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日報》早期主流媒體角色的建構及社會影響

2020-12-14 人民網傳媒

來源:《青年記者》2017年12月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4年成立了馬列主義新聞班,中國報刊史的研究與教材建設成為該班的重要任務。1956年,由中共中央宣傳部討論通過的《馬列學院新聞班中國報刊史教學大綱(草稿)》為日後新聞史的研究提供了框架,也成為了新聞史教材編寫的依據。以「革命史」為主線研究新聞史,符合特殊時代對於新聞學術研究的需求,因而受到了普遍的認可與贊同。

在這種報刊書寫範式的指導下,中國新聞史通史中的《大眾日報》往往只是作為山東地區一份重要的黨報存在,寥寥數筆,無法深入了解這份報紙在不同時期的發展與變化。個案類的研究成果也往往局限於《大眾日報》在不同時期宣傳的內容以及對革命進程的推動。至於報刊的地域性特點、報刊對社會關係是否產生了「自變量」式的影響,則被研究者忽視了。2015年,有學者提出了新報刊史的理念,這是一種新的書寫範式,側重於「以媒介實踐為敘述路徑」,①考察報刊與社會演化的關係,「新報刊史與既有的報刊史路徑之間,構成複數而非彼此消漲的關係」。②本文在新報刊史書寫範式的框架下,突破「革命史」範式研究的視域,對《大眾日報》早期主流媒體角色的建構和社會影響進行再梳理。

主流媒體的概念辨析

何謂主流媒體?這個話題一直在學界和業界存在著爭議。新華社2004年開展了「輿論引導有效性和影響力研究」課題研究,該課題認為主流媒體有六條評判標準:1.具有黨、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功能,具有一般新聞媒體難以相比的權威地位和特殊影響,被國際社會、國內社會各界視為黨、政府和廣大人民群眾意志、聲音、主張的權威代表。2.體現並傳播社會主流意識形態與主流價值觀,在我國即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和與之相適應的價值觀,堅持並引導社會發展主流和前進方向,具有較強影響力。3.具有較強公信力,報導和評論被社會大多數人群廣泛關注並引以為思想和行動的依據,較多地被國內外媒體轉載、用、分析和評判。4.著力於報導國內外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的重要動向,是歷史發展主要脈絡的記錄者。5.基本受眾是社會各階層的代表人群。6.具有較大發行量或較高收聽、收視率,影響較廣泛受眾群。③

如果用這六個標準來衡量革命時期的黨報,很難稱為主流媒體。在新聞史研究中「理所當然」地把黨的報紙列入主流媒體,也未見有說服力的解釋與論證。當前學術界對於依附於「革命史」的新聞史研究的質疑也正來源此。另外,革命時期的國情特殊,評價革命時期的黨報是不是主流媒體不能照搬西方的標準,以閱讀人群是否是主流人群來衡量,也不能完全等同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評價標準。那麼,學術界為何會不約而同地把革命時期的黨報視為主流媒體?其評價標準是什麼?

本文認為,主流媒體首先應該對時代的關鍵問題做出回應。其次,主流媒體應該對具有歷史推動作用的大多數人發揮其影響力。革命時期的黨報以民族革命為宣傳中心,其輿論方向代表了時代的潮流,弘揚了主流價值觀,並且深入人心,影響力巨大,這是其理所當然成為主流媒體的立足點。

《大眾日報》的媒介實踐與社會影響

1939年1月,《大眾日報》創刊於山東沂水,成為中國共產黨在敵後抗日革命根據地創刊較早、影響較大的一份報紙。由於抗日根據地建立在廣大的農村,尤其是抗戰的政治領導力量與活動範圍轉入鄉村,因此,《大眾日報》作為黨領導的區域性報紙的代表,其主要的影響範圍是在山東的鄉村,其主要宣傳教育的對象是山東的農民。在抗戰時期,《大眾日報》一直以民族革命為宣傳中心,其輿論代表了時代的潮流和方向,傳統研究範式下對《大眾日報》的研究多半僅限於此,即僅僅關注《大眾日報》宣傳民族革命和土地革命的意義,媒介成為革命的工具。而在革命過程中《大眾日報》作為一種媒介,是否改變了傳統社會的價值觀念甚至是社會結構,歷來新聞史的關注度是遠遠不夠的。實際上,《大眾日報》從誕生之日起就與黨的政治宣傳緊密結合,以民族革命的時代主題為中心,同時摒棄不利於人民解放的舊道德、舊風俗,將集體主義、階級意識、團結意識、男女平等等觀念滲入到群眾中去,新的社會道德和價值觀念成長起來,並且改變了山東農村原有的社會格局。

