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全媒派」(ID:quanmeipai),作者:騰訊傳媒,36氪經授權發布。
從《青春有你2》《創造營2020》《乘風破浪的姐姐》等女性選秀綜藝的備受追捧,到《二十不惑》《三十而已》《花木蘭》等以女性角色為主體的影視劇熱播,再到新聞事件裡廣受討論的援鄂女醫護、魔都名媛、清華學姐……2020年的國內輿論場,與「女性」相關的公共話題似乎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一些。
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將以過去一年在大眾媒介上呈現的廣告、影視劇、新聞報導、社媒話題、綜藝節目、短視頻內容等6種不同的媒介產物為基礎,選取不同媒介產物上熱度較高的「女性個體或群體」為案例,採用質化與量化相結合的方式,以期從微觀但多元的視角勾勒出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媒介形象。
從印刷時代到如今的網絡傳播時代,大眾媒介藉助日益發達的數字通信技術植入每個人的瑣碎日常生活,通過對各式信息的複雜編碼,媒介為公眾呈現了一個又一個象徵性現實。人類在這個「似是而非的鏡子」的反射下進行著認知與反應。
女性主義研究者西蒙娜·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提出了經典的「社會塑造性別論斷」——「One is not born, but rather becomes, a woman.」(女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形成的。)因此,女性的「後天形成」自然難以擺脫大眾傳媒的形塑作用。我們考量和觀照女性的媒介形象,也是一種探索女性現實境況的路徑。
以情感與成長為主題,講述三位都市女性故事的電視劇《三十而已》在開播之初因題材切時、劇情帶感,豆瓣評分一路飆至8.2,而後隨著三條主線劇情的高開低走,觀眾逐漸不買帳了,大結局更是被批「爛尾」。
作為一部以女性為主角的劇作,《三十而已》意圖通過構建三個各具特色的都市女性形象以展現女性在三十歲後的全新可能——根據官方的人物設定,「顧佳」是「雙商」在線的全職太太,在婚姻出現第三者插足後勇於面對,提出離婚;「王漫妮」是努力拼搏的「上漂」,在複雜的職場和感情生活中追尋夢想;「鍾曉芹」作為壓力較小的上海本地女孩,與丈夫關係不合離婚後憑藉寫作提高了自己的經濟地位。
我們在微博平臺#王漫妮#、#顧佳#、#鍾曉芹#三個熱門話題下分別提取了450多條相關微博,製作了如下的人物相關聯的高頻詞彙詞雲圖。
微博#顧佳#、#王漫妮#、#鍾曉芹#話題廣場中「熱門評論」的高頻詞彙詞雲圖
製圖:全媒派
可以發現,受眾在認知三位主角時感受到了人物的生活困境與努力掙扎——如「王漫妮」所面臨的「工作」「現實」,她做出的「努力」「選擇」以及她追求的「愛情」「結婚」;又如「顧佳」作為一個「獨立」「完美」的「老婆」「媽媽」所珍視的「孩子」「婚姻」以及所面對的「出軌」「離婚」。
