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體中的扶貧攻堅議題分析

2020-12-27 人民網傳媒

摘要:扶貧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一項系統工程也是一項宏偉目標,需調動各方資源發揮全國力量來共同實現。作為現代化進程之推進器的大眾傳媒責無旁貸。本文以《人民日報》2018年全年扶貧攻堅議題報導為研究樣本,對有關報導進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結合的實證分析,期冀對主流媒體加強與完善扶貧攻堅議題報導有一定的啟迪意義。

關鍵詞:主流媒體;扶貧攻堅;《人民日報》;鄉村振興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9)08-0000-04

 

一、 引言

在十二五規劃向十三五規划過渡期間,黨和國家提出精準扶貧方略。習近平在2015年1月訪問雲南期間指出,扶貧和發展是第一個世紀目標的重點也是最艱巨的任務。同年10月習近平在2015年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上強調,扶貧工作要實施精準扶貧戰略,堅定不移走精準扶貧道路,建設好全面小康社會精確扶貧是扶貧和發展工作中必須堅持的一項關鍵任務。扶貧攻堅成為社會各界熱議的話題。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對施行鄉村振興戰略作出系統布局,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在決勝全面小康的關鍵之年要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

扶貧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一項系統工程也是一項宏偉目標,需調動各方資源發揮全國力量來共同實現。作為現代化進程之推進器的大眾傳媒責無旁貸。本文以《人民日報》2018年全年扶貧攻堅議題報導為研究樣本,對有關報導進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結合的實證分析,期冀對主流媒體加強與完善扶貧攻堅議題報導有一定的啟迪意義。

二、 研究方法及類目建構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從媒介內容入手運用內容分析方法,綜合定性文獻研究和定量分析法,根據文本個案數據對文獻內容做出客觀而系統的分析概括,最後做出關於事實的判斷和推論。

(二)類目建構

1.媒體對象

本研究的對象是《人民日報》,基於其作為我國第一大黨報的特殊地位,相較於其餘報紙《人民日報》擁有更多的權利和資源,具有廣闊的傳播覆蓋面和影響力,發揮著黨和人民的喉舌作用,在輿論引導上塑造了權威形象。

2.樣本選擇

樣本均來自《人民日報》2018年1月1日到12月31日該報關於這一主題內容所有相關報導的電子版,以「扶貧攻堅」為關鍵詞,通過篩選和過濾得到125個有效個案。

3.變量分析

(1)報導體裁:分為消息、通訊、評論、深度報導、圖片報導五類。

(2)報導主題:通過對該報扶貧攻堅議題報導的篩選和概括,最後將主題分為政治、經濟、生態和社會文化四類。

(3)報導視角:通過對報導主體的分類將樣本中的報導視角分為政府、專家和農民視角,其中政府視角包括主流媒體及媒體人,專家視角包括專家和企業代表等專門研究該行業的人員。

(4)報導傾向:報導傾向可以說是新聞人員的一種態度和選擇,分為正面、中性和負面報導。

三、 《人民日報》扶貧攻堅報導內容研究發現

(一)報導體裁

本研究的報導體裁為消息、通訊、評論、深度報導、圖片報導,經過一一對樣本進行篩選分類,報導體裁數量及比例的統計如表1所示。

表1《人民日報》2018年扶貧攻堅報導體裁分布

從表1可看出通訊最多61篇佔比49%;其次是評論和消息分別佔比21%和16%;然後是16篇深度報導佔13%;最後是圖片報導佔比1%。新聞內容的表達是靠新聞體裁表現出來的,《人民日報》通訊呈現比例最高且以扶貧正面典型為主,如《致敬遠山的扶貧隊員》《用奉獻之火溫暖群眾心窩》,說明其更多關注與扶貧的典型人物和工作經驗。21%的評論說明媒體不僅注重傳播新進變動的事實而且注重對意見的表達,特別是扶貧中思想不端政治定力不強問題的批評建議,例如《以鐵的紀律護航脫貧攻堅》。佔比其次的消息說明媒體對攻堅的報導是隨著社會發展而變化的具有較強時效性。深度報導的篇數和比例可知媒體還關注深入且連續的扶貧問題,積極履行引導輿論的功能。其中所佔比重最少的圖片報導《河南汝陽山萸肉助農增收》關注脫貧農民喜迎豐收。

