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晉城12月31日消息,12月30日16時許,山西省晉城市一在建隧道發生塌方事故,6人被困。記者從山西省晉城市陽城縣委宣傳部獲悉,截至12月31日13時24分,6名被困人員已全部找到,經醫護人員檢查確認,均無生命跡象。
2019年12月30日16時許,在建施工的山西晉城市太行一號國家風景道陽城段第三分部析城山隧道內,由西向東施工約600米處(總長約980米)發生斷面塌方,塌方量約200立方米。
事故現場 中新網 圖
據初步了解,當時有6人涉險,其中1人被救出後送至陽城縣人民醫院搶救無效,於18時20分死亡,另有5人被困。
接到事故報告後,山西省委省政府領導立即批示,晉城市、陽城縣主要領導立即趕赴現場,迅速啟動應急預案,
成立現場救援指揮部,調集應急、交通、公安、消防、衛生、煤礦救護大隊等力量立即展開救援。
目前,救援工作已於12月31日13時24分結束。
一、隧道塌方的原因
目前國內在建和已建隧道工程中,均出現過不同程度的塌方現象,給建設和運營帶來了較大的危害。在此,根據新奧法原理分析隧道塌方形成的可能原因。
新奧法的主要原理是在巖體力學特徵和變形規律以及莫爾理論的基礎上,通過量測手段對開挖後圍巖進行動態監測,並根據圍巖自穩的時間和空間效應確定爆破強度、開挖速度、初支參數以及輔助施工方法等。其力學機理是利用圍巖自穩能力,及時施作初期支護和二次襯砌並與圍巖形成整體受力結構。從此原理分析隧道塌方的原因如下:
(一)洞身工程地質條件差,圍巖自穩能力低,施工時沒來得及進行初期支護即發生坍塌。如掌子面圍巖軟弱、巖體破碎、地下水發育、洞身埋深淺。或隧區通過不良地質地段,如斷層褶皺帶、膨脹巖地區以及高應力巖層等。這些複雜地質條件往往有不可預見性,給設計和施工的準確性和安全性帶來較大困難。見圖1。
(二)設計過程中未能準確判斷隧區地質條件,沒有充分考慮不良地質對隧道的影響,特別是沒有及時與現場實際地質條件進行跟蹤分析,導致在圍巖分級、支護參數設計以及開挖進尺要求等不合理。
(三)施工過程中沒有對諸如軟弱圍巖、淺埋地層等不良地質體進行注漿、超前支護預處理,保證不了圍巖足夠的自穩能力和自穩時間;開挖爆破效果差,導致圍巖應力集中,出現滑塌現象;沒有按照設計和規範要求進行施工,如初支背後有空洞、初支厚度不夠、錨杆的長度和數量不足以及鋼架的間距過大等,致使圍巖巖體間不能連成整體受力結構,保證不了支護強度與圍巖滑移的力學平衡。
(四)新奧法施工是一個動態過程,對隧道進行實時監控是重要環節之一。目前很多隧道塌方造成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的原因就是監控不到位。不能在塌方隱患出現前掌握圍巖變形規律,不能及時預報圍巖變形情況,並進行必要的加強措施,最終導致塌方的形成。
二、塌方處理一般程序
總體施工原則為強加固、短清渣、快支護、實回填、勤量測。對於小塌方可以直接進行塌體處理,對於塌方影響範圍較大的分為初期處理和塌體處理兩部分。
(一)初期處理
1.封閉塌體面,對塌方露出的新巖面掛網噴射混凝土,防止巖體風化和繼續塌落;
2.必要時對塌方體實施注漿固結或設置混凝土封堵牆,以待下一步能更好的施工掘進;
3.設置臨時鋼支撐,穩定塌方空腔;
4.處理塌方影響段內侵限的初支,如注漿加固,抽換變形鋼架、加設錨杆等;
5.若塌方通頂,要在塌體地表修築截排水設施,阻止地表水對塌方體的影響。
(二)塌方體處理
1.加強超前支護,增設大管棚或雙排小導管,保證開挖的安全性。
2.利用人工風鎬,挖機配合,進行預留核心土臺階法開挖,控制好進尺長度,並及時施作初期支護。
3.利用可靠回填料對塌腔進行回填。並儘快施作二次襯砌。
(三)監控量測
全程做好地表沉降、拱頂下沉、洞內周邊收斂的監控量測工作,並用數據指導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