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網體對「躲貓貓」事件報導的框架分析和比較(組圖)

2020-12-11 搜狐網

  摘 要:隨著國內媒體報導方式的不斷突破與發展,用框架理論分析報導的研究方式越來越受到關注與重視,這幾年的研究成果頗為豐碩。

  本研究試圖運用框架理論,以新華網和新浪網為例,分析網絡媒體對「躲貓貓」事件前後的報導,探尋網絡對高關注度事件的報導框架。「躲貓貓」事件中,網絡媒體因為傳播迅速及時、相對完備、無疆界的特點,可以對事件做較長跨度的專題報導,匯集各方資料,基本框限了受眾對此事件的認知,起到傳統媒體無法替代的作用。本文採用內容分析的方法,對新華網和新浪網在特定時間段內關於「雲南躲貓貓事件」的報導文本進行框架分析。

  關鍵詞:框架理論;「躲貓貓」事件;新浪網;新華網  

引 言

  近幾年來,國內運用框架理論分析報導的研究漸成氣候,主要探索對新聞事件進行報導時的組織原則和探討傳媒對人們認知特定群體的形象的影響因素等。從現階段所能收集到的研究成果來看,框架分析主要針對紙質媒體的報導展開,對電視、網絡以及其他新媒體的報導分析較少。本文將選擇網絡的新聞報導為研究樣本,對「躲貓貓」事件進行框架分析。

  「躲貓貓」這一事件引發了大量的國內國外媒體的關注,國內媒體紛紛開設新聞專題對「躲貓貓」事件調查進行跟蹤與報導,而網絡媒體因為傳播迅速及時、相對完備、無疆界的特點,可以對事件做較長跨度的專題報導,匯集各方資料,基本框限了受眾對此事件的認知,起到傳統媒體無法替代的作用。

  作為新媒體的網絡,其新聞報導的特點正日益受到新聞傳播研究者的重視。本研究試圖運用框架理論,以新華網和新浪網為例,分析網絡媒體對「躲貓貓」事件前後的報導,探尋網絡對高關注度事件的報導框架。

  一、框架理論概述

  (一)框架理論的背景及定義

  加拿大學者高夫曼(Goffman)認為:框架是人們用以解釋外在真實世界的心理基模,是人們指認、了解以及界定行事經驗的基礎。在《框架分析》一書中,高夫曼進一步認為,社會事件是散布各地的,彼此無所歸屬,須透過符號轉換才能成為與個人有所關聯意義的主觀認知。

  後來其他學者將這一概念引入了新聞學,指出新聞媒介傾向於以各種不同的方法構造議題。所謂傳媒的「框架建構」(framing),指的是通過對有關某一事件、問題、現象的事實、細節、特點等的選擇、強調和排除、形成傳媒對事件、問題、現象的解釋與思考結構,亦即框架,這種框架在凸現某些事實、細節、特點等的同時將被傳媒視為無關緊要的東西排斥在外。對受眾來說,新聞報導的構造可能比新聞報導的偏見更具有力的影響。戈萊姆(Ghanem)則認為,新聞是以故事的形式出現,對故事怎麼報導,這就涉及到框架,框架的功能就在於為受眾提供思考這些新聞故事的特殊角度。

  劉建明在《新聞學概論》一書中提出,框架是按照媒體對事實的理解或報導意圖選擇事實、建構新聞,表現為新聞涵化的一種手段。新聞框架有兩種含義,第一種含義是,記者用一定的框子對事實進行取捨,確定取材的範圍和要選擇的事實。由於記者的框架不同,新聞的內容與主題也就顯露出差別。新聞框架的第二個含義是,記者對外部世界的解釋方式。記者對選擇的材料凸現哪一部分、弱化哪一部分來表現自己的詮釋、認為世界就是這樣的。不同記者對同一個事件的真實片段有不同的排列組合,顯露出新聞文本的框架差別,表現出對事實的不同認識。  

