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文化類綜藝電視節目的融合與再生

2020-12-11 人民網傳媒

摘要:作為近年來新興的電視節目類型,文化類綜藝以其獨特的文化魅力與綜藝效果迅速席捲電視收視市場。本文以央視頻道當下大熱的文化類綜藝系列節目為例,分析在新的媒體環境下,以電視為承載媒介的文化類綜藝節目所具有的新的時代語境,並分析其電視語言機制的融合與再生。

關鍵詞:文化類綜藝;電視節目;融合;再生

文化類綜藝是綜藝節目融合文化元素後的新興分支,本質上還是綜藝節目①。文化類綜藝以娛樂為介質,立足於現代的傳播大環境下不斷創新,不僅表現出深厚的文化底蘊,更喚醒了當代觀眾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溫情與敬意。

一、文化融娛樂成為電視綜藝創作新命題

文化類綜藝近幾年來逐漸在螢屏上嶄露頭角,據統計,2018年有超過50檔文化類綜藝亮相各大平臺。對於電視綜藝來說,文化類綜藝的選題日漸多元,層次更加豐富,內容更貼近觀眾,由此成為電視端節目創作的主要發力點。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②在這一新時代的重要思想理論的號召下,將文化更好地融入電視節目,推動「文化類綜藝」的形成與完善,便更加具備新的時代環境、時代使命與時代特徵。

(一)文化類綜藝融入時代環境的召喚

就當下的時代環境而言,人們對精神富足的實際追求與電視綜藝節目的娛樂性發展之間矛盾顯著。在這一愈發尖銳的矛盾下,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出現成為調和劑。作為央視的原創型文化類綜藝節目,《中國詩詞大會》自2016年播映以來,以「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為宗旨,以廣播電視為傳播媒介,極大地拉近了觀眾與中華古典詩詞的距離,打破了人們討論起詩詞而聯想到「陽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固有印象。詩詞藝術源遠流長,昔日的珍寶在若干年後因融入電視文藝的娛樂形式而再次閃光。

(二)文化類綜藝融合寓教於樂的時代使命

現有的綜藝類節目質量參差不齊,尤以素人選秀與明星真人秀為主。這些節目過多地考慮市場效應,追求快餐式觀感與享受,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同質化」「低俗化」與「泛娛樂化」等弊端。近日《人民日報》客戶端發文在談到某真人秀綜藝節目停播時認為,綜藝節目如一味以收視率為目標,小問題也會釀成大禍③。

而《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中國漢字聽寫大會》《見字如面》《國家寶藏》等文化類綜藝一經面世便備受觀眾喜愛,尤以《中國詩詞大會》的點擊量與讚譽度最高,甚至帶動了全民回憶、學習、誦讀古詩詞的潮流,其第四季決賽收視率峰值達2.21%,收視份額峰值8.11%,摘得當日綜藝節目雙網收視冠軍,帶動CCTV-1雙網收視份額衝破5%④。文化類綜藝以文「馭」娛,實現了精神食糧的輸出與供給,進而擔負起綜藝節目藝術教育的時代使命。

(三)歷史文化融合綜藝節目展現特有的時代表徵

文化類綜藝節目為傳統文化披上了科技的外套。由於廣播電視本身是科技手段的產物,即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固有載體是科技的,其呈現在觀眾面前的形式也充滿了科技感。這種科技感與其他電視節目的科技感有一定差異,它是一種與傳統文化融合得恰到好處的科技享受。例如,《中國詩詞大會》創造性地打造了一個長長的、捲軸式的舞臺,並通過電視投屏技術與光影設計使詩情畫意在捲軸上「流動」起來,極大地刺激了觀眾的視覺感受。

此外,文化類綜藝節目還具有獨特的儀式感。電視節目總是致力於通過一些有溫度的儀式化活動,來凸顯其所包裝的事與物的紀念意義。中華文化本身就是一種紀念,重溫與再現民族文化是極具儀式感的一場文化盛宴。

文化類綜藝節目還與生俱來地裹挾著歷史感。歷史感是新興的媒體媒介及其一切產物所不具備的,是一種不可多得的厚重與沉澱數載的韻味,這種「不可多得」在當下文化類綜藝節目中表現了強大的生命力。以《國家寶藏》為例,其兩季全網視頻平臺播放量突破24億次,累計微博話題閱讀量50億次,被盛讚為開啟了「2018古典文化元年」。

