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媒介校園暴力事件報導的框架分析

2020-12-25 人民網傳媒

摘 要:隨著自媒體的不斷發展,用手機視頻曝光新聞的方式越來越多,其即時性和真實性使得許多新聞報導都會使用這些原始視頻。在2016年多起校園欺凌事件的傳播中,大多以「網曝」為開頭,這說明自媒體時代對新聞報導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網傳視頻成為新聞報導可以利用的重要信息來源。而對於校園欺凌此類涉及到未成年人暴力行為的電視報導在選取視頻時是如何處理的,可視化的電視媒介報導的框架是怎樣的,是否做到了媒體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

本文通過對2016年電視媒介報導校園暴力的節目進行分析,旨在尋找報導規律,發現報導的優點和不足,進而探討電視媒介在報導校園暴力事件時處理專業主義與社會責任關係應堅持的原則,對媒體報導未成年人校園暴力提供借鑑和思路,以期為研究媒介暴力提供一個新的方向,理清在自媒體時代,電視媒介防止媒介暴力的合理舉措和規範行為。

關鍵詞:校園暴力;電視媒介;社會責任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在倡導媒體融合的時代,網際網路對新聞傳播的形態產生了重要影響,尤其手機視頻的即時性為電視新聞報導提供了有力的原始材料,對於校園暴力的報導,相關的視頻、圖片成為還原事件的重要報導工具,那麼在電視媒體報導中,如何處理這些視頻,在保證專業主義的同時兼顧社會責任,避免媒介暴力的發生,便成為媒體在報導時應當關注的重點。並且,在以往的文獻研究中較少有涉及電視報導校園暴力的研究,所以本文以內容分析的方法,探索電視媒體報導校園暴力的特點,旨在為校園暴力的媒體報導提供可行性思路,將媒體的社會角色運用得更加合理。

二、電視中校園暴力報導內容分析

(一)內容分類及信息來源

在選取的20個電視報導中,時間最短的是1分40秒,最長的是24分。在報導的分布中,有3個是來自中央電視臺頻道,11個來自東方衛視、北京衛視等省級電視臺,6個是來自地方開設的市級電視臺。省級和中央電視臺的時間長度集中在5分鐘以上,挖掘深入的程度較高,最長的是中央電視臺《新聞1+1》的一期節目。

在報導的內容中,介紹完校園暴力事件基本情況後,接下來幾乎都是媒體工作者自採所獲取,而不是對其他媒體報導整合,自採的範圍包括對學校、受害者、參與者的採訪,有些還有對法律、心理、教育等相關社會方面的採訪。在市級電視臺中,有2個報導中包括對當地檢察院、派出所舉辦的拒絕校園暴力類講座活動的內容,是具體到政府、學校為防止此類事件採取的行動的報導。而中央省級類對數據的運用較多,在報導中以大數據調查的方式來收集民眾信息,了解學生、學校等相關群體的意願和輿論趨勢。

(二)報導方式

在校園暴力的報導中,現場情況的呈現有兩種方式:情景再現和原視頻。因為選取的樣本是以有視頻的報導為主,排除了沒有現場視頻的新聞事件。所以在此基礎上,新聞還原的手法上表現出兩種形態,一方面在地方頻道的報導中,大多利用的是原視頻,同期聲的播放、事件過程的展現都是「原汁原味」;另一方面,中央省級電視媒體中的報導中,新聞還原是對原視頻進行截圖或者情景再現表演的結合。對比強烈的是,這一級的電視報導中弱化了視頻中的聲音,有些還只採用截取視頻照片的形式,從而減輕了視頻的畫面衝擊力,其中4個報導還在右上角的位置標明「請勿模仿」的字樣。

(三)「新聞還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報導結構

在節目中,一般是對校園暴力事件進行介紹,突出問題的社會嚴重程度,再分析問題發生的原因,最後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無論一個還是多個事件,都會從為什麼開始討論,接著提出意見。這個結構也與其他社會問題的報導是相同的。

雖然電視節目的時間是有限的,很難以大幅度的篇幅來論述一個問題,但可以借鑑的地方是,即使報導的時間有限,媒體報導的角度是多方面的,以事件的旁觀者堅持客觀的態度。信息來源自採的範圍廣就體現在多角度的採訪,媒體沒有明顯的意見傾向,採訪對象中囊括受害者、受害者的家人、受害者的其他同學、學校、教育管理機構、政法機構等多個方面,給受眾提供的思考角度是全方位的,引導一個多元化分析問題的框架,為建立理性的輿論導向貢獻思維,在議程設置上發揮有力作用。

