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成語大會》總導演:希望掀起關注成語的熱潮

2020-12-14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4月25日電(宋宇晟)《中國成語大會》總決賽第一場、第二場將播出。《中國成語大會》總導演關正文在接受中新網郵件採訪時表示,希望觀眾能夠因此更加關注成語。「如果社會上能夠像去年那樣掀起關注成語的熱潮,那這個節目的意義就比只有單純的高收視率要大得多了。」

  成語具備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所有特性

  《中國成語大會》18日在央視科教頻道播出預選花絮,引起了廣大觀眾熱情的議論和期待。為了滿足觀眾的需求,中央電視臺將在本周調整《中國成語大會》的首播時間。《中國成語大會》總決賽第一場、第二場賽事,將分別於4月25日周五在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和4月27日周日在綜合頻道晚間8點檔播出。

  談及為什麼選擇成語作為節目的主題,節目總導演關正文表示,節目主創是在仔細地拆解了成語的特徵之後,才尋找到用「猜詞」這種形式來展示成語的。

  他說:「因為成語有高度濃縮,它字面的意義往往無法全面涵蓋成語所指的意思。成語的字面意義可能來自於一個故事、一部經典、一則寓言,而它實際所指的內容已經變成了全民族有共同默契的、有更豐富內容的一個代稱。」

  《中國成語大會》的製作經歷似乎讓關正文對成語有了更深刻地認識。在他看來,成語承載著豐富的人文內涵。「成語有自己特定的語言形態和特定價值。成語所承載的人文內涵更為豐富和厚重,大量成語出自傳統經典著作,表達著臧否人倫善惡的中國價值觀。成語古今同源,古今同用,形成獨一無二的文化現象。它僅用四個字即可完整地寫情狀物,是高度濃縮、凝練的語言形態,韻律之美自成一派。成語展現了中國特有的文化景觀和智慧景觀。」

  他說:「成語是值得我們一代代傳承下去的文化瑰寶。我們認為,作為一個全球各語種中,唯一的、獨特的語調,成語具備了中國獨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所有特性。」

  曾有「很多老外」進入節目主創的視野

  說到本屆《中國成語大會》的參賽選手,關正文稱,在初選過程中,曾有「很多老外」進入了節目主創的視野。「但從一定程度上說,中國成語對於外國人,實在有點太難了。」

  「因為成語的字面意思和實際的寓意之間有一種距離,這是外國人學習漢語時需要翻越的一個高峰。那麼很多外國人可以掌握一定數量的成語,但是要想讓外國人參與成語的競賽節目,還是有相當難度的。」

  雖然並沒有外國人參與本屆《成語大會》總決賽,但關正文表示,有幾名少數民族選手給節目主創團隊留下了深刻印象。

  「比如我們有一個選手叫達吾力江,是哈薩克族人,小時候在新疆長大,現在在北大學考古。還有一個學生叫陳春燕,是朝鮮族。按她自己的話說,在十歲之前,她周邊的環境都是以朝鮮語為主的,接觸漢語並不多。她十歲以後,不斷地接觸漢族文化,現在已經在中國政法大學學社會學了。」

  「可看性差」並不只是文化類節目的問題

  在關正文看來,《中國成語大會》並不僅僅局限於一個電視節目。「如果節目播出之後,能夠讓成語遊戲成為一種流行文化的現象,一種大眾喜愛的文化休閒方式,那一定可以提升未來《中國成語大會》參賽者的水平,還可以讓將來的節目越來越精彩。」

  他說:「如果全民因此更多關注到了成語,或者形成了了解成語、學習成語的熱潮,那就太有意義了。這是我們寶貴的文化遺產,也是這個節目能帶給觀眾的利益。我想,這是我們最自豪的事兒。」

  對於「文化類節目常被認為可看性差」的說法,關正文則認為,「可看性差」並不只是文化類節目的問題。「如果放到通常意義上來講,任何一類題材的節目,可看性可能都不太強,不然收視率就不會有這麼大的差別。」

  「比如有些節目,佔有了全國的很大數量的觀眾,而有一些節目,沒有什麼收視率,沒有觀眾。這個現象在任何一類題材都有,因此並不是文化節目具有天然的『無趣性』,它也並不具有天然的『有趣性』。」

