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成語大會》接近尾聲 嘉賓為文化類電視節目支招

2020-12-17 人民網傳媒

原標題:節目好看了,才能有文化擔當

  本報記者 李夏至

  作為《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簡稱「漢聽」)的「姊妹篇」,《中國成語大會》(簡稱「成語大會」)在今年春天的開局明顯有些慢熱。相同班底製作,節目形態大有創新,但「成語大會」的收視率卻難敵「漢聽」,直到播出後期,才逐漸吸引了一批忠實觀眾。對在節目中擔任嘉賓的畢淑敏、酈波和蒙曼來說,「成語大會」面臨的處境,折射出的雖是傳統文化危機這一老問題,但也亟待得到社會關注。

  談起參與節目的初衷,三位嘉賓不約而同地表示,是因為看到了「成語在現代生活中的缺失」。南京師範大學教授酈波曾專門翻閱過近幾十年來有關成語的研究論文,發現「相比於其他語言學研究領域,資料少的可憐」。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蒙曼則看到,成語一方面受到網絡語言的衝擊,另一方面出現被誤用的情況。「比如七月流火,原指天涼了,現在被很多人用來描述酷暑。」她認為,在這個問題上,媒體應承擔一定責任。

  「有文化缺失與價值缺失,才會產生相應的呼喚,才會有文化類節目的回歸與最終形成的熱潮。」酈波直言,去年以來,文化類電視節目形成了一股熱潮,多少反映出當下的母語文化危機,或者說母語文化正面臨一個較為尷尬的境地。他把文化類電視節目比作當今時代的「民學」,「它使得教育走出象牙塔,真正地面向最廣泛的大眾,實在是一件功莫大焉、善莫大焉的事情。」畢淑敏也認為,電視通過自己的傳播力量來宣揚文化,「是值得鼓勵的。」

  但是文化類電視節目必須兼顧觀眾,要在傳播方式上下足功夫,這也是三位嘉賓的共識。蒙曼直言道,「節目必須做好設計,做到娛樂與文化的統一。從外在形式上看,必須有趣;從內在意蘊上看,還要有意義。結合好了,節目好看了,文化擔當也就在裡面了。」對酈波來說,他表示雖然個人不太關注收視率,但學者應當擺正自己的位置,考慮觀眾的接受度,「我想告訴他們什麼,引導他們什麼,和他們想聽什麼,想了解什麼,這之間一定要有一個最佳的平衡點。如果只是投其所好,有時未免下裡巴人;如果只是陽春白雪,又難免曲高和寡,失去溝通與交流。」

  「文化節目可以多種多樣,但最重要的是,能夠讓文化與今天人們的生活、情感、情趣對接,讓傳統文化為今天和明天服務。」蒙曼透露,在節目中她儘可能「不掉書袋,用通俗一點的故事把典故表達出來。」她認為這樣的參與方式,確保了節目的準確性和權威感,呈現效果應該也還不錯,「至少我的家人,包括退休的老人和念中學的晚輩,都聽懂了。」

  深度對話

  畢淑敏談綜藝首秀:

  上節目只為報答文字

  問:此次參加《中國成語大會》,被外界稱為您的「綜藝首秀」,是什麼促使您接受節目邀請?

  答:我對文字的感情,就像一個老農對於他的鋤頭和耕牛的感情。語言文字於我恩重如山,看到成語被誤用、濫用、肢解甚至破壞,心中痛惜。我覺得自己要為成語的健康傳承和發揚光大,盡一點綿薄的力量。接到成語大會的邀請,感謝他們的信任,就欣然接受了。

  問:您覺得成語對於您的生活和文學創作有什麼作用?您在創作過程中,對於使用成語有什麼樣的心得?