(四)媒體觀點呈階梯狀分布

觀點對應主體,發表意見的主體分為國家、學校、家長、個人四個方面。每個媒體對這四方面的意見傾向是不同的,按照出現次數來說,四者的數量呈階梯狀分布,依照從下往上的順序是學校、家長、國家、個人。在階梯最下層也是意見傾向最多的學校,雖然數量和家長相差無幾,但也能明顯看出學校在校園暴力上應當承擔的責任高於家長應當承擔的責任。國家和個人的數量是最少的,從國家和個人的角度提供的建議比較少,有百分之二十的電視報導是能從國家制度的層面提出意見,對個人成長的自主性產生思考。

三、校園暴力電視報導不足與展望

(一)電視報導校園暴力的不足

1.表面化信息較多,報導深度有待加強

通過對20個電視新聞報導的分析,可以發現報導內容「千篇一律」的現象,都是介紹新聞的信息,然後分析原因,提供解決辦法,缺乏背後的思考性。尤其能看到時長24分鐘是最長的節目,且是中央電視臺頻道。對於校園暴力這個社會影響越來越大的問題來說,公信力較強的電視媒體應該發揮新聞的敏感性,進行深度地挖掘報導,時間雖然不是衡量深度的標準,卻影響內容的拓展;電視媒體分析問題和提供建議的角度很全面,但更重要的是考慮其可行性。報導的廣度得到保證,卻容易造成「泛泛而談」的現象。所以現在的電視媒體中,有限的時間裡可以利用一個角度展開多層次的探討,追求「精而有力」。專注於一個角度可能比追求多而廣更能發現問題的本質,達到報導社會、影響社會的目的。

校園暴力的主體是明確的:當事者、學校,第三方,在觀看節目後發現一個主體的缺失,即施暴方的採訪。應該說在分析原因時,媒體提供了多個角度,都在論述行為人為什麼施暴,但較多忽略了「讓行為人說話」。關於受害者的採訪幾乎是每個節目中都包含的,但只有1個節目有對施暴一方的採訪。

2.不合適的報導方式帶來二次傷害

在一個地方電視臺的報導中,開頭是校園暴力事件的原視頻,畫面沒有經過處理,視頻中被打學生的哭泣聲、施暴者的嬉笑聲、打擊的聲音形成強烈的熒幕效果,在視覺效果上能夠吸引觀眾的注意,但不可忽視的是這種畫面對受害者及其家人會造成二次傷害。而省級電視臺和央視的處理更為恰當,在他們大部分的視頻運用中,都是截取了視頻的一部分,虛化了原來的聲音,畫面比較緩和,傳遞的信息更容易讓人接受。有一個報導在技術的處理上值得借鑑,它將視頻畫面截成圖片,既保證了新聞的真實性,又沒有產生視覺上的不適。總之,對校園暴力的電視報導來說,應該注意畫面的處理,以人文情懷指導電視製作,堅持人文主義的底線,防止可能產生的「暴力示範」和「二次傷害」。

(二)建議和展望

1.注重深度,挖掘本質

對於校園暴力這個社會性較強的主體來說,人們希望看到的是問題的本質,關注施暴者的內心和校園保護的可行性,作為新聞報導節目的信息收集和製作者,電視媒體應該站在受眾的角度,向自己提問,換位思考,明白觀眾想要知道的問題。以採訪對象為例,在這20個樣本中,缺少的一個採訪主體是施暴者本身。作為施暴者,進行暴力動作的初衷是什麼?他們的性格是怎樣的?後悔的同時是否採取有效措施?這些問題不能僅依靠第三方(學校老師、心理專家)的推測或者經驗來回答,而是回歸到問題的本身,追求本質的探討。

2.保護隱私,避免媒體侵犯

在選取的樣本中,可以發現所有播放視頻的報導節目,都對視頻中的人頭做了馬賽克處理,在這一點上我們能夠看到現在電視媒體的進步,保護當事者隱私的意識得到提高,這是電視媒體的可取之處。另一方面,在一家電視臺對受害者進行再回訪時,對受害者也是進行了馬賽克的處理。所以在報導校園暴力事件中,應該堅持這一原則,充分保護未成年人的隱私和自尊,重點認識到校園暴力主體的特殊性,牢記社會效益大於媒體效益,從而為電視報導提供道德上的保障,減少媒介暴力的可能性,努力使得此類報導實現社會責任和職業主義的雙贏。