  他說:「任何一個題材,如果做的不好看,都會失去觀眾的耐心和興趣。而任何一個題材的節目,如果它真的好看,都會擁有觀眾。所以,只有平庸的作品才沒有空間。而我們儘可能不做平庸的事兒,做一些有意義的事兒、有智慧含量的事兒。當然這是一個追求,是一個想像,我們自己未必做的到。但是最該有的是這麼一個目標。在這方面,我認為想像的空間是無限的。」

  文化類節目並未迎來春天

  近來隨著文化類節目的逐步增多,有關文化類節目的討論也愈發熱烈。有評論認為文化類節目逐漸增多,已經有泛濫的趨勢;同時也有人認為,原創的文化類節目不怕扎堆,越多越好。

  而在關正文看來,文化類節目遠沒有迎來了「春天」。「我並不認為隨著去年《漢字聽寫大會》這種文化類熱點的電視節目走紅,文化類節目就迎來了它的春天。今年有一些文化節目已經開始迅速衰敗,這也證明了我的觀點。」

  關正文認為,文化類節目,要想真正擁有公眾的關注、擁有市場,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但大家都開始嘗試去走這條路,甚至扎堆,「我覺得這都是好事兒。因為創意資源越集中,大家對這方面的興趣越集中,越能夠激發出優秀節目。誰都不敢或者不想這個事兒,也不可能憑空就出一個好節目。越是競爭激烈的地方,越是大家扎堆的地方,才越有可能促生出更高水準的追求,更高的競爭力,必須得在競爭中才能實現。」

  而同時,關正文也表達了他的擔憂。「最怕的就是大家都在以一種浮躁的情緒,以一種趕時髦的、搶熱點的一種浮躁的心態去面對文化題材」。他說:「扎堆是好事兒,然後最怕的就是叫『試一槍就跑』。」

  他說:「有很多人實際上是因為他看到了某種熱點性,或是某種投機性的契機。這樣他就特別容易放棄,就不會真正進入文化本身,就容易形成『迅速扎堆,然後迅速解散』的情況。我們希望,有一定深度思考的、不從淺近的市場利益出發的電視同行們一起來堅守。因為這個實際上是我們整個民族和我們每一個觀眾,都需要的事情。它對於我們的整個文化傳承,真的特別有意義。我們也不能把所有的節目都看成是和收益直接對換的一種努力。」

