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兒童暴力事件新聞報導倡議

2020-12-15 少年法學苑

2018年5月27日,「女童保護」舉行「六一」兒童保護倡導活動暨「女童保護」五周年慶典,聯合多家媒體單位、公益組織、研究機構,共同發起《涉兒童暴力事件新聞報導倡議》。更多報導明天推出,敬請期待

隨著社會各界對兒童保護的重視,一些隱藏在校園、家庭等場所中針對兒童的虐待、性侵、欺凌等暴力事件逐漸被媒體曝光。媒體介入兒童暴力事件的報導,有力地維護了兒童的權益,普及了一些涉及兒童保護的法律法規,並進一步促進社會的改變。

隨著媒介越來越發達,傳播途徑越來越多元化,我們也發現部分報導中存在著一定隱患,例如缺少兒童權利、社會性別的視角,存在「侵犯隱私」「責備受害者」等造成二次傷害的問題。

因此,我們呼籲媒體更加遵循兒童利益最大化原則,更多關注兒童暴力事件的成因、預防和幹預措施,並對相關的政策、法規、議題進行深入探討,共同為構建一套完善的預防兒童暴力機制和兒童受害者社會支持體系而努力。

在2018年「六一」國際兒童節到來之際,我們匯集研究已有的兒童議題報導指南,結合我國記者的報導實踐和經驗,向媒體發出關於兒童暴力事件新聞採訪報導的10條倡議,希望引起媒體和公眾討論,並不斷共同完善。

1

遵循兒童利益最大化原則,平等對待任何背景的兒童,尊重每一個被採訪兒童的權利和人格尊嚴,注重保護和宣傳兒童的權利,提升公眾的兒童權利意識。

2

對於兒童傷害事件,儘量不直接採訪兒童及其家人。可多採訪接觸受害兒童的人,如醫生、護士、老師、警察、兒童保護社工等,以避免對受害兒童造成「二次傷害」。

3

確有必要採訪受害兒童的,採訪前必須告知兒童及其監護人採訪目的、採訪方式及新聞發出後可能出現的影響,徵得受害兒童及其監護人的同意,並告知有拒絕接受採訪的權利。

4

採訪受害兒童前,建議先聽取專業社工或相關領域司法人員意見,找到合適的採訪方式、方法及場所;採訪時,確保有兒童監護人和心理諮詢師或社工等為兒童提供心理支持的人士在場陪同,採訪全程尊重上述人員的意見和建議。

5

避免對受害兒童多重採訪,不讓兒童重複講述痛苦經歷;建議媒體在此類採訪中積極共享採訪內容,減少集中大量的拍攝、問詢等,以減少對受害兒童的刺激和傷害;不用誘導和誘騙的方式來獲得信息。

6

不將兒童置於危險之中,不暴露令兒童感到羞辱的事件,不用兒童的痛苦經歷或創傷事件再次刺激兒童;當無法確認被採訪的兒童是否正在處於危險之中,建議考慮放棄採訪。

7

尊重兒童隱私權,不使用受害兒童的真實姓名,對受害兒童的聲音和圖像做適當處理,不使用能推斷出受害兒童身份的資料,如具體住址、學校、社區等文字信息以及圖片。

8

尊重兒童的形象,慎重使用兒童處於被貶抑狀態下的正面照片、或衣不蔽體或裸體的照片;不採用調侃、戲謔和嘲弄的漫畫或插圖。建議不過分關注受害兒童受害前的生活細節,避免將受害兒童類型化、罪錯化。

9

建議公眾媒體與兒童媒體在報導上有不同的重點,兒童媒體可經常向兒童報導防暴知識和相關信息以及受害後的求助方法,公眾媒體可注重報導兒童暴力的預防和幹預的信息。

10

精心選擇報導素材,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避免使用誇張性語言、渲染侵害兒童權利的細節,不使用帶有暗示性的語言;不重複性別刻板印象,從性別平等角度報導女童議題;從兒童權利的視角報導有關兒童的議題,避免「標題黨」。

聯合發起單位(排名不分先後)

新華公益 鳳凰網 新浪微公益 中國少年兒童文化藝術基金會 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 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 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 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 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 南都公益基金會 北京眾一公益基金會 女童保護基金 愛小丫基金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社會工作學院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所媒介傳播與青少年發展研究中心 中國關工委兒童發展研究中心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