3.影響社會大於記錄社會

媒體的社會責任在媒介暴力探討中是關鍵,因為新聞工作者不應是信息的搬運工,還應是影響社會的傳播者。記錄社會是媒體的職業要求,影響社會則是媒體的職業責任和義務。社會責任角色的擔當是媒體報導和傳播的鋪路石,沒有社會擔當的媒體報導是沒有靈魂的。以整篇論文所依據的報導為基調,媒體報導的深度是不夠的,在節目的觀看中能夠清楚地感受到,報導的構成是媒體採集信息的羅列,缺乏的是媒體本身的思考,提出的意見全面但不夠精華,表達出來簡單但可行性小。總之,電視媒體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影響社會的力度。

四、總 結

校園暴力報導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背後承擔著未成年人的天空,肩負著媒體的社會責任因此更重。本文最終目的是為了給媒體報導校園暴力提出建議、指導方向,也為了借校園暴力回歸電視媒體本質,呼籲越來越多能夠影響社會的電視媒體報導產生。學者丹尼?埃利奧特說:「無論大眾媒介置身於怎樣的社會中,他們都對社會負有責任,而且每種媒介都要對依賴他們而獲知信息的公眾、團體負責任,不管是私有制媒介,還是政府所有制媒介,不管有無新聞控制存在,也不管這種控制是來自新聞機構本身,還是來自外部力量,責任都是存在的。」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這種一直存在的責任終會將校園暴力報導推向完善、進步的道路。

  

參考文獻:

[1] 袁博,石靜.淺析大眾傳播中的「媒介暴力」現象——以校園暴力事件為例[J].今傳媒,2016(9):32-33.

[2] 楊瑞麗,宋燕.關於「校園暴力事件」報導的框架分析——以《南方周末》為例[J].新聞世界,2011(4):136-138.

[3] 張蓉.媒介新聞報導的思路與社會責任的履行論析——以《人民日報》《華商報》《南方周末》對校園暴力事件的報導為例[J].東南傳播,2010(12):20-23.

[4] 陰衛芝.校園暴力案報導的倫理反思[J].新聞記者,2010(7): 15-19.

(責編:馬瀟(實習)、宋心蕊)