相關焦點

  • 《中國成語大會》總導演:希望掀起關注成語熱潮
    原標題:《中國成語大會》總導演:希望掀起關注成語的熱潮   中新網北京4月25日電(宋宇晟)《中國成語大會》總決賽第一場、第二場將播出。《中國成語大會》總導演關文正在接受中新網郵件採訪時表示,希望觀眾能夠因此更加關注成語。「如果社會上能夠像去年那樣掀起關注成語的熱潮,那這個節目的意義就比只有單純的高收視率要大得多了。」
  • 《中國成語大會》被質疑「對不起」成語 總導演回應
    總導演   關正文   最近,正在央視熱播的《中國成語大會》引發了不少觀眾關注,但也有觀眾提出質疑,成語這樣的傳統文化普及應著眼於全民,包括孩子、學生,而不是遴選出社會文化精英參賽網友王祥更引用總導演關正文接受採訪時所說「成語一直被人們忽視,現代人對不起成語」,稱「與其說現代人『對不起』成語,不如說《中國成語大會》更對不起成語,更應面對成語做最虔誠的反思。」對此,總導演關正文接受揚子晚報記者採訪做出回應。
  • 《成語大會》總導演:詞庫中成語總量達兩萬多
    《成語大會》總導演:詞庫中成語總量達兩萬多 2014-05-24 08:46:49》明日將首次在央視一套亮相,節目由央視《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原班製作團隊打造,「成語大會」也將保留「聽寫大會」相似的競賽形式,並邀請畢淑敏、蒙曼、酈波等多位文化名人擔任評判嘉賓。
  • 《中國成語大會》掀傳統文化熱
    原標題:《中國成語大會》掀傳統文化熱   隨著央視《中國成語大會》播出,節目掀起了一股追捧傳統文化的熱潮,節目中那些年輕的面孔對於成語的稔熟運用,給觀眾留下了很深印象,讓成語大會一時間成為網絡上的熱門話題。節目組總導演關正文昨接受採訪時直言,成語一直被人們忽視,現代人「對不起」成語,並盛讚節目主持人張騰嶽。
  • 《中國成語大會》啟動 參與者兩千萬成奇觀
    日前,《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攜姊妹篇目《中國成語大會》正式啟動,作為一檔全新的大型節目,《中國成語大會》除延續《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的趣味性和文化性以外,更有著不少新鮮特色,頗令人期待。可見《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對於中國文化和綜藝節目形式的深刻影響。  2013年,中央電視臺《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節目熱播,掀起一股原創文化節目熱潮,不僅在全國觀眾中廣受好評,還在與一眾娛樂節目廝殺的周五晚間黃金檔取得了同時段收視第二的好成績。
  • "成語大會"總導演:青年是肩負文明傳承責任的主體
    "成語大會"總導演:青年是肩負文明傳承責任的主體   中新網北京5月6日電(宋宇晟) 《中國成語大會》總導演關正文日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直言,現代人對不起成語。
  • 《漢字聽寫大會》攜姊妹篇《中國成語大會》啟動
    不久前落下帷幕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迅速在全國掀起了一陣文化熱潮,不僅在收視上傲視群雄,更贏得業界和觀眾諸多讚譽。日前,《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攜姊妹篇目《中國成語大會》正式啟動,作為一檔全新的大型節目,《中國成語大會》除延續《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的趣味性和文化性以外,更有著不少新鮮特色,頗令人期待。
  • 《中國成語大會》將播 與《成語英雄》打擂臺
    搜狐娛樂訊 (楊純琛/文)2013年央視推出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播出之後,中華文化的傳承在觀眾中引起廣泛討論,2014年,央視乘勝追擊推出姐妹篇《中國成語大會》,該節目將於4月18日起在央視十套首播,屆時將與河南衛視的同類節目《成語英雄》第二季展開收視比拼。
  • 成語:進入中國傳統文化的鑰匙
    正在央視熱播的傳統文化類節目《中國成語大會》,讓我們重新審視「成語」——這個一直陪伴在我們身邊卻又被忽視的語言資源。它很通俗,菜市場的大媽也經常說「討價還價」;它很凝練,作為漢語中的「活化石」承載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密碼;可它又讓人陌生,諸如「韋編三絕」、「醍醐灌頂」背後的典故很少人能脫口而出。隨著中國人對母語文化情感的淡薄,成語在語言體系中的地位越發邊緣化。
  • 《中國成語大會》落幕 唐蕊捧起成語大會冠軍獎盃
