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藝大專題】文化綜藝節目

2021-02-22 RG小宋

--分割線---新傳考研禿頭研究所:打個賭!今年這個綜藝會出現在你的考卷上 | 禿頭押題研究中心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對於精神文化的需求與日俱增。當前,文化類綜藝節目在魚龍混雜的綜藝市場和種類繁多的綜藝節目中脫穎而出。相較於一味追求娛樂化、消費主義至上的的普通綜藝節目不同,文化類綜藝節目擁有獨特的文化屬性它們往往建立在一定的文學、歷史、科學和人文等基礎上,頗具底蘊和內涵,能夠為大眾帶來相對應的文化、歷史、科普類知識等內容。對於文化類綜藝節目目前還沒有一個明確的界定,但可以理解為:文化類綜藝節目是以文化知識為主要傳播內容,用影視藝術的手段,使其具備教育、娛樂、文藝的多重屬性,並通過畫面、聲音等方式向觀眾傳達出來,從而實現寓教於樂的目的,提升受眾文化水平與藝術素養的一種綜藝節目。
自2016年以來,《中國詩詞大會》、《見字如面》、《朗讀者》、《國家寶藏》等多檔不同模式的文化類綜藝,在不同的播放平臺以不凡的表現實現了收視率和口碑上的雙重認可,開啟了文化類綜藝節目的熱潮。文化類綜藝節目在2017年大規模的出現在觀眾的視野中,一直到今天都佔有綜藝節目的很大份額,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共推出了文化類綜藝節目50餘檔。文化類綜藝節目雖然成為了綜藝界的一股清流,但是也存在著不少問題。尼爾·波茨曼在《娛樂至死》中指出了這樣一個現實,印刷時代的沒落和電視時代的到來,會使印刷時代的高品質思維以及個性特徵面臨致命的威脅。一切文化內容都心甘情願地成為娛樂的附庸,而且毫無怨言,甚至無聲無息,其後果就是「我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而現在過度泛濫的「娛樂文化」也印證了波茨曼預言過的文化危機。在娛樂真人秀還在靠堆砌明星、無下限炒作以及奉行娛樂至上原則去吸引受眾之時,文化類綜藝卻另闢蹊徑,如同一股別樣的清泉湧進了觀眾的心。    雖然節目形式各不相同,但同樣讓觀眾深刻體會到了中國傳統文化之美及文化中蘊含的無窮力量。通過《中國詩詞大會》中選手之間答題的賽制,觀眾進一步體會到中國傳統詩詞文化的博大精深,文學教授們對於詩詞時代背景和詩人的補充分析讓觀眾在品味文字之美的同時,也能了解詩詞背後的有趣故事。《見字如面》選取內容各異的書信,以明星重新朗誦演繹的方式,配合舞美和音樂,讓觀眾重拾書信裡的時光和記憶,重新體味中國書信文化的魅力。《朗讀者》選取不同的主題,以訪談的形式分享嘉賓的人生故事,再朗誦與之貼合的文字,讓觀眾在故事和美文中體驗文化之美。大眾傳媒的信息生產和傳播活動在一定程度上會對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道德產生重要影響。所以,作為大眾的傳播主體,傳播者對社會要擔負起一定的責任和義務。現階段,由於原創節目需要在收視和利益回報上承受較大的風險預期,所以現在國內的綜藝大多分為以下兩類:一類是先購買的國外版權再進行拍攝;另一類是直接模仿抄襲,想盡各辦法生搬硬套國外節目模式,很少對其進行本土化的創新改造。    在網絡綜藝橫行的今天,節目組和製作方更多地開始追求利益回報、金錢效益,反而忽略了節目本身應該傳遞的正確三觀,無法承擔傳播文化的責任和義務。這時央視作為國家電視臺,用文化綜藝突破了這個困境,在節目內容和環節設置上更注重文化的傳播與傳承,承擔起了文化傳播主體的職責和使命。《中國詩詞大會》就是典型的例子,節目挑選各色職業、各種年齡層但喜愛中國傳統詩詞的人組成百人團,並通過競賽答題的方式讓觀眾重新愛上詩詞文化,理解詩詞中的美好寓意以及背後動人的故事,並在青少年中引發了一股學習詩詞的熱潮。央視是文化類綜藝傳播的第一個大渠道,而新媒體時代的到來,讓它們的好口碑可以藉助除了央視這樣的傳統媒體之外的其他新媒體渠道迅速傳播開來。《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走紅之後,各大媒體平臺相互報導,新媒體渠道也加速發酵了口碑傳播,大大加強了節目的宣傳力度,加深了節目帶來的社會影響,受眾也越來越廣泛。