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信文化類電視節目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2020-12-11 人民網傳媒

摘 要:目前,在我國電視螢屏上,書信文化類電視節目並不多見。僅有的《見字如面》和《信·中國》這兩檔書信類節目,既有語言表達功底深厚的明星進行朗讀,也有主持人及嘉賓進行書信背景及文化精神的解讀,兼具文化和藝術審美功能,廣受歡迎。書信文化類電視節目作為中國故事的呈現形式之一,要求節目組在挑選信件時要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書信來展現中華精神,也要求朗讀者要盡力發揮自己的語言魅力去還原故事情感,還需要解讀嘉賓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進行高水平的解讀,所有環節通力合作、相輔相成,才能講好中國故事。

關鍵詞:書信文化;電視節目;中國故事;朗讀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8)07-0138-03

由於現代社會科技的飛速發展,書信幾乎被電信和網絡對話完全代替,但書信所具備的私語真情魅力不會因為時代的變化而失去價值,相反,這種情感傳達的藝術形式隨著時光流逝會愈發珍貴和醇香。《見字如面》和《信·中國》兩檔書信文化類電視節目的出現,讓人們體會到了書信所散發的獨特魅力,它真摯的情感、殷切的思念,一次又一次地給觀眾帶來心靈的啟迪。

一、書信文化類電視節目界定

「在古代漢語中,『書』指函札、書札,即書信的『語言文本』;『信』與『訊』通,指送信的使者,即所謂『信使』。」[1]我們今天所說的書信,是把古代漢語中的「書」和「信」並稱。因此可以說,「無論從詞源學還是從歷史的角度看,書信文體應當包括『文本』和『傳達』兩個方面,二者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缺一不可。」[1]當然,書信在傳達信息的同時,也是一種情感的交流。如《信·中國》中工作人員把信件交給朗讀嘉賓的鏡頭就是在完成書信必不可少的傳達過程,看似微不足道的動作,其實卻飽含著節目組對書信文體完整儀式的重視。

目前,關於文化類電視節目的界定,主流學界尚未形成統一的表述。筆者認為,文化類電視節目是以電視媒介為傳播渠道,在傳播人類所創造的成果的同時,能夠以成果教化受眾,對受眾的心理以及行為產生引領和指導作用的一種節目類型。僅僅展示人類成果的電視節目並不能稱作文化類電視節目,必須同時使這些成果在受眾身上產生了意義才算是真正的文化類電視節目。因為「在人類社會活動所創造的成果的意義上,文化是文,還不是文化。只有考慮到這些成果同時還意味著對人自身的改造才是文化。」[2]

書信文化類電視節目是以電視為傳播媒介,通過對書信的語言文本內容及其蘊含的精神的傳達,使受眾的心靈、行為得到滋養和啟發的一種節目類型。2016年12月由黑龍江衛視播出的《見字如面》是國內首檔書信文化類電視節目,至今已播出了兩季。2018年3月由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推出的《信·中國》是我國第二檔以書信為主題的文化類電視節目,目前正在熱播。

二、書信文化類電視節目特徵

1.採取明星閱讀與嘉賓、主持人解讀相結合的模式。不論是《見字如面》還是《信·中國》都採取了明星讀信的形式,如張國立、歸亞蕾、周迅、姚晨、趙立新、李幼斌、楊洋等均參與了讀信。在書信文化類節目中,這些明星不像在其他綜藝節目中一樣被消費顏值和隱私等娛樂符號,而是發揮他們的語言表達特長,以審美的角度來呈現他們的才華。節目組對明星的尊重也換來了明星對節目的盡心盡力。不論是讀信前的準備還是讀信中淋漓盡致地發揮,明星們的表現都是可圈可點,為節目帶來良好收視率的同時,也為弘揚書信文化及其蘊含的精神貢獻了自己的力量。與娛樂真人秀節目不同,書信文化類節目在挑選讀信嘉賓時並不是根據明星的顏值和粉絲數量,而是根據寫信人的年齡、性格等因素精挑細選有語言表達功底的嘉賓,來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正如前文所說,書信的文本和傳達是不可分割的兩個部分,明星讀信作為文本與受眾之間的傳達橋梁,是實現書信傳播價值最大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優秀的語言傳達,可以讓更多的受眾更深刻地感受中國文化的魅力,對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除了明星讀信外,書信文化類電視節目還設有解讀環節。《見字如面》的解讀環節是在第二現場,嘉賓和主持人圍坐在桌前根據書信內容展開討論,散坐在周圍的「麵粉」也會向嘉賓提問來共同構建解讀過程。該節目第二季除了第二現場的解讀外,講述者徐濤也會在第一現場簡單交代信件的來龍去脈。而《信·中國》對書信的解讀是由主持人、嘉賓、信使共同完成的,沒有專門負責解讀的第二現場的設置。除了主持人朱軍在信使讀信前、讀信中、讀信後適時穿插解讀外,信使在讀完信之後,也會抒發自己對書信內容的理解,同時,主持人也會邀請書信作者的親屬或書信中提到的當事人上臺講述相關的故事,這些共同構成了書信的解讀。《信·中國》的解讀風格充滿溫情和正能量,《見字如面》的解讀比較個性化,會出現嘉賓之間觀點的交鋒。

