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電視綜藝節目探索2.0模式(圖)

2020-12-25 新華網客戶端

    電視節目——尤其是綜藝節目——總是給人一種膚淺、零碎、對效果的重視遠勝於內容本身的印象,這也是許多知識分子不喜歡它們、甚至經常以批評性的視角對待它們的主要原因。我差不多也是這樣。

    以前的老派綜藝節目這裡就沒有必要多談了,我將新世紀以後以湖南衛視推出的「超級女聲」為代表的那一類綜藝節目稱為「當代電視綜藝節目1.0」。它們的主要特點是通過「海選」一類的技術手段極大地提高了觀眾對節目的參與性,其中的佼佼者成功地營造出一種社會轟動,成為所謂「現象級」。這既淋漓盡致地展現了電視作為強勢媒體的長處,也符合網際網路2.0時代的社會心理需求。

    然而,就我個人的看法而言,這類強調受眾參與的電視綜藝節目在贏得巨大成功的同時,也營造了一種含有強烈虛幻成分的氛圍,仿佛那些歌唱、演藝等藝術領域中的成就是由受眾決定的。3年前,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批評說,「海選」可能會拉低流行文化的整體水準。因為文學創作、科學藝術領域不同於政治領域,在這個天才主導的領域中,「多數人同意」並非「好」的同義詞,甚至經常是相反的。

    因此,進入新世紀第二個10年,電視綜藝節目也需要自我提升,步入自己的「2.0時代」。依然是實力雄厚的湖南衛視,「超女」之後整整10年,在2015年推出的一檔全新的綜藝節目「一年級」(又分「一年級·小學季」和「一年級·大學季」)似乎就是這方面的嘗試。

    我在這裡不具體介紹這個節目的內容了,概括地說,《一年級·小學季》通過一群小學一年級新生、一系列既搞笑又頗富人生哲理的校園生活故事,從學生、老師、學校、家長多方互動中來探討一年級啟蒙教育的課題;而《一年級·大學季》節目則圍繞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學生的專業學習需求,展開音樂、表演、形體、舞蹈等一系列藝術專業知識的主題學習與考核。

    這檔節目依然由很高的觀眾參與度和社會感染力,但它與被我稱之為「1.0」的上一代電視綜藝節目的最大區別在於,它的終極指向並非塑造明星,而是試圖在對過程的精細展現中讓受眾對教育和人生產生一些感悟,雖說它因為少了激烈的「PK」而可能在扣人心弦方面有所欠缺。它的結局也是開放的,並不會最終誕生一個「冠亞軍」。在這個一切以成功為導向的時代,這一點尤其讓我這樣三心二意的電視觀眾感到滿意。

    我一直認為,我們不會因為讀了一篇文章、一本書或看了一部電影、一個電視節目而實現自己的價值,那篇文章、那本書或那部電影、那個電視節目裡的主人公的命運更不會由我們來決定。但我們和他們都有可能因為參與了這片文章、這本書或這部電影、這個電視劇而得到提升。從價值觀的角度來評說,這就是當代電視綜藝節目「2.0」比「1.0」更接近真實之處。

    作者: 陳季冰,1967年12月生於上海,畢業於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曾任上海經濟報副總編輯、東方早報副主編,現就職於上海商報社。