(二)框架的機制

  無論媒介報導社會事件還是受眾解讀新聞報導,都受到框架的限制。臺灣學者臧國仁將框架分為高層次結構、中層次結構和低層次結構。框架的高層次結構,是指對某一事件主題的定性(這是什麼樣的事?);高層次的意義經常以一些特定的形式出現,如標題,直接引語;中層結構包括主要事件(報導的核心情節)、歸因、歷史、影響、評估以及描述、觀點等;框架的低層次結構,是指框架通過語言或符號所呈現的具體表現。持有不同立場的媒體在描述事件和表現人物形象時,常會使用某些具有感情色彩和社會心理內涵的詞彙。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

  本文採用內容分析的方法,對所選媒體在特定時間段內關於「雲南躲貓貓事件」的報導文本進行框架分析。

  內容分析法有客觀、系統、量化的特點,能夠用來分析傳播的訊息與過程。本文旨在研究報導框架,通過內容分析,能夠較為客觀、系統地考察所選媒體的報導文本,從而進一步得出其報導框架。  

(二)樣本選擇

  本研究從兩大網絡新聞團隊中分別選擇了新華網和新浪網,選擇的依據主要基於以下考慮:新華社是國家通訊社,屬於傳統媒體興辦的綜合性新聞網站,它的報導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政府、官方的話語框架;新浪網沒有傳統媒體的背景,而是具有技術背景的公司,屬於具有新聞登載資格的綜合性商業網站,其新聞報導在公眾中有較強的影響力,是網絡媒體的代表。

  本文從兩大網站中收集了從2009年2月12日「躲貓貓」事件發生到2009年3月14日一個月期間的報導作為研究對象。其中,新浪網以「雲南官方邀網友調查躲貓貓事件」報導專題為樣本;新華網則以「躲貓貓」為關鍵詞,在新華網站內的「新搜一下」進行搜索,然後將與「雲南躲貓貓事件」無關和重複的報導刪除,最後得到的報導做為樣本。最後共收集到符合條件的報導(包括視頻)共372篇,其中新浪網220篇,新華網152篇。

三、研究內容及研究結果

  

  本研究依據框架的三層結構,分別在高層、中層、低層三個層次上對所選報導進行分析。  

(一)高層次結構框架分析:媒體對事件的定性

  高層次結構上的意義往往是對事件主題的界定,即這是什麼樣的事。對於重大的議題,新聞媒體會選擇若干相關主題,以組成連續報導。通過對媒體報導主題的分布情況進行統計,可以明確看到媒體報導的側重點,了解媒體對事件的根本看法。對網絡新聞來說,主題主要反映於標題。

  本研究設置了5個主題項:對網友參與調查的評價,「躲貓貓」事件的啟示、教訓及思考,「躲貓貓」事件調查過程(含事發、結果)及相關處理,「躲貓貓」事件引發的反應(包括「躲貓貓」成網絡流行語、政府網站被黑等)。各主題項的分布如下:(見表1)

  表1 新華網和新浪網報導的主題項分布

  首先,從報導總量上看,新浪網和新華網都遠遠超過了150篇,這首先與網絡媒體幾乎無限大的信息容量相關。另外,「躲貓貓」事件本身具有的爭議性和高關注性,也要求媒體(特別是網絡)儘可能多、儘可能詳細地報導這一事件。

  新浪網的報導數量比新華網多出了近70篇,這大概是因為越有權威性的網站越是謹慎嚴肅,而無太多新聞顧慮的專業性網站的報導空間較為寬鬆。此外,新浪的市場化動作程度較高,為了在「第一時間」發布獨家新聞,報導呈現出小型化、時段化和連續化的特點。

  其次,再來看各主題項的分布情況。「對網友參與調查的評價」一項中,新浪網的報導比例大於新華網;「"躲貓貓"事件的啟示、教訓及思考」一項中,新華網的報導比例(37.50%)比新浪網(27.73%)高出了十多個百分點;在對「"躲貓貓"事件調查過程(含結果)及相關處理」的報導上,新浪網的報導量有100篇,佔了總報導量的近一半(45.91%);「躲貓貓」事件引發的反應上,兩者相差不大。