(二)報導主題

對主題的劃分是為更好知曉《人民日報》在向社會傳遞扶貧信息的方向,因此對主題類別佔比的統計是為更直觀清晰地了解當前扶貧工作的重點,如圖1所示。

從圖1可見政治類議題報導最多佔總量46%,此類議題包括中央及各級政府對扶貧工作出行的方針和領導幹部的講話等,如《打鐵必須自身硬擦亮懲惡揚善的利劍》《智觀兩會丁元竹談政府工作報告幾大亮點》,這一議題突出幹部談政府工作的講話。其次是經濟類議題佔總量27%,包括與政府扶貧撥款和社會企業在經濟上對貧困地區的支持以及各類產業扶貧,如《灌溉無憂改出奔頭》《海南供電不「卡脖」火了農家樂》。再次是22%的社會文化類包括文化扶貧、社會保障、公益志願服務等,如《我國註冊志願者超7000萬人》《文化活動點染生活》。最後是生態類議題佔總量5%,此類報導主要展現貧困地區生態規劃及治理例如《一個貧困縣的生態扶貧探索》。

(三)報導視角

圖2顯示扶貧攻堅的報導樣本中政府視角報導佔總數79%,其次是專家視角佔比15%,多為專家對扶貧問題及社會團體支持援助扶貧的評論,相比之下農民視角的報導較少僅佔6%。這說明媒體在扶貧議題報導中對農民主體性和話語權重視和體現不夠。

 

(四)報導傾向

本研究將報導傾向分為正面、中性和負面報導。正面報導多展現扶貧過程中的成果,即多為扶貧業績宣傳;中性報導是一種對扶貧工作不褒不貶的客觀報導;負面報導主要集中於扶貧過程中出現的偏差或違法亂紀問題。

從圖3可見正面報導比例最大佔79%,體現主流媒體在輿論引導上與國家保持一致「報喜不報憂」的新聞立場,確保媒介引領主要輿論導向。中性報導是僅為層面上傳播扶貧信息無任何傾向性,因此在召開扶貧會議或活動時中性報導較多佔比18%。比例僅為3%的負面報導說明新聞人員對扶貧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給予關注和監督,同時也說明因種種原因導致關注度不高監督不夠,如扶貧表面化、扶貧標準單一、扶貧精確度不夠現象時有發生,媒體對這些問題的批評報導不足不夠深入。

四、 思考與總結

經過對《人民日報》扶貧攻堅報導內容的分析,發現《人民日報》扶貧攻堅報導出現的問題主要有這幾點:

(一)扶貧攻堅題材選擇不夠全面

新聞的衡量標準應屬其價值,而新聞價值由新聞選題直接決定,因此新聞選題才是媒體首要緊抓的環節。從《人民日報》扶貧主題內容分布來看政治類扶貧報導比例約佔總體的一半,其選題表現為政策導向第一,然而過度的政策本論會導致媒體對扶貧資金形式管理、扶貧腐敗牽連等現實信息的遮蔽,農民對扶貧政策缺乏反思意識同時也會限制記者發揮創造性思維。對主流媒體而言首先必須堅持導向原則,在扶貧攻堅議題上遵循政策為首的同時也需兼備農民需求,缺乏展現農民主體意識的選題是片面提煉事件的報導。

