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應時代 回歸價值 文化類節目受熱捧贏口碑

2020-12-15 中國日報網

呼應時代 回歸價值

——文化類節目廣受熱捧贏得口碑

今年以來,一系列文化類節目的升溫,與娛樂節目的「退燒」形成鮮明對比。面對消費迭代快速的綜藝市場,文化類節目以「慢」的姿態逆生長起來——《中國詩詞大會》領跑春節檔,最高收視率破1;《見字如面》以臺帶網,單期網播量近千萬;《朗讀者》升溫迅速,話題帶動有力;《家風中華》把一個個生動感人的故事帶到了我們的面前;《國家寶藏》講述27件國寶的前世今生,讓館藏國寶活起來。

「在物質生活豐富的當下,人們依然有著強烈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博士何天平對記者說。文化類節目通過寓教於樂的方式,向觀眾展示中國的文化基因密碼,讓他們感受到歷史的厚重,文化的深度。因此,文化類節目的火爆並不令人意外,是時代必然,也是價值回歸。

傳承傳統文化是使命也是責任

中國傳統文化中既有許多優秀的核心思想和理念,比如講仁愛、守誠信、崇正義等,也包含著豐富而複雜的上古神話、經典古籍、文學作品。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源遠流長,傳統文化如涓涓細流滋養著每一個中國人的內心。

「傳統文化中有很多美好的東西值得歌頌,我們要以節目引領廣大觀眾,在全社會形成文化升溫而不是娛樂過熱,這是電視工作者的神聖使命和責任。」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宣傳管理司司長高長力說。

近年來,以《朗讀者》《中國詩詞大會》為代表的文化類節目正是憑著對民族傳統文化的「接地氣」傳播,真正與觀眾形成了共鳴,填補了觀眾在這個階段的節目觀看需求。在傳承傳統文化方面,不少電視臺都在做有益嘗試。正在央視播出的《國家寶藏》,將「高冷」的文物鮮活地展現在觀眾面前,讓人們通過電視節目感受到了每一件文物背後的歷史故事,領悟到了每一件文物背後的傳統文化。明年將在央視播出的文化類節目《謝謝了,我的家》,將以家風為展示主體,以家族人物為承載對象,旨在通過家風文化價值的發現,對民俗文化尋根,重塑家庭觀念。

近年來,傳承並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電視節目在形式和題材上百花齊放。「這些節目不僅用新穎的形式吸引了觀眾的目光,還要讓他們持續觀看、積極思考、熱烈討論,感染並鼓舞人心,指引前行的方向。」《朗讀者》的製作人董卿說,「我們通過談話把朗讀者的個人生命體驗建構起來。嘉賓在舞臺上還原成誠懇的朗讀者面貌,在我要讀而不是我會讀的主動表達中,完成『以文學之名叩問生命』的使命。」

觀眾需要文化類節目浸潤心靈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國文化類節目同質化嚴重的現象一直為業界所詬病。益智問答類節目《幸運52》《開心辭典》火爆螢屏後,一批形式大同小異的作品蜂擁而至;當《百家講壇》紅極一時,類似模式的講座類節目又紛紛搶灘市場……相同類型題材節目的扎堆播出,不僅使觀眾產生審美疲勞,也讓創作陷入思維窄巷。令人欣喜的是,這一問題近兩年得到了明顯改善。文化類節目在題材樣式的拓展、文化內涵的挖掘、製作理念的創新等方面均實現突破。

其實,觀眾需要文化節目浸潤心靈。不少網友都表示,雖然博物館沒少去,不過每次去都是走馬觀花,並沒看懂什麼。珍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看上去與自己平日的生活沒有什麼關聯,但近期引發熱議的節目《國家寶藏》,將國寶變得觸手可及,真正讓觀眾感受到了每一座博物館中的民族文化基因,每一件歷史文物中永不斷線的生命軌跡。這檔節目另闢蹊徑,將文物背後的故事與歷史,通過表演戲劇故事的形式,以一種更生動、更直接、更為觀眾所接受的方式傳播出來。在首期節目播出後,故宮文物各色釉彩大瓶,就因其所體現的乾隆「農家樂審美」在網上火了一把。通過故宮志願者張甡的生動解說,網友又了解到這件國寶瓷器背後的景德鎮匠人工藝和大清盛世。「文物不再是冷冰冰的,隱藏在其背後的是我們祖先無與倫比的生活智慧,是流淌在我們血脈裡的民族文化基因。」北京交通大學學生李政說。

