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綜藝類電視節目中「老師」的媒介形象分析

2020-12-11 人民網傳媒

摘 要:不知曾幾何時,「某某老師」已成為主持人亮相後的再亮相,他們不是掌控者,也不是決策者,卻有著最適合觀察場上一切的絕佳位置。本研究是依照分類的方法,將大陸綜藝類電視節目中「老師們」角色定位。旨在探討「老師」媒介形象的建構是否有助於還原大陸綜藝類電視節目的真實感。研究結果發現,大陸綜藝類電視節目中的「老師」形象是多樣性的,他們能從不同面表達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容易接近受眾內心感受,產生共鳴,再現了大陸綜藝類電視節目的真實的現場感,提高收視率;同時,選擇有衝突性的「老師們」,無疑增加了諸多亮點,主持人不再是掌控全局的「船長」,他們的功能在漸漸弱化,取而代之的是第三方聲音的真實現場,一種新的節目模式正在起航。

關鍵詞:大陸綜藝類節目;老師;類別;真實感;新模式

張菲、吳宗憲、胡瓜、大小S、蔡康永等等臺灣綜藝節目領袖們,一直以來都在優酷視頻、土豆網等熱門主持人排行前列。大陸綜藝類電視節目主持人中也許只有那支湘軍隊伍可以與之媲美。一些原本陌生的名字也加入到熱門主持人排行榜中,如樂嘉、黃菡、雷明、柳巖、姜振宇等,並以「老師」稱呼,筆者將其界定為「老師」的媒介形象。「老師」在整個節目播出過程中,或觀察不語、或總結建議、或惡搞氣氛,他們的讚揚與肯定,批評與職責,勸說與建議無疑讓受眾在視覺觀看之餘進行思考,引發受眾對價值觀、道德觀等的再認識。受眾(audience)具有傳播對象的大面積、跨階層或「不定量多數」的特性,因而我國學者也約定俗成地譯為「大眾」;受眾具有規模的巨大性、分散性和異質性、匿名性、流動性、無組織性、同質性的特點[1]。因此要與受眾產生共鳴,這些「老師」的類型定位成為本研究的關鍵。

筆者整理了2012年7月優酷視頻網,綜藝類大陸類視頻中,具有「老師」媒介形象的電視15個節目,如下表所示。(關於「老師」的媒介形象的界定,具有以下兩個特點:第一,與主持人區別,不掌控整個節目的現場錄製;第二,對於在場的嘉賓選手而言,他們不是評審者,沒有最終的決策權——筆者注)以這20個大陸綜藝類電視節目為分析樣本,對「老師」的媒介形象進行角色分類。如下表所示。

一、「老師」的媒介形象角色分類

(一)吸引型

大陸綜藝類電視節目中的「老師」是有一定社會威望和名氣的人,他們自身就帶有自己的受眾群,無論參與與否,只要他們出現就是給節目直接帶來了顯性的利益信號。西方經濟學家高德哈巴在1997年提出了注意力經濟的概念,他認為注意力是一種資源,它具有的重要性是它引導行動。在注意力經濟中,目標僅僅是獲得足夠或儘可能多的注意力,如果你獲得一個人所有的注意力,就可以支配他做你所要求的一切。如果全球是一個注意力經濟,那麼生產物質產品或獲取其他資源,只要付出你的注意力。如果有足夠的注意力,就可以得到任何你想得到的東西;如果沒有足夠的注意力,選擇權就會受到限制[2]。將吸引型角色定位從表現方式的角度再一次細分為:對峙型和順從型。

1.對峙型

指的是在整個節目中,「老師」的媒介形象與主持人在整個節目過程中產生戲劇性的衝突點,在對峙和衝突中,引發受眾的關注點。這一類型的「老師」,在大陸綜藝類電視節目中,如浙江衛視的《愛情連連看》,2012年6月19日的一段開場時主持人與雷明老師的一段對話。

(對話背景:沈濤在開場時表述自己感到主持節目很有壓力,男女嘉賓牽手成功說明他沒有本事把女嘉賓留下,牽手不成功說明受他影響,再者沈濤感到自己的身高較高致使很多男嘉賓不敢來現場牽手女嘉賓。)