(二)典型報導偏多,深度報導等體裁形式偏少

主流媒體的通病大多是典型報導多深度報導少,過多扶貧典型人物或事件的報導易使受眾產生厭煩心理。從《擔當新使命展現新作為》《攻堅隊長扶貧一線新作為》這幾篇典型報導可看出《人民日報》對扶貧工作幹部或扶貧一線人員的關注度較高,這樣的報導與社會的普通及人們的日常稍顯不入。深度報導集中於深化對某一新聞事件的跟蹤和鞏固媒體發揮監督的功能,但在《人民日報》這一年的報導中可看到深度報導數量不足力度不夠,如此不利於扶貧攻堅工作的深入展開。

(三)對農民群眾在扶貧攻堅進程中主體性作用呈現不足

「把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增進農民福祉作為農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1],」媒體作為社會的公立器服務受眾是責任也是義務,因此做到為扶貧主體農民發聲極為重要。《人民日報》作為黨和人民傳聲的橋梁,意識形態報導是其堅守的第一原則但是替人民出聲增強農民主體性地位也需做到。該報對農民主體形象的塑造顯不足,多以政府視角進行官方報導真正從農民視角開展的報導少之又少,缺乏與農民之間扶貧情感的認同,「沒有良好的精神狀態和積極的脫貧意識,就調動不了脫貧攻堅的主觀能動性」[2],從而導致農民對政府產生依賴感,這不僅影響扶貧的效果也限制議程平臺作用的發揮,返貧現象也會由此頻發。

針對上述問題,筆者進行了以下對策性反思:

(一)全方位反映扶貧攻堅進程及議題,營建更貼近現實的擬態環境

扶貧攻堅作為當下熱點議題,主流媒體應順著時勢發展依據熱點做好選題報導,全方位反映扶貧攻堅進程及議題,在遵循新聞本質真實性的基礎上貼近農民生活、服務農民受眾,營建更貼近現實的擬態環境。同時選題策劃中需細挖扶貧過程中價值大、有深度、傳播範圍廣的選題,如《脫貧戶傳經驗貧困戶照著幹》《一個戰場兩場攻堅戰(提高脫貧質量)》旨在突出貧困地區脫貧的措施及經驗,將經驗傳授給各深度貧困地區的農民,致力全國脫貧摘帽。從扶貧客觀事實出發突出扶貧工作過程中的議題,展現農民實際需要才能真正講好扶貧故事,傳播扶貧好聲音。

(二)突破扶貧報導套路模式,優化議程設置效果

對於反腐倡廉、食品安全等報導皆有一定的報導套路和模式,這種模式化報導在內容上欠缺一定的求真性,編排上較節省時間,但是在形式上較為固定和單一,在創新方面新穎性不強。從《人民日報》對扶貧幹部的報導來看,這種按部就班的扶貧報導模式較為明顯。誠然,媒體想更快更便捷實現對新聞的快速報導和輿論的引導,使用一定的報導模板亦合理,而在精準扶貧政策上可以減少或不用套路模板。因為該政策針對全國貧困地區的農民,在情況迥異的致困原因面前,受眾想要了解不一樣的扶貧應對措施和脫貧進度以及農民對相關部門扶貧的真實想法。故媒體應突破套路局限和競爭壓力,把社會注意力和社會關心引導到扶貧工作上,優化議程設置效果,為今後類似扶貧議題的報導提供參考依據。

(三)尊重農民主體地位,賦予農民群眾更多話語權

對主流媒體來說親民、為民是應履行的義務,而就實際來看媒體對這一義務的執行表現出一定的困難,原因是對扶貧主體農民的話語權賦予不夠。農民本身主體性認識較弱、文化水平低,政府過度主導扶貧會使農民發揮空間小,主觀能動性發揮不足,這直接影響脫貧進程和建成小康的進度。在2015年中央扶貧開發會議上習近平指出,「脫貧致富終究要靠貧困群眾用自己的辛勤勞動來實現[3]」,脫不脫貧取決於農民,媒體有責任助力農民提高勞動效率尊重農民主體地位重塑農民自主、能動和創造性,賦予農民主體更多話語權,增強農民感情認同促使其以積極飽滿的心態創新實踐活動,從而提高農民自我管理和生產的能力。