除《國家寶藏》外,《見字如面》也是熱議度比較高的文化類節目。在《見字如面2》第五期節目「熱血」篇中,趙立新以其極具感染力的舞臺表現把林覺民《與妻書》的悲愴深情演繹得淋漓盡致。有網友評論:「趙立新的聲音充滿了情感,偶爾哽咽停頓直擊人心。」此外,《見字如面2》對於信件進行現代化解讀,通過通俗易懂卻精準考究的現代話翻譯,更能讓年輕受眾生動感知信件背後歷史人物的精神高度,深刻體會那些值得傳承的思想價值。

在「有意義」與「有意思」中尋求平衡

今年7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關於把電視上星綜合頻道辦成講導向、有文化的傳播平臺的通知》中提出,鼓勵電視上星綜合頻道在黃金時段增加公益、文化、科技、經濟類節目的播出數量和頻次,倡導鼓勵播出具有中華文化特色的自主原創節目。

「從中華傳統文化中汲取靈感和創意,努力做到『有意思有意義』,這不只是對廣電管理部門『指揮棒』的被動響應、機械落實,更是各大衛視電視節目主動突破、持續創新的必然選擇。」中國傳媒大學文科科研處副研究員鄧文卿對記者說。

文化類節目如何做到既「有意思」又「有意義」,無疑是在內容方面推陳出新。談及創新,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說:「不創新,沒有一家博物館的大門能夠開得下去。」因此,央視打造的《國家寶藏》聯合故宮和八大國家級重點博物院的行業突破,以近乎難以抉擇的篩選條件——每家博物館只能選出一件寶藏入主特展,用創新的節目形式抓住觀眾的心。《中國成語大會》總導演關正文說:「在製作《中國成語大會》的時候,我們強化了娛樂性的設計,釋放了主持人活躍現場的能力,趣味編組了多樣化的題目,鼓勵選手與主持人互動,調動了嘉賓的狀態,後期更是強調保留現場真實的歡樂氣氛,並通過『花字』強化了知識性和趣味性,把內在的文化擔當轉化為更輕鬆的外在形式,讓大家在快樂中獲取營養。」用輕鬆的外在形式承載深沉的內在擔當,是這類節目取得成功的根本保障。

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研究員魏鵬舉認為:「未來文化類綜藝發展會更加注重寓教於樂,教育價值是核心目標,娛樂性為重要手段。因為當今觀眾的注意力和精力十分有限,觀眾渴望輕鬆愉快的節目,並會被這樣的節目吸引。」

如今,多檔節目合力再掀螢屏「文化熱」。這些節目在表達方面更「綜藝化」,從節目形式到邀請嘉賓都增加了綜藝元素。但值得留意的是,節目的「綜藝化」並不意味著娛樂化,節目的「有意思」和「有意義」並不矛盾。節目內容上還應該繼續保持嚴謹的態度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只不過通過年輕的表達方式,讓節目有趣生動,從而用親近的方式抓住觀眾的心。文化類綜藝節目的發展,是對觀眾當下文化需求的洞悉,是時代的必然,也是價值的回歸。

(本報記者 牛夢笛 本報通訊員 容葶婷)