沈濤:「掌聲歡迎雷明老師」

雷明:「哼,我跟你說」

沈濤:「怎麼一開始就生氣啊」

雷明:「牽手成功是因為你,牽手不成功還是因為你,男嘉賓不敢來是因為你高,你帥,我呢,我呢,就這還戰友呢我跟你說,我就沒見過這樣的主持人」

沈濤:「我跟你說,每一個被譴責的男人背後,都有一個更老的男人」

雷明:「老男人就是我啦」

沈濤:「哈哈哈,看看雷老師今天會做出什麼樣的表現」

從雙方的話語中看出,欄目製作方對於各種男嘉賓來參與節目的招募。

2.培養型

電視節目製作人在為電視節目定位時,需要「老師」媒介形象;他們需要有某個方面的特定資歷,但不是已經出名和有威望的人。電視節目會針對節目定位,對此「老師」進行聲譽培養,讓受眾從認識——熟知——認同——跟隨,形成潛在的注意力,產生潛在的注意力經濟。例如江蘇衛視的《非誠勿擾》中的樂嘉和黃菡。樂嘉,中國性格色彩研究中心創辦人;黃菡,南京大學社會系社會心理學博士,江蘇省委黨校行政學教研部教授、主任,碩士研究生導師,江蘇省社會心理學會副會長,江蘇省領導研究會副秘書長。在《非誠勿擾》存在之前受眾也許不會關注他們,在《非誠勿擾》的培養之後,受眾才記住了這兩個名字。

(二)順從型

主持人在現場的一切應對話語及立場信念,「老師」的媒介形象都是給予肯定和支持,並且會按照主持人思路知道嘉賓選手。同樣將順從型角色定位從表現方式的角度再一次細分為:補充性和總結型。

1.補充型

在現場的諸多環節和主持人的臨場發揮中,「老師」的媒介形象是一個檢查者,在整個過程中,及時給與現場嘉賓或主持人意見的補充。例如江蘇衛視的《非常了得》:嘉賓通過對參與節目的選手們90秒的問話,來辨別對方的身份是真是假。主持人孟非、郭德綱負責引導選手和嘉賓;同時還有由微表情專家姜振宇、女主播柳巖、娛評人譚飛等「專家」們組成的觀察團為選手提供幫助和提醒。

2.總結型

在現場的各個環節,或者在節目開始和結尾處,接著主持人的主持串詞,對某個階段或者整個階段給予總結型的意見和建議。例如貴州衛視的《非常完美》中的瞿煒老師,他是世紀佳緣的副總裁;中國教育電視臺和江蘇衛視合辦的《職來職往》中的雷明老師,他是北京晨暉心理諮詢有限公司主任;湖南衛視新推出的職場減壓類節目《完美釋放》中的李承鵬老師,他是新銳知識分子,中國社會評論家、雜文家、暢銷作家,最具號召力的網絡博主之一,超人氣意見領袖,曾為中國最有名的足球記者、評論員,歷任《成都商報》體育部主任、《足球報》專題部主任。

二、「老師」媒介形象的多樣性給大陸綜藝類電視節目帶來的真實感

大陸綜藝類電視節目中的「老師」形象分成多種類型,具有多樣性的特點。根據使用與滿足的理論,即把受眾成員看做是有著特定「需求」的個人,把她們的媒介接觸活動看做是基於特定的需求動機來「使用」媒介,從而使這些需求得到「滿足」的過程[1]。那麼受眾的「多樣性」也就決定了媒介的「使用」。或者也可以這麼說,正是因為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老師」媒介形象,才吸引了不同受眾對於不同滿足的追求,從而打破了主持人一攬全局,一語定終生式的傳播模式,讓類似受眾的現場觀察員——「老師」媒介形象,與主持人一起參與節目,不製造節目內容、不幹涉節目發展形勢,而僅僅是對節目中的某一點、某一面發表自己的看法,很好的還原了大陸綜藝類節目的真實感。在虛假充斥的時代,也許真實性會讓大陸綜藝類電視節目走的更遠。

三、「老師」媒介形象的多樣性對主持人功能的衝擊

一個節目主持人的性格,決定了他得主持風格。在產生了視覺疲勞之後,主持人會轉嫁到新的節目中,但是主持風格會伴隨他一直下去。例如,趙忠祥在主持天津衛視的《王者歸來》節目後,視覺上講,像是一檔晚會,聽覺上講,像是《動物世界》一類的記錄片。受眾接受了其刻板印象,很難改變。然而,在「老師」媒介形象出現後,一個節目的風格,就很難再用一個主持人的性格衡量了,加入了多樣性的「老師」,使節目多樣化,不在拘泥於某一模式和形式之中。

然而,「老師」媒介形象的多樣性以及與受眾的共鳴,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主持人功能的不斷弱化,這種弱化對於大陸綜藝類電視節目是利是弊很難講,不過卻開啟了大陸綜藝類電視節目的新模式。

(作者簡介:周楊婧,女,陝西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理論新聞學研究。)

參考文獻:

[1]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2] 張春煌.嘉賓主持在電視節目中的功能和話語空間[J].福建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4).