(四)增強扶貧問題意識,提升精準監督效能

問題意識往往決定媒體報導的深度和價值。只有在扶貧攻堅中不斷發現和分析問題,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如扶貧數據亂編、脫貧考核機制不健全等問題皆需媒體給予更多關注和更精準監督,增強扶貧問題意識提升精準監督效能。例如媒體對扶貧重點縣村戶進行報導時,要善於融入當地基層發現扶貧重點問題,貧困地區特徵問題如山區環境艱險惡劣不利於開發;扶貧對象自身問題例如農民缺乏主動參與;扶貧過程責任問題如關係扶貧。發現問題後需進行針對持續的監督報導,為行政部門提供創新扶貧監督機制的可行參考建議,利於政府部門出臺相關扶貧政策以點帶面聯動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打贏脫貧攻堅戰。

參考文獻:

[1]關於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N].人民日報,2015-01-28(01).

[2]趙秀華.論「精神扶貧」的知行淵源及本質內涵[J].福建行政學院學報,2016(6):72-80.

[3]楊敏.要用自己的辛勤勞動脫貧致富[N].江西日報,2016-08-12(06).

(責編:陳原原(實習)、宋心蕊)

相關焦點

  • 中天金融攜手貴州衛視消費扶貧 「樂耕甜」入駐主流媒體電商平臺
    8月14日,中天金融農旅扶貧品牌「樂耕甜」系列產品正式入駐貴州衛視旗下商城——「詹姆士的廚房」電商平臺,全國各地的消費者均可通過該平臺,購買來自時代楷模、全國道德模範黃大發的家鄉——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團結村生產的豬肉、香腸、菜籽油、蜂蜜等扶貧產品,參與消費扶貧,為團結村脫貧攻堅奉獻一份力量。
  • 聚焦精準扶貧!中央、省市媒體走進無為看扶貧
    9月21日-22日,中共無為市委宣傳部、市扶貧辦邀請新華社、農民日報、光明網、中國商報、中國經濟導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中國網、安徽日報、蕪湖日報等12家中央、省市主流媒體走進無為,集中採訪我市產業扶貧、消費扶貧、旅遊扶貧等脫貧攻堅典型經驗成效、典型人物。9月21日下午,市委宣傳部召開「中央省市媒體走進無為看扶貧」集中採訪活動座談會。
  • 中美主流媒體人工智慧報導的框架建構——一種語義網絡分析的視角
    本文在對文本進行類目建構的基礎上,輔助語義網分析方法,對中美主流媒體——《人民日報》和《紐約時報》人工智慧相關報導中的新聞框架進行了由表及裡、自下而上的全面呈現。 根據福柯、布迪厄的媒介話語作為象徵性權力的命題推定,分屬不同陣營的媒體擁有不同的組織規則,在其新聞作品中必然呈現不同的框架與話語特徵,影射著多種力量的交織與博弈(曾繁旭、戴佳,2013)。
  • 突發事件中主流媒體輿論引導的微信話語分析
    Gee將語言視作設計與建構事務的工具從而用「七項建構任務(seven building tasks)」來對使用中的語言進行分析[9];Van Dijk所說的文本視角和語境視角既提供了研究視角也同時闡明了話語分析的目的[10];霍爾的編碼-解碼理論成為分析文本與受眾間對抗與協商的利器;一批華人學者則沿襲W.Gamson等的「詮釋包(interpretive package)」理論用以探究公共議題中的媒介話語
  • 策略性敘事中的國際新聞馴化:印度主流媒體「一帶一路」報導分析