  從兩家媒體對以上幾個主題的報導情況分析可見,新浪網把報導的重點集中於「躲貓貓」事件的調查和處理上,其次是對「躲貓貓」事件意義的追問;而新華網的報導則意義與調查並重,兩者比例相當。由此可見,在框架的高層次結構上,新浪網對這一事件的定性傾向於「一場對監獄非正常死亡事件的調查」,是一種娛樂傾向的平民化取向,而新華網同時兼顧了「躲貓貓」事件的意義,傾向於宏大敘事,致力於建構事件蘊含的宏大社會意義。  

(二)中層結構框架分析:新聞文本的話語結構

  在中層框架上的分析又叫新聞文本的分析,根據AllanBell構擬的新聞文本的話語結構,本文把新聞的中層結構分成主要事件、時間、地點、消息來源、結果、景況、先前事件、歷史、口語反應、預測和評估10項形式結構,然後以這10項為分析點進行研究:

  (1)主要事件:由角色和行動組成,這是新聞事件的主要內容。本研究中報導的主題是「雲南官方邀網友調查躲貓貓事件」,任何新聞報導這一過程,即可歸類為主要事件。

  (2)時間:主要事件發生的時間。

  (3)地點:主要事件發生的地點。

  (4)消息來源:在任何新聞中,消息來源是塑造框架的重要變量,不同的記者往往會為了支撐自己的說法而尋找不同的消息來源。這裡的消息來源指新聞中所引述的機構或人物。

  (5)結果:由主要事件引起的非言語後果,包括主要事件的結果或當事人對主要事件採取的行動。

  (6)景況:對新聞事件情節狀況的描述。

  (7)口語反應:事件當事人或客觀第三者對該事件的評論、預測和反應。

  (8)預測:記者本人或媒體組織對主要事件的未來發展所作的判斷。

  (9)評估:新聞媒介對主要事件提出的評價。

  (10)歷史:距離主要事件較遠而與主要事件有間接關係的背景。

  本研究將對時間、消息來源和報導角度(景況、口語反應、預測、評估、結果和歷史)三方面進行分析。

  1.時間分布

  新華網和新浪網就「網友參與調查"躲貓貓"事件」的報導在時間上的分布如下:(見圖1)

  圖1 新華網和新浪網報導量的時間分布圖

  從時間分布上看,兩網站的時間分布基本上形成以2月20日為最高點的起伏折線。其中,2月23日、2月25日和2月28日為另外三個報導量的波峰點。2月13日到2月19日起始的近一周內,報導數量很少;2月20日兩報的報導總量突然猛增至89篇,雖然之後有所降溫,但這種高報導量的狀態一直延續到2月28日;3月以後報導漸冷,所見報導越來越少。

  一般來說,新聞事件發生與新聞報導的時間差越小,新聞的時效性越強。網絡新聞發布的即時性和便捷性,使得這個時間差很小。本研究可以這樣認為:網絡新聞報導與新聞事件是同步的。基於這一點,圖1中報導量的時間分布可以認為是「躲貓貓」事件的進展圖。幾個報導量的峰點也是事件進展的關鍵點:

  2月20日:網友進入看守所,開始調查「躲貓貓」事件;

  2月23日:「躲貓貓」事件調查委員會出具調查報告;

  2月27日、28日:雲南檢方公布「躲貓貓」案結論:「牢頭獄霸」毆打致死;相關負責人被免職;

  媒體報導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受眾對事件重要性的認識和關注度。「躲貓貓」案件進展的近一個月的時間裡,報導的高峰期也是輿論的激烈期。報導量的時間分布形成報導時間框架,引導受眾形成對事件進展的大體輪廓。

  從首篇報導的時間來看,新華網出現第一篇報導《網絡代有新詞出:「今天,你"躲貓貓"了嗎」》是在2月16日,報導內容與事件核心並無利害關係;而新浪網在「躲貓貓」事發的第二天,也就是2月13日,就及時做了報導《在押男子看守所受重傷死亡民警稱其玩遊戲撞牆》。這大概是因為新華網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官方意見,因此對此報導持觀望態度,而新浪的市場化動作程度較高,沒有太多顧慮,反而在報導上輕裝上陣。

