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國內媒體報導方式的不斷突破與發展,用框架理論分析報導的研究方式越來越受到關注與重視,這幾年的研究成果頗為豐碩。
本研究試圖運用框架理論,以新華網和新浪網為例,分析網絡媒體對「躲貓貓」事件前後的報導,探尋網絡對高關注度事件的報導框架。「躲貓貓」事件中,網絡媒體因為傳播迅速及時、相對完備、無疆界的特點,可以對事件做較長跨度的專題報導,匯集各方資料,基本框限了受眾對此事件的認知,起到傳統媒體無法替代的作用。本文採用內容分析的方法,對新華網和新浪網在特定時間段內關於「雲南躲貓貓事件」的報導文本進行框架分析。
關鍵詞:框架理論;「躲貓貓」事件;新浪網;新華網
引 言近幾年來,國內運用框架理論分析報導的研究漸成氣候,主要探索對新聞事件進行報導時的組織原則和探討傳媒對人們認知特定群體的形象的影響因素等。從現階段所能收集到的研究成果來看,框架分析主要針對紙質媒體的報導展開,對電視、網絡以及其他新媒體的報導分析較少。本文將選擇網絡的新聞報導為研究樣本,對「躲貓貓」事件進行框架分析。
「躲貓貓」這一事件引發了大量的國內國外媒體的關注,國內媒體紛紛開設新聞專題對「躲貓貓」事件調查進行跟蹤與報導,而網絡媒體因為傳播迅速及時、相對完備、無疆界的特點,可以對事件做較長跨度的專題報導,匯集各方資料,基本框限了受眾對此事件的認知,起到傳統媒體無法替代的作用。
作為新媒體的網絡,其新聞報導的特點正日益受到新聞傳播研究者的重視。本研究試圖運用框架理論,以新華網和新浪網為例,分析網絡媒體對「躲貓貓」事件前後的報導,探尋網絡對高關注度事件的報導框架。
一、框架理論概述
(一)框架理論的背景及定義
加拿大學者高夫曼(Goffman)認為:框架是人們用以解釋外在真實世界的心理基模,是人們指認、了解以及界定行事經驗的基礎。在《框架分析》一書中,高夫曼進一步認為,社會事件是散布各地的,彼此無所歸屬,須透過符號轉換才能成為與個人有所關聯意義的主觀認知。
後來其他學者將這一概念引入了新聞學,指出新聞媒介傾向於以各種不同的方法構造議題。所謂傳媒的「框架建構」(framing),指的是通過對有關某一事件、問題、現象的事實、細節、特點等的選擇、強調和排除、形成傳媒對事件、問題、現象的解釋與思考結構,亦即框架,這種框架在凸現某些事實、細節、特點等的同時將被傳媒視為無關緊要的東西排斥在外。對受眾來說,新聞報導的構造可能比新聞報導的偏見更具有力的影響。戈萊姆(Ghanem)則認為,新聞是以故事的形式出現,對故事怎麼報導,這就涉及到框架,框架的功能就在於為受眾提供思考這些新聞故事的特殊角度。
劉建明在《新聞學概論》一書中提出,框架是按照媒體對事實的理解或報導意圖選擇事實、建構新聞,表現為新聞涵化的一種手段。新聞框架有兩種含義,第一種含義是,記者用一定的框子對事實進行取捨,確定取材的範圍和要選擇的事實。由於記者的框架不同,新聞的內容與主題也就顯露出差別。新聞框架的第二個含義是,記者對外部世界的解釋方式。記者對選擇的材料凸現哪一部分、弱化哪一部分來表現自己的詮釋、認為世界就是這樣的。不同記者對同一個事件的真實片段有不同的排列組合,顯露出新聞文本的框架差別,表現出對事實的不同認識。
(二)框架的機制無論媒介報導社會事件還是受眾解讀新聞報導,都受到框架的限制。臺灣學者臧國仁將框架分為高層次結構、中層次結構和低層次結構。框架的高層次結構,是指對某一事件主題的定性(這是什麼樣的事?);高層次的意義經常以一些特定的形式出現,如標題,直接引語;中層結構包括主要事件(報導的核心情節)、歸因、歷史、影響、評估以及描述、觀點等;框架的低層次結構,是指框架通過語言或符號所呈現的具體表現。持有不同立場的媒體在描述事件和表現人物形象時,常會使用某些具有感情色彩和社會心理內涵的詞彙。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
本文採用內容分析的方法,對所選媒體在特定時間段內關於「雲南躲貓貓事件」的報導文本進行框架分析。