  答:我喜歡成語,覺得成語源遠流長,有的成語本身就是一則故事、一幅畫、一個警句,我對成語抱有敬畏之心。我以前有時成語用得不太多,是怕自己用錯了,理解不準確,怠慢了成語。參加這次「成語大會」的節目錄製,對我自己也是一次極好的學習機會。最近的寫作中,成語的使用頻率不由自主地就比以前要多了,就像和老朋友見了面,對成語更有感情了。

  問:相比於傳統文學的遣詞造句,現在流行的網絡小說語言更傾向玄虛,很少使用成語,您如何看待這個現象?

  答:網絡小說是一個品種。一些人喜歡這種方式寫作,一些人喜歡閱讀這種作品,我覺得都是正常的。成語並不會因為在某些場合不被應用,就失去了它的生命力和光彩。我相信成語的光芒將穿透時光。

 

相關焦點

  • 大型文化類原創季播電視節目 《中國成語大會》節目簡介
    節目簡介     《中國成語大會》是由中央電視臺重點推出的一檔大型文化類原創電視節目,也是繼2013年收視、口碑雙豐收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之後,央視在大型原創文化類節目上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構築漢字的利益,很像是暗示危機之後的止損,是看空。看空需要人人自危。
  • 《漢字聽寫大會》攜姊妹篇《中國成語大會》啟動
    日前,《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攜姊妹篇目《中國成語大會》正式啟動,作為一檔全新的大型節目,《中國成語大會》除延續《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的趣味性和文化性以外,更有著不少新鮮特色,頗令人期待。  收視率口碑均傲人 廣電總局大力支持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日前下發《關於積極開辦原創文化節目 弘揚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各廣播電視機構特別是電視上星綜合頻道要深入挖掘傳統文化資源,學習借鑑《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等節目的有益經驗,積極開辦以弘揚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為主旨的原創文化節目。
  • 淺談文化類綜藝電視節目的融合與再生
    摘要:作為近年來新興的電視節目類型,文化類綜藝以其獨特的文化魅力與綜藝效果迅速席捲電視收視市場。本文以央視頻道當下大熱的文化類綜藝系列節目為例,分析在新的媒體環境下,以電視為承載媒介的文化類綜藝節目所具有的新的時代語境,並分析其電視語言機制的融合與再生。
  • 《中國成語大會》啟動 參與者兩千萬成奇觀
    日前,《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攜姊妹篇目《中國成語大會》正式啟動,作為一檔全新的大型節目,《中國成語大會》除延續《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的趣味性和文化性以外,更有著不少新鮮特色,頗令人期待。  收視率口碑均傲人 廣電總局大力支持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日前下發《關於積極開辦原創文化節目 弘揚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各廣播電視機構特別是電視上星綜合頻道要深入挖掘傳統文化資源,學習借鑑《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等節目的有益經驗,積極開辦以弘揚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為主旨的原創文化節目。
  • 第二季將播 《中國成語大會》力證「文化可以輕鬆」