以往文化節目的重心都在文化宣傳上,把自己擺上神壇,一副高高在上的說教口吻,所以往往造成自說自話、無人理睬的尷尬局面。而近來的三檔節目,吸收娛樂類綜藝的長處,調整了之前生硬的節目模式,環節設置更為接地氣,巧妙地把文化傳播和綜藝節目模式融合在一起。比如《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就加入了好玩的「飛花令」等創新性競技環節,同時以嘉賓和主持人闡釋詩詞內涵作為補充。選手緊張的答題與嘉賓對詩詞的細緻解讀相結合,節奏一快一慢,動靜相宜,讓節目有張有弛。這樣一來,縮小了和觀眾之間的距離感,之前文化宣傳意味的隔閡感也隨之減輕,拋棄說教,寓教於樂,傳播效果自然變好了。綜藝類節目形式日漸同質化,千篇一律的真人秀、歌曲選秀節目使受眾產生審美疲勞,受眾開始呼喚有深度、有思考、有新意的節目形式。文化綜藝獨具匠心,從中華優秀文化中尋找節目的核心與風骨,不僅對當下萎靡的、同質化的綜藝製作具有社會示範作用,也表明公眾對傳統文化的需求與渴望,以及大眾對中華文化的文化認同。隨著網際網路的不斷發展,即時通訊、雙向互動以及海量存儲等網際網路優勢為電視節目帶來了新的活力。在傳播生態的巨大變革之下,文化類綜藝節目與時俱進,積極調整宣傳思路,通過「兩微一端」宣傳矩陣、網絡同步直播等多種形式,結合各種新媒體渠道,實現文化類節目的影響力和傳播力最大化增強。Eg:《朗讀者》在播出期間設立了朗讀亭,藉此擴大自身的影響範圍;《見字如面》將節目切割成短視頻,並推出「與你見字如面」的社交應用,吸引了人們的注意力;而《國家寶藏》則將B站作為自己的「熱度發酵地」,以此打破「次元壁」引發全民熱議。文化類節目的製作、策劃需要高水平的創作團隊與專家級權威人士加入,這些只有依託專業媒體的資源積澱優勢才能實現。當前,文化類綜藝合理利用資源,製作精美、賽制新穎、解讀到位,風格獨特,且這些重人文情懷的形式易引起共鳴,在綜藝包裝下有了更強的受眾黏性,為其火爆奠定了內在前提。新媒體因其交互性、移動性日漸分化了傳統電視媒體的受眾人群,但文化類綜藝也代表傳統媒體做出了回應,通過創新節目形式,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其具有更深層次的內涵,節奏更加緩慢,與娛樂綜藝節目形成了鮮明的對比。Eg:《如果國寶會說話》採用年輕化加娛樂化的策略,製作了專門的文物表情包,這些表情包在年輕人群中備受熱捧,也讓文物形象在社交網絡上得到了更廣泛的傳播,更好的融入到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電視作為媒介融合大潮中風採依舊的傳統媒體,肩負著更重的輿論引導、社會教化責任。習近平總書記在2·19講話中提出,在新的時代條件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應該堅持48字方針。這給以嚴肅風格宣傳中華文化、弘揚正能量的文化綜藝提供了政策基礎。文化綜藝的節目重心在關注「本真的人」,而不是自帶流量的大咖明星,關注的是其小人物身上的發光點,或是素人背後的個人價值追求和文化底蘊,有思考也有深度,重人文關懷也有社會守望的傳播價值。Eg.《朗讀者》中介紹了翻譯家許淵衝的故事,就讓人們近距離走進許老的辛勤歲月,感悟其人生價值追求。文化類綜藝的內核是傳承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媒體在節目展示時以潛移默化的形式「涵化」受眾,讓觀眾除了飽嘗視聽盛宴的同時,也將節目宣揚的文化意義銘記。文化類綜藝藉助真人秀節目的「模式殼」,將優秀的傳統文化元素和文化傳統的「靈魂」為核心內容,通過大眾喜聞樂見的展現形式實現提供教育與娛樂功能的雙統一,打造優良的社會氛圍。總之,文化類節目對於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受眾審美情趣等有重要作用,對豐富綜藝市場也意義重大,為文化生態注入清流,有利於正能量的主流文化傳播。但就目前的形式來看,文化類綜藝想要持續「火爆」,仍舊任重道遠。