    印度主流英文報刊對國際新聞的報導傾向很大程度上能夠左右印度民眾評價同一事件的輿論走向,涉及到關於「一帶一路」倡議的報導亦是如此。 在處理作為國際新聞的「一帶一路」相關素材時,印度媒體會進行策略性敘事,以特定形態呈現報導,從而控制受眾按照媒體本身的意圖理解議題。
  • 中菲媒體在黃巖島爭端中評論框架分析
    本文選取4月10日至5月20日中菲兩國主流媒體對該爭端的評論作為分析文本,以框架理論為理論來源,從歷時性與共時性兩個維度考察了此次爭端中兩國主流媒體的「評論框架」。在歷時性的分析中,主要考察了黃巖島爭端中關鍵議程的出現及流變,以及兩國評論的「對話」情況;在共時性的分析中,主要從關鍵詞、推理模式、情感因素三個方面系統考察了兩國「評論框架」的建構情況。
  • 中國主流媒體在YouTube上講好中國故事策略探究
    本文主要以國際主流視頻社交媒體YouTube為平臺的中國主流媒體代表CGTN發布的視頻為總樣本,按照視頻熱度排序選取其中觀看次數最多的50個視頻,主要通過內容分析法研究其敘事形式和特徵,得出熱度視頻總體在標題上避免突出地域元素;視頻長度上短於5分鐘;所屬議題分布較為集中,政治、社會、娛樂類視頻更受歡迎;視頻敘事評價總體傾向於正面;視頻在呈現形式上偏向於原汁原味,或僅添加適度的字幕說明;用戶反饋程度普遍較低
  • 澳門媒體「脫貧攻堅貴州行」採訪團走進貴州
    多彩貴州網訊(記者 彭典)11月18日至22日,澳門媒體「脫貧攻堅貴州行」主題採訪團走進貴州。來自澳門日報、澳廣視等14家澳門主流媒體走進貴州,開展為期5天的脫貧攻堅主題採訪活動。
  • 扶貧攻堅培訓心得體會
         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確保大灣鎮所有貧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脫貧,大灣鎮人民政府於2019年7月23日組織召開全體扶貧工作人員扶貧攻堅工作專題培訓會。
  • 河北廣播電視臺:寫滿真情實意的扶貧答卷
    今年以來,河北廣播電視臺先後開設了專欄,聚焦全省各地各部門在脫貧攻堅中的新進展、新成效以及各地湧現出的好經驗、好做法以及典型人物,全景、全面、全方位聚焦河北省脫貧攻堅情況。新聞綜合頻率自主策劃了大型走基層系列報導《再訪太行燕山 見證脫貧攻堅》,記者蹲點採訪,小角度切入,反映大主題,報導有人、有故事、有分析、有思想,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生動講述了太行山、燕山下曾經貧困村舊貌換新顏、脫貧奔小康的生動故事,全景展現燕趙大地脫貧攻堅新成效,開啟新時代鄉村振興新徵程。
  • 脫貧攻堅,我們一直在路上——天宮廟幼兒園精準扶貧工作紀實
    脫貧攻堅,我們一直在路上——天宮廟幼兒園精準扶貧工作紀實    天宮廟幼兒園  賀薇,本站編輯 曾艾琳  2020-06-03 大 中 小
  • 我的脫貧攻堅歷程:扶貧記憶,成長畫卷中的美好存在
    為了不錯退一人,我與鄉扶貧站溝通後堅持尋找老人女兒位於撈村的老房和荔波縣城菜園的新房、轎車等物證,在多方調查取證後,我又約了老人女兒一起聊老人的生活情況,分析當前的國家扶貧政策,動員將老人帶身邊贍養。落實好老人的生活安排後我才放心的將脫貧告知書以及老人女兒籤訂的贍養協議書重新裝檔。
  • 主流媒體反腐報導娛樂化傾向探究——以《人民日報》與財新網為例
    針對這個現象,不少學者認為政治議題下的反腐報導也存在娛樂化傾向並對其進行了批判。本研究選擇《人民日報》與財新網為樣本,對中國主流媒體的反腐報導框架進行分析,結果發現主流媒體的發聲與報導並不存在所謂娛樂化框架。恰恰是因為主流媒體的報導框架不被受眾所接納,故而在傳播時反而被一些虛構新聞、花邊秘聞佔了先機,使公眾、傳媒研究者形成反腐報導娛樂化的印象,繼而形成政治新聞娛樂化印象。