內容分析法有客觀、系統、量化的特點,能夠用來分析傳播的訊息與過程。本文旨在研究報導框架,通過內容分析,能夠較為客觀、系統地考察所選媒體的報導文本,從而進一步得出其報導框架。
(二)樣本選擇本研究從兩大網絡新聞團隊中分別選擇了新華網和新浪網,選擇的依據主要基於以下考慮:新華社是國家通訊社,屬於傳統媒體興辦的綜合性新聞網站,它的報導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政府、官方的話語框架;新浪網沒有傳統媒體的背景,而是具有技術背景的公司,屬於具有新聞登載資格的綜合性商業網站,其新聞報導在公眾中有較強的影響力,是網絡媒體的代表。
本文從兩大網站中收集了從2009年2月12日「躲貓貓」事件發生到2009年3月14日一個月期間的報導作為研究對象。其中,新浪網以「雲南官方邀網友調查躲貓貓事件」報導專題為樣本;新華網則以「躲貓貓」為關鍵詞,在新華網站內的「新搜一下」進行搜索,然後將與「雲南躲貓貓事件」無關和重複的報導刪除,最後得到的報導做為樣本。最後共收集到符合條件的報導(包括視頻)共372篇,其中新浪網220篇,新華網152篇。
本研究依據框架的三層結構,分別在高層、中層、低層三個層次上對所選報導進行分析。
(一)高層次結構框架分析:媒體對事件的定性高層次結構上的意義往往是對事件主題的界定,即這是什麼樣的事。對於重大的議題,新聞媒體會選擇若干相關主題,以組成連續報導。通過對媒體報導主題的分布情況進行統計,可以明確看到媒體報導的側重點,了解媒體對事件的根本看法。對網絡新聞來說,主題主要反映於標題。
本研究設置了5個主題項:對網友參與調查的評價,「躲貓貓」事件的啟示、教訓及思考,「躲貓貓」事件調查過程(含事發、結果)及相關處理,「躲貓貓」事件引發的反應(包括「躲貓貓」成網絡流行語、政府網站被黑等)。各主題項的分布如下:(見表1)
表1 新華網和新浪網報導的主題項分布
首先,從報導總量上看,新浪網和新華網都遠遠超過了150篇,這首先與網絡媒體幾乎無限大的信息容量相關。另外,「躲貓貓」事件本身具有的爭議性和高關注性,也要求媒體(特別是網絡)儘可能多、儘可能詳細地報導這一事件。
新浪網的報導數量比新華網多出了近70篇,這大概是因為越有權威性的網站越是謹慎嚴肅,而無太多新聞顧慮的專業性網站的報導空間較為寬鬆。此外,新浪的市場化動作程度較高,為了在「第一時間」發布獨家新聞,報導呈現出小型化、時段化和連續化的特點。
其次,再來看各主題項的分布情況。「對網友參與調查的評價」一項中,新浪網的報導比例大於新華網;「"躲貓貓"事件的啟示、教訓及思考」一項中,新華網的報導比例(37.50%)比新浪網(27.73%)高出了十多個百分點;在對「"躲貓貓"事件調查過程(含結果)及相關處理」的報導上,新浪網的報導量有100篇,佔了總報導量的近一半(45.91%);「躲貓貓」事件引發的反應上,兩者相差不大。
從兩家媒體對以上幾個主題的報導情況分析可見,新浪網把報導的重點集中於「躲貓貓」事件的調查和處理上,其次是對「躲貓貓」事件意義的追問;而新華網的報導則意義與調查並重,兩者比例相當。由此可見,在框架的高層次結構上,新浪網對這一事件的定性傾向於「一場對監獄非正常死亡事件的調查」,是一種娛樂傾向的平民化取向,而新華網同時兼顧了「躲貓貓」事件的意義,傾向於宏大敘事,致力於建構事件蘊含的宏大社會意義。
(二)中層結構框架分析:新聞文本的話語結構在中層框架上的分析又叫新聞文本的分析,根據AllanBell構擬的新聞文本的話語結構,本文把新聞的中層結構分成主要事件、時間、地點、消息來源、結果、景況、先前事件、歷史、口語反應、預測和評估10項形式結構,然後以這10項為分析點進行研究:
(1)主要事件:由角色和行動組成,這是新聞事件的主要內容。本研究中報導的主題是「雲南官方邀網友調查躲貓貓事件」,任何新聞報導這一過程,即可歸類為主要事件。
(2)時間:主要事件發生的時間。
(3)地點:主要事件發生的地點。