當前,文化類綜藝市場從爆紅到審美疲勞,顯然已經進入了瓶頸期,如何把傳統文化融入當下生活,並且找到恰當的電視化表達方式,顯然就需要創作者們的探索和思考。1、 缺乏對傳統文化內涵的深度挖掘,有流於形式的嫌疑。《主持人大賽》自1988年開始,已經成功舉辦過六屆,是央視打造的一個經典的電視節目,也為中央電視臺選拔出了鞠萍、張澤群、撒貝寧、陳偉鴻、劉芳菲、胡蝶等一批優秀電視節目主持人,是央視極其重視的節目之一。時隔8年,央視這一節目的再次推出仍然沒有讓人失望,央視成功塑造了《主持人大賽》這一節目品牌。央視的這一節目最大的特點就是非常專業。除了評委和主持人是業界大咖之外,每位參賽選手也都是非常優秀的經過各種比拼而選拔上來的全國60強,其中碩士研究生的比例超過40%,當中既有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的出鏡記者,也有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節目主持人,每一位的專業素養都非常的強悍,這在節目的每一環節都充分體現了。不同於其他綜藝節目,選手賣慘、評委不客觀公正,《主持人大賽》以其專業的節目水準讓觀眾拍手稱快。視頻彈幕中諸如「視聽盛宴」「全程驚嘆,果然是神仙打架」「都是實力派!高手過招,快、準、穩」等等誇讚數不勝數。這一節目的另一特點就是非常緊湊,不注水,看過《主持人大賽》的很多人說,這也許是撒貝寧主持過的說話最少的一檔節目,「一句廢話都沒有」。在一個多小時的節目時長裡,包含了17位評審員背景介紹,12位參賽選手兩個模塊的個人展示,點評員給予選手的一句話賽後建議,以及主持人撒貝寧的串聯詞。《主持人大賽》除了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播出之外,也在騰訊視頻與愛奇藝聯合播出,這兩個視頻網站本身的「粉絲」基數量很大,也使得這一節目很好的向廣大受眾進行傳播。在當下新媒體時代,央視節目充分利用電視臺本身流量和引流作用的同時,整合社交互動平臺資源,能夠極大拓展節目的傳播廣度和深度,使節目達到更大範圍傳播。使用與滿足理論把受眾成員看做有著特定「需求」的個人,把他們的媒介接觸活動看做基於特定的需求動機來「使用」媒介,從而使這些需求得到「滿足」的過程。在如今泛娛樂化嚴重的情況下,很多娛樂類綜藝節目往往質量不高,有爛俗化傾向的存在,依靠流量明星、炒作話題和娛樂內容等等現象非常常見,使許多觀眾失去了原本的觀看樂趣。《主持人大賽》等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出現填補了受眾的這一空缺,給觀眾帶來了很大的新鮮感,從而吸引受眾持續的觀看。例如,在《主持人大賽》中賽制的緊湊,不拖泥帶水,評委的犀利點評都給觀眾帶來了娛樂類節目所沒有的體驗感。綜上所述,綜藝節目的播出除了要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大眾需求,也要引導社會風氣,傳播正能量,弘揚正確的價值觀,讓觀眾在娛樂的同時也有收穫。綜藝節目的敘事結構大都是以時間或空間為軸的線性敘事。為營造敘事的陌生感、新鮮感,有些綜藝節目試圖打破這種常規的敘事模式,將電影敘事常見的迴環套層結構、綴合式團塊結構、夢幻式復調結構嘗試運用於綜藝節目敘事。不過因涉及人物多、敘事線雜,打破線性敘事結構難度大,目前來看成功的案例較少。綜藝節目敘事結構的創新是必然趨勢,突破依然在路上。《朗讀者》將人物故事與文學作品誦讀嫁接;《聲入人心》將古典音樂、音樂劇與綜藝手段嫁接;《夏日甜心》把直播和電視綜藝嫁接,培育出了新的節目形態。任務設計應集娛樂性、對抗性、懸念性、陌生化、儀式感為一體,融入中國元素、中國情懷、中國意境,打造有中國符號的任務模式,不同的子任務環環相扣,層層推進,形成敘事動力,推進敘事。整合報紙、雜誌、廣播等傳統媒體,運用國內的「三微一端」(即微博、微信、微視頻和客戶端)和國外「GTFA」(即谷歌、推特、臉書和亞馬遜)構建節目宣發矩陣,巧妙設置議題,形成收視期待,為中國故事的傳播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打通電視、移動終端、PC端串聯通道,實現節目內容臺網共享、大小屏自由切換,打造一條快速傳播以及多次傳播的融媒體傳播鏈。 