相關焦點

  • 電視綜藝節目主持群模式探析
    摘 要:電視綜藝節目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重視與歡迎,與此同時,隨著綜藝節目的改版與標新立異,主持群這一名詞也迅速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大眾對主持群這種新鮮的模式很喜歡,並且充滿期待。其中,以湖南衛視的《快樂大本營》《天天向上》,臺灣的《康熙來了》《大學生了沒》等極具代表性,也極其成功。
  • 人民日報:網絡綜藝井噴,電視綜藝該往何處去?
    在經歷「引進」「模仿」外來模式的階段後,電視綜藝從業者清醒地意識到:在原創能力上下功夫,推出既能體現文化內涵又能折射現實生活的原創綜藝節目,刻不容緩。面對新媒體日新月異的變化,特別是網絡綜藝快速發展帶來的創作和市場雙重壓力,2019年電視綜藝節目必須轉型提質。
  • 電視綜藝節目成功的關鍵是什麼?
    ――敘事話語分析提要:短短十幾年間,以「正大綜藝」「綜藝大觀」為代表的傳統綜藝節目樣態不斷發生裂變與更新,在歐美國家電視節目的衝擊下,帶有真人秀元素的綜藝娛樂節目,已經佔據了中國電視媒體的黃金時段,甚至一檔綜藝娛樂節目的推出,可以顛覆整個頻道的排名。
  • 2015年電視綜藝節目數量多類型雜 進入「黃金時代」
    尤其2015年,更是被稱為井噴之年,不僅數量眾多——據統計,先後有200多檔綜藝節目亮相螢屏;還類型多元——歌唱類、親子類、競技類、文化類、喜劇類等等不一而足;而且亮點頗多——節目製作水平明顯提高,升級老品牌與開發新節目並重,文化類節目數量和質量均有明顯突破,電視綜藝節目融入了更多網際網路元素,積極開拓全產業鏈。
  • 韓國綜藝節目之模式分析
    「韓流」成為從21世紀初一直蔓延到現在的亞洲文化現象,韓國電視綜藝節目也隨著這股強勁的「韓流」進入亞洲各國家,並有愈演愈烈之勢。一、從其節目類型上大致可以分為真人競技秀、歌區類、選秀類、美食類、親子類、訪談類等,節目製作也走上了規模化的道路。
  • 【綜藝大專題】文化綜藝節目
    《主持人大賽》等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出現填補了受眾的這一空缺,給觀眾帶來了很大的新鮮感,從而吸引受眾持續的觀看。例如,在《主持人大賽》中賽制的緊湊,不拖泥帶水,評委的犀利點評都給觀眾帶來了娛樂類節目所沒有的體驗感。綜上所述,綜藝節目的播出除了要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大眾需求,也要引導社會風氣,傳播正能量,弘揚正確的價值觀,讓觀眾在娛樂的同時也有收穫。
  • 韓國電視綜藝《旅行者》節目特色分析
    本科結課論文成文於2019.6.18韓國電視綜藝《旅行者》節目特色分析摘要:我國的旅行綜藝節目大多對韓國綜藝亦步亦趨,原創性不足,在本土化的過程中逐漸顯露頹勢。關鍵詞:旅行者 電視節目 旅行綜藝 旅遊本位 人文價值我國的旅行綜藝節目大多對韓國綜藝亦步亦趨,原創性不足,在本土化的過程中逐漸顯露頹勢。「旅行」雖說仍是國產綜藝節目中常見的元素,但旅行本身絕大多數時間裡都淪為嘉賓互動的背景板。
  • 人文關懷—中國電視綜藝節目創新之本
    摘 要:中國電視綜藝節目伴隨著受眾精神需求的持續增長,一直在摸索中進行著內容和模式上的創新,近年來,國內的很多電視媒體紛紛走上了引進、購買國外綜藝節目的道路。這些節目的相繼播出,一方面增加了收視率,但另一方面也凸顯了其「過度利益化」的特徵,在利益的驅動下向庸俗、甚至惡俗演變,導致受眾在熱鬧中精神更加空虛。
  • 淺談文化類綜藝電視節目的融合與再生
    摘要:作為近年來新興的電視節目類型,文化類綜藝以其獨特的文化魅力與綜藝效果迅速席捲電視收視市場。本文以央視頻道當下大熱的文化類綜藝系列節目為例,分析在新的媒體環境下,以電視為承載媒介的文化類綜藝節目所具有的新的時代語境,並分析其電視語言機制的融合與再生。
  • 臺媒:與大陸電視沒法比 臺灣綜藝節目問題出在哪裡
    圖/薛聖棻提供臺灣《聯合報》28日文章,原題:金鐘獎過後,臺灣電視圈再度恢復一片死寂與沉默喧囂之後,觀眾期待的轉變,似乎還不見端倪。寬帶盒子送上各國或地區精採的節目單,終於有了不一樣的選擇,但是這些新競爭者的加入,是更增加了本地內容創作者的經營困難,還是可以跳脫韓國綜藝的框架和巧婦無米的悲情呢?
  • 大陸綜藝類電視節目中「老師」的媒介形象分析
