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形象與個體人格:新聞報導對我國運動員形象的建構研究——以...

2020-12-22 人民網傳媒

3.3.2主軸性編碼

表3.3.2 新聞報導對我國運動員媒介形象塑造的主軸性編碼

3.3.3選擇性編碼

表3.3.3 新聞報導對我國運動員媒介形象塑造的選擇性編碼

3.4對研究結果的討論

經過分析我國運動員的媒介形象建構的編碼,研究發現,媒體所塑造的我國運動員的媒介形象的特點是:勵志堅毅、個性鮮明、魅力十足、實力與顏值兼備。一方面,媒體對運動員的形象建構更為立體和個性化,愈加關注運動員本身的個性特徵和生活經歷,甚至部分報導包含「偶像崇拜」心理,有將運動員明星化、娛樂化的傾向。另一方面,常參與國際賽事的高水平運動員也代表著國家,媒體對運動員的新聞報導也突出了我國對外呈現的開放包容、堅毅沉穩的國家形象特徵。

隨著自媒體成為越來越多網民參與傳播和表達意見的渠道,在體育競技領域的信息傳播和意見表達中,也影響著大眾媒介的新聞報導。下面結合個案分析在自媒體熱點的影響下,2016年里約奧運報導中的我國運動員媒介形象建構方式及表現。

第一,在新聞主題上,重視對運動員獨特個性的表現。

以往媒體對我國運動員的描繪大多是建立在賽事進程和成績相關報導上,多是突出運動員的技能水平和賽場表現,形象較為單一。大眾對運動員的印象幾乎都取決於他們在賽場上的表現和獲得的榮譽。自媒體的崛起賦予了普通網民自由表達的權利,在微博、微信上廣受關注的熱點意見也影響了大眾媒介的報導焦點。在2016年里約奧運會期間,各大媒體的新聞報導就體現出了對運動員性格特徵的關注,受眾看到的運動員們不再僅僅是實力無敵的賽場英雄形象,而是像身邊的朋友、鄰居一樣鮮活有個性的人。比如,中國遊泳隊運動員傅園慧在裡約奧運會上的走紅,並不是因為她獲得的銅牌成績,而是因接受採訪時生動的表情、率真的語言而成為了各大媒體爭相報導的對象。《人民日報》以《傅園慧真情流露 取代「撲克臉」》對傅園慧鮮明的個性予以關注。除了使出「洪荒之力」的傅園慧,還有賽後落淚的孫楊、奪得首金卻貌似「不高興」的張夢雪等等,媒體對運動員個性特徵的關注和突出,塑造出了運動員在競技之外真實自然的狀態,透露的恰是運動員自信開放的健康心態。

第二,新聞報導取材豐富、感性生動。

媒介所建構的運動員形象,已逐漸脫離單一的「競技者」。在採編的過程中將運動員更多地擺在「社會人」的位置上,呈現出的是有思想、有個性、有情感的高水平運動員形象,豐富的素材也反映了報導理念的轉變。奧運會頒獎儀式上,體操運動員秦凱向隊友兼女友何姿求婚的一幕成為了人們在賽事之外熱議的話題,報導《聽秦凱父母為你講述:一段心照不宣的秦何戀》通過對秦凱父母的採訪講述秦凱和何姿戀愛事件的同時,也表現了兩人在訓練中的艱辛和堅持。不僅讓人看到運動員真實的訓練歷程、情感生活,更表現了運動員同甘共苦的情誼和頑強的意志。再如,林丹對陣李宗偉的報導——《奧運最後的林李大戰:一生的對手 永遠的朋友》、《林丹和李宗偉:了不起的相約 最偉大的對手》等報導,從兩人的成名經歷、歷次賽場交手的回顧,再到兩人間深厚的友誼、「棋逢對手」惺惺相惜的感情描繪,表現強大的競技實力的同時也展現了卓越的運動員對對手和尊重和對真正體育精神的追求。另外,還有擔心長太高會影響成績的冠軍女孩任茜、要給女友陪練的跆拳道冠軍趙帥、覺得虧欠妻兒而落淚的朱啟南......心智健全、人格獨立、自信沉穩的運動員才能給人以健康的競技形象。運動員的形象呈現出的不僅是個人的成績和性格,更代表了一個國家對競技的理解和面對世界的態度。

第三,新聞報導形式活潑、形象飽滿。

新媒體的報導融合了諸多視覺傳播的元素,例如運動員的漫畫形象、動態表情、主題圖片、微視頻等,不僅適應新媒體的傳播特點和體育類報導的需要,易於為大眾接受,同時還直觀形象,相比純文字報導而言更加活潑生動。