」要通過原創節目模式參加國際性電視節、視頻文化產品推介會、聯合開發綜藝節目模型等途徑加強與當地媒體的交流與融合,實現綜藝節目的「二次傳播」。近兩年,國產原創節目出海成為新趨勢。《國家寶藏》《我就是演員》《聲入人心》等原創節目模式銷往歐美國家,《經典詠流傳》《閃亮名字》《聲入人心》等16檔原創節目模式亮相法國坎城電視節,越來越多的原創綜藝走出「國門」,成為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新生力量。從模式引進到本土化改裝再到獨立原創以及模式的輸出,「進出」間的轉換既有受制於人後媒體創新意識的自我覺醒,也有扭轉文化貿易逆差、提升中國軟實力的內在需求。創新是綜藝節目的生命。一個團隊、一檔節目或者一種模式的創新可以釋放出短期效應和「單兵優勢」,強化體制機制創新,才能為綜藝節目的創新提供源動力。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和完善激勵機制,將原創綜藝節目模式研發作為文化產業新的經濟增長點,納入「十四五」產業規劃,細化綜藝節目智慧財產權保護細則,出臺原創節目模式激勵機制,搭建原創節目模式研發平臺、交易平臺;媒體應從前期調研、節目創意、紙面方案、樣片論證、節目生產、宣傳發行、模型構建、價值評估、營銷推廣等方面建立一套系統的、規範的、與國際接軌的工業化標準和體系,培養具有國際視野與製作水準的綜藝節目生產團隊,構建網臺融通機制,形成原創合力和集群效應,為打造世界級的綜藝節目品牌創造良好的媒介生態。隨著國家政策的進一步約束,市場的成熟和觀眾理 性的回歸,電視綜藝節目不斷自我升級和進化。2017 年上半年,以《朗讀者》為代表的文化綜藝節目引發了系列話題和關注,把文化綜藝節目推向又一個高潮,引領電視娛樂節目向深層轉變。這之後,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綜藝頻道(簡稱「綜藝頻道」) 順勢推出《國家寶藏》《信·中國》等文化綜藝節目,將文化綜藝節目推向高潮。與此同時,各地衛視和視頻網站也推出了類似《國學小名士》《漢字風雲會》《審美·閱讀》《見字如面 2》等等。文化綜藝帶有與生俱來的使命,其彰顯的不僅是中國電視綜藝行業的進步,更是一種文化自信。然而,文化的傳承總難免陷入教化的桎梏,對於電視綜藝節目而言,審美教化、文化薰陶固然重要,但如果一味地傳授嚴肅而枯燥的文化知識,就失去了綜藝本身的審美娛樂功能。因而,好的文化綜藝節目,應該是文化的內容,娛樂的手段,既滿足觀眾的感官需求,又充實其內心世界,起到寓教於樂的作用。2017 年以來,綜藝頻道主打「國家舞臺」戰略,體現主流媒體的責任擔當和文化自信,加大綜藝節目創新力度,相繼推出《朗讀者》《國家寶藏》《信·中國》等現象級文化類綜藝節目,通過精心設置,深入挖掘和細緻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觀眾在享受視聽盛宴的同時,感懷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自覺學習傳播祖國優秀傳統文化。《朗讀者》是綜藝頻道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類創新季播節目。節目契合了全面發展全民閱讀和提升媒體價值導向能力的時代主題,通過「文化 + 情感」「名人 +普通人」「朗讀者 + 專家解讀」「文本 + 電視」等組合策劃,使嘉賓的情感與觀眾的心理產生共鳴,同時也使閱讀文化深入觀眾內心,激發觀眾參與閱讀的熱情。節目播出後,網絡及社交媒體好評如潮,並引發了來自海內外的多方關注,成為現象級文化綜藝節目的引領者。《國家寶藏》是綜藝頻道推出的大型文博探索節目,緊密圍繞「國家寶藏」主題,整合全國文博資源,由故宮博物院攜手 8 大國家級重點博物館(院),以「文博+ 文化」的全新表達方式展現國寶魅力。節目融合了演播室綜藝、紀錄片、戲劇表演等多種藝術形態,首創「紀錄式綜藝語態」,實現傳統文化的創新性表達,從而讓「文物活起來」。《國家寶藏》於 2017 年壓軸登場,自播出起便受到廣泛關注,並在短時間內穿透各年齡層形成了現象級的傳播話題。