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2主軸性編碼
表3.3.2 新聞報導對我國運動員媒介形象塑造的主軸性編碼
3.3.3選擇性編碼
表3.3.3 新聞報導對我國運動員媒介形象塑造的選擇性編碼
3.4對研究結果的討論
經過分析我國運動員的媒介形象建構的編碼,研究發現,媒體所塑造的我國運動員的媒介形象的特點是:勵志堅毅、個性鮮明、魅力十足、實力與顏值兼備。一方面,媒體對運動員的形象建構更為立體和個性化,愈加關注運動員本身的個性特徵和生活經歷,甚至部分報導包含「偶像崇拜」心理,有將運動員明星化、娛樂化的傾向。另一方面,常參與國際賽事的高水平運動員也代表著國家,媒體對運動員的新聞報導也突出了我國對外呈現的開放包容、堅毅沉穩的國家形象特徵。
隨著自媒體成為越來越多網民參與傳播和表達意見的渠道,在體育競技領域的信息傳播和意見表達中,也影響著大眾媒介的新聞報導。下面結合個案分析在自媒體熱點的影響下,2016年里約奧運報導中的我國運動員媒介形象建構方式及表現。
第一,在新聞主題上,重視對運動員獨特個性的表現。
以往媒體對我國運動員的描繪大多是建立在賽事進程和成績相關報導上,多是突出運動員的技能水平和賽場表現,形象較為單一。大眾對運動員的印象幾乎都取決於他們在賽場上的表現和獲得的榮譽。自媒體的崛起賦予了普通網民自由表達的權利,在微博、微信上廣受關注的熱點意見也影響了大眾媒介的報導焦點。在2016年里約奧運會期間,各大媒體的新聞報導就體現出了對運動員性格特徵的關注,受眾看到的運動員們不再僅僅是實力無敵的賽場英雄形象,而是像身邊的朋友、鄰居一樣鮮活有個性的人。比如,中國遊泳隊運動員傅園慧在裡約奧運會上的走紅,並不是因為她獲得的銅牌成績,而是因接受採訪時生動的表情、率真的語言而成為了各大媒體爭相報導的對象。《人民日報》以《傅園慧真情流露 取代「撲克臉」》對傅園慧鮮明的個性予以關注。除了使出「洪荒之力」的傅園慧,還有賽後落淚的孫楊、奪得首金卻貌似「不高興」的張夢雪等等,媒體對運動員個性特徵的關注和突出,塑造出了運動員在競技之外真實自然的狀態,透露的恰是運動員自信開放的健康心態。
第二,新聞報導取材豐富、感性生動。
媒介所建構的運動員形象,已逐漸脫離單一的「競技者」。在採編的過程中將運動員更多地擺在「社會人」的位置上,呈現出的是有思想、有個性、有情感的高水平運動員形象,豐富的素材也反映了報導理念的轉變。奧運會頒獎儀式上,體操運動員秦凱向隊友兼女友何姿求婚的一幕成為了人們在賽事之外熱議的話題,報導《聽秦凱父母為你講述:一段心照不宣的秦何戀》通過對秦凱父母的採訪講述秦凱和何姿戀愛事件的同時,也表現了兩人在訓練中的艱辛和堅持。不僅讓人看到運動員真實的訓練歷程、情感生活,更表現了運動員同甘共苦的情誼和頑強的意志。再如,林丹對陣李宗偉的報導——《奧運最後的林李大戰:一生的對手 永遠的朋友》、《林丹和李宗偉:了不起的相約 最偉大的對手》等報導,從兩人的成名經歷、歷次賽場交手的回顧,再到兩人間深厚的友誼、「棋逢對手」惺惺相惜的感情描繪,表現強大的競技實力的同時也展現了卓越的運動員對對手和尊重和對真正體育精神的追求。另外,還有擔心長太高會影響成績的冠軍女孩任茜、要給女友陪練的跆拳道冠軍趙帥、覺得虧欠妻兒而落淚的朱啟南......心智健全、人格獨立、自信沉穩的運動員才能給人以健康的競技形象。運動員的形象呈現出的不僅是個人的成績和性格,更代表了一個國家對競技的理解和面對世界的態度。
第三,新聞報導形式活潑、形象飽滿。
新媒體的報導融合了諸多視覺傳播的元素,例如運動員的漫畫形象、動態表情、主題圖片、微視頻等,不僅適應新媒體的傳播特點和體育類報導的需要,易於為大眾接受,同時還直觀形象,相比純文字報導而言更加活潑生動。
人民網的裡約奧運專題頁面特別設計了「奧運雙城記」板塊,通過微信聊天界面呈現身在北京的記者和裡約的前方觀察員的對話,網友也可以隨時發表言論參與「雙城」聊天。在對話過程中能夠即時傳達最新消息,尤其是記者親身觀察感受到的變化中的賽場以及運動員表現,這樣貼近受眾社交習慣的全新報導方式彌補了即時消息碎片化的缺點;受眾的實時參與,也實現了新媒體產品對用戶需求的較高滿足。直觀的感受和豐沛的細節增加了內容的可讀性,讓報導中的人物形象更為鮮活、飽滿。