相關焦點

  • 淺析大眾傳播中的「媒介暴力」現象
    指在電視、廣播、電影、報刊等大眾媒介內容傳播過程中暗含暴力情節,並對受眾的現實交往產生影響的一種現象;另一方面,媒介暴力指媒介本身,這種暴力體現在大眾媒介利用其特有的話語權對涉及相關媒介事件的雙方當事人實施的一種「暴力」行為。
  • 媒介社會學視閾下中國新聞獎的框架分析
    潘霽提出「框架」概念有三個主要的抽象核心屬性,結合起來後將框架定義為「不可見的微觀結構,用於交流中組織生成意義,並常在文本中表現為可見符號的組合」。因此,對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的框架分析可以從某些程度上考察新聞作品背後的宏觀社會背景和微觀新聞生產過程。 (二)研究意義 本文援引媒介社會學理論,通過對28年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的量化分析和文本分析,探索中國新聞獎的框架特點。
  • [論文]網體對「躲貓貓」事件報導的框架分析和比較(組圖)
    摘 要:隨著國內媒體報導方式的不斷突破與發展,用框架理論分析報導的研究方式越來越受到關注與重視,這幾年的研究成果頗為豐碩。  本研究試圖運用框架理論,以新華網和新浪網為例,分析網絡媒體對「躲貓貓」事件前後的報導,探尋網絡對高關注度事件的報導框架。
  • 社會新聞中女性報導的框架分析
    本文選取了139篇《新京報》2016年整年涉女性的社會新聞為研究樣本,採用框架分析的研究方法發現:媒體在報導時傾向於選擇「女性受害者」、「女性施暴者」的新聞事實,重點突出和「暴力」相關的新聞議題,影響受眾認知;並且多選擇形容詞及描述性語句。綜合各種因素進行價值判斷及歸因評估。
  • 恐怖襲擊事件報導的框架建構——以人民網、澎湃新聞、英國衛報...
    關鍵詞:法國尼斯,恐怖襲擊,人民網,澎湃新聞,衛報,框架 近年來,全球安全形勢多有變化,暴力恐怖襲擊事件屢有發生,僅2016年初以來,就先後在利比亞、奈及利亞、土耳其、比利時、美國、孟加拉國、法國、德國等國家發生了自殺式爆炸、槍擊等恐怖襲擊事件,「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al Shams
  • 涉兒童暴力事件新聞報導倡議
    2018年5月27日,「女童保護」舉行「六一」兒童保護倡導活動暨「女童保護」五周年慶典,聯合多家媒體單位、公益組織、研究機構,共同發起《涉兒童暴力事件新聞報導倡議》。更多報導明天推出,敬請期待隨著社會各界對兒童保護的重視,一些隱藏在校園、家庭等場所中針對兒童的虐待、性侵、欺凌等暴力事件逐漸被媒體曝光。媒體介入兒童暴力事件的報導,有力地維護了兒童的權益,普及了一些涉及兒童保護的法律法規,並進一步促進社會的改變。
  • 理解媒介對兒童的影響:路徑與理論框架
    三、媒介影響兒童的八種理論框架 Kirsh在Media and youth: 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一書中總結了八種常見的理論框架來理解媒介對兒童的影響[19]。
  • 框架、媒介框架、新聞框架、受眾框架……一文打盡 | 經典導學
    關於框架理論的學術淵源, 有的學者(Pan and Kosicki, 1993)歸納出了兩個線索:其一是源於社會學理論。1974 年,戈夫曼(Goffman)出版了《框架分析》一書,首次將框架的概念應用於傳播情景中,自此,框架概念才受到傳播學一家的重視。戈夫曼在書中對框架理論下了個簡單的定義:「個人組織事件的心理原則與主觀過程。」
  • 中國財經媒體對「中美貿易戰」的新聞報導框架分析
    他認為「在媒介社會裡,人們對客觀媒介的認識在很大程度上是經過媒介提示的「象徵性現實」的中介。」[1]儘管李普曼沒有明確提出「框架」一詞,但之後的框架研究多多少少受到《公眾輿論》的影響。「框架」研究真正開始於心理學和社會學的研究。在心理學研究方面,「框架」理論的發展起源於雪瑞夫。1935年,雪瑞夫提出「參照框架理論」,即「一套控制感性認識、邏輯評價或社會行為的標準、信仰或假設。
  • 為何校園暴力事件人們知之甚少?
    近年來人們開始關注校園暴力事件,只是這些暴力事件並不在多數,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讓公眾知悉。那麼,是不是校園暴力事件很少了,或者本來很多由於很多的因素制約,讓人們知道的只是極少的一部分?龐大的校園和學生人數,再加上一定的管理模式,很容易出現校園暴力事件。只是,這些暴力事件大多被隱藏了,被摁下了,沒有擴而大之,更沒有讓媒體知道。因為在學校發生的暴力事件會讓校方背上責任,校方會千方百計從中調解,讓雙方家長見面,能私了就儘量私了,不能公之於眾,不然,校長和主任等校級官員就會動動位置,也會被處分的。從家長一方來說,只要無關大礙,賠償得當,也不會公之於眾,能好說好商量解決最好。