《信·中國》是綜藝頻道推出的一檔大型人文藝術類節目。第一季以「黨性與人性的輝映」為主題,每期精選若干封「理應受到更多關注的信件」,由多位殿堂級藝術家以及觀眾熟知和喜愛的文藝工作者誦讀,由主持人結合舞臺立體情境化再現書信背後的故事,通過現代舞臺科技讓老照片、影像資料等鮮活起來,營造電影化的呈現效果。節目播出之後,其收視位列同時段第一,引發眾多媒體和網民熱議,被贊為「最生動的黨課」。在各類娛樂綜藝、真人秀節目充斥螢屏的喧囂聲中,《朗讀者》《國家寶藏》《信·中國》等文化綜藝節目被譽為「一股文化清流」,讓觀眾重拾久違的古典詩意之美,同時也成為中華文化當代化、大眾化傳播的重要載體。然而,文化類綜藝節目要走出同質化、低收視的困境,首先要在內容、形式和傳播上有所創新,讓人們印象中「高冷」的文化節目真正具有觀賞樂趣,讓觀眾產生共鳴和參與感。創新是藝術的生命力,而節目創新的核心則是內容創新,是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藝術呈現。綜觀近幾年的文化綜藝節目不難發現,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質樸純真的大眾心聲是節目創新最堅實的源泉和支撐。以《朗讀者》為例,中華民族文化寶庫博大精深,文學更有著光輝燦爛的歷史。節目中嘉賓選取朗讀的片段多是文學經典,通過與主題的呼應,嘉賓自身經歷的分享,體現出濃濃的人情味兒,兼具文學性和故事性,對受眾是一種更高層面的精神慰藉。在《國家寶藏》中,國寶文物成為節目主角。節目從博物館「文物」入手,以博物館和擁有五千年歷史文化底蘊的中華文物為切口,註定了節目的格局更為宏大,視野更為開闊,選材更為豐富,作品更具活力。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浩瀚如銀河,璀璨若繁星,博大精深的國家文化寶藏,為節目內容創作提供了取之不盡的源泉。《信·中國》則巧妙地把握住了「信」字,從 2000多封信中,精心選取了 50 多位共產黨人寫給親人和友人的書信,並通過李幼斌、唐國強、吳京、徐崢、黃渤、陳建斌、蔣勤勤、劉濤、陶虹等 60 多位觀眾喜愛的藝術家和演員進行深情朗讀詮釋。主持人朱軍對先烈家屬或相關人士進行訪談,結合舞臺立體情景化再現,傳遞出書信背後的精神力量。1948 年,拉斯韋爾提出大眾傳播的三個功能,強調了大眾傳播的文化傳承功能,即通過大眾傳播,傳統的社會文化得以傳承。中國國學文化久遠深厚,文化種類豐富多彩,除卻成語、古詩詞、書信外,媒體工作者還應思考,在文化綜藝節目內容上,選取更容易觸動受眾內心情感的題材,讓人們不自覺地感受到文化魅力,讓傳統文化的回歸更全面多樣,使傳統文化熱不僅呈現於螢屏,更深入人心。「電視節目形式是電視節目的結構、形式和形狀,它是節目內容的載體和表達方式。」 中國文化元素在電視綜藝節目內核中的浸潤,不僅讓傳統文化的精髓與智慧不斷啟發文化綜藝形式的創新思路,同時也助推中國原創電視綜藝節目模式走向海外。2018 年 4 月,綜藝頻道製作推出的《國家寶藏》《朗讀者》等優秀原創節目模式首次集體亮相坎城春季電視節主舞臺,引起國際模式市場極大的關注,意味著中國原創節目模式走向海外邁出了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步。如《朗讀者》打破以往人文綜藝節目的束縛,採用「訪談 + 閱讀 + 解析」的方式,將朗讀和人本位的故事相結合,增強觀眾代入感的同時使節奏緊湊而又統一。節目具有一種儀式感,儀式的功能在於提供共同體驗的瞬間,激發、增強或重塑個體成員的集體意識和認同,促成其在信仰、情感、意願上的高度一致。節目中,在朗讀者進行朗讀時,屏幕的右方會以書本的形式呈現文字,伴隨著朗讀者的朗讀,文字下面的線也會逐漸延伸,保持和閱讀者同樣的速度,這樣一種儀式感會把觀眾帶入情景中,增加情境感知,帶給觀眾真實的閱讀體驗。此外,節目嘉賓囊括了素人和明星,既通過明星效應提高了話題度和關注度,也給觀眾帶來了素人故事的新奇感,將新的社會話題、社會偏好及年輕人喜歡的表現形式與傳統文化結合起來。《國家寶藏》作為一檔文化綜藝節目,以「上下五千年,讓國寶活起來」為口號,文物本身是靜止的,如何用雅俗共賞的方式讓蘊藏著豐厚歷史人文信息的文物走入觀眾心中,需要一種與之匹配的表達。