女性的媒介形象不僅涉及傳者編碼,受眾解碼程度也決定了其媒介形象的最終呈現。影視劇作品不同於廣告、遊戲之類的媒介產物,它在人物形象的構建上能夠使用更複雜的編碼系統,也正因此《三十而已》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上展現了更為廣闊的視角。可能一開始創作者也沒想到,作為第三者、女四號的「林有有」,會因為一身「茶藝」成為劇集後期最受關注的女性角色。
儘管諸多觀眾對高開低走的劇情和奇葩的三觀表示不滿,但不可否認的是《三十而已》對女性的塑造脫離了以往富有即獨立、美麗即獨立的「爽文女主」的夢幻認知,一定程度上聚焦了社會女性不盡如意的生活與掙扎,展現了「女性獨立」一詞更多維的內涵。
廣告作為一種視覺衝擊力強且人群覆蓋範圍廣的大眾媒介產物,有極強的「說服」效果,但「廣告對於社會形象的塑造並不是完全現實主義的,而是採用虛構或者假定的方式來實施,特別是在廣告女性形象的塑造中」。
本部分以2020年11月份CCTV1和湖南衛視在周末夜間同一時段播放的廣告為例,選取出現明顯女性形象的內容進行計量分析,發現在女性形象的呈現中,電視廣告仍然以年輕女性為主體(80%),較少出現中老年女性;在服飾的穿搭上半數以上著裙裝(55%);在面貌神態的呈現中70%以微笑、喜悅神態示人;關於女性活動的背景空間40%選在了家庭內部;對女性社會角色或身份有所展現的僅佔30%。
製圖:全媒派
通過以上服飾、活動空間、年齡、神態、社會身份五個指標的計量可以發現:廣告中女性形象較過去更為豐富,但「類型化」特徵依然明顯。比如,某品牌酸奶廣告中,女性角色的兩個出現場景是與朋友在家聚會和一起出門逛街買衣服;又如在某作業輔導app廣告中,女性角色是抱著狗盯著孩子寫作業的「媽媽」。
簡單來說,廣告中的女性形象大多是青春靚麗、喜笑顏開且樂於消費的「享受派」。當然,這和廣告播出的時間段、廣告本身需要達到的宣傳引導作用也有關係。
上半年熱播的選秀綜藝《青春有你2》在女性偶像的塑造上提出了全新的「X」概念,主張不被定義、無限可能。在節目中,短髮帥氣的劉雨昕、個性十足的爆炸頭女孩張鈺、突破女團白瘦美形象的上官喜愛等選手在外部形象上顛覆了固有的「女團認知」,為女性愛豆增添了新的色彩。
除此之外,這檔選秀節目並沒有為了打造「奇觀」而刻意聚焦爭議型選手,傳統「女性美」的呈現也並未缺席——「小作精」虞書欣的可愛、「shaking」謝可寅的颯爽、「reader」秦牛正威的溫潤內斂等特性也得到了足夠的展現空間。
正如平權運動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消除性別的天然差異,而是實現男女真正的等位同權。女性形象的解放也並不是一味的追求女性「男性化」「中性風」,而是要女性忽略「外部凝視」,成為自我。《青你2》呈現出的多種可能的「偶像」圖鑑,為女性觀眾提供了一個重新進行自我認知的契機。
然而值得反思的是,我們在對@愛奇藝青春有你官博發布的#青春有你2初印象TMI#話題下的評論區進行分析時發現,選手劉雨昕以極具中性風的形象進行第一次視頻自我介紹後,獲得了大部分網友的認可,大家對她的評價詞有:仙人掌女孩、帥氣、堅強、努力、全能、好看等等。而另一位選手上官喜愛的第一次視頻介紹贏得認可的同時,也引來了極多的爭議,其中阿姨、大姐、大姨、大媽等詞語頻繁出現在評論區,更有人直言「哈哈哈哈,認真的嗎?」
製圖:全媒派
同樣作為突破女團刻板印象的兩位女選手所面臨的不同評價,也證明了媒介形象在傳受過程中可能遭遇的複雜性和多樣性。一些古老的命題沒有那麼容易消彌,例如,潛在的「他者凝視」是否依然堅挺?外表的美麗是否仍是評判女性價值的重要指標?