1.民族革命成為時代的主題

在宣傳民族革命中,中國共產黨一方面對日軍在山東軍事上的兇殘、政治上的誘降、經濟上的掠奪、文化上的奴役進行了全面、立體的揭露,激起群眾的憤怒、對敵人的仇恨,使農民明白「傾巢之下,安有完卵」「唇亡齒寒」的道理。比如在《清河人民向全國控訴敵殘殺姦淫史無前例》《老人》《敵寇暴行種種》《馬頭莊的血債》等文章中,《大眾日報》通過日軍對婦女、兒童、老人、手無寸鐵的平民所犯下的慘無人道的暴行的揭露,激起民眾的悲憤,從而激發了民眾的抗日激情。另一方面,通過對「減租減息」經濟改革的宣傳,把經濟利益引入政治動員,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各階層民眾抗日的積極性。《大眾日報》重視減租減息的宣傳是在1942年5月之後,報導的形式多種多樣。民族革命與土地革命同是革命時期的兩大任務,但是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階級矛盾讓位於民族矛盾成為次要的社會矛盾,因而《大眾日報》的宣傳中民族革命的鬥爭與宣傳佔據著主體地位。

2.集體主義成為抗日軍民的行為原則

為強調集體主義原則,《大眾日報》特別注重宣傳個人為了集體犧牲自我的奉獻精神,樹立英雄形象,比如王金如、希伯、劉信、李三等都是《大眾日報》樹立的典型。同時,《大眾日報》也特別注重對群體力量的宣傳。在這類宣傳中,個體的力量或許是微不足道的,但如果每個人都最大限度地貢獻力量,就可以做出偉大的功績,就可能成為英雄,正如古斯塔夫·勒龐所說的「在群體中,每種感情和行動都有可傳染性,其程度足以使個人隨時準備為集體利益犧牲他的個人利益」。④抗戰時期,《大眾日報》塑造出許多群體英雄。提到山東抗日,人們都會想到鐵道遊擊隊、地雷戰、沂蒙紅嫂,像《十八壯士抵抗五百多個鬼子兵》《鋼鐵的連隊》《白山周圍群眾全部搬光決不「維持」 民兵日夜守衛山頭敵軍寸步難行》《黃石板坡群眾三百支土槍抗擊千餘偽軍》《這是咱八連救下的朱村》《十勇士》《八十勇士對一千五百獸兵——何萬祥連又一英雄創造》等文章樹立的都是群體英雄形象,這些群體英雄依靠共同合作的精神完成了許多難以想像的任務。通過長期一致持續的宣傳,集體主義成為山東抗日軍民的行為原則。

3.階級屬性成為劃分社會群體的新標準

「減租減息」運動的宣傳,破壞了傳統鄉村社會的地緣意識和血緣意識。《大眾日報》關於減租減息的宣傳是在1942年5月之後,要晚於其他地區,這源自於山東獨特的社會文化環境。山東是聖人之邦,封建傳統濃厚,這也使山東地緣意識和血緣意識較其他地區更加根深蒂固,接受新的思想、新的觀念更加困難。1942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中央華中局書記劉少奇,從中共中央山東分局返回延安途中,經過湖西地委到達冀魯豫區黨委所在地,對邊區發動群眾的工作和對敵鬥爭策略問題做了重要指示。他把認真實行減租減息看成堅持和鞏固抗日根據地、不被敵人擠垮的根本一環。因此,從1942年5月《大眾日報》開始重視「減租減息」的宣傳,從5月1日發表社論《紀念「五一」切實進行減租減息改善僱工生活》開始,至7月28日,《大眾日報》發表本省關於雙減增資的報導114篇,平均每期4篇多,這是《大眾日報》創刊以來第一次系統地集中力量報導群眾運動,大大加強了報紙的黨性、指導性和群眾性,衝淡了農村傳統社會的宗族血緣認同和地緣認同意識,培養了農民的階級鬥爭思想。