《國家寶藏》很好地找到並實現了這種表達,一是文物專家權威推介 ;二是請觀眾喜愛的文藝工作者以國寶守護人的名義生動演繹文物的前生故事 ;三是利用現代技術炫酷地展示 ; 四是動員現場的觀眾投票評選。這種集演播室綜藝、紀錄片、舞臺戲劇、真人秀於一體的全新模式,真正實現了「讓文物活起來」。《信·中國》藉助科技手段打造「時空隧道」,為走入書信空間提供了具象化的表達方式。節目的舞美及視覺體系充分融入科技元素,通過潘多拉投影等多媒體手段,構建不同的舞美呈現空間。此外,節目結合舞臺多樣的變化支點,還為主持人構建一套接近於科幻電影的虛擬操控體系,只需在空中做出相應手勢,就可完成啟動時空隧道、舞臺變換等操作指令。節目理念的升華與科技感的融入,吸引了全年齡觀眾的支持與喜愛。《信·中國》使傳統文化和綜藝形式成功結合,把當前社會中小眾的書信文化變成了大眾文化。獨特的藝術表現是綜藝節目形式創新的追求,創新的形式和方法多種多樣,文化綜藝的節目形式需緊緊圍繞受眾本位的理念進行創新,設置平民化、熱門的節目形式類型。目的是用群眾喜聞樂見的節目形式,通過藝術提煉提高講故事的能力,使節目能夠吸引觀眾、感染觀眾,讓觀眾能夠在觀看電視時對節目的認同感加強,互動度更廣。內容和形式是創新的本體,而融合傳播則能夠使文化類電視節目更好地推廣。近年來,在社會上形成口碑的電視綜藝,基本上都實現了全民觀看和全網傳播。《朗讀者》第一季,以多級口碑效應引爆全民傳播熱潮,由電視節目進入網絡視頻、音頻傳播空間,在新聞媒體、社交網絡間自由流轉,突破了傳播平臺的限制與圈層的壁壘,形成蔚為壯觀的自傳播影響力格局。統計數據顯示,節目從 2 月 18 日開播至收官,52 城收視率最高達 1.2,位列同類型綜藝節目第一。除了電視端的出色表現之外,《朗讀者》獲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中央級媒體共 27 次點名稱讚,超過 500 家平面媒體 1310篇次報導節目內容,累計覆蓋人群高達 20 億人次。節目相關視頻全網播放量達 9.7 億次,並以 4.25 億的播放量成為喜馬拉雅音頻平臺上收聽量最高的電視節目。此外,《朗讀者》在新媒體上的表現尤為突出,節目關鍵詞近 30 次登上新浪微博熱搜,主話題 #CCTV朗讀者 # 閱讀量高達近 14.1 億次、討論量近 286.1 萬次。微信公眾號與節目相關「10w+」文章累計 312 篇,體現網友搜索熱度的微信指數最高達 2400 萬。在極具公信力的社交網站豆瓣上,節目評分最高達 9.5,並曾連續 6 周位列豆瓣綜藝板塊推薦位第一《國家寶藏》的關注人群集中在「95 後」甚至「00 後」的年輕群體,諸多年輕網友自製節目嘉賓及國寶表情包、動漫手繪、視頻等,進一步引爆話題,首次形成國寶的「擬人化傳播」,在新媒體平臺產生了巨大影響,很多網友紛紛表示為中華民族自豪,為中華文化驕傲,更有諸多例如「此生不悔入華夏,來世還生中華家」的「豪言壯語」在視頻播放彈幕上刷屏。

相關焦點

  • 淺談文化類綜藝電視節目的融合與再生
    摘要:作為近年來新興的電視節目類型,文化類綜藝以其獨特的文化魅力與綜藝效果迅速席捲電視收視市場。本文以央視頻道當下大熱的文化類綜藝系列節目為例,分析在新的媒體環境下,以電視為承載媒介的文化類綜藝節目所具有的新的時代語境,並分析其電視語言機制的融合與再生。
  • 古老文化在綜藝節目中花樣呈現
    作為傳承、傳播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近年來影視作品圍繞故宮、天壇、長城、頤和園等世界文化遺產做文章,創作了《國家寶藏》《上新了·故宮》《遇見天壇》《了不起的長城》《我在頤和園等你》等一系列文化類綜藝節目,產生了強烈的社會反響。
  • 六月綜藝節目:相似的節目錯峰,團體綜藝節目乘風破浪
    夏季是綜藝節目的旺季。在此之前,許多節目已經提前錄製,等待gear上線。從四家衛視和四家視頻網站的布局來看,僅第二季度,就有50多個新的綜藝節目,其中70%是在線整合的。衛星電視產生了王牌綜合N代,視頻平臺內容豐富,新頻率更好。由此可見Q2綜藝節目全面復甦。
  • 綜藝節目推薦:臺灣好看的綜藝節目!