(4)消息來源:在任何新聞中,消息來源是塑造框架的重要變量,不同的記者往往會為了支撐自己的說法而尋找不同的消息來源。這裡的消息來源指新聞中所引述的機構或人物。
(5)結果:由主要事件引起的非言語後果,包括主要事件的結果或當事人對主要事件採取的行動。
(6)景況:對新聞事件情節狀況的描述。
(7)口語反應:事件當事人或客觀第三者對該事件的評論、預測和反應。
(8)預測:記者本人或媒體組織對主要事件的未來發展所作的判斷。
(9)評估:新聞媒介對主要事件提出的評價。
(10)歷史:距離主要事件較遠而與主要事件有間接關係的背景。
本研究將對時間、消息來源和報導角度(景況、口語反應、預測、評估、結果和歷史)三方面進行分析。
1.時間分布
新華網和新浪網就「網友參與調查"躲貓貓"事件」的報導在時間上的分布如下:(見圖1)
圖1 新華網和新浪網報導量的時間分布圖
從時間分布上看,兩網站的時間分布基本上形成以2月20日為最高點的起伏折線。其中,2月23日、2月25日和2月28日為另外三個報導量的波峰點。2月13日到2月19日起始的近一周內,報導數量很少;2月20日兩報的報導總量突然猛增至89篇,雖然之後有所降溫,但這種高報導量的狀態一直延續到2月28日;3月以後報導漸冷,所見報導越來越少。
一般來說,新聞事件發生與新聞報導的時間差越小,新聞的時效性越強。網絡新聞發布的即時性和便捷性,使得這個時間差很小。本研究可以這樣認為:網絡新聞報導與新聞事件是同步的。基於這一點,圖1中報導量的時間分布可以認為是「躲貓貓」事件的進展圖。幾個報導量的峰點也是事件進展的關鍵點:
2月20日:網友進入看守所,開始調查「躲貓貓」事件;
2月23日:「躲貓貓」事件調查委員會出具調查報告;
2月27日、28日:雲南檢方公布「躲貓貓」案結論:「牢頭獄霸」毆打致死;相關負責人被免職;
媒體報導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受眾對事件重要性的認識和關注度。「躲貓貓」案件進展的近一個月的時間裡,報導的高峰期也是輿論的激烈期。報導量的時間分布形成報導時間框架,引導受眾形成對事件進展的大體輪廓。
從首篇報導的時間來看,新華網出現第一篇報導《網絡代有新詞出:「今天,你"躲貓貓"了嗎」》是在2月16日,報導內容與事件核心並無利害關係;而新浪網在「躲貓貓」事發的第二天,也就是2月13日,就及時做了報導《在押男子看守所受重傷死亡民警稱其玩遊戲撞牆》。這大概是因為新華網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官方意見,因此對此報導持觀望態度,而新浪的市場化動作程度較高,沒有太多顧慮,反而在報導上輕裝上陣。
2.消息(新聞)來源
消息來源被視為新聞框架的重要變量。然而網絡新聞有它的特殊性,其新聞只有少數是專職的網絡記者專門採制的,大多數新聞是對其他媒體新聞的改寫和轉載。但同樣,網絡新聞對新聞的篩選與轉載上也體現了對消息源的重視與傾向。因此在這裡,本文著重研究報導樣本的新聞來源,即網站所登載新聞的來源。
本文將新聞來源分為新聞網站(包括中央級新聞網站和地方新聞網站)、商業網站、黨報、都市報、電視臺和自行採寫幾項進行分析:結果見表2
表2 新華網和新浪網報導消息(新聞)來源分布
由表2可見,新華網和新浪網在新聞來源上最大的不同在於「自行採寫」一項的比例上。新華網自行採寫報導的比例達到了58.55%,而新浪網為0篇。這是因為,根據《網際網路站從事登載新聞業務管理暫行規定》,「中央新聞單位、中央國家機關各部門新聞單位以及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直屬新聞單位依法建立的網際網路站,經批准可以從事登載新聞業務」,「非新聞單位依法建立的綜合性網際網路站,具備規定條件的,經批准可以從事登載中央新聞單位、中央國家機關各部門新聞單位以及省、自治區、直轄市直屬新聞單位發布的新聞的業務,但不得登載自行採寫的新聞和其他來源的新聞」。因此,在消息(新聞)來源一項上,新華網既可以通過自己記者的採寫來構建報導框架,又可以通過轉載其他新聞體現自己的選擇和傾向。而新浪網只能通過轉載和選擇報導來構建自己的框架。而由於商業網站不具備登載自行採寫的新聞的權力,因此新聞來源中的「商業網站」一項兩者均為零。