2.書信內容涵蓋範圍廣。《信·中國》在建黨以來至2017年這個時間範圍內的2000多封共產黨員書信中,選出了50多組,其中包含名人、偉人的信件,也包含很多受眾並不熟悉的普通共產黨員的信件。既有在新中國成立前被關在看守所的方志敏寫給黨中央的信、廖承志寫給臺灣地區領導人蔣經國的信,也有趙一曼在獄中寫給孩子的遺書、年輕烈士寫給未婚妻的情書,還有錢學森寫在香菸紙上的求救信、聶榮臻寫給日本侵路者的信等等。這些內容涵蓋範圍廣、信息量十分豐富的書信流露出的既有為國奉獻的大愛,也有表現親情和愛情的小家之愛,生動展現了鮮活的中國共產黨黨員形象,讓受眾深切體會到了深邃的中國情感和中國故事。《見字如面》的書信同樣包含了廣闊的時間和內容範圍,時間跨度從春秋戰國時期一直到21世紀的今天,內容既包含生死抉擇、愛恨情仇,也包含眾生世相和忠義背叛,既有建國初期無數仁人志士為了國家犧牲自我,也有現代社會遇到的種種困惑。無論何種內容、何時所作的書信都展現出了我們中國人的精神情懷和生活智慧。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推薦閱讀

人民日報創刊70周年  70年,25541期,25541個日夜,人民日報與黨和人民風雨兼程、一路相伴,一同走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崢嶸歲月,一起走進更加昂揚的新時代。【詳細】

2018(第三屆)全國黨報網站高峰論壇  2018(第三屆)全國黨報網站高峰論壇暨全國黨報網站總編輯看天津活動6月20日在天津市舉行,主題為「媒體融合:宣傳新時代 擁抱新時代」。【詳細】