    臺灣有哪些特別棒的綜藝節目?1.《康熙來了》 推薦指數:★★★★★ 這個排在第一位基本應該是沒什麼爭議了,2004年開播,在上個十年裡一度是華人綜藝的代表。《國光幫幫忙》 推薦指數:★★★★★ 之前在我的另一篇文章推送《拿什麼拯救你,曾經我最愛的臺灣綜藝》裡也有提到,印象裡和康熙幾乎是同等地位的長壽節目(僅從節目年限看),造星指數也僅僅低於康熙。孫鵬、庹宗康、屈中恆三個老男人的毒舌吐槽和插科打諢,讓它在寶島也有擁有著不小的生命力。 只不過,因為三立是偏綠的,每次提及內地都是讀作大陸,字幕寫成中國。非常不爽。
  • 文化綜藝節目《朗讀者》的創新與成功之道
    摘 要:2017年年初,央視《朗讀者》《見字如面》《中國詩詞大會》等節目火爆螢屏,掀起了人們對文化綜藝節目討論和關注的熱潮。其中《朗讀者》以新穎的節目形式,清新的語言風格,注重情感的溝通和交流而備受關注,堪稱電視綜藝節目界的「一股清流」。
  • 綜藝天王炮轟韓國綜藝節目,高以翔是韓國變態綜藝的犧牲品?
    作為一名藝人,參加影視劇和綜藝節目是他們的主要收入來源,而高以翔的家世非常好並不缺錢,這次參加節目的片酬據傳聞只有15萬人民幣,所以他參加綜藝節目純粹是為了保持良好的知名度和自己的喜好,畢竟高以翔出道以來身材好是出了名的。只是高以翔並沒有想到,在綜藝節目中會發生意外,他再也回不到父母的身邊了。
  • 綜藝節目須以正能量立足圈粉
    近年來,在外來娛樂文化、網際網路技術發展、群眾精神需求等多重因素作用下,國內綜藝節目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並在各大衛視螢屏中佔據重要位置。然而,受片面追求經濟效益等不良風氣影響,不少綜藝節目偏離了健康的發展軌道,產生了人文關懷缺失、節目鋪張浪費甚至價值觀導向錯誤等問題,極大地消解了綜藝節目的社會價值。
  • 《上新了·故宮》等古老文化在綜藝節目中花樣呈現
    作為傳承、傳播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近年來影視作品圍繞故宮、天壇、長城、頤和園等世界文化遺產做文章,創作了《國家寶藏》《上新了·故宮》《遇見天壇》《了不起的長城》《我在頤和園等你》等一系列文化類綜藝節目,產生了強烈的社會反響。
  • 網絡綜藝迎來了黃金時代,愛奇藝自製綜藝節目有哪些?
    網絡綜藝迎來了黃金時代,愛奇藝自製綜藝節目有哪些?愛奇藝2016的網絡綜藝數量處於六大視頻網站之首。其中《奇葩說》是愛奇藝的王牌節目,這檔節目在廣告口播形式上創造了新的網絡流行語式植入模式,為後來的網絡綜藝樹立了典範。
  • 綜藝節目的「編劇」也越來越重要
    【一家之言】  如今,編劇在綜藝節目中的靈魂地位已然得到認可。尤其是在遊戲類綜藝大潮退去之後,一些依託於強故事性的劇本所打造的「粉絲」綜藝依然屹立不倒,甚至越來越多所謂的小眾綜藝,霸佔了綜藝大戰的一席之地。
  • 東方衛視綜藝節目
    東方衛視綜藝節目東方衛視,全稱上海廣播電視臺東方衛視頻道,暱稱番茄臺,是上海廣播電視臺和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SMG)主力頻道,開播於2003年10月23日。《今夜百樂門》場景喜劇綜藝秀《今夜百樂門》是由東方衛視和元純傳媒共同打造的國內一檔場景喜劇綜藝秀。金星作為節目固定主持,每期會邀請不同的明星大咖作為客座嘉賓,與常駐卡司一同參與場景演出。今夜百樂門,周六最銷魂。一檔不走尋常路的喜劇綜藝秀,以開創先河的節目模式和高質量的豪華陣容,演繹人生的喜怒哀樂,傳遞百種不同的歡樂。
  • 淺析韓國綜藝節目對我國的借鑑作用
    摘要:近幾年來,隨著國民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升,觀眾對綜藝娛樂類節目的需求也越來越旺盛。韓國各種電視節目在我國各大網站的點擊率一直居高不下。本文通過對韓國的戶外真人秀電視綜藝節目《Running Man》進行多角度的剖析,發掘其閃光之處,從而為中國綜藝節目的發展提供借鑑與導向作用。