4.改變了「男尊女卑」的傳統價值觀

中國社會是個男女有別的社會,「男女有別意味著在行為上按照一定的規則經營分工合作的經濟和生育事業」,⑤生下來就已經決定的社會關係不會創造新的形式,從而保持了社會的穩定。《大眾日報》不僅鼓勵婦女動員親人參戰,積極參加生產,支持抗戰,並且也鼓勵婦女成為像男子一樣的國民,參加抗戰,奮勇殺敵。在這些報導中,女性的性別被忽視,或者作為改變傳統女性形象的例子出現。《七個婦救會員為國壯烈犧牲》中塑造了七個為祖國、為民族、為千千萬萬受壓迫的姐妹們壯烈犧牲的英雄形象。據統計,「山東省在抗日戰爭中犧牲的女烈士達277人」。⑥人對自我的認知部分來自於生活經驗,在與男子共同抗戰的過程中,山東根據地的婦女認識到女性巨大的潛力,改變了「女子不如男」的觀念,以積極自信的姿態加入革命的陣營。她們積極參加各種婦女救國會組織,踴躍參加縣、區長和鄉、村長的競選,一方面在民主革命的進程中爭取婦女的自由,另一方面也通過革命實踐證明了婦女的力量。

結 語

1939年山東的農村地區產生報紙的社會條件並不成熟,革命是《大眾日報》發展壯大的社會基礎和直接推動力。在革命戰爭時期誕生的《大眾日報》形成了自己固有的形態,並且也代表了今後一段時期內中國報刊的發展方向,那就是地方化、通俗化、大眾化。同時《大眾日報》通過在革命戰爭時期的宣傳改變了鄉村傳統的意識形態和社會格局。在革命的邏輯中,這種革新是歷史的必然,合情合理。

【本文為2017年度山東大學人文社科重大項目「中國新聞人史料學建設研究」(批准號:17RWZD11)階段性成果】

注釋:

①黃旦:《新報刊(媒介)史書寫:範式的變更》[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5年第12期

②陳力丹 陳輝 朱至剛:《2015年中國的新聞傳播學研究》,《國際新聞界》,2016年第1期

③《主流媒體如何增強輿論引導有效性和影響力之一:主流媒體判斷標準和基本評價》[J],《中國記者》 ,2004年第1期

④【法】古斯塔夫·勒龐著,馮克利譯:《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M],中央編譯出版,2004年版,第17頁

⑤費孝通:《鄉土中國 生育制度 鄉土重建》[M], 商務印書館,2011年版,第46頁

⑥王國敏:《20世紀的中國婦女》[M],四川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246頁

(作者為山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博士生、山東建築大學藝術學院講師)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相關焦點