在「地方新聞網站」和「都市報」兩項中,新浪網的比例均高於新華網,一方面是由於新浪網是「面向廣泛受眾的網際網路門戶網站,是一種信息整合平臺」,它的新聞來源相對要廣泛,更傾向於選擇接近性強(地方新聞網站)和平民化(都市報)的新聞來源;另一方面由於新華網的自行採寫佔了很大一部分比例,其他新聞來源的比例相對就小一些。
3. 報導角度
圍繞同一主題事件,媒體可以有不同的報導角度,或是對事件過程進行詳細陳述,或是告知事件的結果,也可以對事件做出評價等等。本研究從事件的景況、口語反應、預測、評估、結果和歷史幾方面進行了分析。
表4 新華網和新浪網的報導角度
從表4可以看出,新華網和新浪網均以事件的景況和口語反應為主,這兩方面的內容佔了絕大部分。而預測、評估、結果和歷史方面的報導所佔比例很少。
其中,景況以消息為主,集中體現為對「躲貓貓」事件情節、進展狀況的描述;口語反應以評論為主,一般為事件當事人或外界(評論作者)對「躲貓貓」事件的評論、預測和反應。景況和口語反應的比重較大的原因大概是:「躲貓貓」事件從李蕎明在看守所非正常死亡到警方公布是遊戲致死,再到網友成立調查團參與調查,直至最高檢察院公布司法調查結果,其間事情的進展一環扣一環,媒體客觀記述事件進展的各種細節,受眾了解新聞事實後形成各種言論,從而進一步推動事件的進展。在這個過程中,受眾的質疑和言論力量十分強大、知曉新聞事實的欲望也十分強烈,媒體只有儘可能多、儘可能詳細地提供新聞情節,才能滿足受眾的需要。
新華網報導的「口語反應」一項比例最大,而新浪網報導的「景況」所佔比例最大,達到56.36%。這體現了新華網更注重對事件意義的追問與評價,顯示出主流媒體的嚴肅性和權威性。而新浪網則集中在報導事件進展的細節上,以吸引更多的觀眾、提高點擊率為目標。
再來看「評估」一項,指新聞媒介對事件提出的評價。本研究把各媒體的社論歸入這一項中。社論代表了媒體的意見和言論,但在「躲貓貓」事件中,言論的主體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既有專業的評論員,又有來自民間的各界人士,還有來自網絡論壇的評論帖。因此,社論在整個事件中,反而淹沒在了各種各樣的言論中,兩家媒體所載報導的比例都很小。
(三)低層結構:網友調查團的形象分析
Entam.R.M說:「新聞文體的框架是通過使用或拒絕使用某些關鍵詞、常用語、僵化的形象、信息源和句子,通過某些事實的判斷的聚合來強化主題。」因此,具有某種意識形態、持有某一立場的新聞媒體在描述事件和表現人物形象時,常常會使用某些具有一定感情色彩和社會心理內涵的關鍵詞語。
「躲貓貓」事件中,網友調查團是由官方牽頭組成,調查過程中要求調取監控錄像等要求屢遭警方拒絕,以致無法介入事件的關鍵之處。而調查成員的身份也備受爭議,甚至被網友人肉搜索後曝光。媒體和公眾對調查團的態度也是褒貶不一、爭議頗大。因此在低層結構上,本文著重研究媒體報導中對網友調查團的褒貶態度和關鍵詞的使用情況,探討媒體對網友調查團的形象構建。
本研究對涉及網友調查團態度的60篇報導進行了分析。
1.褒貶態度
因為「網友參與調查"躲貓貓"事件」本身存在爭議,必然存在態度不一致的多種聲音,客觀、全面地呈現這些不同的聲音是對媒體基本的職業要求,也是新聞報導公正性的體現。在這一事件中,媒體所載報導的態度如下:(見表5)
表5 報導對網友調查團的褒貶態度
從表5可以得出,新華網對網友調查團的態度是「批評或質疑」遠遠壓過了「褒獎或支持」,而新浪網的態度則傾向於「褒獎或支持」,但與「批評或質疑」的比例相差不大。而且中立態度的報導比例新浪網也大於新華網。也就是說,新華網對網友調查團的評價並不高,而新浪網的平民化傾向使得它更支持「網友參與調查」這種行為。