  2.消息(新聞)來源

  消息來源被視為新聞框架的重要變量。然而網絡新聞有它的特殊性,其新聞只有少數是專職的網絡記者專門採制的,大多數新聞是對其他媒體新聞的改寫和轉載。但同樣,網絡新聞對新聞的篩選與轉載上也體現了對消息源的重視與傾向。因此在這裡,本文著重研究報導樣本的新聞來源,即網站所登載新聞的來源。

  本文將新聞來源分為新聞網站(包括中央級新聞網站和地方新聞網站)、商業網站、黨報、都市報、電視臺和自行採寫幾項進行分析:結果見表2

  表2 新華網和新浪網報導消息(新聞)來源分布

  由表2可見,新華網和新浪網在新聞來源上最大的不同在於「自行採寫」一項的比例上。新華網自行採寫報導的比例達到了58.55%,而新浪網為0篇。這是因為,根據《網際網路站從事登載新聞業務管理暫行規定》,「中央新聞單位、中央國家機關各部門新聞單位以及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直屬新聞單位依法建立的網際網路站,經批准可以從事登載新聞業務」,「非新聞單位依法建立的綜合性網際網路站,具備規定條件的,經批准可以從事登載中央新聞單位、中央國家機關各部門新聞單位以及省、自治區、直轄市直屬新聞單位發布的新聞的業務,但不得登載自行採寫的新聞和其他來源的新聞」。因此,在消息(新聞)來源一項上,新華網既可以通過自己記者的採寫來構建報導框架,又可以通過轉載其他新聞體現自己的選擇和傾向。而新浪網只能通過轉載和選擇報導來構建自己的框架。而由於商業網站不具備登載自行採寫的新聞的權力,因此新聞來源中的「商業網站」一項兩者均為零。

  在「地方新聞網站」和「都市報」兩項中,新浪網的比例均高於新華網,一方面是由於新浪網是「面向廣泛受眾的網際網路門戶網站,是一種信息整合平臺」,它的新聞來源相對要廣泛,更傾向於選擇接近性強(地方新聞網站)和平民化(都市報)的新聞來源;另一方面由於新華網的自行採寫佔了很大一部分比例,其他新聞來源的比例相對就小一些。

  3. 報導角度

  圍繞同一主題事件,媒體可以有不同的報導角度,或是對事件過程進行詳細陳述,或是告知事件的結果,也可以對事件做出評價等等。本研究從事件的景況、口語反應、預測、評估、結果和歷史幾方面進行了分析。

  表4 新華網和新浪網的報導角度

  從表4可以看出,新華網和新浪網均以事件的景況和口語反應為主,這兩方面的內容佔了絕大部分。而預測、評估、結果和歷史方面的報導所佔比例很少。

  其中,景況以消息為主,集中體現為對「躲貓貓」事件情節、進展狀況的描述;口語反應以評論為主,一般為事件當事人或外界(評論作者)對「躲貓貓」事件的評論、預測和反應。景況和口語反應的比重較大的原因大概是:「躲貓貓」事件從李蕎明在看守所非正常死亡到警方公布是遊戲致死,再到網友成立調查團參與調查,直至最高檢察院公布司法調查結果,其間事情的進展一環扣一環,媒體客觀記述事件進展的各種細節,受眾了解新聞事實後形成各種言論,從而進一步推動事件的進展。在這個過程中,受眾的質疑和言論力量十分強大、知曉新聞事實的欲望也十分強烈,媒體只有儘可能多、儘可能詳細地提供新聞情節,才能滿足受眾的需要。

  新華網報導的「口語反應」一項比例最大,而新浪網報導的「景況」所佔比例最大,達到56.36%。這體現了新華網更注重對事件意義的追問與評價,顯示出主流媒體的嚴肅性和權威性。而新浪網則集中在報導事件進展的細節上,以吸引更多的觀眾、提高點擊率為目標。

