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節目——尤其是綜藝節目——總是給人一種膚淺、零碎、對效果的重視遠勝於內容本身的印象,這也是許多知識分子不喜歡它們、甚至經常以批評性的視角對待它們的主要原因。我差不多也是這樣。
以前的老派綜藝節目這裡就沒有必要多談了,我將新世紀以後以湖南衛視推出的「超級女聲」為代表的那一類綜藝節目稱為「當代電視綜藝節目1.0」。它們的主要特點是通過「海選」一類的技術手段極大地提高了觀眾對節目的參與性,其中的佼佼者成功地營造出一種社會轟動,成為所謂「現象級」。這既淋漓盡致地展現了電視作為強勢媒體的長處,也符合網際網路2.0時代的社會心理需求。
然而,就我個人的看法而言,這類強調受眾參與的電視綜藝節目在贏得巨大成功的同時,也營造了一種含有強烈虛幻成分的氛圍,仿佛那些歌唱、演藝等藝術領域中的成就是由受眾決定的。3年前,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批評說,「海選」可能會拉低流行文化的整體水準。因為文學創作、科學藝術領域不同於政治領域,在這個天才主導的領域中,「多數人同意」並非「好」的同義詞,甚至經常是相反的。
因此,進入新世紀第二個10年,電視綜藝節目也需要自我提升,步入自己的「2.0時代」。依然是實力雄厚的湖南衛視,「超女」之後整整10年,在2015年推出的一檔全新的綜藝節目「一年級」(又分「一年級·小學季」和「一年級·大學季」)似乎就是這方面的嘗試。
我在這裡不具體介紹這個節目的內容了,概括地說,《一年級·小學季》通過一群小學一年級新生、一系列既搞笑又頗富人生哲理的校園生活故事,從學生、老師、學校、家長多方互動中來探討一年級啟蒙教育的課題;而《一年級·大學季》節目則圍繞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學生的專業學習需求,展開音樂、表演、形體、舞蹈等一系列藝術專業知識的主題學習與考核。
這檔節目依然由很高的觀眾參與度和社會感染力,但它與被我稱之為「1.0」的上一代電視綜藝節目的最大區別在於,它的終極指向並非塑造明星,而是試圖在對過程的精細展現中讓受眾對教育和人生產生一些感悟,雖說它因為少了激烈的「PK」而可能在扣人心弦方面有所欠缺。它的結局也是開放的,並不會最終誕生一個「冠亞軍」。在這個一切以成功為導向的時代,這一點尤其讓我這樣三心二意的電視觀眾感到滿意。
我一直認為,我們不會因為讀了一篇文章、一本書或看了一部電影、一個電視節目而實現自己的價值,那篇文章、那本書或那部電影、那個電視節目裡的主人公的命運更不會由我們來決定。但我們和他們都有可能因為參與了這片文章、這本書或這部電影、這個電視劇而得到提升。從價值觀的角度來評說,這就是當代電視綜藝節目「2.0」比「1.0」更接近真實之處。
作者: 陳季冰,1967年12月生於上海,畢業於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曾任上海經濟報副總編輯、東方早報副主編,現就職於上海商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