相關焦點

  • 文化類電視節目的創新趨勢
    關鍵詞:文化;情感;體驗式傳播;媒體融合 如今的電視節目更新換代愈演愈烈,觀眾觀賞口味瞬息萬變,一股文化清流卻從一開年起就牢牢鎖住了觀眾的視線。「霸屏」的不再是明星雲集的真人秀,而是文化類節目。這些節目雖然並未來勢洶洶,卻慢慢在收視榜與話題榜上顯山露水,厚積薄發之後讓人無法忽視它們的存在。
  • 如何用「演講+互動」講中國故事,這檔節目給出答案
    11月28日,中宣部副部長蔣建國,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宣傳司司長高長力,外交部發言人、新聞司司長華春瑩,中信改革發展研究基金會理事長、中信集團原董事長孔丹,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潘敏,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黨組書記、局長於秀芬,上海廣播電視臺臺長、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總裁高韻斐等行業從業者、專家、學者共同出席由上海廣播電視臺主辦的「東方衛視思想政論節目
  • 電視文娛節目紛紛駐足傳統文化
    「中國的錦繡之美不能只留在書本記錄和博物館裡,應該多支持這類節目,讓中國文化進入普通人的視野。」在嗶哩嗶哩的視頻評論區,年輕觀眾毫不掩飾地表達對正在央視熱播的節目《衣尚中國》的喜愛和支持。近年來,《中國詩詞大會》《中國民歌大會》《國家寶藏》等一系列具有人文情懷的文化類節目接連走紅,不僅取得收視與口碑雙豐收,還掀起一股弘揚中國美學的熱潮。在這股熱潮的帶動下,聚焦中國歷史、地理、戲曲、民歌、家風等內容的文化類節目層出不窮,題材上不斷向垂直縱深的方向拓展。
  • 文化節目《世界聽我說》:講好中華文化海外傳播的故事
    近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文國際頻道演講類文化節目《世界聽我說》以華人講故事為切入點,勾勒華人在海外的百年奮鬥與變遷,廣受好評。節目用精彩的故事講述,再現中華文化在海外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在文化的碰撞中描繪出動人圖景。《世界聽我說》聚焦海外華人在當地的傳承故事,讓人耳目一新。
  • 淺談文化類綜藝電視節目的融合與再生
    摘要:作為近年來新興的電視節目類型,文化類綜藝以其獨特的文化魅力與綜藝效果迅速席捲電視收視市場。本文以央視頻道當下大熱的文化類綜藝系列節目為例,分析在新的媒體環境下,以電視為承載媒介的文化類綜藝節目所具有的新的時代語境,並分析其電視語言機制的融合與再生。
  • 《中國成語大會》接近尾聲 嘉賓為文化類電視節目支招
    「有文化缺失與價值缺失,才會產生相應的呼喚,才會有文化類節目的回歸與最終形成的熱潮。」酈波直言,去年以來,文化類電視節目形成了一股熱潮,多少反映出當下的母語文化危機,或者說母語文化正面臨一個較為尷尬的境地。他把文化類電視節目比作當今時代的「民學」,「它使得教育走出象牙塔,真正地面向最廣泛的大眾,實在是一件功莫大焉、善莫大焉的事情。」
  • 浙江衛視《中華好故事》建立文化綜藝類節目新標準
    今年8月1日到3日晚間黃金檔每天19點30分,浙江衛視將播出原創文化綜藝類節目《中華好故事》,該節目將以中華傳統故事為主要內容,用知識競賽、故事演繹、名人出題、知名校友助陣等多元化方式,來普及中華傳統故事相關知識。
  • 【綜藝大專題】文化綜藝節目
    自2016年以來,《中國詩詞大會》、《見字如面》、《朗讀者》、《國家寶藏》等多檔不同模式的文化類綜藝,在不同的播放平臺以不凡的表現實現了收視率和口碑上的雙重認可,開啟了文化類綜藝節目的熱潮。文化類綜藝節目在2017年大規模的出現在觀眾的視野中,一直到今天都佔有綜藝節目的很大份額,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共推出了文化類綜藝節目50餘檔。
  • 收視口碑雙豐收 電視文娛節目紛紛駐足傳統文化
    「中國的錦繡之美不能只留在書本記錄和博物館裡,應該多支持這類節目,讓中國文化進入普通人的視野。」在嗶哩嗶哩的視頻評論區,年輕觀眾毫不掩飾地表達對正在央視熱播的節目《衣尚中國》的喜愛和支持。
  • 媒體聚焦電視文娛節目駐足傳統文化:年輕化表達激活文化生命力
    光明日報12月6日消息,「中國的錦繡之美不能只留在書本記錄和博物館裡,應該多支持這類節目,讓中國文化進入普通人的視野。」在嗶哩嗶哩的視頻評論區,年輕觀眾毫不掩飾地表達對正在央視熱播的節目《衣尚中國》的喜愛和支持。
  • 文化類節目《信·中國》用聲音在線上「圈粉」
    《黃繼光在朝鮮戰場寫給母親的信》、《江姐在渣滓洞獄中的託孤信》、《錢學森寫在香菸紙上的求救信》、《成貽賓寫給未婚妻的情書》,搭配上楊洋、蔣勤勤、黃渤、王俊凱等明星大咖的深情朗誦,央視文化節目《信·中國》近日首播,成為社會討論的熱點話題。
  • 網際網路時代文化類電視節目研究綜述:2013—2017