2.關鍵詞
本研究中將從名詞、動詞、形容詞和副詞等常用詞類來分析媒體是如何使用特定詞語來體現特定感情色彩的。
表6 新華網和新浪網報導的關鍵詞使用
對於「躲貓貓」事件的定義,褒獎方面媒體使用了政府與民意的「良性互動」一詞,以體現對網友調查團的讚賞。而批評方面則用了「鬧劇」、「困境」、「輿論公關」等詞,對網友調查這一行為表示質疑和不滿。
動詞上記者用了「讚賞」、「符合法律精神」等詞表示對調查團的支持,以「以權代法」、「忽悠」、「越俎代庖」、「越位」、「作秀」等來描述輿論對調查團的批評。
形容詞和副詞方面,支持者認為網友調查是「進步」的、「陽光」的。而質疑者則認為調查是「吃力不討好」的、「無奈」的、「尷尬」的,以示反對。
結論本研究通過上述的統計和分析,可以得出這樣的 結論與啟示:
(一)網絡新聞雖然「互相粘貼」,但網絡粘貼實際上包含了主觀的對新聞價值的評判過程。網絡新聞的選擇標準,基本上沿襲了傳統的新聞判斷和選擇標準。而「新聞價值判斷的過程,與媒體的定位以及所追求的新聞理念相關」,這些「可以通過新聞稿件的選擇」來體現。因此媒體屬性是影響媒體對「躲貓貓」這類爭議性事件的報導框架設置的最關鍵因素之一。媒體屬性不同,對事件的報導框架也存在差異。在「躲貓貓」事件中,新華網和新浪網的報導框架設置存在以下幾點不同:
首先,在框架的高層次結構上,對事件的定性不同。新浪網對這一事件的定性傾向於「一場對監獄非正常死亡事件的調查」,而新華網同時兼顧了「躲貓貓」事件的調查過程和意義。
其次,在框架的中層結構上:在報導時間上,新浪網在「躲貓貓」事件事發的第二天就發了首篇報導,遠遠早於新華網的首篇報導;在新聞來源上,新華網有58.55%比例的自行採寫的報導,而新浪網為零。地方新聞網站和都市報的新聞來源上,新浪網明顯高於新華網;在報導角度上,新華網集中於「口語反應」的報導上,體現出更注重對事件意義的追問與評價。而新浪網則集中在報導「景況」上,注重事件進展的細節。
再次,在框架的低層結構上,也就是對網友調查團的形象塑造上,新華網傾向對其持質疑反對的態度,新浪網則體現出支持和讚賞的傾向。
新華社是國家通訊社,對事件的報導來說更著眼大局,注重對公眾的引導。新浪網的市場化程度相對高一些,報導更靈活、自由和開放。
(二)從所收集的報導來看,新華網和新浪網的報導重合度比較高(所謂「網絡新聞一大抄」)。「躲貓貓」事件是一條價值相對較大的新聞,當它被某個媒體報導後,可能有幾種其他媒介轉載,繼續轉播這條新聞。「轉載是一種大空間延伸,轉載的新聞媒介稱為後續媒介,它們報導的新聞是從第一媒介——首先報導新聞的那個媒介來的,不是自身發現、採寫的新聞」。新華網和新浪網做為網絡媒體,新聞也是以轉載為主,而且又儘量擴大自己的新聞來源,因此報導在一定程度上同質性較大。這一點在以上的統計和分析中已顯示出來:
首先,從報導量的時間分布上,兩網站的時間分布的起伏折線十分相似,幾個報導的峰點也相吻合。
其次,在低層結構對網友調查團的形象塑造上,兩家媒體使用的關鍵詞也有很大的趨同性。
以上兩點恰到好處地說明了網絡媒體在構建新聞時,更容易受其他媒介的議程設置影響。
(三)網絡媒體在爭議的呈現中如何實現和堅守新聞的客觀性原則。在一定程度上,由於爭議的存在,對爭議性新聞事件的報導是體現媒體客觀性和公信力的最佳場域。新聞媒體在對爭議性事件的報導中,堅守新聞的客觀性原則,是新聞專業主義的內在要求和必然規定。「客觀性不僅僅在於獲得事實, 而在於通過事實的描述達到"去蔽",從而使人超越對事物的膚淺認識。」例如在對網友調查團的態度呈現上,兩家網媒都體現了各自的態度,但新華網在褒、貶、中立三方面的報導分布上遠不如新浪網均衡。
注釋:
主要參考文獻(作者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新聞與文化傳播學院) (來源:人民網-傳媒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