    人民網北京7月7日電 (燕帥)2014中國成語大會於7月6日迎來了冠軍戰。來自北京的編輯唐蕊最終捧得本屆大會冠軍獎盃。唐蕊是遼寧阜新人,畢業於南昌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二至四名的選手分別是邢正、徐源、王帆。高瀛和權春燕獲並列第五,李凡和陳江宇獲並列第七。
  • 評論:《中國成語大會》為何遇冷?
    評論:《中國成語大會》為何遇冷?隨著《中國成語大會》與河南衛視《漢字英雄》播出遇冷,文化節目如何在螢屏重拾輝煌,關鍵在節目設計上需貼近觀眾、在節目製作編排上勇於創新,讓節目在「娛樂」中承載文化擔當。  央視《中國成語大會》第一季前晚落幕,來自北京的雜誌編輯唐蕊最終獲得冠軍。但與去年同樣在央視一套熱播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相比,《中國成語大會》雖然同樣傳承民族文化經典,卻沒有像《中國漢字聽寫大會》那樣具有轟動效應。
  • 《成語大會》收官 導演:文化擔當有了輕鬆外在形式
    中新網2月2日電 昨晚,2015《中國成語大會》總決賽在央視綜合頻道收官,作家組合PM2.5兩度逆轉登頂奪冠,最近因為霸氣猜詞走紅網絡的 「白話靈犀」組合屈居亞軍。「成語女神」再破猜詞紀錄、「雞血帝」賽場突然表白,成語大會秒變相親大會。一檔全場爆笑的娛樂節目,同時完成了傳播成語文化的使命。中國成語大會的總導演關正文表示,央視作為國家電視臺,該擔當的時候就必須擔當。
  • 《中國成語大會》精彩收官 君樂寶傳承文化營銷再升級
    《中國成語大會》精彩收官 君樂寶傳承文化營銷再升級
  • 第二季將播 《中國成語大會》力證「文化可以輕鬆」
    既有一聲「哎喲」猜出「無病呻吟」的神來之筆,也有90秒猜出16個成語的極速智慧。11月20日,《中國成語大會》第二季將在央視科教頻道首播,再現「文化可以很輕鬆」的綜藝魅力。 本屆《中國成語大會》在「成語典故之都」邯鄲錄製,可謂「榮歸故裡」。「這將是2015中國電視最快樂的文化節目」,總導演關正文介紹說,「我們只有注重觀眾感受,才能找到合適的表述分寸和要呈現出的傳播價值。」
  • 《中國成語大會》高校學子pk網絡作家 笑點不斷值得期待
    今晚,《中國成語大會》第二季將在CCTV-10首播,總導演關正文表示,「這將是2015中國電視最快樂的文化節目」,節目笑點密集,觀眾只需要放鬆自己,在笑聲中即可領略成語之美與古典智慧之美。本屆成語大會在選手與嘉賓組成方面也進行了升級:變個人參賽為各高校代表隊之間的對抗,還吸納了具有網絡影響力的青年作家群參與節目;文化嘉賓如蔣方舟、餘世存、酈波和蒙曼等則來自不同研究與創作領域,他們以更高和更廣闊的視角,對成語進行了豐富的解讀。
  • 南昌大學畢業生奪《中國成語大會》總冠軍
    7月6日晚上,央視《中國成語大會》上演巔峰之戰,經過激烈的角逐,22歲的唐蕊擊敗眾多高手獲得總冠軍。唐蕊畢業於南昌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目前在北京從事傳媒工作。7月6日,記者第一時間連線採訪了唐蕊。
  • 「成語大會」遭質疑:走精英路線忽視文化普及
    最近,正在央視熱播的《中國成語大會》引發不少觀眾關注,但也有觀眾提出質疑,成語這樣的傳統文化普及應著眼於全民,包括孩子、學生,而不是遴選出社會文化精英參賽。網友王祥更引用總導演關正文接受採訪時所說「成語一直被人們忽視,現代人對不起成語」,稱「與其說現代人『對不起』成語,不如說《中國成語大會》更對不起成語,更應面對成語做最虔誠的反思。」對此,總導演關正文昨日做出回應。  質疑:走精英路線忽視文化普及  王祥在網上發文稱,《中國成語大會》這樣的比賽在價值取向上存在弊端。
  • 淮南中國成語典故大會鳴鑼比武
    為加強成語典故文化建設,進一步擴大「中國成語典故之城」的影響力和美譽度,形成成語典故傳播熱潮,使「中國成語典故之城」這一國家級「金字招牌」更閃亮,12月7日,淮南中國成語典故大會在淮師附小山南校區舉行,來自淮南大中專院校及中學、小學3個組別的18支隊伍展開了激烈比拼。
  • 魅力成語 傳承文化
    青島九中官方微信交流平臺  百年禮賢  見賢思齊點擊題目下方藍字關注  青島九中
  • 《中國成語大會》接近尾聲 嘉賓為文化類電視節目支招
    本報記者 李夏至   作為《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簡稱「漢聽」)的「姊妹篇」,《中國成語大會》(簡稱「成語大會」)在今年春天的開局明顯有些慢熱。相同班底製作,節目形態大有創新,但「成語大會」的收視率卻難敵「漢聽」,直到播出後期,才逐漸吸引了一批忠實觀眾。對在節目中擔任嘉賓的畢淑敏、酈波和蒙曼來說,「成語大會」面臨的處境,折射出的雖是傳統文化危機這一老問題,但也亟待得到社會關注。   談起參與節目的初衷,三位嘉賓不約而同地表示,是因為看到了「成語在現代生活中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