    【關鍵詞】文化類電視節目;網際網路時代;創新與反思  近幾年來,文化類電視節目呈現出「井噴」式發展,其中《漢字英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等節目掀起收視熱潮,成為文化類綜藝節目發展過程中的裡程碑。在當今的電視傳播環境中,文化類節目是否能夠真正承載「文化的內涵」,如何在市場之外覓得特定的生存空間,是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顏梅和何天平在《電視文化類節目的嬗變及文化反思》一文中,對從20世紀末開始作為獨立節目類型的文化類節目的發展脈絡進行梳理,對當前的熱播現象進行反思。
  • 文化認同視域下文化類電視節目的融合發展
    湖南衛視在電視節目中率先加上彈幕,一場直播劃分臺、網兩種觀看方式等創新嘗試都是對媒體內容功能上的豐富。 三、文化類節目融合發展的路徑創新 綜上,文化類節目融合發展的創新之路仍然要落腳到具體的節目內容、形式、渠道、受眾的考量上。
  • 大型文化類原創季播電視節目 《中國成語大會》節目簡介
    節目簡介     《中國成語大會》是由中央電視臺重點推出的一檔大型文化類原創電視節目,也是繼2013年收視、口碑雙豐收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之後,央視在大型原創文化類節目上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構築漢字的利益,很像是暗示危機之後的止損,是看空。看空需要人人自危。
  • 電視:見字如面:書信的力量
    特定文本攜帶的人文色彩與話題能量,使「見字如面」在充斥螢屏的綜藝節目中具備了相當的辨認度。但誰能保證它能在一個碎片與速食的流行文化背景下突圍出來?事實上,這也是總導演關正文起初最擔心的問題。幾年前,關正文的公司「實力文化」製作過「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兩檔以比賽形式展開的綜藝節目。如果說之前的節目主要依託於傳統電視平臺,「見字如面」在一開始便被定義為網絡綜藝。
  • 在書信中與文化重逢
    書信曾是人類最重要的溝通載體。作為面向大眾的綜藝節目,名人書信的確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司馬遷激憤的《報任安書》,韓愈義正詞嚴的《祭鱷魚文》,林則徐的私信,曾國藩的家書,徐志摩熱烈的情話,劉慈欣對女兒200年後的寄語……家事國事天下事,無事不可入信,或壯懷激烈,或柔情繾綣,書信記錄了愛與痛,穿透了歷史煙雲。
  • 政協委員談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 反腐故事最震撼
    政協委員談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   反腐故事最震撼人心   正義網北京3月7日電(記者 李紅笛)今天下午,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舉行了主題為「政協委員談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的記者會。全國政協委員劉長樂、馮驥才、蘇士澍、海霞、成龍就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中外人文交流等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在回答「世界更喜歡什麼樣的『中國故事』」時,全國政協常委、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劉長樂說:「世界需要中國新的故事,我認為最有意思、最震撼人心的故事,是中國的反腐大戲。」
  • 理論對話類電視節目的多維創新
    理論對話類電視節目對黨和國家的重大理論進行解讀和傳播,起到正確引導主流輿論的作用。在泛娛樂背景下,面臨行業內競爭和市場需求,提高節目可視性和傳播效果是理論對話類電視節目發展所面臨的重大課題。本文以《馬克思是對的》為例,分析得出理論對話類電視節目的多維創新路徑。
  • 文化類節目要井噴? 優酷《圓桌派》引領潮流
    民謠歌手趙雷、古典才女武亦姝、重回書信時代的「見字如面」,近期在電視節目中興起的一股「清流」之風,與去年的真人秀、明星網綜、直播等娛樂節目的火熱相比,讓人感覺得到2017年年初,文化娛樂消費領域的返璞歸真。在採訪中,優酷文化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判斷,2017年將會是文化類型節目井噴的一年。」
  • 呼應時代 回歸價值 文化類節目受熱捧贏口碑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博士何天平對記者說。文化類節目通過寓教於樂的方式,向觀眾展示中國的文化基因密碼,讓他們感受到歷史的厚重,文化的深度。因此,文化類節目的火爆並不令人意外,是時代必然,也是價值回歸。傳承傳統文化是使命也是責任中國傳統文化中既有許多優秀的核心思想和理念,比如講仁愛、守誠信、崇正義等,也包含著豐富而複雜的上古神話、經典古籍、文學作品。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源遠流長,傳統文化如涓涓細流滋養著每一個中國人的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