相關焦點

  • 淺談文化類綜藝電視節目的融合與再生
    摘要:作為近年來新興的電視節目類型,文化類綜藝以其獨特的文化魅力與綜藝效果迅速席捲電視收視市場。本文以央視頻道當下大熱的文化類綜藝系列節目為例,分析在新的媒體環境下,以電視為承載媒介的文化類綜藝節目所具有的新的時代語境,並分析其電視語言機制的融合與再生。
  • 大陸與臺灣綜藝節目風格的差異化研究
    本文通過綜合比較兩地綜藝的傳播環境、節目定位及主持人特色來分析相似或差異之處,旨在對今後兩地綜藝節目的相互借鑑與融合有所啟發。對於傳播媒體的功能,臺灣將電視作為一種娛樂媒介來經營,並極力誇張它的娛樂屬性。 (二)節目定位 1.節目宗旨。大陸的綜藝節目幾乎少不了明星身影,雖近幾年不乏草根百姓登上舞臺,但焦點還在明星。如湖南衛視《百變大咖秀》就是一場明星向心中偶像致敬的大狂歡。在模仿比賽過程中,以明星比拼為看點,淡化了對名次的追求。
  • 高學歷受眾媒介消費特徵及電視節目收視簡析
    CSM媒介研究調查數據顯示,我國大陸地區電視推及人口中,大學及以上學歷人口佔比從2009年的16.30%增加到了2019年的28.25%,該類受教育程度的人群貢獻的收視時長比例也從2009年的13.95%增長到2019年的18.98%(圖1)。
  • 電視綜藝節目主持群模式探析
    摘 要:電視綜藝節目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重視與歡迎,與此同時,隨著綜藝節目的改版與標新立異,主持群這一名詞也迅速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大眾對主持群這種新鮮的模式很喜歡,並且充滿期待。其中,以湖南衛視的《快樂大本營》《天天向上》,臺灣的《康熙來了》《大學生了沒》等極具代表性,也極其成功。
  • 韓國電視綜藝《旅行者》節目特色分析
    本科結課論文成文於2019.6.18韓國電視綜藝《旅行者》節目特色分析摘要:我國的旅行綜藝節目大多對韓國綜藝亦步亦趨,原創性不足,在本土化的過程中逐漸顯露頹勢。關鍵詞:旅行者 電視節目 旅行綜藝 旅遊本位 人文價值我國的旅行綜藝節目大多對韓國綜藝亦步亦趨,原創性不足,在本土化的過程中逐漸顯露頹勢。「旅行」雖說仍是國產綜藝節目中常見的元素,但旅行本身絕大多數時間裡都淪為嘉賓互動的背景板。
  • 理論對話類電視節目的多維創新
    理論對話類電視節目對黨和國家的重大理論進行解讀和傳播,起到正確引導主流輿論的作用。在泛娛樂背景下,面臨行業內競爭和市場需求,提高節目可視性和傳播效果是理論對話類電視節目發展所面臨的重大課題。本文以《馬克思是對的》為例,分析得出理論對話類電視節目的多維創新路徑。
  • 【綜藝大專題】文化綜藝節目
    --分割線---新傳考研禿頭研究所:打個賭!今
  • 人文關懷—中國電視綜藝節目創新之本
    從表面上來看,綜藝節目遍地開花、收視長虹,但以高利潤最為其內在驅動力,難免使大多數節目開始呈現出低俗化、偽人性的傾向,從而使得電視綜藝節目寓教於樂的功能逐漸淡化。正如尼爾·波茲曼在其著作《娛樂至死》中指出的「現實社會(書中以美國社會為例)的一切公眾話語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並成為一種文化精神。
  • 網際網路時代文化類電視節目研究綜述:2013—2017
    【關鍵詞】文化類電視節目;網際網路時代;創新與反思  近幾年來,文化類電視節目呈現出「井噴」式發展,其中《漢字英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等節目掀起收視熱潮,成為文化類綜藝節目發展過程中的裡程碑。文化類電視節目中融合畫面、音樂、言語三重符號系統,嘉賓、主持人、觀眾三位一體,並藉助技術手段疊加多種元素展示鮮明直觀、真實生動的形象,在傳統文化的傳播上有著無可比擬的優越性,並成為培育我國文化自信和彰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渠道。隨著文化類電視節目的熱播,學術研究也越來越熱鬧,本文旨在對研究現狀進行初步梳理,並在此基礎上談一下筆者的感受。
  • 電視媒介校園暴力事件報導的框架分析
