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周日晚將開播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第二季是否能延續較高的關注度,人們正拭目以待。隨著《中國成語大會》與河南衛視《漢字英雄》播出遇冷,文化節目如何在螢屏重拾輝煌,關鍵在節目設計上需貼近觀眾、在節目製作編排上勇於創新,讓節目在「娛樂」中承載文化擔當。
央視《中國成語大會》第一季前晚落幕,來自北京的雜誌編輯唐蕊最終獲得冠軍。但與去年同樣在央視一套熱播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相比,《中國成語大會》雖然同樣傳承民族文化經典,卻沒有像《中國漢字聽寫大會》那樣具有轟動效應。
節目遇冷說原由
作為這兩檔節目的總導演,關正文直言,《中國成語大會》收視看起來沒有《中國漢字聽寫大會》高,是因為成語與漢字相比,跟觀眾之間的「利益相關性」要弱一些,「觀眾看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會強烈地感受到自己的書寫能力在這樣一個時代已經有所衰減,受到強烈刺激,激發自己學習語詞的願望;而成語是語言應用的高級形態,是裝飾性的、錦上添花的,觀眾即使不會也不會有切膚之痛。」
果真如此嗎?其實不然。去年,《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不斷提高漢字聽寫難度,讓人競猜的漢字大多呈現出「繁、難、偏」的特點,有些甚至是極少使用的古字、生僻字,而成語則充滿了情趣、充滿了典故,有的通俗易懂,使用廣泛,它的豐富性遠超許多冷僻單字。因此,簡單說節目遇冷是成語對百姓生活的相關性不如漢字,其理由並不充分。對此,網友王祥批評道:「與其說現代人『對不起』成語,不如說《中國成語大會》更對不起成語,更應面對成語做最虔誠的反思。」他指出,成語應該著眼於全民普及,並非遴選出文化精英。
跟風雷同引膩味
今年與《中國成語大會》同樣遇冷的還有河南衛視《漢字英雄》。去年首播時它最高收視曾衝至全國同時段衛星頻道前三,其製作成本卻不及娛樂節目一半,由此引發一些節目跟風。然而,《漢字英雄》今年第二季收視就出現下滑,一直徘徊在全國衛視同時段20位以後,令人困惑。
當《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漢字英雄》去年接連火爆螢屏後,全國各地隨之出現了一批同類節目,如河南衛視《成語英雄》、央視《中國謎語大會》《中國成語大會》《詩行天下》、河北衛視《中華好詩詞》、黑龍江衛視《最愛中國字》、雲南衛視《中國燈謎大會》、北京臺《於丹品味漢字》等,使螢屏出現了一股傳統文化熱……面對同類文化節目扎堆,《漢字英雄》主創高瑾說:「我們不僅不怕扎堆兒,而且希望扎堆兒,因為有競爭才會有更好的節目出現。多方並舉能讓這類節目形成一個文化現象、文化事件,從而引發更廣泛的社會反響,吸引更多的觀眾對於我國傳統文化的關注。」有人還欣喜地說,不怕同類節目跟風扎堆,這證明了文化類節目並非曲高和寡,文化節目也能佔據螢屏主流,文化可供挖掘得太多太多。但從今年收視來看,蜂擁而至、盲目跟風,最終導致了觀眾膩味螢屏降溫。
缺乏創新引反思
應該指出的是,在熱鬧一時的螢屏扎堆中,真正能跳出窠臼、擺脫克隆、令人耳目一新的節目並不多見。這說明,將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搬上電視螢屏,絕不是一件輕鬆事。一味模仿、缺乏創新,觀眾極易膩味。文化選題太偏太深,更易曲高和寡,脫離觀眾。文化節目要叫好又叫座,僅僅憑一腔熱情不行,急功近利更不行,這確實需要反思。
去年,當《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漢字英雄》橫空出世時,人們覺得十分新鮮並產生了社會話題,如今,當同類節目過多過濫扎堆於螢屏,就使其迅速地喪失了原有的新鮮度和話題性,熱度由此消退,這就是今年《漢字英雄》遭遇困境的一大原因。跟風扎堆,其實折射出我國螢屏缺乏創新的困境。俞亮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