  • 「心靈雞湯」的媒介框架與受眾解讀
    「框架」的概念最早由貝特森(Bateson)提出,包含媒介框架和受眾框架兩種,「第一種是傳播框架或稱為媒介框架,它涉及到的是當有關議題或事件的信息傳遞給某聽眾時,講述者所使用的字詞、圖像、短語和講述風格;第二種是思維框架或者受眾框架,它涉及到的是某受眾對事件情況的認知性理解」⑥。本文以框架理論加以分析和深入觀察,以期有所發現。
  • 新型主流媒體中的少數民族形象報導框架
    「框架」概念源自貝特森[3],由戈夫曼將這一概念引入文化社會學,後再被引入到大眾傳播研究中。戈夫曼認為,框架是人們將社會現實轉化為主觀思想的重要憑據,也就是人們或組織對事件的主觀解釋與思考結構。框架理論被廣泛地用以分析媒體對新聞事件進行報導時的組織原則和探討傳媒對人們認知特定群體形象的影響因素,習慣稱為「新聞框架」。
  • [學子論文]「周一見」事件的媒介倫理分析【3】
    (二)、「周一見」事件自媒體倫理缺失的成因 當媒介倫理遇上新媒體,此時媒介傳統的倫理規範之於新媒體,猶如拳頭打在棉花上——有勁無處使,媒介倫理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機與挑戰。事實上,「周一見」事件並非特例,其背後暴露的信息源的不確定性、侵權等新媒介倫理失範現象頻頻發生,除了自媒體自身特徵的作用外,把關人缺失、自媒體法律的缺失也是導致失範現象發生的重要原因。 1.自媒體的隱匿性、開放性、去中心化等特徵造成倫理失範。
  • 北京校園欺凌事件 校園暴力對學生的危害
    如今同學毆打,校外圍堵等校園暴力事件頻發,那麼我們應該怎麼辦呢?校園是一個學習的天堂,而不是一個充滿暴力的存在。下面講講如何遠離校園暴力。  北京校園欺凌事件發酵  12月8日晚,一篇題為《每對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園霸凌說NO!》的文章,開始在微信朋友圈等平臺刷屏。
  • 為獲得高收視率 美國電視劇「直播」校園暴力
    美國的電視節目最近出現了一股新的潮流———將血淋淋的校園暴力事件製作成電視劇或紀錄片搬上螢屏。但是,這些節目在屢屢獲得高收視率的同時,也引起了媒體專家們的關注。  5月21日,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播出電視劇《第三隻眼》。該劇虛構了一場高中校園屠殺案,以及案發後警察全副武裝進駐校園平暴,醫護人員手忙腳亂地搶救傷員。
  • 未成年施暴,校園暴力事件源源不斷,是什麼在促使未成年施暴
    近些年來,校園安全及保護未成年一直是百姓們關注的焦點。未成年人施暴及校園暴力事件屢見報導,每當看到關於這類問題報導的時候,小編的心總是揪著的,這種悲劇什麼時候才能不再上演。未成年的安全是個永恆的話題。據報導,當時網傳視頻在發布之後,社會反響是非常大的。在視頻中顯示,一名女生被多名女生及男生毆打,甚至被男生拽下河,將其頭部按在水下,讓其嗆水。視頻在上傳網絡後,大部分網友直呼心聲:讓人氣憤,痛心,這分明是在故意殺人。獲悉,這些打人者均為某學校的學生。這種事情並不止這一例,在這裡小編不在一一舉例了。總之,未成年施暴及校園暴力事件愈演愈烈。
  • 向校園暴力說:NO
    澳洲政府十分重視青少年在校園當中的安全問題,對於嚴重危害學生安全的校園暴力事件,始終保持「零容忍」的態度。但是現實的情況卻不容樂觀,就在8月22號,墨爾本三所不同的學校,在一個小時內相繼發生暴亂事件,再次給人們敲響了關於校園安全的警鐘。
  • 《紐約時報》(中文網)在總統競選期間對報導弗洛伊德事件的議程設置
    篇報導進行分析。而人們則傾向於關注和思考那些大眾傳播媒介注意的問題,並按照大眾傳播媒介確定的各個問題重要性的次序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從而間接達到影響輿論、左右人們的思想和觀點的目的,信息控制決定著人們選擇議題和參與議程的可能性和正誤程度①。《紐約時報》(中文網)在關於該事件的報導中,除了設置主導議程以外,還進行設置了其他的一些「隱蔽性觸發議程」。
  • 框架理論及其新媒體背景下的嬗變
    這些原則來自新聞媒體的立場、編輯方針以及與新聞事件的利益關係,同時又受到新聞活動規律(如新聞價值規律)的制約;②在新聞文本中,新聞框架通過一定的符號體系(定性的關鍵詞或具有特定意義的圖像符號)表現出來,這些符號形成對新聞事件意義的建構;③在新聞報導中,框架的存在是一種必然。
  • 網絡時代的媒介素養教育
    多家香港媒體在報導中援引犯罪學專家的分析,認為是因為青少年沉迷於網絡,加之香港生活節奏快使得親子關係疏離,才導致了這樣的人倫慘劇。人們習慣於將暴力行為歸咎於媒體過度表現或虛構暴力內容,儘管許多研究顯示,社會環境和個人成長過程中的方方面面與暴力行為有更穩定的相關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