二、電視語言融合是文化類綜藝的時代發展力

隨著時代歷史、科學技術的發展,傳媒行業與藝術內部的融合也日趨完備。融合是不可逆轉的媒體文化大趨勢,且已經不再是單純意義上的兩種或兩種以上形式的簡單相加。目前的文化類綜藝也正經歷著其電視語言各領域的融合。

生活自帶文化氣息。文化類綜藝的構成要素首先就是語言,無論是文字藝術語言還是電視藝術語言,都有其表象意義上的能指,也蘊含其抽象意義上的深意。作為電視節目的一種類型,文化類綜藝電視語言的功能與魅力不可小覷。

(一)畫面語言的高度融合

畫面語言是電視藝術的基礎之一,其表達效果被多種質素諸如人與物的具體形象、畫面構圖、影調、光效、色彩等影響。畫面語言是直接傳達文化類綜藝節目文化氣息的介質,不僅要融合現代化的光影技術和歷史的厚重感,還要在契合當代人物形象的表達下模擬過去人物的心境。

畫面語言也涵蓋了前期攝錄與後期剪輯等方面。電視節目的攝錄與剪輯本身就是一個較為一體化的過程,其邏輯性與流暢度對觀眾的視聽感受具有十足的影響力。相較於其他綜藝節目,文化類綜藝的現場攝錄整體節奏是偏慢的,但也不能缺少快節奏的帶動。後期剪輯中尤其要注意成品視頻的整體速度,對快慢節奏的融合與切換要有一定的把握,做到慢節奏有慢速度的繾綣語境,快節奏有快速度的緊張渲染。

(二)有聲語言的有機堆疊

有聲語言也是電視語言的基礎之一,主要分為人聲與音響音效,對電視畫面起到補充與推進作用。在文化類綜藝節目中,不同的音響音效對不同的場景有不同的表達效果,人聲需要與其對應的音效進行氛圍烘託,從而調動觀眾的情感體驗,並與演繹人甚至歷史文化產生強烈的共鳴。

文化類綜藝可引用、借鑑的聲音素材有極其廣泛的時間與空間上的跨度,表現力十分強大。文化本身的張力與厚重都能通過有聲語言的堆砌進行良好的渲染,並將節目的現場氛圍掌握在可控範圍內。如《中國詩詞大會》以《望月之城》《臨安初雨》《鳳鳴榣山》《幽幽海谷情》等極具古韻的純音樂作為背景樂,真正做到用音樂講故事,以旋律動人心,平添了詩詞文化中看不見、摸不著,但能被感受到的悠遠、純淨與自然。

(三)電視語言的現代化融合

聲畫一體是文化類綜藝現代化的必要表現,也是現代藝術對古典文化的駸尋和表現手段。除此之外,立足當下,文化類綜藝的語言機制還應尋求多角度、全方位、現代化的融合。從綜藝節目的收視走勢數據來看,自2017年起綜藝節目的收視率就處於不斷下滑的尷尬境況中,其周一到周四的同比降幅達21.4%。但文化類綜藝反而成為綜藝節目中的一匹黑馬,從《漢字風雲會》《兒行千裡》到《中國詩詞大會》《今日影評·表演者言》等,都獲得了非凡的關注度與讚譽聲,這一現象的產生與文化類綜藝更現代化的創新密不可分。

4G時代使移動端收視變為主流,在短短5年的時間裡給媒體行業帶來了一場變革。面對已經到來的5G時代,文化類綜藝必須把握機會,不管是「三網融合」還是「三屏融合」,文化類綜藝需要採取更具前瞻性的舉措。

三、在融合的基礎上實現文化類綜藝的再生

(一)媒介融合促再生

以電視為傳播媒介的文化類綜藝,不可避免地具有電視的線性傳播、受眾選擇性差、互動性低等劣勢。推進媒介之間的融合是文化類綜藝減少電視劣勢的桎梏、實現再生的必要手段,且媒介融合也是全媒體時代的必然發展趨勢⑤。 這就要求文化類綜藝節目突破主體節目完整框架下的傳播局限,全線鋪開多屏策略,為節目打造完整的宣傳鏈條。

