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拋棄一些「高級、面子、身份」的想法,就編輯個人來說更願意捨棄瑞士表而選擇日本表,特別是精工。關於瑞士和日本孰強孰弱我們暫不討論,但是關於精工編輯卻要大書特書。
如果正好你也是一個精工的粉絲,那應該會聽說過GS和KS,即使不熟悉也沒關係,因為今天我們要講的正好就是它們。
光於GS和KS的討論其實由來已久,作為精工的一對王牌,它們曾經以「王炸」的姿態狙擊瑞士表,並且還留下了一段佳話。今天我們不再說它們和瑞士表的故事,要說的反而它們的「家事」。看看這兩兄弟到底有什麼差異,看看誰是大王,誰是小王。
戰後復興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日本作為一個「軸心國」,曾侵略了大部分亞洲國家。雖然在一路上掠奪了大量的土地和資源,但是由於戰爭的損耗,日本國內的工業也一度處於停滯的狀態。在後來宣布投降之後,日本大量軍工廠被拆,曾經引以為豪的日本工業時代就此中斷。但是日本的戰時時計儀器是由精工供應的,日本戰敗之後精工的市場也受到了打擊,一度低迷。
1960年,在經歷了10幾年低潮之後精工決定要在腕錶中給予瑞士危險,並以此達到復興工業,復興制表的目的。當時精工做出的決定是,成立兩個高質量的機械錶製造廠,於是GS(Grand Seiko)、KS(KingSeiko)兩兄弟出現了。
精工的七寶燒琺瑯腕錶是今年新發布的限量表款,錶盤的琺瑯工藝非常豔麗,並雕刻有太陽紋。此外這款腕錶還有動力顯示、雙時區、指針日曆等功能。內部搭載的機芯具有手動、自動兩種上鏈功能,每日誤差能達±15以內,接近瑞士天文臺的水平。
一脈相承
當時精工成立這兩個高級機械錶製造廠的時候,並沒有有意將它們區分,形成這兩個系列的原因就是第二精工舍的出現。簡單一點來說就是精工總部最早是決定讓精工舍負責一個高級機械錶項目的製造,而此時位於東京龜戶的第二精工舍也表達了自己想參與製造的想法,於是總部決定讓兩個工廠分別成立一個系列。
後來精工舍成立了GS,第二精工舍成立了KS。1960年精工舍造出了初代GS,搭載了自產的25鑽手動上鏈機芯,當時聚成有超越瑞士天文臺的能力。次年,第二精工設計也推出了初代KS,並開始受到了瑞士方面的重視。1966年,精工受到瑞士天文臺的邀請,拿出了一塊使用KS機芯的GS腕錶參加了檢測,最終的結果是超過了±10的水平。
精工的鮑魚是一個潛水錶款,在今天與百事可樂合作的新款中,搭配了同色的紅藍可樂圈。在外圈上,兩個臉色的夾角正好是15分的刻度,體現了潛水錶的特有魅力。內部使用的是精工的雙歷機芯,有雙歷和雙向上鏈的功能,精準度基本與入門瑞士表持平。
相生相剋
其實早在1963年的時候KS產的cal.4420機芯就已經通過了瑞士天文臺的認證,但由於GS本身的檢測是整表為標準,所以才在1966年採用了將KS機芯放入GS表殼的做法。雖然這兩位兄弟相同到連機芯都可以雖然換,但是其中的差異還是有的。GS的風格是闊劍指針、圓殼寬耳、釘條時標,在後蓋是雄獅的標誌。而KS的特點的細劍指針、薄殼窄耳,扁平時標,後蓋上是皇冠+盾牌的LOGO。
由於1966年-1970年這段時間精工的生產力不足,所以很多時候都是兩個工廠互相幫忙生產。為了區別清楚,無論是KS還是GS,只要在自己的工廠裡生產那就必須印上自己的標誌。精工捨生產的標誌的「風暴」,第二精工捨生產的標誌是「閃電」。
西鐵城的藍天使二代在保留老式的滑尺計算的同時,也增加了一些現代科技。比如,6局電波對時,光動能儲備,藍牙飛行日誌等等。這款腕錶你可以自由選擇懷舊的計算方法,也可以選擇方便快捷的現代方式,總之可玩性很高
冷暖自知
1968年,瑞士的天文臺宣布停辦,當年的成績一直拖到了次年才公布。其中的原因是來自精工的GS和KS同時包攬了2、4、8名,為了保住瑞士表的榮譽,做了這項在當時看來愚蠢至極的決定。在精工看來,可能是瑞士人開始看不上自己了,於是他們又在GS中亮出了一個狠貨——石英表。
但這種既便宜,又精準的腕錶出現之後,瑞士機械錶被衝得七零八落。但是差點走向覆滅的不止是瑞士表,就連自己的GS和KS也不可避免,應該當時的人似乎不願意買機械錶了。從1973-1976年這短短3年時間,45KS、45GS、61GS、56KS等高品質表款接連停產。至此,縱橫了10年的KS、GS兄弟終於走向了末路。
西鐵城機械錶是時尚薄殼的設計,盤面是類似GS的闊劍三針設計,搭配羅馬時標,風格比較偏年輕化。內部使用的是西鐵城8200機芯,這枚機芯有日曆和星期的功能,在走時尚能達到±30秒以內的誤差,是一款合格的走量機械錶。
雖然在1988年之後精工重新開啟了GS項目,但熱度也遠遠不如以前。即使是千禧年復刻的KS,在市場也淪落到了無人問津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