  • 突發事件中主流媒體輿論引導的微信話語分析
    後來的研究者們不再評判情感的優劣,而是著眼於情感在公共事件中的重要角色與運作機理,國內關於「情感動員」的研究便是如此:或指出我國近年來的重大公共事件都可歸為媒介通過悲情與戲謔從而進行的情感動員事件,或強調網絡時代更易於媒體在公共事件後通過悲情敘事與嘲諷等方式塑造「共意」[24],或著眼於「弱勢感」對當前公共輿論特徵的形塑[25],等等,重大公共事件所激發的社會情感影響著社會認知[26],另一方面又為政府與媒體所用
  • 社會事件中的媒體角色差異
    本文首先梳理了前人對媒體角色的研究,從傳媒發展史的角度提出了關於媒體角色的假說,然後運用經驗觀察的方法研究了新環境下媒體所扮演的環境監測和社會動員角色,並分析了微博、門戶網站和平面媒體在角色上的差異與互動。通過研究,本文發現:微博媒體和傳統媒體在社會事件的報導中存在角色差異,這種差異主要表現在信息告知功能和社會動員功能兩個方面。
  • ...我國媒體對一家國際環保組織「媒體身份」建構的描述性分析
    一問題的提出在對大眾傳播媒介社會功能的論述中,「地位授予」(status conferral)是大眾傳播媒介重要的社會功能之一(Lazarsfeld & Merton,1948),媒體授予「地位」的對象不僅是議題或活動,還包括個人、機構和社會組織等,也包括與媒體產生互動或試圖進入媒體論壇(forum)的消息來源或議題(活動)的發起者和捲入者。
  • 我們這個馬賽克照片世界:當代真實的社會建構形式
    盧曼(Niklas Luhmann)便指出,正是因為我們今天很難通過體驗來獲得所知,所以當代社會已經分化出專門處理信息、提供所知的社會系統:大眾媒體。從我們能夠閱讀與觀看媒體信息開始,我們許多所知就來自於大眾媒體了,而大眾媒體也成為建構社會真實的重要系統。因此,要討論當代的真實的社會建構,除了學校教育系統之外,另外必須討論的重要範疇,就是大眾媒體。不過「大眾媒體」是一個籠統的概念。
  • 歷史與關係:社會建構論的社會建構
    在社會建構論領域中與我「以文會道」的朋友中,我還會想到庫恩、福柯、德希達和拉託爾,還有其他許多……王波:現在您的學術影響已經超越了學界和國界,在心理學之外的其他領域和全世界都有廣泛的支持者。您是如何理解社會建構論在全球體系中的傳布與影響的?
  • 中美主流媒體人工智慧報導的框架建構——一種語義網絡分析的視角
    兩家媒體報導的中心子議題均包括技術支撐、未來前景、公眾心理、成果應用,凸顯了對人工智慧這一新技術的來源、應用、未來和社會反應的關注。 本文在對文本進行類目建構的基礎上,輔助語義網分析方法,對中美主流媒體——《人民日報》和《紐約時報》人工智慧相關報導中的新聞框架進行了由表及裡、自下而上的全面呈現。 根據福柯、布迪厄的媒介話語作為象徵性權力的命題推定,分屬不同陣營的媒體擁有不同的組織規則,在其新聞作品中必然呈現不同的框架與話語特徵,影射著多種力量的交織與博弈(曾繁旭、戴佳,2013)。
  • 城市形象建構的媒體議程設置研究
    長沙市作為湖南省的省會城市,長江中下遊城市群和「一帶一路」重要的節點城市,公眾想到的城市代名詞會是「快樂大本營」「毛主席的故鄉」等,2019年五一小長假期間長沙因為旅遊人數暴增而一躍佔據各社交媒體平臺熱搜,成為新晉網紅城市。筆者從「議程設置」的角度,探討長沙近幾年在城市形象建構上,如何設置議程,以及這種議程有怎樣的基調與影響。
  • 主流媒體中的扶貧攻堅議題分析
    摘要:扶貧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一項系統工程也是一項宏偉目標,需調動各方資源發揮全國力量來共同實現。作為現代化進程之推進器的大眾傳媒責無旁貸。本文以《人民日報》2018年全年扶貧攻堅議題報導為研究樣本,對有關報導進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結合的實證分析,期冀對主流媒體加強與完善扶貧攻堅議題報導有一定的啟迪意義。
  • 常人的概念使用與現實的社會建構
    本文所討論的「知識建構現實」中的「知識」,是第二種類型的「知識」,即常人知識。  從常人的角度來看大眾在日常社會生活實踐中如何使用概念,是分析「知識建構現實」的一種方法。這一視角和方法在伯格和盧克曼的《現實的社會建構》中得到了系統的闡述。由此,「知識建構現實」也成為社會研究的一個重要的視角。
  • 新媒體對傳統媒體的平移路徑建構
    來源:《視聽》2020年第1期 摘要:隨著新媒體的發展以及網際網路技術的推動,加上移動終端的盛行,傳統媒體在內容、技術、人才等方面都面臨著挑戰,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在優勢和劣勢上各有不同。網絡資訊時代,在新媒體對傳統媒體的平移路徑建構上,主要是內容、技術、人才、管理等方面的平移。
  • 尹悅:《朝鮮日報》和《韓民族日報》對中國國家形象的建構——基於2016-2019涉華報導的話語分析
    1一國主流媒體通過議題設定及對相關信息的話語加工,能夠影響國民對他國的認知和態度。根據GDELT2019年對全球100多種語言的媒體調查顯示,對中國評價負面報導最多的三國媒體,分別是:韓國、日本和越南。其中,韓國媒體的負面報導最多,褒貶指數為-1.639。