文化類綜藝要發展進步,必須懂得利用電視以外的媒介手段,並與其他平臺達成共識、實現合作。資料顯示,目前抖音日活躍用戶3.2億,快手2.8億,這些都可以成為文化類綜藝進一步聚焦的受眾群體。此外,匯聚了250多個語言文字類資料庫、資源庫、語料庫、服務軟體等的國家語委語言資源網的正式上線,對《見字如面》這一類語言文化類節目也有著非常大的推動力與借鑑意義。再如《中國詩詞大會》開播後,開通了官方微博「CCTV中國詩詞大會」,隨後在博文中宣布開通抖音號,並引導微博端用戶進入微博抖音聯合通道,對節目視頻進行精剪、短映,以適應多網多平臺的碎片化傳播。

(二)衍生是再生的新思路

大數據的智能化分析使媒介融合不只是合作雙方的相互推廣與宣傳,還體現在一方利用另一方的數據分析來規劃節目的走向,或拓寬進一步的邊緣性計劃。這樣一來,在受眾關注點不斷更迭的情況下,大眾期待型節目與衍生產品也能隨之不斷產生。

衍生節目或產品能夠將文化類綜藝單一的價值體打造成複合的價值鏈,是提升資源利用率的利器,同時還可以破解文化類綜藝形式較單一的現存問題。大數據顯示,《中國詩詞大會》的360搜索指數在10天內暴漲1000%,從平時的3000左右一躍漲到接近4萬,漲幅高達10倍之多。此外,關注該節目的用戶還關注了春晚、詩人、《紅樓夢》、傳統文化、央視、《中國成語大會》等,這就在大數據的幫助下更進一步細分了受眾品味與興趣導向,為節目切入新的宣傳點、開發新的創意點提供了良好的反饋。

(三)堅守文化自信,積極尋求再生

堅守文化自信不僅是文化類綜藝發展與再生的創作源泉,更是國家文化大方針的要求。文化自信是個老生常談的詞,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其也被賦予了更多的涵義。當下的文化類綜藝節目除了內容上展現中華燦爛文明,形式上也不斷融入當下「一帶一路」的「泛文化」合作渠道和方式。

從《朗讀者》到《國家寶藏》,從《中國詩詞大會》到《經典詠流傳》,文化類綜藝經歷了由官方捧出到成為爆款,再到引起各平臺如火如荼的研究與發掘的過程,這也說明了現在的市場正趨於內涵化、理性化。文化類綜藝成為電視節目的一大趨勢,對內堅定了文化自信,對外促進了文化輸出。2018年10月,福克斯傳媒集團在坎城電視節上與優酷籤訂協議,購買《這就是灌籃》的節目模式版權,實現了我國原創節目的首次出海。立足民族、走出國門,這也應成為我國文化類綜藝的國際目標。

四、結語

作為綜藝節目的「新鮮血液」,文化類綜藝以深厚的文化背景與真摯情感,讓觀眾品味到中國傳統文化之美,也讓觀眾看到了中國電視綜藝節目的潛力與希望。誠然,文化類綜藝的語言機制與發展走向等都還有待進一步商榷與完善,但也正因為這樣,這類流淌著古老文化之血的節目才會日久彌新。

注釋:

①④馬藝.中國「文化記憶」的媒介呈現與文化認同重構研究[D].長沙:湖南師範大學,2019.

②李忠傑.文化興國運興[N].人民日報,2019-04-10(09).

③秦川.《追我吧》永久停播,反思不應停止[EB/OL].海外網,2019-12-05. http://m.haiwainet.cn/middle/3541083/2019/1205/content_31677196_1.html.

⑤[美]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M].章豔 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123.

