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視口碑雙豐收 電視文娛節目紛紛駐足傳統文化

2020-12-11 央視網

  「中國的錦繡之美不能只留在書本記錄和博物館裡,應該多支持這類節目,讓中國文化進入普通人的視野。」在嗶哩嗶哩的視頻評論區,年輕觀眾毫不掩飾地表達對正在央視熱播的節目《衣尚中國》的喜愛和支持。

  近年來,《中國詩詞大會》《中國民歌大會》《國家寶藏》等一系列具有人文情懷的文化類節目接連走紅,不僅取得收視與口碑雙豐收,還掀起一股弘揚中國美學的熱潮。在這股熱潮的帶動下,聚焦中國歷史、地理、戲曲、民歌、家風等內容的文化類節目層出不窮,題材上不斷向垂直縱深的方向拓展。

從民族文化中汲取靈感與養分

  從《中國詩詞大會》到《國家寶藏》再到《衣尚中國》,近年來的優質文化節目無一不是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深挖內容,汲取養分。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潤,不僅增添了節目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底蘊,還從更深層次提高了節目的生命力。而從「詩詞」「國寶」「典籍」到「衣尚」的焦點遷移,則反映出文化節目對傳統文化探索的垂直深入,以及其涉及領域的生活化。

  服飾伴隨著人們的生活起居,反映著生產力與社會經濟的發展,更展現出不同時代審美的流變。《衣尚中國》每期節目圍繞一個主題,以訪談、互動、體驗、表演等形式,探尋中國服飾文化背後的審美精神,講述服飾裡的中國故事,汲取中華美學的精神滋養,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新時代。

  節目製作人、主持人李思思表示:「服飾是生活的必需品,也是承載文明的藝術品,以服飾入題,既走近傳統,又面向未來。」在節目中李思思的講述和導覽如「穿針引線」般把對傳統服飾的回顧與今天的生活聯繫在一起。觀眾跟隨著李思思的「穿引」,走進歷史,再回到生活,從而激發思考,尋找美的創造源泉。

  「這次策劃《衣尚中國》,提出『復興中國審美』,從審美入手來規劃節目內容主題的方案,希望能通過中國服飾來探尋服飾背後所承載的中國文化、中國精神,講好中國故事。」節目研發、總導演湯浩說。

年輕化表達激活傳統文化的生命力

  「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文化節目樣態創新的邏輯亦是如此。越來越多的文化節目,將傳統文化以更加年輕的話語方式呈現出來,獲得了更大範圍的關注和更多掌聲:《中國詩詞大會》抓住了中國人記憶詩詞名篇的文化習慣,選擇以比賽競技為看點;《朗讀者》看到了文學經典所蘊含的情感力量,憑藉「朗讀+故事」打動人心;《見字如面》注意到書信作為個體交流的獨特性,以類似話劇的現場演繹強調了戲劇性;而《國家寶藏》《衣尚中國》以高度凝練的短劇對國寶、服飾等歷史元素進行場景化呈現,提純出一個個意蘊無窮的歷史時刻。

  與此同時,在節目不斷更迭升級的過程中,節目創作團隊也在摸索更加個性化的創新表達。如《朗讀者》第三季上線前推出先導節目《一平方米》,通過城市景觀動態直播、朗讀實況、現場採訪、連屏互動等手段,打造出全新的新媒體節目樣態。《上新了·故宮》第三季不僅打造了多元場景空間,增強與歷史元素的互動,還邀請了20所高校學子,採取團隊對戰賽的方式,為故宮注入源源不斷的青年力量。為了闡釋服飾文化,《衣尚中國》不僅採用歌、舞、劇等常見的文藝樣式,還將街舞、說唱、圓舞曲等舶來的藝術方式也應用到中華服飾的表達之中。

  越來越多的新鮮玩法正在打破時間、空間和藝術領域的限制,「文化+科技」「藝術+科技」等手段的創造性轉化,將歷史之美、文化之美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傳遞給觀眾。

編織共同的文化記憶與家國情懷

  《國家寶藏》讓觀眾重新燃起對中國文物的崇敬與熱愛,將中國人的匠心精神進一步發揚光大,描繪出以中國傳統為亮點的大國氣象;《中國詩詞大會》更是雕琢出個體對於中國文化的美學認知,讓「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書香文化潤澤生活,蔚然成風;《衣尚中國》則邀請各行各業的人從自身出發,從社會思想、民生經濟、審美變遷等視角,綜合解構服飾文化,連結百年經典與時尚潮流,再度激活傳統文化的生命力。

  每逢佳節,人們身著盛裝、置辦盛宴,無不寄託著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在《衣尚中國》「節慶之美」中,嘉賓們通過對漢族、彝族等民族在傳統節日著裝的深入講解,讓觀眾見識到不同地區多樣的民風民俗,既為民族文化的傳承提供了平臺,更是為天南地北的中國人打開了共同的文化記憶之門。