    本研究是依照分類的方法,將大陸綜藝類電視節目中「老師們」角色定位。旨在探討「老師」媒介形象的建構是否有助於還原大陸綜藝類電視節目的真實感。研究結果發現,大陸綜藝類電視節目中的「老師」形象是多樣性的,他們能從不同面表達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容易接近受眾內心感受,產生共鳴,再現了大陸綜藝類電視節目的真實的現場感,提高收視率;同時,選擇有衝突性的「老師們」,無疑增加了諸多亮點,主持人不再是掌控全局的「船長」,他們的功能在漸漸弱化,取而代之的是第三方聲音的真實現場,一種新的節目模式正在起航。
  • 綜藝節目模式版權保護之道探析
    然而,作為綜藝節目的核心,節目模式是否構成版權保護的作品,則取決於我們如何認識、理解節目模式這個概念。學界中,節目模式往往被認為是一系列創意的集合,是一檔節目的構成樣式和整體結構,以「節目規則」為核心表象、特徵。若將節目理解為創意集合,那麼其會因為不屬於表達而難以受到著作權法保護。然而,業界對於綜藝節目模式概念的理解截然不同。
  • 「雲錄製」暴露電視綜藝弊端 鬧哄哄的明星遊戲節目可休矣
    原標題:「雲錄製」讓一些電視綜藝節目陷入尷尬 鬧哄哄的明星遊戲節目可休矣 在疫情為綜藝節目按下暫停鍵後,各大衛視和視頻平臺紛紛採取了「雲錄製」「宅綜藝」形式以滿足觀眾的需求,時間緊任務重也考驗著電視綜藝人的創意,於是粗製濫造的「翻車」現場也隨之而來
  • 「抄襲」綜藝節目侵犯著作權了嗎?
    今年5月韓國政府指責中國某些節目的抄襲行為,聲明將嚴懲中國綜藝節目抄襲行為,保護韓方節目的著作權。MBC率先在節目中公開指責上海東方衛視的《極限挑戰》抄襲《無限挑戰》。前不久熱播的中餐廳也被指抄襲韓國熱門綜藝尹食堂,對此尹食堂的製作人羅PD回應,「限韓令使得之前購買節目的模式不再」。
  • 光明日報:電視綜藝節目須拒絕速成法則
    原標題:電視綜藝節目須拒絕速成法則   「我國電視節目創作和發展的各個環節都出現了浮躁心態。『造船不如買船,買船不如租船』,這種信奉速成法則的思維流行起來,是導致喜劇類節目一哄而上,同質化問題嚴重的根本原因。」
  • 拒絕「內卷」,電視綜藝2020這一年!
    在中創模式總監譚震看來,綜N代是最穩妥的盈利項目,只有盈利了,那些優秀的創意才有機會去試錯,才能培養出年輕的優秀電視人才,才能讓衛視有足夠的客戶吸引力。所以,綜N代對創新綜藝而言,不能簡單看作是擠壓,更多的是一種幫扶和背書。
  • 論綜藝節目著作權保護的急迫性
    《花樣姐姐》的首播收視率為1.1%,而《花兒與少年2》的首播收視率為1.6%,收視的差距顯示出韓國模式還是不敵湖南衛視的本土模式。 綜上所述,抄襲節目比購買版權成本低,效果好。如果正版的綜藝節目的權利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護,電視臺自然不會選擇用高成本換取低回報,電視綜藝圈的抄襲現象便會越來越嚴重。這不僅使得國內綜藝節目同質化現象嚴重,創新能力萎縮,也損害了他國節目製作者的利益。
  • 2020-2026年中國綜藝節目行業現狀調研分析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
    電視綜藝節目作為電視市場具有強大競爭力的內容產品之一,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影響著人們的精神生活。觀看電視綜藝節目成為人們休閒時間的主要娛樂方式之一。相對於其他電視欄目,綜藝節目能夠在短時間內聚合受眾注意力,擴大頻道影響力,快速提高收視率。
  • 賣貨綜藝,新時代的「電視購物」?
    購物綜藝進化史,27載風雲變從電視購物到賣貨綜藝,衛視與品牌的結合好像又走回了原點。1992年,廣東省珠江頻道推出了大陸第一個購物節目。1996年,第一個專業購物頻道北京BTV開通。隨後央視則打造了如《購物街》、《超市大贏家》等購物類綜藝。
  • 謝國民:我的履曆書(20)之「改變中國電視節目的《正大綜藝》」
    改變中國電視節目的《正大綜藝》去中國的機會多了起來。每次去中國我都會有意無意地看些國內電視節目,內容「很無聊」。也許是兒時想當電影導演的心萌動起來,我產生一個念頭:在中國製作既有趣又有意義的電視節目。上世紀80年代,華人社會裡沒有一個人像翁先生那樣熟知外國的電視節目。我在香港和上海成立電視節目製作公司,邀請翁先生出任董事長。作為贊助商,我們把設計製作的節目提供給中央電視臺播放,這就是《正大綜藝》的由來。《正大綜藝》是一檔邀請觀眾到攝影棚,通過說話聊天方式介紹世界各地風土人情的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