相關焦點

  • 【綜藝大專題】文化綜藝節目
    通過《中國詩詞大會》中選手之間答題的賽制,觀眾進一步體會到中國傳統詩詞文化的博大精深,文學教授們對於詩詞時代背景和詩人的補充分析讓觀眾在品味文字之美的同時,也能了解詩詞背後的有趣故事。《見字如面》選取內容各異的書信,以明星重新朗誦演繹的方式,配合舞美和音樂,讓觀眾重拾書信裡的時光和記憶,重新體味中國書信文化的魅力。
  • 網際網路時代文化類電視節目研究綜述:2013—2017
    【關鍵詞】文化類電視節目;網際網路時代;創新與反思  近幾年來,文化類電視節目呈現出「井噴」式發展,其中《漢字英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等節目掀起收視熱潮,成為文化類綜藝節目發展過程中的裡程碑。在《文化類電視節目的創新特徵與價值彰顯》一文中,陳夢柯、王國平從國家政策、媒體市場的發展和競爭以及受眾多元化的文化訴求方面進行了總結,認為電視文化節目是三者共同博弈與協商的結果,只有正確認識文化節目興起的背景,才能把握具有指向性的創新理念和指導文化類電視節目的創作。[7]酈波在《從央視「大會」系列看電視節目的文化自覺》中則認為首先從電視業本身的發展規律來看,文化回歸是一種必然的趨勢。
  • 網紅+直播營銷模式為什麼受熱捧?
    公司可以開一個商務會議廣播,讓當地人對企業有更深的了解,增強企業形象;學校也可以直播,增加競爭氛圍,促進校園文化;比賽場地或在投票活動結束後,也可以通過現場直播,增加活動的溝通和熱度。這類直播節目的意義在於增加自身的受歡迎程度,做廣告,增強形象。直播核心的營銷價值正是因為其「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 收視口碑雙豐收 電視文娛節目紛紛駐足傳統文化
    「中國的錦繡之美不能只留在書本記錄和博物館裡,應該多支持這類節目,讓中國文化進入普通人的視野。」在嗶哩嗶哩的視頻評論區,年輕觀眾毫不掩飾地表達對正在央視熱播的節目《衣尚中國》的喜愛和支持。
  • 上海大學通識課《大國方略》受熱捧 激勵大學回歸"教與學"
    上海大學通識課《大國方略》受熱捧 激勵大學回歸"教與學" 2015-11-03 19:17:03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中新網上海11月3日電 (記者 許婧)「時代在奔跑
  • 中國文化受熱捧 美國俄勒岡州掀「中文熱」
    中國文化受熱捧 美國俄勒岡州掀「中文熱」   據波特蘭州立大學孔子學院院長劉美如介紹,隨著近年來中美交流的不斷加深以及中文教學的全面推廣,美國民眾掀起了學習中文的熱潮,越來越多的當地民眾希望能有機會與中國來的本土教師一起練習說中文,感受純正的中國文化。  不出國門感受中國古典園林  俄勒岡州波特蘭市有一座著名的中國蘇州園林——蘭蘇園。
  • 文化類綜藝節目"扎堆"等開播 變身"爆款"需要機遇
    在此前後,有關詩詞、漢字、戲曲等文化類節目紛紛登場,但是,除了《見字如面》《朗讀者》等少數優秀節目,有趣、有深度的文化類節目並不多。「爆款」需要機遇,踏實做出好看的內容才是重點。   扎堆:國學、詩詞、戲曲五花八門   在娛樂性強的綜藝節目口碑和收視率都在下滑之時,文化類節目如一股清流,給螢屏帶來不一樣的面孔,更為觀眾帶來沁入心靈的文化體驗。   最近,繼《中國漢字聽寫大會》《見字如面》等「爆款」之後,一大批文化綜藝都將相繼開播。
  • 文化類電視節目的創新趨勢
    摘要:我國的文化類節目雖然有不同主題,但目前多集中在詩詞、文字和歷史等人文領域,形式比較單一,基本以競賽、背誦為主,在文化內涵與外延方面的發掘不夠深、不夠廣,與現實生活聯繫得也不夠緊密。文化類節目應該在內容和表達方式上進一步拓展、創新,努力與全媒體時代受眾的需求與認知相契合。
  • 淺談文化類綜藝電視節目的融合與再生
    摘要:作為近年來新興的電視節目類型,文化類綜藝以其獨特的文化魅力與綜藝效果迅速席捲電視收視市場。本文以央視頻道當下大熱的文化類綜藝系列節目為例,分析在新的媒體環境下,以電視為承載媒介的文化類綜藝節目所具有的新的時代語境,並分析其電視語言機制的融合與再生。
  • 文化認同視域下文化類電視節目的融合發展
    湖南衛視在電視節目中率先加上彈幕,一場直播劃分臺、網兩種觀看方式等創新嘗試都是對媒體內容功能上的豐富。 三、文化類節目融合發展的路徑創新 綜上,文化類節目融合發展的創新之路仍然要落腳到具體的節目內容、形式、渠道、受眾的考量上。
  • 文化類節目要井噴? 優酷《圓桌派》引領潮流