    既有一聲「哎喲」猜出「無病呻吟」的神來之筆,也有90秒猜出16個成語的極速智慧。11月20日,《中國成語大會》第二季將在央視科教頻道首播,再現「文化可以很輕鬆」的綜藝魅力。 本屆《中國成語大會》在「成語典故之都」邯鄲錄製,可謂「榮歸故裡」。「這將是2015中國電視最快樂的文化節目」,總導演關正文介紹說,「我們只有注重觀眾感受,才能找到合適的表述分寸和要呈現出的傳播價值。」
  • 《中國成語大會》將播 與《成語英雄》打擂臺
    搜狐娛樂訊 (楊純琛/文)2013年央視推出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播出之後,中華文化的傳承在觀眾中引起廣泛討論,2014年,央視乘勝追擊推出姐妹篇《中國成語大會》,該節目將於4月18日起在央視十套首播,屆時將與河南衛視的同類節目《成語英雄》第二季展開收視比拼。
  • 文化類電視節目的創新趨勢
    關鍵詞:文化;情感;體驗式傳播;媒體融合 如今的電視節目更新換代愈演愈烈,觀眾觀賞口味瞬息萬變,一股文化清流卻從一開年起就牢牢鎖住了觀眾的視線。「霸屏」的不再是明星雲集的真人秀,而是文化類節目。這些節目雖然並未來勢洶洶,卻慢慢在收視榜與話題榜上顯山露水,厚積薄發之後讓人無法忽視它們的存在。
  • 書信文化類電視節目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摘 要:目前,在我國電視螢屏上,書信文化類電視節目並不多見。僅有的《見字如面》和《信·中國》這兩檔書信類節目,既有語言表達功底深厚的明星進行朗讀,也有主持人及嘉賓進行書信背景及文化精神的解讀,兼具文化和藝術審美功能,廣受歡迎。
  • 《中國成語大會》掀傳統文化熱
    原標題:《中國成語大會》掀傳統文化熱   隨著央視《中國成語大會》播出,節目掀起了一股追捧傳統文化的熱潮,節目中那些年輕的面孔對於成語的稔熟運用,給觀眾留下了很深印象,讓成語大會一時間成為網絡上的熱門話題。節目組總導演關正文昨接受採訪時直言,成語一直被人們忽視,現代人「對不起」成語,並盛讚節目主持人張騰嶽。
  • 《中國成語大會》被質疑「對不起」成語 總導演回應
    質疑:以利益為核心,忽視文化普及   王祥在網上發文稱,《中國成語大會》這樣的比賽本身在價值取向上存在弊端,不僅因為文化積澱是個長久過程,非一朝一夕、賽前瘋狂充電就可快速成效,也因為該節目本身在價值取向上存在著弊病。成語固然是中華文化的精髓之一,重新審識和使用成語也有助於我們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 網際網路時代文化類電視節目研究綜述:2013—2017
    【關鍵詞】文化類電視節目;網際網路時代;創新與反思  近幾年來,文化類電視節目呈現出「井噴」式發展,其中《漢字英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等節目掀起收視熱潮,成為文化類綜藝節目發展過程中的裡程碑。[16]刁生虎和黃子瑄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電視文化類節目中的傳承與創新——以詩詞大會為例》中也提到優秀電視文化節目,為觀眾帶去穿越世俗、重拾經典的精神洗禮,但不可忽視的是,當前的電視文化節目大都停留於詩詞、成語和漢字等典型中華傳統文化元素的淺層挖掘上。
  • 《成語大會》收官 導演:文化擔當有了輕鬆外在形式
    中新網2月2日電 昨晚,2015《中國成語大會》總決賽在央視綜合頻道收官,作家組合PM2.5兩度逆轉登頂奪冠,最近因為霸氣猜詞走紅網絡的 「白話靈犀」組合屈居亞軍。「成語女神」再破猜詞紀錄、「雞血帝」賽場突然表白,成語大會秒變相親大會。一檔全場爆笑的娛樂節目,同時完成了傳播成語文化的使命。中國成語大會的總導演關正文表示,央視作為國家電視臺,該擔當的時候就必須擔當。
  • 《中國成語大會》總導演:希望掀起關注成語熱潮
    原標題:《中國成語大會》總導演:希望掀起關注成語的熱潮   中新網北京4月25日電(宋宇晟)《中國成語大會》總決賽第一場、第二場將播出。《中國成語大會》總導演關文正在接受中新網郵件採訪時表示,希望觀眾能夠因此更加關注成語。「如果社會上能夠像去年那樣掀起關注成語的熱潮,那這個節目的意義就比只有單純的高收視率要大得多了。」