人民網的裡約奧運專題頁面特別設計了「奧運雙城記」板塊,通過微信聊天界面呈現身在北京的記者和裡約的前方觀察員的對話,網友也可以隨時發表言論參與「雙城」聊天。在對話過程中能夠即時傳達最新消息,尤其是記者親身觀察感受到的變化中的賽場以及運動員表現,這樣貼近受眾社交習慣的全新報導方式彌補了即時消息碎片化的缺點;受眾的實時參與,也實現了新媒體產品對用戶需求的較高滿足。直觀的感受和豐沛的細節增加了內容的可讀性,讓報導中的人物形象更為鮮活、飽滿。

4國家形象與個體人格的雙重呈現:對我國運動員媒介形象建構的思考及建議

筆者在研究中發現,近年來,媒體著力展現我國運動員內外兼修、個性獨特的形象,尤其是對高人氣運動員的報導帶有偶像崇拜心理,我國運動員形象的建構有運動員明星化、體育娛樂化的傾向。高水平運動員以出眾的實力參加各大體育比賽時,不少網民對於賽制規則不了解、對專業技巧的討論甚少,而是聚焦於一些運動員帥氣或美麗的外形、充滿個性的言行、浪漫的愛情故事,對運動員冠以「國民老公」、「泥石流」、「洪荒少女」等帶有高娛樂情緒的描繪語廣泛傳播。這些雖然提升了人們對我國運動員形象的好感,但是也明顯削弱了受眾對運動員競技水平、降低了對體育賽事本身的關注度,更容易對運動員所代表的國家形象帶來負面影響。

對運動員而言,他們的一言一行不僅代表了個人形象,還有不可忽視的國家實力與國家形象。運動員永不言棄、奮勇頑強的競技狀態,表現出的是國家的實力;運動員開放包容、理智沉穩的心態,彰顯出的是大國的底氣。同時,也因為運動員的培養方式、成長路徑和娛樂圈藝人的生存手段、成名路線截然不同,媒體以「明星化」的視角來建構運動員形象容易幹擾運動員嚴格規律的訓練生活,甚至給個別運動員帶去負面壓力,影響自我認知。然而,媒體在對運動員的報導中,大量報導和體育競賽無關的花邊新聞和私生活,其娛樂目的遠遠大於公共意義。儘管在體育賽事和競技水平之外的主題新聞能夠擴展受眾視野,多方面展現我國當代運動員的風貌,但是,新聞報導具有議程設置的功能,很可能致使受眾的關注方向偏離更有價值的公共議題。

再從輿論傳播的視閾上看,大眾媒介肩負著引導輿論的社會責任,新聞報導透露出的價值觀和思想意識都會潛移默化地對大眾造成影響。改革開放至2000年,體育新聞從單一的宣傳報導轉變為民族凝聚力的承載和愛國主義精神的彰顯,而後,表現自我價值也成為了主流價值觀;近年來,社交媒體的大環境變化衝淡了金牌的光芒,人們不再只通過獎牌來衡量運動員的實力,運動員的價值實現也不僅僅依靠「爭金奪銀」,人們在觀看比賽的時候逐漸多了更輕鬆開放的眼光。這樣的轉變表現出如今日益豐富的社會文化面貌,以及大眾更加開放包容的心態。但媒體對運動員外貌、情感、生活瑣事的過度關注,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受眾的焦點產生偏移,弱化對運動員核心競爭力的重視。如今,網絡媒體快速發展、對公眾人物的關注視野逐漸拓寬,媒體不應模糊了體育報導和娛樂八卦新聞的界限。對運動員形象的建構應尊重體育運動最本真的價值,以堅守社會的主流價值觀為導向,樹立優秀運動員為內外兼修的「榜樣」,彰顯我國蓬勃大氣、堅毅包容的大國形象。

參考文獻

[1]尼爾?波茲曼(著),章豔(譯).娛樂至死[M],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2]羅宏濤.中國運動員傳媒形象研究.北京體育大學.2013

[3]王凱,高力翔.奧運報導「刻板印象」的變遷與社會學解讀--以《中國體育報》[4]奧運報導為例[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1,02:101-106

[5]龐明慧.體育公眾人物報導審視[A].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7.