相關焦點

  • 電視媒介校園暴力事件報導的框架分析
    摘 要:隨著自媒體的不斷發展,用手機視頻曝光新聞的方式越來越多,其即時性和真實性使得許多新聞報導都會使用這些原始視頻。在2016年多起校園欺凌事件的傳播中,大多以「網曝」為開頭,這說明自媒體時代對新聞報導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網傳視頻成為新聞報導可以利用的重要信息來源。
  • 社會新聞中女性報導的框架分析
    摘 要:本文以《新京報》2016年整年涉女性的社會新聞報導為例,嘗試回答以下問題:媒體在社會新聞中涉女性報導為何多呈現出暴力實施者和暴力受害者形象?媒體採用怎樣的報導策略以勾連起女性與「暴力」因素的聯繫?
  • 美國芝加哥發生大規模暴力搶劫事件
    新華社 發新華社芝加哥8月10日電 美國第三大城市芝加哥市中心10日清晨發生大規模暴力搶劫事件,導致15人受傷,其中兩人遭槍擊傷勢嚴重,100多人被警方逮捕。芝加哥警察局局長大衛·布朗在當天上午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傷者中13人為警察;兩名重傷人員為一名保安和一名平民,已被送往醫院救治。警方在事發現場找到5支槍。
  • 痛心疾首:關注留守兒童教育,減少青少年的暴力事件!
    青少年的暴力事件層出不窮,我們經常會被一些數據震撼,被某些事件的血腥而震撼。但我們必須意識到,這種暴力事件的出現與我們之間並非是沒有關係的。我們在講這些事情之前,必須要說一下,這些暴力事件的群體中存有不少部分的孩子屬於留守兒童,不得不說重視留守兒童教育變得非常重要,也是非常迫切了!留守兒童似乎一直是一個問題,國家也在一直提出解決這種問題。由於整個社會處於不斷的發展當中,為了生存,孩子不得不被迫成為留守兒童。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家長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 「史上最毒後媽」事件:是人性暴力還是網絡暴力
    中新網7月22日電 題:「史上最毒後媽」事件:是人性暴力還是網絡暴力?  記者 吳慶才  一個口吐鮮血命懸一線的江西六歲女童最近令全國數以萬計民眾揪心。她身上累累傷痕究竟是被「史上最毒後媽」狠打所致,還是另有其因?一場關乎人性暴力和網絡暴力的雙重爭論在坊間展開。
  • 恐怖襲擊事件報導的框架建構——以人民網、澎湃新聞、英國衛報...
    關鍵詞:法國尼斯,恐怖襲擊,人民網,澎湃新聞,衛報,框架 近年來,全球安全形勢多有變化,暴力恐怖襲擊事件屢有發生,僅2016年初以來,就先後在利比亞、奈及利亞、土耳其、比利時、美國、孟加拉國、法國、德國等國家發生了自殺式爆炸、槍擊等恐怖襲擊事件,「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al Shams
  • 香港某中學校園暴力視頻曝光,校方:不涉欺凌,只是過火嬉戲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環球網綜合報導】近日,香港馬鞍山一間中學爆出校園暴力事件。據報導,涉事學校為位於香港沙田馬鞍山的政府津貼全日制中學「仁濟醫院董之英紀念中學」,屬該區內第三組別(Band 3)中學。香港「仁濟醫院董之英紀念中學」(圖片來源:香港「橙新聞」)針對視頻中涉及的暴力事件,「董之英紀念中學」24日發出新聞稿稱,校方已啟動危機處理機制,與社工、教育心理學家、教育局人員及警方合作,向相關學生及家長跟進事件。
  • 北京清理涉青少年色情低俗、暴力恐怖等有害信息1105萬條
    中新社北京9月22日電 (記者 應妮)兒童邪典、「自殺」遊戲、兒童色情……種種令人瞠目發指的畫面和視頻出現時,會場發出一陣陣驚呼聲。「護苗2020」專項行動推進會活動22日在北京舉行。一堂30分鐘的「護苗」公開課讓人印象深刻,也讓更多人了解到網際網路暗潮湧動的另一面。
  • 魯茨坦:新聞報導中應注重對兒童權益保護
    魯茨坦:新聞報導中應注重對兒童權益保護 魯茨坦說,在傳媒倡導關注兒童問題及保護兒童權利的過程中,兒童的最大利益應始終被放在首要位置。  11月20日是「國際兒童日」,今年是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頒布20周年。為慶祝這一事件,由新華社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共同發起的「國際兒童日」大型公益活動和24小時環球直播報導於5日正式啟動。
  • 請不要對兒童使用語言暴力
    「語言暴力,就是使用謾罵、詆毀、蔑視、嘲諷或威脅等侮辱歧視或侵犯性的語言,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遭到侵犯和損害,屬精神傷害的範疇。」中國社會福利與養老服務協會兒童福利與保護服務分會會長尚曉援表示,在很多情況下,語言暴力源自不平等的相互關係,兒童在面對成年人時,處於弱勢地位,通常缺乏自衛的力量,易受到語言暴力的傷害。
  • 新聞報導中的刻板印象研究