(作者單位:四川電影電視學院)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相關焦點

  • 文化認同視域下文化類電視節目的融合發展
    三、文化類節目融合發展的路徑創新 綜上,文化類節目融合發展的創新之路仍然要落腳到具體的節目內容、形式、渠道、受眾的考量上。融合發展若缺乏創新則會退回到「文化灌輸」的老路,只有呼應市場需求的創新性融合發展才是提升中華傳統文化傳播力,形塑中華文化認同的有力途徑。 第一,電視節目類型元素融合。
  • 【綜藝大專題】文化綜藝節目
    --分割線---新傳考研禿頭研究所:打個賭!今
  • 文旅類節目成觀眾「新寵」,旅行類綜藝藉助文化回溫
    01「文化+旅行」走俏,為旅行綜藝開啟了一條新路 旅行類綜藝在國內電視螢屏算是個歷史悠久的品類,從最早的主持人帶你看世界,到當下將情感、觀察、遊戲等元素嫁接到旅遊之上,這一類節目產生了諸多細分變化。
  • 2015年電視綜藝節目數量多類型雜 進入「黃金時代」
    尤其2015年,更是被稱為井噴之年,不僅數量眾多——據統計,先後有200多檔綜藝節目亮相螢屏;還類型多元——歌唱類、親子類、競技類、文化類、喜劇類等等不一而足;而且亮點頗多——節目製作水平明顯提高,升級老品牌與開發新節目並重,文化類節目數量和質量均有明顯突破,電視綜藝節目融入了更多網際網路元素,積極開拓全產業鏈。
  • 文化類電視節目的創新趨勢
    摘要:我國的文化類節目雖然有不同主題,但目前多集中在詩詞、文字和歷史等人文領域,形式比較單一,基本以競賽、背誦為主,在文化內涵與外延方面的發掘不夠深、不夠廣,與現實生活聯繫得也不夠緊密。文化類節目應該在內容和表達方式上進一步拓展、創新,努力與全媒體時代受眾的需求與認知相契合。
  • 理論對話類電視節目的多維創新
    理論對話類電視節目對黨和國家的重大理論進行解讀和傳播,起到正確引導主流輿論的作用。在泛娛樂背景下,面臨行業內競爭和市場需求,提高節目可視性和傳播效果是理論對話類電視節目發展所面臨的重大課題。本文以《馬克思是對的》為例,分析得出理論對話類電視節目的多維創新路徑。
  • 網際網路時代文化類電視節目研究綜述:2013—2017
    【關鍵詞】文化類電視節目;網際網路時代;創新與反思  近幾年來,文化類電視節目呈現出「井噴」式發展,其中《漢字英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等節目掀起收視熱潮,成為文化類綜藝節目發展過程中的裡程碑。文化類電視節目中融合畫面、音樂、言語三重符號系統,嘉賓、主持人、觀眾三位一體,並藉助技術手段疊加多種元素展示鮮明直觀、真實生動的形象,在傳統文化的傳播上有著無可比擬的優越性,並成為培育我國文化自信和彰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渠道。隨著文化類電視節目的熱播,學術研究也越來越熱鬧,本文旨在對研究現狀進行初步梳理,並在此基礎上談一下筆者的感受。
  • 大陸綜藝類電視節目中「老師」的媒介形象分析
    本研究是依照分類的方法,將大陸綜藝類電視節目中「老師們」角色定位。旨在探討「老師」媒介形象的建構是否有助於還原大陸綜藝類電視節目的真實感。研究結果發現,大陸綜藝類電視節目中的「老師」形象是多樣性的,他們能從不同面表達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容易接近受眾內心感受,產生共鳴,再現了大陸綜藝類電視節目的真實的現場感,提高收視率;同時,選擇有衝突性的「老師們」,無疑增加了諸多亮點,主持人不再是掌控全局的「船長」,他們的功能在漸漸弱化,取而代之的是第三方聲音的真實現場,一種新的節目模式正在起航。
  • 古老文化在綜藝節目中花樣呈現
    作為傳承、傳播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近年來影視作品圍繞故宮、天壇、長城、頤和園等世界文化遺產做文章,創作了《國家寶藏》《上新了·故宮》《遇見天壇》《了不起的長城》《我在頤和園等你》等一系列文化類綜藝節目,產生了強烈的社會反響。
  • 書信文化類電視節目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摘 要:目前,在我國電視螢屏上,書信文化類電視節目並不多見。僅有的《見字如面》和《信·中國》這兩檔書信類節目,既有語言表達功底深厚的明星進行朗讀,也有主持人及嘉賓進行書信背景及文化精神的解讀,兼具文化和藝術審美功能,廣受歡迎。