  • 文化類綜藝節目"扎堆"等開播 變身"爆款"需要機遇
    昨天,高人氣綜藝《見字如面》第二季展開新一期錄製,周迅、楊立新、明道等演員亮相。在此前後,有關詩詞、漢字、戲曲等文化類節目紛紛登場,但是,除了《見字如面》《朗讀者》等少數優秀節目,有趣、有深度的文化類節目並不多。「爆款」需要機遇,踏實做出好看的內容才是重點。
  • 大陸與臺灣綜藝節目風格的差異化研究
    大雜燴型綜藝節目成功的例子有很多,如《綜藝大哥大》《全民大悶鍋》《大學生了沒》等。 在開放的政策下衍生出自由的綜藝節目氛圍,戲謔的態度、敏感的語言、活潑的後期效果成為臺式綜藝風格,旨在達到預期的播出效果。但在這種競爭環境下能長期播出並影響深遠的節目卻不少。可以看出,臺灣地區綜藝節目個性鮮明;勇於創新節目類型;節目生命力強,能夠長期吸引觀眾的眼球。
  • 好看的綜藝節目推薦2019 中國十大綜藝真人秀節目排行榜
    要說到綜藝節目,最火爆的還就屬各種類型的真人秀節目,這些節目能給觀眾帶來不少歡樂喜感。那麼2019年好看的綜藝節目有哪些?下面和小編來看一下。  好看的綜藝節目推薦2019  1.《嚮往的生活第三季》  2.《奔跑吧第三季》  3.《極限挑戰第五季》  4.
  • 為什麼現在的綜藝節目這麼受歡迎?看綜藝節目有哪些好處?
    這就帶動了文娛產業這高速發展,電影市場、網絡文學、遊戲等都在高速發展,綜藝節目也不列外。綜藝對於大部分人而言其實就是無聊時打發時間,或者不開心是能放鬆我們心情的一種方式。但往往我們卻做不到只單純的笑笑就好,更多時候我們會被綜藝牽動我們自己的情緒。
  • 文旅類節目成觀眾「新寵」,旅行類綜藝藉助文化回溫
    這些節目往往削弱了以往明星旅行真人秀中過度娛樂化的內容,大都從傳統文化、歷史古蹟中尋找靈感,並憑藉著節目中透露的文化深度、人文關懷與情感治癒,贏得了觀眾的喜愛。 01「文化+旅行」走俏,為旅行綜藝開啟了一條新路 旅行類綜藝在國內電視螢屏算是個歷史悠久的品類,從最早的主持人帶你看世界,到當下將情感、觀察、遊戲等元素嫁接到旅遊之上,這一類節目產生了諸多細分變化。
  • "綜藝女王"利菁加盟蘭渡文化 孫樂欣為其打造新節目
    11月16日,利菁在臺北出席新節目發布會,「綜藝女王」沉寂2年後重回綜藝界,讓外界備受關注。而在近日,上海蘭渡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對外宣布利菁加盟,蘭渡文化也成為利菁在內地的獨家籤約公司。我的姐》,孫樂欣為利菁保駕護航今年年初,《康熙來了》製作人孫樂欣加盟蘭渡文化擔任總導演。據蘭渡文化創始人陸婷婷表示,此次利菁的加盟,也得益於孫樂欣的牽線。作為綜藝界前輩的利菁曾經主持過《全球新人王》、《麻辣天后宮》、《超級偶像》、《超級設計師》等多檔高收視綜藝節目,是臺灣綜藝黃金年代的傳奇性人物。據悉,利菁加盟蘭渡的新節目《利害了!
  • 韓國綜藝節目之模式分析
    1998年,韓國提出了「文化立國」戰略,把文化產業作為21世紀國家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加以優先發展。「韓流」成為從21世紀初一直蔓延到現在的亞洲文化現象,韓國電視綜藝節目也隨著這股強勁的「韓流」進入亞洲各國家,並有愈演愈烈之勢。
  • 中國綜藝抄襲國外節目?導演沒了創意,中國原創綜藝早已沒落?
    最近國內又有綜藝節目被爆出抄襲了國外的綜藝,網友們針對這個事件甚至發出了「中國再無原創綜藝」的哀嘆。中國綜藝節目也不是沒有輝煌過,可為什麼還是落到如今要抄襲別人的程度呢?我個人認為這些娛樂綜藝的導演都太過浮躁,急需流量爆熱度,所以失去了創新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