論、組織活動、遊戲互動等形式來增加話題性,從而實現交流的目的。有了交流,用戶才會時不時的回來看上一眼,有沒有人給我留言,有沒有人關注我。就如微信朋友圈,經常會看到大家有事沒事的曬幸福、曬成績、曬孩子、曬雞湯,曬的人希望你能給他點個讚、留個言,讓曬的人感受到存在感,而朋友們也願意看朋友圈以滿足自己的好奇心,這就是互動,讓信息發與收的雙方都能感受到交流。產品是搭臺子,戲要用戶來唱,「朋友圈」、「點讚」、「留言」的功能就是臺子,「發朋友圈」、「去點讚」、「去留言」,用這些基礎功能以提升產品的互動性,有來必有回,來來回回後兄弟情、姐妹情就建立起來了,通過這些互動進行深層的溝通,以實現增加產品黏性的目的。這就是為什麼有的汽車網站會有車友會、旅遊網站會有旅遊足跡、美食網站會有大眾點評,通過互動實現交流,通過交流建立圈子,通過圈子實現黏性,通過黏性推銷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