    本文通過對2016年電視媒介報導校園暴力的節目進行分析,旨在尋找報導規律,發現報導的優點和不足,進而探討電視媒介在報導校園暴力事件時處理專業主義與社會責任關係應堅持的原則,對媒體報導未成年人校園暴力提供借鑑和思路,以期為研究媒介暴力提供一個新的方向,理清在自媒體時代,電視媒介防止媒介暴力的合理舉措和規範行為。
  • 女性形象圖鑑:2020年,大眾媒介如何建構我們眼中的「她」?
    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將以過去一年在大眾媒介上呈現的廣告、影視劇、新聞報導、社媒話題、綜藝節目、短視頻內容等6種不同的媒介產物為基礎,選取不同媒介產物上熱度較高的「女性個體或群體」為案例,採用質化與量化相結合的方式,以期從微觀但多元的視角勾勒出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媒介形象。
  • 文化認同視域下文化類電視節目的融合發展
    湖南衛視在電視節目中率先加上彈幕,一場直播劃分臺、網兩種觀看方式等創新嘗試都是對媒體內容功能上的豐富。 三、文化類節目融合發展的路徑創新 綜上,文化類節目融合發展的創新之路仍然要落腳到具體的節目內容、形式、渠道、受眾的考量上。
  • 為什麼新東方老師喜歡參加電視節目?
    多知網11月18日消息,如果要在中國的教育培訓機構中選出一家能夠和德雲社媲美的機構,會是哪家呢?新東方老師劉冠奇近期在東方衛視的《笑傲江湖》節目中稱,其所在的新東方集團被網友稱 為「第二德雲社」。  在劉冠奇之前,不少新東方老師已經在「綜藝」的道路上小有所成。
  • 大陸綜藝節目正在改變臺灣 臺學生直呼「好想去!」
    很多臺灣年輕人都是通過網絡第一時間收看大陸電視節目,有島內網友稱,兩岸綜藝節目兩相對比,高下立判,臺灣節目「潰敗到完全沒面子」。高收視率臺灣曾經創造出許多膾炙人口的電視節目,早年通過網絡傳送到大陸、香港,甚至全球華人,令臺灣成為華人世界的「綜藝王國」。但近年來臺灣綜藝節目陷入低潮,大陸綜藝節目不斷「登島」,引發臺灣年輕一代熱捧。
  • 2015年電視綜藝節目數量多類型雜 進入「黃金時代」
    尤其2015年,更是被稱為井噴之年,不僅數量眾多——據統計,先後有200多檔綜藝節目亮相螢屏;還類型多元——歌唱類、親子類、競技類、文化類、喜劇類等等不一而足;而且亮點頗多——節目製作水平明顯提高,升級老品牌與開發新節目並重,文化類節目數量和質量均有明顯突破,電視綜藝節目融入了更多網際網路元素,積極開拓全產業鏈。
  • 電視綜藝節目成功的關鍵是什麼?
    ――敘事話語分析提要:短短十幾年間,以「正大綜藝」「綜藝大觀」為代表的傳統綜藝節目樣態不斷發生裂變與更新,在歐美國家電視節目的衝擊下,帶有真人秀元素的綜藝娛樂節目,已經佔據了中國電視媒體的黃金時段,甚至一檔綜藝娛樂節目的推出,可以顛覆整個頻道的排名。
  • 韓國綜藝節目之模式分析
    「韓流」成為從21世紀初一直蔓延到現在的亞洲文化現象,韓國電視綜藝節目也隨著這股強勁的「韓流」進入亞洲各國家,並有愈演愈烈之勢。一、從其節目類型上大致可以分為真人競技秀、歌區類、選秀類、美食類、親子類、訪談類等,節目製作也走上了規模化的道路。
  • 圖書推介類電視節目的現狀及發展建議
    因此,要發揮電視這種大眾傳媒的作用,引導人們常讀書,讀好書。本文對圖書推介類電視節目進行了類型劃分,總結出目前該類電視節目發展艱難的原因主要有四點:電視媒介與讀書行為的衝突,目標觀眾的定位模糊,快節奏的都市生活對讀書興趣的影響節目自身存在不足。
  • 《一年級》:電視綜藝節目探索2.0模式(圖)
    以前的老派綜藝節目這裡就沒有必要多談了,我將新世紀以後以湖南衛視推出的「超級女聲」為代表的那一類綜藝節目稱為「當代電視綜藝節目1.0」。它們的主要特點是通過「海選」一類的技術手段極大地提高了觀眾對節目的參與性,其中的佼佼者成功地營造出一種社會轟動,成為所謂「現象級」。這既淋漓盡致地展現了電視作為強勢媒體的長處,也符合網際網路2.0時代的社會心理需求。
  • 網絡脫口秀綜藝節目《吐槽大會》分析
    摘 要:網絡脫口秀綜藝節目《吐槽大會》在傳統脫口秀的基礎上進行創新,製作出新的節目形式以及節目內容,透過「吐槽」的方式傳遞特殊的減壓方式以及正確的價值觀,深受觀眾喜愛。本文以《吐槽大會》為例,對其節目的創新特徵、節目內容的設置、節目的「敘說」元素以及節目的社會功能進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