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節目好看了,才能有文化擔當
本報記者 李夏至
作為《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簡稱「漢聽」)的「姊妹篇」,《中國成語大會》(簡稱「成語大會」)在今年春天的開局明顯有些慢熱。相同班底製作,節目形態大有創新,但「成語大會」的收視率卻難敵「漢聽」,直到播出後期,才逐漸吸引了一批忠實觀眾。對在節目中擔任嘉賓的畢淑敏、酈波和蒙曼來說,「成語大會」面臨的處境,折射出的雖是傳統文化危機這一老問題,但也亟待得到社會關注。
談起參與節目的初衷,三位嘉賓不約而同地表示,是因為看到了「成語在現代生活中的缺失」。南京師範大學教授酈波曾專門翻閱過近幾十年來有關成語的研究論文,發現「相比於其他語言學研究領域,資料少的可憐」。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蒙曼則看到,成語一方面受到網絡語言的衝擊,另一方面出現被誤用的情況。「比如七月流火,原指天涼了,現在被很多人用來描述酷暑。」她認為,在這個問題上,媒體應承擔一定責任。
「有文化缺失與價值缺失,才會產生相應的呼喚,才會有文化類節目的回歸與最終形成的熱潮。」酈波直言,去年以來,文化類電視節目形成了一股熱潮,多少反映出當下的母語文化危機,或者說母語文化正面臨一個較為尷尬的境地。他把文化類電視節目比作當今時代的「民學」,「它使得教育走出象牙塔,真正地面向最廣泛的大眾,實在是一件功莫大焉、善莫大焉的事情。」畢淑敏也認為,電視通過自己的傳播力量來宣揚文化,「是值得鼓勵的。」
但是文化類電視節目必須兼顧觀眾,要在傳播方式上下足功夫,這也是三位嘉賓的共識。蒙曼直言道,「節目必須做好設計,做到娛樂與文化的統一。從外在形式上看,必須有趣;從內在意蘊上看,還要有意義。結合好了,節目好看了,文化擔當也就在裡面了。」對酈波來說,他表示雖然個人不太關注收視率,但學者應當擺正自己的位置,考慮觀眾的接受度,「我想告訴他們什麼,引導他們什麼,和他們想聽什麼,想了解什麼,這之間一定要有一個最佳的平衡點。如果只是投其所好,有時未免下裡巴人;如果只是陽春白雪,又難免曲高和寡,失去溝通與交流。」
「文化節目可以多種多樣,但最重要的是,能夠讓文化與今天人們的生活、情感、情趣對接,讓傳統文化為今天和明天服務。」蒙曼透露,在節目中她儘可能「不掉書袋,用通俗一點的故事把典故表達出來。」她認為這樣的參與方式,確保了節目的準確性和權威感,呈現效果應該也還不錯,「至少我的家人,包括退休的老人和念中學的晚輩,都聽懂了。」
深度對話
畢淑敏談綜藝首秀:
上節目只為報答文字
問:此次參加《中國成語大會》,被外界稱為您的「綜藝首秀」,是什麼促使您接受節目邀請?
答:我對文字的感情,就像一個老農對於他的鋤頭和耕牛的感情。語言文字於我恩重如山,看到成語被誤用、濫用、肢解甚至破壞,心中痛惜。我覺得自己要為成語的健康傳承和發揚光大,盡一點綿薄的力量。接到成語大會的邀請,感謝他們的信任,就欣然接受了。
問:您覺得成語對於您的生活和文學創作有什麼作用?您在創作過程中,對於使用成語有什麼樣的心得?
答:我喜歡成語,覺得成語源遠流長,有的成語本身就是一則故事、一幅畫、一個警句,我對成語抱有敬畏之心。我以前有時成語用得不太多,是怕自己用錯了,理解不準確,怠慢了成語。參加這次「成語大會」的節目錄製,對我自己也是一次極好的學習機會。最近的寫作中,成語的使用頻率不由自主地就比以前要多了,就像和老朋友見了面,對成語更有感情了。
問:相比於傳統文學的遣詞造句,現在流行的網絡小說語言更傾向玄虛,很少使用成語,您如何看待這個現象?
答:網絡小說是一個品種。一些人喜歡這種方式寫作,一些人喜歡閱讀這種作品,我覺得都是正常的。成語並不會因為在某些場合不被應用,就失去了它的生命力和光彩。我相信成語的光芒將穿透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