  • 呼應時代 回歸價值 文化類節目受熱捧贏口碑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博士何天平對記者說。文化類節目通過寓教於樂的方式,向觀眾展示中國的文化基因密碼,讓他們感受到歷史的厚重,文化的深度。因此,文化類節目的火爆並不令人意外,是時代必然,也是價值回歸。「傳統文化中有很多美好的東西值得歌頌,我們要以節目引領廣大觀眾,在全社會形成文化升溫而不是娛樂過熱,這是電視工作者的神聖使命和責任。」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宣傳管理司司長高長力說。近年來,以《朗讀者》《中國詩詞大會》為代表的文化類節目正是憑著對民族傳統文化的「接地氣」傳播,真正與觀眾形成了共鳴,填補了觀眾在這個階段的節目觀看需求。
  • 《中國成語大會》總導演:希望掀起關注成語的熱潮
    中新網北京4月25日電(宋宇晟)《中國成語大會》總決賽第一場、第二場將播出。《中國成語大會》總導演關正文在接受中新網郵件採訪時表示,希望觀眾能夠因此更加關注成語。「如果社會上能夠像去年那樣掀起關注成語的熱潮,那這個節目的意義就比只有單純的高收視率要大得多了。」
  • 《中國成語大會》落幕 唐蕊捧起成語大會冠軍獎盃
    人民網北京7月7日電 (燕帥)2014中國成語大會於7月6日迎來了冠軍戰。來自北京的編輯唐蕊最終捧得本屆大會冠軍獎盃。唐蕊是遼寧阜新人,畢業於南昌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二至四名的選手分別是邢正、徐源、王帆。高瀛和權春燕獲並列第五,李凡和陳江宇獲並列第七。
  • 「成語大會」遭質疑:走精英路線忽視文化普及
    最近,正在央視熱播的《中國成語大會》引發不少觀眾關注,但也有觀眾提出質疑,成語這樣的傳統文化普及應著眼於全民,包括孩子、學生,而不是遴選出社會文化精英參賽。  他還犀利指出:「《中國漢字聽寫大會》開啟了傳統文化的電視熱,並一度在收視率上超過了《中國好聲音》。但它以及《中國成語大會》,其驕傲的資本其實也就僅限於此,因為一旦將經濟利益植入到了文化傳承之中,效果終將只是短暫而局部的——它以看客為主導,以利益為核心。與其說現代人『對不起』成語,不如說《中國成語大會》更對不起成語,更應面對成語做最虔誠的反思。」
  • 評論:《中國成語大會》為何遇冷?
    隨著《中國成語大會》與河南衛視《漢字英雄》播出遇冷,文化節目如何在螢屏重拾輝煌,關鍵在節目設計上需貼近觀眾、在節目製作編排上勇於創新,讓節目在「娛樂」中承載文化擔當。  央視《中國成語大會》第一季前晚落幕,來自北京的雜誌編輯唐蕊最終獲得冠軍。但與去年同樣在央視一套熱播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相比,《中國成語大會》雖然同樣傳承民族文化經典,卻沒有像《中國漢字聽寫大會》那樣具有轟動效應。
  • 成語:進入中國傳統文化的鑰匙
    正在央視熱播的傳統文化類節目《中國成語大會》,讓我們重新審視「成語」——這個一直陪伴在我們身邊卻又被忽視的語言資源。它很通俗,菜市場的大媽也經常說「討價還價」;它很凝練,作為漢語中的「活化石」承載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密碼;可它又讓人陌生,諸如「韋編三絕」、「醍醐灌頂」背後的典故很少人能脫口而出。隨著中國人對母語文化情感的淡薄,成語在語言體系中的地位越發邊緣化。
  • 《中國成語大會》高校學子pk網絡作家 笑點不斷值得期待
    今晚,《中國成語大會》第二季將在CCTV-10首播,總導演關正文表示,「這將是2015中國電視最快樂的文化節目」,節目笑點密集,觀眾只需要放鬆自己,在笑聲中即可領略成語之美與古典智慧之美。本屆成語大會在選手與嘉賓組成方面也進行了升級:變個人參賽為各高校代表隊之間的對抗,還吸納了具有網絡影響力的青年作家群參與節目;文化嘉賓如蔣方舟、餘世存、酈波和蒙曼等則來自不同研究與創作領域,他們以更高和更廣闊的視角,對成語進行了豐富的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