[6]張新陽.人民日報全運會報導中的運動員形象變遷分析[J].2015(12):11-12

[7]李鯉.《人民日報》北京奧運報導分析[J].中國報業.2008(10):12

[8]姚紅衛.試論明星運動員的理性報導[J].大眾體育.2010,1(5):136-137

[9]劉靜,鄧秀軍.明星運動員媒介形象的全媒體塑造策略研究--以李娜的「大滿貫」參賽經驗為例[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3,09:19-22

[10]參考網站:人民網 

(責編:溫靜、趙光霞)

相關焦點

  • 國家形象話語建構研究亟待深化
    國家形象是國家在國內外民眾心中的綜合印象。建構優質國家形象,增強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認同,有效避免被包圍遏制、汙名化,進而為國家和平發展謀取更為穩定、友好的外部環境,對正在崛起的中國具有重大戰略意義。話語不僅能反映社會實在,還能建構社會實在。國家形象建構,在某些方面,就是話語建構。
  • 城市形象建構的媒體議程設置研究
    議程設置理論自二十世紀提出至今,學界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並不斷完善和修改,本文以新媒體環境下的媒體議程設置理論為基點,通過長沙城市形象的案例分析,探討城市形象建構過程中媒體議程設置的相關問題。1972年美國學者麥庫姆斯和肖在《輿論季刊》上的《大眾傳媒的議程設置功能》中,發表了1968年總統選舉期間,在北卡羅萊納州的查珀爾希爾就傳媒的選舉報導對選民的影響做的調查研究結果,提出「議程設置」假說。[1] 這一理論研究涉及 「誰設置了公眾議程」和「誰設置了媒體議程」兩大主題,在當時報紙、電視盛行的傳統媒介環境下,媒體通過循環播報或系列報導來提升某一議題的關注度。
  • 使用親屬隱喻,助力國家形象建構
    國家形象是國家在國內外民眾心中的綜合印象。建構優質國家形象,增強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認同,有效避免被包圍遏制、汙名化,進而為國家和平發展謀取更為穩定、友好的外部環境,對正在崛起的中國具有重大戰略意義。話語不僅能反映社會實在,還能建構社會實在。國家形象建構,在某些方面,就是話語建構。
  • 《中餐廳》對中國文化的傳播與國家形象的建構
    本文從主題功能、形象建構、傳播效果三個方面對《中餐廳》進行分析,肯定其對傳播中國傳統文化與建構良性的中國文化形象所做出的有益探索,為節目的未來發展提供參考。關鍵詞:《中餐廳》;文化傳播;國家形象建構節目《中餐廳》由五位明星合夥經營一家中餐廳,主要通過展現餐廳的整體經營情況,將中國的美食、人情與傳統文化等以真實的體驗傳遞給法國受眾,同時以視聽語言傳遞給國內受眾。
  • 新型主流媒體中的少數民族形象報導框架
    本文旨在通過對網絡媒體中少數民族形象的報導框架進行分析,盡力還原出在網絡媒體下的少數民族的形象,以及其報導框架的具體情況及內容。並對其進行分析,探尋網絡媒體對於「少數民族」這一群體的新聞框架,並提出建議。 (二)研究對象與目的 1.研究對象 本文以人民網對少數民族的報導為研究對象,包括消息、通訊、評論等各類新聞題材。
  • 「四個自信」視閾下的國家形象建構
    建構良好的國家形象,事關政局穩定,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衰,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國家形象是國內外公眾對該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面的綜合印象與評價,它是被建構出來的,而非客觀現實的直接映射,不能簡單將其等同於國家實際狀況。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國家形象建構肩負著重要歷史使命。
  • 重視翻譯在國家形象建構中的作用
    與會學者圍繞共同體視野下我國翻譯學科理論創新、翻譯實踐、人才培養等議題展開深入研討。 翻譯具有形象建構作用翻譯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表述方式,在促進不同文化互動交流以及民族和國家形象的建構與發展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 自塑與他塑:國家形象的建構差異——中美報紙對「葉門撤僑」事件的...
    摘 要:選取《人民日報》和《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的新聞報導作為樣本,以框架理論為基礎,從新聞標題、新聞圖片、新聞導語、消息來源、新聞引語和文章結論等框架列表比較《人民日報》、《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報導的異同,透過國家形象的自塑和他塑的建構差異,分析三份報紙報導中所傳遞出的中國國家形象以及政治傾向上的差別。
  • 海外社交媒體上中國國家形象傳播者的特徵研究——基於Twitter的...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以Twitter等為代表的社交媒體在國際傳播領域迅速崛起,對我國海外形象的傳播和建構起著越發顯著的作用。網絡時代也為國家形象建構帶來了新的契機和挑戰。 首先,新媒體具有便捷性、快速性和全球化等傳播特性,為新媒體環境中中國國家形象的構建提供了強大實用的工具和手段,微博客便是其中一種重要工具。