  • 人民日報:網絡綜藝井噴,電視綜藝該往何處去?
    在經歷「引進」「模仿」外來模式的階段後,電視綜藝從業者清醒地意識到:在原創能力上下功夫,推出既能體現文化內涵又能折射現實生活的原創綜藝節目,刻不容緩。面對新媒體日新月異的變化,特別是網絡綜藝快速發展帶來的創作和市場雙重壓力,2019年電視綜藝節目必須轉型提質。
  • 人文關懷—中國電視綜藝節目創新之本
    對於電視娛樂節目而言,無論進行怎樣的創新,只有注重人文關懷,才能形成可持續的良性發展。 關鍵詞:電視綜藝節目;文化建設;人文關懷 電視媒體以其強大的娛樂功能,一直擔任著電視綜藝節目的重要載體。近幾年,中國綜藝節目為了迎合大眾,力求突破傳統,主要以引進、購買國外綜藝節目。
  • 韓國電視綜藝《旅行者》節目特色分析
    本科結課論文成文於2019.6.18韓國電視綜藝《旅行者》節目特色分析摘要:我國的旅行綜藝節目大多對韓國綜藝亦步亦趨,原創性不足,在本土化的過程中逐漸顯露頹勢。關鍵詞:旅行者 電視節目 旅行綜藝 旅遊本位 人文價值我國的旅行綜藝節目大多對韓國綜藝亦步亦趨,原創性不足,在本土化的過程中逐漸顯露頹勢。「旅行」雖說仍是國產綜藝節目中常見的元素,但旅行本身絕大多數時間裡都淪為嘉賓互動的背景板。
  • 文化類綜藝節目"扎堆"等開播 變身"爆款"需要機遇
    昨天,高人氣綜藝《見字如面》第二季展開新一期錄製,周迅、楊立新、明道等演員亮相。在此前後,有關詩詞、漢字、戲曲等文化類節目紛紛登場,但是,除了《見字如面》《朗讀者》等少數優秀節目,有趣、有深度的文化類節目並不多。「爆款」需要機遇,踏實做出好看的內容才是重點。
  • 《上新了·故宮》等古老文化在綜藝節目中花樣呈現
    作為傳承、傳播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近年來影視作品圍繞故宮、天壇、長城、頤和園等世界文化遺產做文章,創作了《國家寶藏》《上新了·故宮》《遇見天壇》《了不起的長城》《我在頤和園等你》等一系列文化類綜藝節目,產生了強烈的社會反響。
  • 《一年級》:電視綜藝節目探索2.0模式(圖)
    以前的老派綜藝節目這裡就沒有必要多談了,我將新世紀以後以湖南衛視推出的「超級女聲」為代表的那一類綜藝節目稱為「當代電視綜藝節目1.0」。它們的主要特點是通過「海選」一類的技術手段極大地提高了觀眾對節目的參與性,其中的佼佼者成功地營造出一種社會轟動,成為所謂「現象級」。這既淋漓盡致地展現了電視作為強勢媒體的長處,也符合網際網路2.0時代的社會心理需求。
  • 電視綜藝節目成功的關鍵是什麼?
    電視綜藝節目成功的關鍵是什麼?――敘事話語分析提要:短短十幾年間,以「正大綜藝」「綜藝大觀」為代表的傳統綜藝節目樣態不斷發生裂變與更新,在歐美國家電視節目的衝擊下,帶有真人秀元素的綜藝娛樂節目,已經佔據了中國電視媒體的黃金時段,甚至一檔綜藝娛樂節目的推出,可以顛覆整個頻道的排名。
  • 浙江衛視《中華好故事》建立文化綜藝類節目新標準
    浙江衛視《中華好故事》建立文化綜藝類節目新標準 2014-07-20 21:43浙江衛視官網 今年8月1日到3日晚間黃金檔每天19點30分,浙江衛視將播出原創文化綜藝類節目《中華好故事》,該節目將以中華傳統故事為主要內容,用知識競賽、故事演繹、名人出題、知名校友助陣等多元化方式,來普及中華傳統故事相關知識。
  • 大陸與臺灣綜藝節目風格的差異化研究
    摘 要:隨著全民「娛樂化」需求的發展,綜藝節目備受關注。自1962年臺灣綜藝開播以來,綜藝節目便開始在中國電視熒幕上佔據了一席之地。大陸綜藝雖然起步較晚,但近年來大量引進國外優秀節目,並進行本土化改造,已呈現出迅猛的發展態勢。
  • 《中國成語大會》接近尾聲 嘉賓為文化類電視節目支招
    原標題:節目好看了,才能有文化擔當   「有文化缺失與價值缺失,才會產生相應的呼喚,才會有文化類節目的回歸與最終形成的熱潮。」酈波直言,去年以來,文化類電視節目形成了一股熱潮,多少反映出當下的母語文化危機,或者說母語文化正面臨一個較為尷尬的境地。他把文化類電視節目比作當今時代的「民學」,「它使得教育走出象牙塔,真正地面向最廣泛的大眾,實在是一件功莫大焉、善莫大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