  • 扶貧簡訊 | 五部門聯合部署在脫貧攻堅中做好貧困重度殘疾人照護...
    本文原標題:《扶貧簡訊 | 五部門聯合部署在脫貧攻堅中做好貧困重度殘疾人照護服務工作;貧困戶身殘志堅「獨手」變「能手」......》扶貧政策五部門聯合部署在脫貧攻堅中做好貧困重度殘疾人照護服務工作 8月22日,民政部、財政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務院扶貧辦、中國殘聯聯合召開在脫貧攻堅中做好貧困重度殘疾人照護服務工作電視電話會議,貫徹落實民政部等五部門《關於在脫貧攻堅中做好貧困重度殘疾人照護服務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精神,研究部署在脫貧攻堅中做好貧困重度殘疾人照護服務工作任務
  • 統籌推進後扶貧時代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機銜接
    當下,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在有機銜接的過程中,存在一些重點難點問題。比如,深度貧困地區安全飲水條件較差、義務教育保障水平較低、基本醫療水平偏低等;同時,幹部駐村壓力大、產業扶貧短效化、就業扶貧形式化以及「一兜了之」等現象都是真實存在、不容忽視的突出問題。針對這些重點難點,可以借鑑脫貧攻堅中的成功經驗,加強制度保證、資金支持和成效認定。另外,二者的有機銜接還應從短期和長期兩個維度進行考量。
  • 重慶巴南區唱響扶貧攻堅兒歌
    央廣網重慶9月23日消息(記者劉湛 通訊員芭楠)為配合當前正在如火如荼開展的農村扶貧攻堅工作,重慶市巴南區近期利用「巴渝兒歌創作基地」這一優勢,發動本鎮中小學師生積極參與創編了一批扶貧攻堅兒歌,在學校廣泛傳唱,為打贏扶貧攻堅戰吶喊助威。  對於小學生來說,扶貧攻堅工作是一項陌生的工作,要用兒童喜聞樂見的兒歌形式來反映,的確是一件難事。
  • 2020中國十大扶貧攻堅品牌人物——馬鐵民
    李曉林、馬鐵民、畢銘鑫、陳耀祥、胡建黨、張芳、繆傑、吳豔、趙智強、閆國玉獲"2020中國十大扶貧攻堅品牌人物"殊榮。凱盛浩豐農業有限公司(原青島浩豐食品集團有限公司)創始人、總經理,全國青聯副主席馬鐵民出席活動。
  • 消費扶貧、內容電商扶貧、社群媒體扶貧活用電商形式走出新路子
    這些電商形式究竟在助力精準扶貧和脫貧攻堅方面發揮了怎樣的作用?就此問題,在10月17日舉辦的「2018全國電商精準扶貧論壇」上,來自電商各細分領域的企業代表作出現場解答。從成果來看,僅以當地特色紅米為例,在與今日頭條的合作過程中,產品上市第一天即收到了1萬份訂單。內容電商扶貧:好產品需要充分展示在電商扶貧過程中,貧困地區的農特產品是主要載體之一。但值得注意的是,品牌意識薄弱仍是當前限制貧困地區農產品上行的要素之一。
  • 【脫貧攻堅在路上】扶貧路上「比翼飛」
    【脫貧攻堅在路上】扶貧路上「比翼飛」 2019-07-19 11: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脫貧攻堅在一線」扶貧路上「姐妹花」
    韓城日報權威/主流/時政/綜合關注扶貧路上「姐妹花」韓城日報記者 王夢妮「仰望天空,腳踏實地」是金城辦城古社區第一書記胡文婷和工作隊員任偉妮寫在工作紀實本扉頁的一句話,扶貧路上,這對「姐妹花」用行動詮釋著這句話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