4國家形象與個體人格的雙重呈現:對我國運動員媒介形象建構的思考及建議
筆者在研究中發現,近年來,媒體著力展現我國運動員內外兼修、個性獨特的形象,尤其是對高人氣運動員的報導帶有偶像崇拜心理,我國運動員形象的建構有運動員明星化、體育娛樂化的傾向。高水平運動員以出眾的實力參加各大體育比賽時,不少網民對於賽制規則不了解、對專業技巧的討論甚少,而是聚焦於一些運動員帥氣或美麗的外形、充滿個性的言行、浪漫的愛情故事,對運動員冠以「國民老公」、「泥石流」、「洪荒少女」等帶有高娛樂情緒的描繪語廣泛傳播。這些雖然提升了人們對我國運動員形象的好感,但是也明顯削弱了受眾對運動員競技水平、降低了對體育賽事本身的關注度,更容易對運動員所代表的國家形象帶來負面影響。
對運動員而言,他們的一言一行不僅代表了個人形象,還有不可忽視的國家實力與國家形象。運動員永不言棄、奮勇頑強的競技狀態,表現出的是國家的實力;運動員開放包容、理智沉穩的心態,彰顯出的是大國的底氣。同時,也因為運動員的培養方式、成長路徑和娛樂圈藝人的生存手段、成名路線截然不同,媒體以「明星化」的視角來建構運動員形象容易幹擾運動員嚴格規律的訓練生活,甚至給個別運動員帶去負面壓力,影響自我認知。然而,媒體在對運動員的報導中,大量報導和體育競賽無關的花邊新聞和私生活,其娛樂目的遠遠大於公共意義。儘管在體育賽事和競技水平之外的主題新聞能夠擴展受眾視野,多方面展現我國當代運動員的風貌,但是,新聞報導具有議程設置的功能,很可能致使受眾的關注方向偏離更有價值的公共議題。
再從輿論傳播的視閾上看,大眾媒介肩負著引導輿論的社會責任,新聞報導透露出的價值觀和思想意識都會潛移默化地對大眾造成影響。改革開放至2000年,體育新聞從單一的宣傳報導轉變為民族凝聚力的承載和愛國主義精神的彰顯,而後,表現自我價值也成為了主流價值觀;近年來,社交媒體的大環境變化衝淡了金牌的光芒,人們不再只通過獎牌來衡量運動員的實力,運動員的價值實現也不僅僅依靠「爭金奪銀」,人們在觀看比賽的時候逐漸多了更輕鬆開放的眼光。這樣的轉變表現出如今日益豐富的社會文化面貌,以及大眾更加開放包容的心態。但媒體對運動員外貌、情感、生活瑣事的過度關注,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受眾的焦點產生偏移,弱化對運動員核心競爭力的重視。如今,網絡媒體快速發展、對公眾人物的關注視野逐漸拓寬,媒體不應模糊了體育報導和娛樂八卦新聞的界限。對運動員形象的建構應尊重體育運動最本真的價值,以堅守社會的主流價值觀為導向,樹立優秀運動員為內外兼修的「榜樣」,彰顯我國蓬勃大氣、堅毅包容的大國形象。
參考文獻
[1]尼爾?波茲曼(著),章豔(譯).娛樂至死[M],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2]羅宏濤.中國運動員傳媒形象研究.北京體育大學.2013
[3]王凱,高力翔.奧運報導「刻板印象」的變遷與社會學解讀--以《中國體育報》[4]奧運報導為例[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1,02:101-106
[5]龐明慧.體育公眾人物報導審視[A].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7.
[6]張新陽.人民日報全運會報導中的運動員形象變遷分析[J].2015(12):11-12
[7]李鯉.《人民日報》北京奧運報導分析[J].中國報業.2008(10):12
[8]姚紅衛.試論明星運動員的理性報導[J].大眾體育.2010,1(5):136-137
[9]劉靜,鄧秀軍.明星運動員媒介形象的全媒體塑造策略研究--以李娜的「大滿貫」參賽經驗為例[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3,09:19-22
[10]參考網站:人民網
(責編:溫靜、趙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