    例如,筆者就以百度搜索「城管」一詞為例,網絡推薦的「城管打人」「城管暴力執法」相關新聞上千多條。久而久之形成傳播符號,當大眾接觸到「城管」一詞,則會獨立解碼,將其與「暴力」「打人」聯繫到一起,從而形成對「城管」的刻板印象。 本文以2015年5月3日,成都女司機被打事件為例,從新聞報導中的刻板印象的作用機制、強化機制以及如何消除新聞報導中的刻板印象三個方面分析新聞報導中的刻板印象問題。
  • 梳理45起性侵事件報導,讓我們聊聊真相與邊界丨特別策劃
    ……RUC新聞坊梳理了關於性侵報導規範的國內外研究文獻,分析了2012年以來的45起在社會上引起廣泛關注的性侵事件及其相關報導案例(詳見文末時間線圖),並分別採訪了三位研究新聞理論、新聞倫理與法規、新聞實務的學者(閱讀本公號今日發布的另一篇文章《「認識真相是一個漫長而崎嶇的過程」丨訪談》可查看採訪原文)。
  • 為何校園暴力事件人們知之甚少?
    近年來人們開始關注校園暴力事件,只是這些暴力事件並不在多數,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讓公眾知悉。那麼,是不是校園暴力事件很少了,或者本來很多由於很多的因素制約,讓人們知道的只是極少的一部分?龐大的校園和學生人數,再加上一定的管理模式,很容易出現校園暴力事件。只是,這些暴力事件大多被隱藏了,被摁下了,沒有擴而大之,更沒有讓媒體知道。因為在學校發生的暴力事件會讓校方背上責任,校方會千方百計從中調解,讓雙方家長見面,能私了就儘量私了,不能公之於眾,不然,校長和主任等校級官員就會動動位置,也會被處分的。從家長一方來說,只要無關大礙,賠償得當,也不會公之於眾,能好說好商量解決最好。
  • 2018年十大兒童權利事件正式發布!
    兒童遭受信息傷害的事例仍多發,虛擬空間中兒童的保護亟待做實以下為十大事件具體陳述及點評:01、首本兒童藍皮書《中國兒童參與狀況報告(2017)》助力兒童參與由中國兒童中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主辦的國內首本兒童藍皮書《中國兒童參與狀況報告(2017)》新聞發布會於1月18日在京舉行。
  • 策略性敘事中的國際新聞馴化:印度主流媒體「一帶一路」報導分析
    印度主流英文報刊對國際新聞的報導傾向很大程度上能夠左右印度民眾評價同一事件的輿論走向,涉及到關於「一帶一路」倡議的報導亦是如此。 在處理作為國際新聞的「一帶一路」相關素材時,印度媒體會進行策略性敘事,以特定形態呈現報導,從而控制受眾按照媒體本身的意圖理解議題。
  • 繼涉黃之後「比心陪練」App內容涉宣揚暴力再次被處罰
    現在「比心陪練」App又被曝出,繼涉黃被約談後,因內容涉宣揚暴力再次被行政處罰,並停業整頓。近日,上海市文旅局執法總隊對「比心陪練」App提供載有宣揚暴力內容的網際網路文化產品的違法行為,依法對其運營企業做出沒收違法所得,並停業整頓10天的行政處罰。而今年八月份「比心陪練」App就因平臺涉黃問題被約談,責令整改,曾暫停更新App「陪玩日常」頻道七天。
  • 河南公布涉未成年人典型案例,「江湖習氣」易引發校園暴力
    刑事案、民事侵權案、行政訴訟案……今天,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發布的一批涉未成年人的典型案例中,涵蓋了所有的案件類型。《法制日報》記者注意到,在校園暴力案件中,幾乎均與所謂的江湖習氣有關。「校園本應是充滿陽光、充滿快樂的地方,然而,一些青少年受社會不良風氣影響,將所謂的江湖習氣帶入校園,導致校園暴力事件頻發,嚴重影響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其危害性不容小覷。」河南省高院認為,這一方面與青少年心智不夠成熟、容易衝動、預估不到行為的嚴重性有關;另一方面,與法律教育缺失、法律觀念淡薄有極大關係。
  • 日本大阪小學生暴力事件多發 專家:多因為使用網絡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日本Livedoor新聞網2月2日報導,因大阪發生的兒童暴力事件數量居日本首位,大阪教育委員會在兒童暴力行為多發的公立小學成立了專家援助組,配合各個家庭改善這一嚴峻情況。  為什麼近年來兒童暴力行為猛增呢?專家認為主要原因是家庭環境惡化例如貧困狀況的發生,以及網際網路的普及。
  • 雪莉事件:網絡暴力之殤
    英語學院大四學生盧海霞向《每日川外》記者表達了對此事件的看法。她說,雪莉事件發生以後,部分網友表現大概就是「表演」吧,大家想參與到這個事件當中,表現自我的理性和人性,這是人的社會性所驅使。    新聞傳播學院大一學生張新千認為,「雪莉本人我並不是很了解。現在網絡上很多人發言悼念她,但這些發文告慰她的人,也許恰恰就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 《謊言與真相》講述拉薩暴力事件真相
    西方一些媒體散布謊言誤導輿論 《謊言與真相》講述拉薩暴力事件真相 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2008-04-05    [列印] [關閉]         本報訊(記者桂傑)講述拉薩暴力事件真相的《謊言與真相》一書日前由三聯書店編輯出版,該書用大量有說服力的資料和圖片,記錄了這一事件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