  再來看「評估」一項,指新聞媒介對事件提出的評價。本研究把各媒體的社論歸入這一項中。社論代表了媒體的意見和言論,但在「躲貓貓」事件中,言論的主體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既有專業的評論員,又有來自民間的各界人士,還有來自網絡論壇的評論帖。因此,社論在整個事件中,反而淹沒在了各種各樣的言論中,兩家媒體所載報導的比例都很小。

  (三)低層結構:網友調查團的形象分析

  Entam.R.M說:「新聞文體的框架是通過使用或拒絕使用某些關鍵詞、常用語、僵化的形象、信息源和句子,通過某些事實的判斷的聚合來強化主題。」因此,具有某種意識形態、持有某一立場的新聞媒體在描述事件和表現人物形象時,常常會使用某些具有一定感情色彩和社會心理內涵的關鍵詞語。

  「躲貓貓」事件中,網友調查團是由官方牽頭組成,調查過程中要求調取監控錄像等要求屢遭警方拒絕,以致無法介入事件的關鍵之處。而調查成員的身份也備受爭議,甚至被網友人肉搜索後曝光。媒體和公眾對調查團的態度也是褒貶不一、爭議頗大。因此在低層結構上,本文著重研究媒體報導中對網友調查團的褒貶態度和關鍵詞的使用情況,探討媒體對網友調查團的形象構建。

  本研究對涉及網友調查團態度的60篇報導進行了分析。

  1.褒貶態度

  因為「網友參與調查"躲貓貓"事件」本身存在爭議,必然存在態度不一致的多種聲音,客觀、全面地呈現這些不同的聲音是對媒體基本的職業要求,也是新聞報導公正性的體現。在這一事件中,媒體所載報導的態度如下:(見表5)

  表5 報導對網友調查團的褒貶態度

  從表5可以得出,新華網對網友調查團的態度是「批評或質疑」遠遠壓過了「褒獎或支持」,而新浪網的態度則傾向於「褒獎或支持」,但與「批評或質疑」的比例相差不大。而且中立態度的報導比例新浪網也大於新華網。也就是說,新華網對網友調查團的評價並不高,而新浪網的平民化傾向使得它更支持「網友參與調查」這種行為。

  2.關鍵詞

  本研究中將從名詞、動詞、形容詞和副詞等常用詞類來分析媒體是如何使用特定詞語來體現特定感情色彩的。

  表6 新華網和新浪網報導的關鍵詞使用

  對於「躲貓貓」事件的定義,褒獎方面媒體使用了政府與民意的「良性互動」一詞,以體現對網友調查團的讚賞。而批評方面則用了「鬧劇」、「困境」、「輿論公關」等詞,對網友調查這一行為表示質疑和不滿。

  動詞上記者用了「讚賞」、「符合法律精神」等詞表示對調查團的支持,以「以權代法」、「忽悠」、「越俎代庖」、「越位」、「作秀」等來描述輿論對調查團的批評。

  形容詞和副詞方面,支持者認為網友調查是「進步」的、「陽光」的。而質疑者則認為調查是「吃力不討好」的、「無奈」的、「尷尬」的,以示反對。  

結論

  本研究通過上述的統計和分析,可以得出這樣的 結論與啟示:

  (一)網絡新聞雖然「互相粘貼」,但網絡粘貼實際上包含了主觀的對新聞價值的評判過程。網絡新聞的選擇標準,基本上沿襲了傳統的新聞判斷和選擇標準。而「新聞價值判斷的過程,與媒體的定位以及所追求的新聞理念相關」,這些「可以通過新聞稿件的選擇」來體現。因此媒體屬性是影響媒體對「躲貓貓」這類爭議性事件的報導框架設置的最關鍵因素之一。媒體屬性不同,對事件的報導框架也存在差異。在「躲貓貓」事件中,新華網和新浪網的報導框架設置存在以下幾點不同:

  首先,在框架的高層次結構上,對事件的定性不同。新浪網對這一事件的定性傾向於「一場對監獄非正常死亡事件的調查」,而新華網同時兼顧了「躲貓貓」事件的調查過程和意義。

  其次,在框架的中層結構上:在報導時間上,新浪網在「躲貓貓」事件事發的第二天就發了首篇報導,遠遠早於新華網的首篇報導;在新聞來源上,新華網有58.55%比例的自行採寫的報導,而新浪網為零。地方新聞網站和都市報的新聞來源上,新浪網明顯高於新華網;在報導角度上,新華網集中於「口語反應」的報導上,體現出更注重對事件意義的追問與評價。而新浪網則集中在報導「景況」上,注重事件進展的細節。

  再次,在框架的低層結構上,也就是對網友調查團的形象塑造上,新華網傾向對其持質疑反對的態度,新浪網則體現出支持和讚賞的傾向。

  新華社是國家通訊社,對事件的報導來說更著眼大局,注重對公眾的引導。新浪網的市場化程度相對高一些,報導更靈活、自由和開放。

  (二)從所收集的報導來看,新華網和新浪網的報導重合度比較高(所謂「網絡新聞一大抄」)。「躲貓貓」事件是一條價值相對較大的新聞,當它被某個媒體報導後,可能有幾種其他媒介轉載,繼續轉播這條新聞。「轉載是一種大空間延伸,轉載的新聞媒介稱為後續媒介,它們報導的新聞是從第一媒介——首先報導新聞的那個媒介來的,不是自身發現、採寫的新聞」。新華網和新浪網做為網絡媒體,新聞也是以轉載為主,而且又儘量擴大自己的新聞來源,因此報導在一定程度上同質性較大。這一點在以上的統計和分析中已顯示出來:

  首先,從報導量的時間分布上,兩網站的時間分布的起伏折線十分相似,幾個報導的峰點也相吻合。

  其次,在低層結構對網友調查團的形象塑造上,兩家媒體使用的關鍵詞也有很大的趨同性。

  以上兩點恰到好處地說明了網絡媒體在構建新聞時,更容易受其他媒介的議程設置影響。

  (三)網絡媒體在爭議的呈現中如何實現和堅守新聞的客觀性原則。在一定程度上,由於爭議的存在,對爭議性新聞事件的報導是體現媒體客觀性和公信力的最佳場域。新聞媒體在對爭議性事件的報導中,堅守新聞的客觀性原則,是新聞專業主義的內在要求和必然規定。「客觀性不僅僅在於獲得事實, 而在於通過事實的描述達到"去蔽",從而使人超越對事物的膚淺認識。」例如在對網友調查團的態度呈現上,兩家網媒都體現了各自的態度,但新華網在褒、貶、中立三方面的報導分布上遠不如新浪網均衡。

  注釋:  

主要參考文獻

  (作者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新聞與文化傳播學院)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