  • 自媒體時代主流媒體意識形態傳播方式的兩個轉變
    不過社會傳播並不完全都是橫向傳播,由於體制內自媒體平臺的崛起,主流媒體「兩微一端」、行政事業單位政務微博、政務微信的開通,自上而下的縱向傳播仍然被沿用,再考慮到主流意識形態傳播主體的壯大,如網絡宣傳隊伍的培育,「自乾五」的出現,橫向傳播與縱向傳播通常互為補充。
  • NJURUS 大創項目 | 新時代背景下中國形象在俄羅斯的建構
    年)中指出,「國家形象是一個綜合體,它是國家的外部公眾和內部公眾對國家本身、國家行為、國家的各項活動及其成果所給予的總的評價和認定」。近年來,國家形象研究又已超越了單純的國際關係學範疇,更多的是從現實主義、解構主義、國際政治心理學、公共關係等角度進行跨學科闡析。2019年6月,習近平主席與普京總統宣布發展中俄兩國‍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新時代」的提出意味著兩國在國際形勢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對雙邊關係的戰略內涵做出了新調整,勢必會對國家形象在對方視域中的建構帶來新影響。
  • 鄭永年:媒體應引導社會力量,而非為了迎合社會大眾
    關於媒體在影響和塑造整個世界輿論的世界觀方面的作用,他認為,媒體是引導社會力量,而不是為了迎合社會大眾。 鄭永年:關於傳統的價值觀,儘管我們有反傳統文化的運動,但我們傳統的價值觀在民間作為一種社會生活,文化生活是存在的。儒家既可以是官方的意識形態,也可以是個人修身養性的一種文化,就像西方的宗教既可以非常制度化地體現到教會,也可以是老百姓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儘管有五四運動的影響,那麼長歷史時間形成的價值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拋棄的。社會層面價值觀是存在的。
  • 光明日報:關於當前知識分子對主流文化認同情況的調研報告【2】
    研究表明,主流文化的科學性品質與知識分子追求真理的群體品質相契合,主流文化的創新性品質與知識分子求新求變的學術追求相契合,主流文化的包容性品質與知識分子善於比較選擇的思維方式相契合,主流文化的實踐性品質與知識分子關注現實的社會責任感相契合,主流文化的廣泛代表性品質與知識分子關切民生的大眾情懷相契合。知識分子對主流文化呈現出的基本認同,與這些契合要素的內在對接密切相關。
  • 媒介社會規範建構論
    媒介社會規範建構論張鄭波媒介社會化建構論,主要體現在芝加哥學派成員的理論思想中。提起芝加哥學派,絕大多數人會想到城市建築,想到社群互動,想到以主張自由為主的經濟學理論研究,很少有人想到它的媒介、傳播思想。而芝加哥學派的媒介社會化建構理論也是後人總結的產物。
  • 主流媒體反腐報導娛樂化傾向探究——以《人民日報》與財新網為例
    在對主流媒體進行界定時,新華社曾提出了被廣泛認可的六條標準:第一,具有黨、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功能;第二,體現並傳播社會主流意識形態與主流價值觀;第三,具有較強公信力,報導和評論被社會大多數人群廣泛認可並轉載、引用、分析和評判;第四,著力於報導國內外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的重要動向;第五,基本受眾是社會各階層的代表人群;第六,具有較大發行量或較高收聽、收視率,影響較廣泛受眾群。
  • 大眾傳媒的文化建構:「80後」媒介形象演變與傳播
    在它之後,「50後」、「60後」等術語相繼得到承認,但還沒有哪一個能像「80後」一樣,在學界、社會、大眾中產生那麼大的影響。②中國「十年一代」的社會劃分在80後這裡達到了一個峰值狀態,幾乎所有人都參與到了關於80後一代的討論中來。
  • 新型主流媒體中的少數民族形象報導框架
    而大眾傳媒作為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力量,在信息傳播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新聞媒體將時間呈現在民眾的面前,讓民眾知道了事件;而在另一方面,新聞媒體也通過自身觀點的表達,在一定程度上設置了議程,構建了某種程度上的「擬態環境」,從而對受眾產生影響。但是雖然長期以來,我國一直重視少數民族的工作,廣大媒體也一直堅持不懈地少數民族地區建設進行報導,然而其宣傳效果卻不太理想。
  • 意識形態分析下的大眾傳播媒介
    一方面,大眾傳媒在其中發揮著廣泛的作用,其內容涵蓋信息、娛樂、文化、互動等領域;另一方面,大眾傳媒與這個「系統」之間又形成了一個供所有元素髮展壯大的「擬態環境」。人們只能在這中「擬態環境」中來建構觀念和再生產實踐。這其中就包含著「意識形態」建構。及由此「擬態環境」而衍生的對大眾傳播媒介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