「女拳」是網絡上對某些打著平權名號卻刻意歧視、打擊男性的偏激「女權主義」者的諷刺性稱呼。11月20日#清華學姐#事件登上微博熱搜榜第一,一場發生在清華校園內部的誤會不僅成為了社交平臺的談資,更近一步激化成了一場對「女拳」的批判。
為了解公眾在這一複雜輿論場中的態度,我們以#清華學姐#話題下熱度最高的評論(@中國新聞周刊在20日下午發布的相關微博的評論區)為樣本進行了採集梳理。
製圖:全媒派
可以發現,微博網友在此事上的「站隊」比較一致,多數人表示了對學姐的不滿以及對學弟的同情——其中「道歉」(學姐需要向學弟道歉)、「法律」(建議學弟走法律程序起訴)、「誹謗」(學姐誹謗學弟)、「不理解」(不能理解學姐的做法)等詞語被頻繁提及;而在「學姐」(288)這一詞條下,「去死」、「社死」、「女拳」、「有病」等負面詞彙頻頻閃現。
在社交平臺和諸多自媒體帳號的推波助瀾下,學姐成為了反應過激、自視過高的「女拳」代表,最終在聲討中與「拼單名媛」一道成為了年度負面女性形象的典型。
此後,「清華學姐」一事出現了一些反轉再反轉的劇情,其實學姐的形象可能遠沒有評論區所描述的那麼糟糕。許多人的敵意,與其說是瞄準了學姐,不如說是逮著機會對總是反應過激的「女拳」進行了一次炮轟。
今年年初疫情突襲,來自全國各地的醫護人員紛紛援助湖北。在相關的新聞報導中,女性醫護人員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本文選取《人民日報》以抗疫人物為報導主題的「一線抗疫群英譜」系列的117篇報導為樣本進行分析。其中,關於醫護人員的主題報導共57篇,以男性為報導對象的有21篇,以女性為報導對象的有27篇,兩性均涉及的有9篇。
通過對涉及女性醫護人員的36篇報導文本分析發現,在對女性醫護人員的記錄中,36%的報導提及了女性的家庭倫理身份(妻子、母親、女兒等),這一比例在男性醫護人員中為10%;報導突出了醫護作為「女性」的犧牲精神,如:「值班護士李元元突然到了生理期,疼得縮在牆角裡,渾身發抖」;「隊長李青在出發武漢前特意剪短了一頭長髮,只為更好地投入工作」;此外,在對女性醫護的報導中,有19%對落淚場面有所刻畫,而在對男性醫護的報導中,這一比例為0。
正如莫小北在文章《女性形象的媒介再現》中寫到的:「在刻畫女力(girl power)時,會著力表現她們與女性角色相關的性彆氣質的拉扯,這似乎是女性成長的必經之路。」
「我第一次到江西張家採訪的時候,就跟記者說了,我不會要他一分錢,不要說五六萬,就是五六十萬,我宋小女也不會要。只要他對兒子和兒媳婦好、對孫子好,我就心滿意足了」。
這是2020年10月底宋小女發布在自己個人微博上的一段視頻的表態。而她口中的「他」就是牽動輿論視線的服刑26年後被宣判無罪的當事人張玉環。1993年,張玉環被警方鎖定為一起殺人案的嫌疑人,妻子(現前妻)宋小女堅信丈夫無罪,為其奔波申訴20餘年,其情義之深令人鼻酸。
宋小女的形象,幾乎是由新聞媒體、短視頻平臺、社交平臺、網友共同建構。由於大眾主要通過媒體從現場發回的碎片化短視頻逐漸建立起對她的認知,因此將其歸入到短視頻媒介塑造的代表形象中。
我們在對鳳凰網發布在B站的視頻《第一現場|宋小女:祝福張玉環,也心疼現任丈夫受委屈》的630條彈幕進行採集、梳理後製作了下圖:
製圖:全媒派
網友對於宋小女的評價呈現出一邊倒的態勢,在陌生的鏡頭面前,這位當事人展現出了女性善良、偉大、堅韌、樂觀等正向品質,使浸泡在不斷反轉的「賽博世界」的看官感受到了溫情與愛的力量。宋小女的形象完美到可以用「單一」來形容,傳遞出的情緒卻極其複雜。各類短視頻裡的那張樸素的臉,可以說漂亮極了。
上述6種不同類型媒介產物所呈現的女性形象,從整體基數上看或許只是滄海一粟,但由於多為熱點,覆蓋受眾廣泛,具備一定的代表性。通過這些分析可以發現,2020年媒介中的女性形象是豐富且異質的。實事求是地說,女性媒介形象的變遷深刻而緩慢。
回顧過去的11個月,女性主題節目、影視劇和大量以女性人物為當事人的話題可謂層出不窮。那麼,極高的曝光率下,2020年的大眾媒介在呈現、塑造女性形象時有哪些特徵?其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美國媒介文化學者凱爾納曾坦言:「從報紙到電視,媒體塑造著我們對於性別的理解。媒體暗示我們,作為男人和女人,我們個體的形象應該如何。」女性的媒介形象挑戰傳統刻板認知並非新鮮事,2003年李宇春以標誌性的短髮和長褲獲得「超女」冠軍時便引起過輿論的激烈爭執;2017年熱播劇《我的前半生》中羅子君與唐晶兩個截然不同的女性角色也引起了社會關於女性獨立的討論。