  • NJURUS 大創項目 | 新時代背景下中國形象在俄羅斯的建構
    近年來,國家形象研究又已超越了單純的國際關係學範疇,更多的是從現實主義、解構主義、國際政治心理學、公共關係等角度進行跨學科闡析。2019年6月,習近平主席與普京總統宣布發展中俄兩國‍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新時代」的提出意味著兩國在國際形勢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對雙邊關係的戰略內涵做出了新調整,勢必會對國家形象在對方視域中的建構帶來新影響。
  • 尹悅:《朝鮮日報》和《韓民族日報》對中國國家形象的建構——基於2016-2019涉華報導的話語分析
    因此,分析2016年後涉華報導塑造的中國形象,對於改善、提升中國在韓形象,構建中國對韓外交話語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長期以來,國內學者對於中國國家形象研究的關注點集中在西方主流媒體(特別是英美主流媒體),周邊鄰國的研究反而較少。
  • 中國國家形象的媒介呈現
    90 年代後期,全球化進程加快,國家間的交流日益頻繁,快速發展的中國登上了世界的舞臺,成為國際社會萬眾矚目的對象,然而西方國家的「中國威脅論」、「修昔底德陷阱」等歪曲我國形象的現象時有發生,「國家形象」逐漸引起國內學術界的思考,相關研究開始變得系統全面起來。
  • 框架與新聞文本建構
    本研究旨在通過分析有關「受害者」的新聞報導框架,來分析媒介如何通過報導來完成有關「受害者」的議題建構。 本研究除了對框架建構結果進行呈現,也將試分析框架理論的形成過程,以期通過研究,來探尋「框架的形成是否是一種社會運動和議題建構的過程」(鄧惟佳,2008)。 研究著重於有關「受害者」報導的框架研究,不僅僅是因為相關研究較少。
  • 政治傳播學視閾下的「習大大」媒介形象呈現研究——以人民網「習...
    如媒體對微博的報導框架與形象建構機制研究(張穎,2011),基於紮根理論的國家形象話語文化維度研究(何豔嬌,2013),國際品牌跨文化傳播的影響因素模型與提升路徑——一項基於紮根理論的探索性研究(姚曦,王佳,2014) 紮根理論研究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有著系統、彈性的研究程序,研究者可根據進展進行動態調整。
  • 大眾傳媒的文化建構:「80後」媒介形象演變與傳播
    至此,大眾傳媒通過救災熱點的報導、模範典型的樹立,不著痕跡地完成了對80後媒介形象的重構。80後的正面形象很快地得到了樹立。毫不誇張地說,在經歷了長期的否定和批判之後,全國人民首次從這一代身上看到了文化的傳承、民族的希望和國家的未來。
  • 公眾期待視野下地方政府媒介形象建構
    兩次走訪調研,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反響,2018年2月25日《人民日報》對此進行了報導,主流媒體刊發走訪調研稿件120多篇,樹立了「民政為民、民政愛民」的良好政府形象。因此,只有錘鍊真本領,才能提升新聞發布的水平,建構地方政府的良好形象。 一是善待媒體。樹立善待媒體的意識,做好媒體採訪的服務工作,變新聞管理部門為新聞服務部門,為媒體採訪報導提供必要的條件。新聞發布前制訂發布方案,仔細斟酌發布詞,根據地方政府媒介形象建構的需要選擇媒體,主動進行新聞發布,發揮地方政府信息的主導作用。 二是善用規律。
  • 微電影廣告品牌形象建構機制研究
    基於傳播學視角下的微電影廣告品牌形象建構機制研究 [摘要] 微電影廣告對於企業品牌形象的建構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用傳播學的一些理論作為支撐,大膽提出基於廣告傳播模式的微電影廣告品牌形象建構流程模式,並在此模式基礎上結合「微時代」新的傳播環境特點,從微電影廣告內容編碼和渠道投放兩方面提出相關建議。
  • 女性形象圖鑑:2020年,大眾媒介如何建構我們眼中的「她」?
    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將以過去一年在大眾媒介上呈現的廣告、影視劇、新聞報導、社媒話題、綜藝節目、短視頻內容等6種不同的媒介產物為基礎,選取不同媒介產物上熱度較高的「女性個體或群體」為案例,採用質化與量化相結合的方式,以期從微觀但多元的視角勾勒出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媒介形象。
  • 農村單身漢社會形象再解釋
    作者:汪靜 何威原文標題:農村單身漢社會形象再解釋來源:《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2期通過對新聞報導、文學作品、影音作品、網友評論等資料的分析發現, 目前媒介工具對農村單身漢的社會形象建構呈現極端化趨勢。「犯罪、懶惰、無知、貧窮、孤苦、越軌」等負面評價成為該群體的主要特徵。
  • 媒介形象的研究現狀及重新定義
    一、媒介形象的研究現狀  近年來,國內學界關於「形象」的研究已嶄露頭角,從秦啟文教授的《形象學導論》開始,少量與形象有關的著作偶爾面世,如張昆教授的《國家形象傳播》、劉小燕副教授的《中國政府形象傳播》,以及其他幾部關於企業形象研究及設計的著作,打開了「形象學」大門的一道縫隙,但關於媒介自身形象研究的專著目前還沒有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