相關焦點

  • 電視媒介校園暴力事件報導的框架分析
    本文通過對2016年電視媒介報導校園暴力的節目進行分析,旨在尋找報導規律,發現報導的優點和不足,進而探討電視媒介在報導校園暴力事件時處理專業主義與社會責任關係應堅持的原則,對媒體報導未成年人校園暴力提供借鑑和思路,以期為研究媒介暴力提供一個新的方向,理清在自媒體時代,電視媒介防止媒介暴力的合理舉措和規範行為。
  • 框架理論視角下對中美貿易爭端報導的比較
    這三篇論文主要研究國內財經報紙對單一商品爭端的報導,研究角度較窄,宏觀視角也較為欠缺。 國內框架理論研究主要有三類研究方向:(1)對國外框架分析研究成果的引介(2)對框架分析的理論解讀(3)框架理論在現實案例中的應用。
  • [學子論文]中美媒體關於中共十八大報導的框架分析
    本文擬通過對《人民日報》和《華盛頓郵報》在11月1日至11月30日期間關於中共十八大的報導進行橫向比較,以構架分析為研究方法,運用新聞框架理論對報導的內容及形式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旨在從跨文化傳播的視角探析兩國媒體不同的報導框架,對兩國媒體在報導思路、話語邏輯上存在的差異進行探究,努力尋求走出跨文化傳播現代性困境的方法,為優化新聞報導、真實全面呈現中國形象提供理論參照。
  • 中國財經媒體對「中美貿易戰」的新聞報導框架分析
    此文為2019年度「人民網獎學金優秀論文獎」獲獎論文。 摘要:本文選取《經濟日報》和財新網兩家媒體對「中美貿易戰」的報導,從新聞取材、顯著性、建構框架出發,通過內容分析呈現《經濟日報》和財新網對「中美貿易戰」的解讀和新聞框架特徵。
  • 陸港臺媒體「佔中」事件報導對比研究——基於《新京報》、《經濟...
    本論文的話語分析主要從文本視角篩選典型性報導,圍繞大陸、香港、臺灣媒體的「佔中」事件報導的宏觀結構和微觀結構,以期再現媒體的敘事動機和意圖,並嘗試從語境視角分析媒體的話語風格與修辭特點。因此二維測量框架理論可以用來分析在新聞事件發展過程中,媒體是如何從時間角度和空間角度構建新聞和維持新聞顯著性的。 本論文將運用二維測量框架理論分析陸港臺媒體隨著「佔中事件」發展,是如何使用時間框架和空間框架來實現報導意圖的。
  • 社會新聞中女性報導的框架分析
    本文選取了139篇《新京報》2016年整年涉女性的社會新聞為研究樣本,採用框架分析的研究方法發現:媒體在報導時傾向於選擇「女性受害者」、「女性施暴者」的新聞事實,重點突出和「暴力」相關的新聞議題,影響受眾認知;並且多選擇形容詞及描述性語句。綜合各種因素進行價值判斷及歸因評估。
  • 《雲南信息報》大裁員 曾首家報導"躲貓貓"事件
    雲南信息報》,並在朋友圈寫下一段話,頗為動情,「這張創造過雲南本土媒體很多輝煌的報紙,和我個人有太多關係。在它的全盛時期,我曾在上面一周開三個專欄:時評、美食、歷史掌故——它的稿費高於其他媒體。最長的一個專欄開了整整五年。也是它首先報導『躲貓貓』事件和其他一些新聞策劃,我個人也深度介入了。它的一些新聞報導,我曾用來做教材培訓編輯。沒想到今天走到這一步,我心裡百感交集。」
  • 新聞框架下網絡輿論與網下媒體報導對比研究
    清華大學鄭婕同學的論文《新聞框架下網絡輿論與網下媒體報導對比研究》獲得三等獎,以下是論文全文: 關鍵詞:新聞框架 網絡事件 傳播比較 中文提要:本文以傳播學為視角,藉助新聞框架研究方法,以郭美美事件為例,比較在大型網絡事件傳播中網絡媒體報導和報紙媒體報導的異同,得出一般性結論,並試圖解釋其原因
  • 恐怖襲擊事件報導的框架建構——以人民網、澎湃新聞、英國衛報...
    這些突發、惡劣的恐怖襲擊事件對於國際社會的安全穩定造成了極大的破壞,逐漸蔓延到法國、比利時、德國等發達國家的襲擊事件也往往在第一時間吸引新聞媒體的目光。在應對這些突發襲擊事件時,新聞媒體從不同的角度運用不同的形式和框架來還原現場,呈現事態發展,而這些相異的視角和框架對於恐怖襲擊事件的報導起到了怎樣的作用?在面對頻發的類似事件時,新聞媒體應當如何及時、有效地應對?
  • 英文報導:躲貓貓 hide-and-seek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流行語>正文英文報導:躲貓貓 hide-and-seek 2009-02-26 13:32 來源:中國日報網站 作者:
  • 新型主流媒體中的少數民族形象報導框架
    然而,「少數民族」這一群體長期以來在我國處於一個比較特殊的地位,儘管今年來人口流動不斷加大,文化交流不斷增強,但是少數民族在廣大民眾的眼中仍然有著一絲神秘感。特別在西藏3.14事件、新疆7.5事件以及發生在2014年的3.1昆明砍殺事件都讓少數民族這一群體蒙上了神秘面紗。 同時,漢族與少數民族、內地與邊疆、內地的漢族與少數民族間似乎有著一種陌生感。
  • 劉亭評論大連聖亞事件:「與其'躲貓貓',相關部門還是站出來發聲...
    劉亭評論大連聖亞事件:「與其'躲貓貓',相關部門還是站出來發聲」才是明智的態度 2020-09-05 19: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微博對新聞事件的二次建構:比較人民網和人民網新浪微博對「臨武...
    在對「臨武城管」事件的報導框架比較中,人民網新聞和人民網新浪微博在報導框架上表現出顯著差異,微博通過改編新聞標題、強調事件細節、突出官員和相關部門領導人的言行,對新聞報導進行二次建構,形成符合網絡受眾特點的框架模式,將網絡輿論導向對公共行政問題的協商領域。
  • 中美主流媒體人工智慧報導的框架建構——一種語義網絡分析的視角
    結果顯示,《人民日報》語義網的中心子議題包括技術支撐、未來前景、公眾心理、政策規劃、成果應用、國際地位,此外技術風險和人民生活的中間中心度也比較高;《紐約時報》語義網的中心子議題包括成果應用、公眾心理、技術突破、未來前景、技術支撐和倫理道德,此外政策規劃中間中心度也比較高。
  • 雲南省委邀請網友調查躲貓貓事件_新聞中心_騰訊網
    雲南警方通報表示,整個事件叫做「躲貓貓」是一種誤傳,或者是大家對於遊戲不同叫法
  • 碩士論文如何選題和搭建框架?
    碩士論文如何選題和搭建框架?好發表論文的,既然這麼重要,我們言歸正傳,對於碩士論文題目選擇做一個論文,第一,不要著急,不要慌,然後結合自己的專業,結合自己導師的主攻方向,去確定一個寫作的方向,結合導師的研究課題選擇一個自己可以寫或者說想展開來寫的一個小方面,一定不要把面鋪的太大,儘管3萬字左右的篇幅,但是對於碩士論文而言,如果你題目定的太大反而會很難寫,因此,一定要把論文範圍局限到一個比較小的範圍
  • 新聞框架與社會運動框架:兩種研究視角的整合與對話
    但是現實中,新聞框架理論的研究走向了方法論上的失衡狀態,表現在研究視角上:多數研究只集中於媒介文本的測量,而對意義層面的話語、文本、符號關注不夠;在研究方法上,多集中於比較內容分析和框架比較,對新聞生產過程和互動過程的研究太少,被認為是對框架理論研究傳統的一種偏離。
  • SCI論文圖片處理與組圖技巧
    醫學論文的寫作中,通過圖片反映實驗過程、數據結果、病案實例等內容,不僅可以為論文內容提供素材與依據,也能讓讀者對實驗結果與臨床治療有清晰直觀的認知,使文章整體更具有客觀性、真實性和科學性。同時,圖片處理越完善、圖片質量越高的論文,在論文評審過程中也可以提高編輯與審稿人的評審效率。因此,論文作者們熟練掌握科技論文圖片的處理技巧,既能提升論文的整體質量,同時也可相對加大論文過審的機率。
  • 畢業論文基本框架模板
    論文框架對整體寫作起到了決定性作用,那麼論文框架為什麼這麼重要呢?首先,我們說一下一篇合格的論文框架應該是什麼樣的1結構分明2重點突出3方案對策一一吻合以碩士論文為例第一章,為研究的目的,意義,理論第三章,案例分析or實驗分析or模擬從第三章開始,進入論文框架的核心部分,這一章,你要提出問題如:以某個企業為例,或者以某個實驗對象為,你要開始分析影響問題的因素,碩士論文此方面最低要提出4-6個,本科論文此方面最低要提出3-5個,此外第三章還可以是問題的提出,比如你發現了那些問題。
  • 媒介社會學視閾下中國新聞獎的框架分析
    1990年,臧國仁在《新聞的框架效果》一文中提出了「新聞框架理論」這個概念,隨後又出版了《新聞媒體與消息來源——媒介框架與真實建構之論述》一書。他認為,新聞框架是指新聞媒體或新聞工作者對事件的主觀解釋與思考架構,並將區分為高、中、低三個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