不誇張地說,大眾媒介幾乎每一年都會通過各種內容產品或話題產品來呈現一些挑戰傳統的女性角色或形象,但2020年的挑戰是轟動且密集的——以綜藝節目來說,2020年女性偶像養成類節目便有三檔,無論是《創造營2020》《青春有你2》還是《乘風破浪的姐姐》都在對女性個體進行全新的定義。
註:2020年度綜藝「有效播放霸屏榜TOP10」;榜單數據來源:雲合數據
除此之外,「有點東西」的脫口秀演員楊笠、北大「最土」才女李雪琴、帶貨女王薇婭等等女性人物,都在以全新的形象或主動或被動地挑戰刻板認知和男權凝視。
如前所述,媒介對任何人、事、物的呈現都是經過一套複雜編碼系統所建構的,大眾傳媒對女性形象的打造也是如此。2020年,媒介在對女性形象的編碼過程中不斷深入,不僅僅是呈現長相、身材、服飾等淺層元素,更多的是對女性個體或群體所處的現實環境與反抗鬥爭進行呈現,將女性回歸於「人」,側重展現個體或群體豐富而複雜的情緒。如《浪姐》以「三十而驪」為主題,不僅僅是呈現姐姐們美麗的容顏,而是將女演員、女歌手在三十歲所面臨的過氣、衰老、結婚生子等現實問題呈現出來,並記錄女性解決人生問題、獲得提升的拼搏一面。
與此同時,隨著越來越多人在公共議題中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情緒,更多旁觀者也開始關注甚至反思現有的性別觀念及性別差異問題。性別平等成為關注度很高的公共議題,媒介作為折射現實世界的一面稜鏡,無疑將對此議題有所觀照。
媒介對女性形象呈現和塑造的變革並非心血來潮,其背後有商業邏輯的運作。根據藝恩2019年末頒布的《女性綜藝數據研究報告》,女性用戶在綜藝節目的收視群體中佔比高達56%,而這一比重在女性向綜藝節目中最高可達87%。不僅僅是綜藝節目,其他媒介產物也同理,龐大的女性觀眾規模是女性經濟地位提高的一個體現。隨著女性消費能力的不斷提升,節目製作方必然會有意無意地迎合女性受眾需求,製作大批量類型各異的女性綜藝節目,這是注意力經濟時代的必然趨勢。
實際上,女性的形象是很難被定義的,這世界上有多少位女性就有多少種女性形象,因此大眾媒介產品所再現的女性形象往往是有限甚至是狹隘的。
且拋開大眾媒介上形形色色的或進步或拘束的女性人物,2020年的大眾媒介在建構女性形象時最具意義的關鍵點或許是——它成功引起了人們對於「女性」、「女性角色」、「女性生存」等系列問題的爭辯。無論是對《三十而已》《花木蘭》等劇集中女性人物設定的欣賞與批判,對拼單名媛等話題人物的揶揄與嘲諷,還是對抗疫女醫護報導的認可與反思,媒介都成功地將輿論關注點鎖定在了女性身上。在一次次的激烈交鋒中,男性與女性都在重新審視由性別差異所衍生出的現實落差。
適當的爭議與評判是促使女性形象更立體的一劑良藥,期待未來的大眾媒介能夠對現實世界做出更生動、更深刻的反映,呈現並建構更多元、多維的女性形象,而社會的每個個體也能正視女性的主體價值、接納女性的自我發展。
[1](荷)L.VAN ZOONEN著.女性主義媒介研究[M].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2](法)西蒙·波伏娃(Simonede Beauvoir)著;李強選譯.第二性[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4.
[3]王賢波著,當代電視藝術的視覺性思維,中山大學出版社,2019.02,第155頁
[4]安曉燕.創作樣態、話語傳達與支配力量——淺談國內「她綜藝」的生產[J].中國電視,2020(02):74-78.
[5]楊晨.多元與趨同:《青春有你2》中女性媒介形象的研究[J].傳播力研究,2020,4(14):72-73.
[6]藝恩網《「她」綜藝崛起:女性綜藝數據研究報告》作者:李桂婷https://new.qq.com/omn/20190308/20190308A1HYEP.html
[7]《女性形象的媒介再現》作者:莫小北, 公眾號:社會學吧 ,2020年3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