    民謠歌手趙雷、古典才女武亦姝、重回書信時代的「見字如面」,近期在電視節目中興起的一股「清流」之風,與去年的真人秀、明星網綜、直播等娛樂節目的火熱相比,讓人感覺得到2017年年初,文化娛樂消費領域的返璞歸真。在採訪中,優酷文化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判斷,2017年將會是文化類型節目井噴的一年。」
  • 合肥新人考研公益課廣受熱捧和好評
    合肥新人考研公益課廣受熱捧和好評 2016-11-14 12:13:12   來源:安青網
  • 大型文化類原創季播電視節目 《中國成語大會》節目簡介
    節目簡介     《中國成語大會》是由中央電視臺重點推出的一檔大型文化類原創電視節目,也是繼2013年收視、口碑雙豐收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之後,央視在大型原創文化類節目上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構築漢字的利益,很像是暗示危機之後的止損,是看空。看空需要人人自危。
  • 盛夏相約,百斯盾親子遊大受熱捧!
    >盛夏相約,百斯盾親子遊大受熱捧!為了讓更多人參與到本次親子同遊狂歡中,百斯盾在微信平臺展開網絡報名活動,短短14天內就收到來自全國78個城市近千個家庭的報名,整體反響熱烈廣受熱捧。  「這是我們第3次舉辦親子遊活動了,正如前兩次一樣,報名參加的人都挺多的!另外,有已經參加過親子遊活動的消費者跟我們反饋說,在親子遊期間他們感覺跟家人的距離更近了。」百斯盾的相關工作人員笑著告訴記者。
  • 螞蟻卵在印尼餐桌受熱捧 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圖)
    據英國《每日郵報》4月7日報導,螞蟻卵在印尼受到熱捧,甚至成為一種替代食品。在全世界各種文化中,螞蟻都曾成為盤中餐。比如在澳大利亞,土著人將蜜罐蟻從土裡挖出來生吃。南美洲的切葉蟻,在哥倫比亞電影院中像爆米花一樣出售。亞馬遜叢林中的檸檬蟻據說嘗起來就像吃檸檬。聯合國稱,食用昆蟲不僅有開胃的誘人好處,還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家畜汙染、可在發展中國家創造就業、滿足全球數百萬飢餓人口飲食等。
  • 古人稱為「仙草」,曾廣受熱捧,如今10元一斤,少有人認識
    每一種植物都有它獨特的方面,有時候一些人的誇張的做法,會讓植物讓人們刮目相看,但經過一段時間的證明後,自然會回歸到它的本質中來。之前炒作的風風火火的冬蟲夏草,如今不少人已經了解了它的實際作用,它的價格自然也就不會像從前那麼高了。或許,隨著時間的推移,冬蟲夏草的價格還會進一步的下跌,或許真的有那麼一天。
  • IP受熱捧 遊樂園「主題先行」強化文化體驗
    原標題:IP受熱捧,遊樂園「主題先行」  「媽媽,我要玩這個!」一隻小手牽著一隻大手,小思思使勁拖著媽媽往丹尼熊兒童成長樂園裡走。拿到遊戲卡後,思思就飛快地跑進樂園,打冰球、坐旋轉木馬、堆積木,瞬間跟其他小孩打成一片。
  • 南京大學生月嫂受熱捧 月收費超過1萬5千元
    學生月嫂受熱捧,網絡配圖  學生月嫂受熱捧,起薪7800元。隨著新的生育高峰到來及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家政行業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加入。位於南京雨花臺區的一網際網路+家政企業的50多個月嫂中,一半左右都是高校護理專業或營養專業的畢業生,這些文化層次高的月嫂格外吃香,起薪7800元,月收費超過1.5萬元。  月收入超白領,越來越多大學生加入月嫂隊伍  月嫂需求的旺盛,讓月子會所收費及月嫂收入「水漲船高」。
  • 暑期周邊遊預訂火爆 避暑、親子主題最受熱捧
    隨著暑期大幕正式拉開,不少家長終於可以帶著孩子共同出遊,記者從各大旅遊網站了解到,今年暑期周邊遊十分火爆,而避暑和親子主題則最受遊客熱捧。有趣的是,在周邊遊市場高增長的同時,其中帶娃出遊增長更快,80後90後父母正值生育高峰期,他們正是這類親子產品的忠實擁躉。
  • 《中國成語大會》接近尾聲 嘉賓為文化類電視節目支招
    原標題:節目好看了,才能有文化擔當 相同班底製作,節目形態大有創新,但「成語大會」的收視率卻難敵「漢聽」,直到播出後期,才逐漸吸引了一批忠實觀眾。對在節目中擔任嘉賓的畢淑敏、酈波和蒙曼來說,「成語大會」面臨的處境,折射出的雖是傳統文化危機這一老問題,但也亟待得到社會關注。   談起參與節目的初衷,三位嘉賓不約而同地表示,是因為看到了「成語在現代生活中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