  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舉辦的「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復興中國審美」倡議活動暨《衣尚中國》節目啟動儀式上,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統籌規劃部主任呂逸濤說,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新時代賦予文藝工作者的神聖使命。文藝創作要以優秀傳統文化為根,把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有效地傳播中華文化的時代價值,打造符合時代的文藝精品。(記者 牛夢笛)

相關焦點

  • 電視文娛節目紛紛駐足傳統文化
    近年來,《中國詩詞大會》《中國民歌大會》《國家寶藏》等一系列具有人文情懷的文化類節目接連走紅,不僅取得收視與口碑雙豐收,還掀起一股弘揚中國美學的熱潮。在這股熱潮的帶動下,聚焦中國歷史、地理、戲曲、民歌、家風等內容的文化類節目層出不窮,題材上不斷向垂直縱深的方向拓展。
  • 媒體聚焦電視文娛節目駐足傳統文化:年輕化表達激活文化生命力
    近年來,《中國詩詞大會》《中國民歌大會》《國家寶藏》等一系列具有人文情懷的文化類節目接連走紅,不僅取得收視與口碑雙豐收,還掀起一股弘揚中國美學的熱潮。在這股熱潮的帶動下,聚焦中國歷史、地理、戲曲、民歌、家風等內容的文化類節目層出不窮,題材上不斷向垂直縱深的方向拓展。
  • 2020一季度電視節目收視大漲 防疫紀錄片異軍突起
    原標題:2020一季度電視節目收視大漲 2020年第一季度,舉國上下在齊心抗疫中度過,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均開啟了宅家模式,傳統媒體視聽接觸行為也隨之發生改變。疫情大考,對於傳統廣電是衝擊和挑戰,還是進一步融合發展的機遇與風口?
  • 《金玉滿堂》收官在即 黃少祺收視口碑雙豐收
    臺灣當紅演員黃少祺在劇中以豐富的情感變化和真摯的人物性格還有陽光帥氣的外表吸引觀眾眼球,令收視口碑雙豐收。臺灣當紅演員黃少祺在劇中以豐富的情感變化和真摯的人物性格還有陽光帥氣的外表吸引觀眾眼球,令收視口碑雙豐收。在這好劇如潮的競爭下,亞洲大戲《金玉滿堂》憑藉精良的製作、強大的演員陣容和愛恨情仇、離奇故事、豪門鬥爭等戲碼,讓該劇一直穩居全國前六的好成績。
  • 文化類電視節目的創新趨勢
    關鍵詞:文化;情感;體驗式傳播;媒體融合 如今的電視節目更新換代愈演愈烈,觀眾觀賞口味瞬息萬變,一股文化清流卻從一開年起就牢牢鎖住了觀眾的視線。「霸屏」的不再是明星雲集的真人秀,而是文化類節目。這些節目雖然並未來勢洶洶,卻慢慢在收視榜與話題榜上顯山露水,厚積薄發之後讓人無法忽視它們的存在。
  • 高學歷受眾媒介消費特徵及電視節目收視簡析
    伴隨著社會分化,教育因素、收入因素與社會階層分化的相關性顯著增長,不同階層的受眾在收入、文化資本、權力以及聲望等維度上存在著不一致的現象,在媒介接觸尤其是電視和網絡媒體的接觸上,其偏好、習慣、使用與滿足,乃至於評價和信任等方面均不斷分化[1]。電視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必然伴之以電視收視需求的變化和提升。
  • 2019年中國電視市場發展趨勢 傳統直播電視式微
    本文基於過去一年中傳媒領域的典型事件、重要變化和行業權威數據,對2019年中國電視市場在收視、節目、廣告、營銷等領域的發展趨勢進行預判,以期在開年之際能揆情審勢,釐清未來發展的方向,並把握髮展的契機。   電視收視: 傳統直播電視式微,超級節目不再,垂直細分領域謀求突破   2018年,根據CNNIC和CSM媒介研究的網民及觀眾調查數據,電視直播收視時長進一步萎縮,網民規模和上網時長穩中有升,可以預見,2019年傳統直播電視在整體媒介競爭中的地位進一步式微,網際網路驅動的節目跨平臺多渠道碎片化的傳播正在加速電視低收視率競爭時代的到來。
  • 《裝臺》收視口碑雙豐收,小布訪談張嘉益……
    隨後,《裝臺》收視繼續一路高歌,穩居同時段第一。12月8日數據顯示,當天收視率已突破2.4%。 與此同時,《裝臺》豆瓣評分也來到8.4分,可謂收視口碑雙豐收。
  • 淺談文化類綜藝電視節目的融合與再生
    摘要:作為近年來新興的電視節目類型,文化類綜藝以其獨特的文化魅力與綜藝效果迅速席捲電視收視市場。本文以央視頻道當下大熱的文化類綜藝系列節目為例,分析在新的媒體環境下,以電視為承載媒介的文化類綜藝節目所具有的新的時代語境,並分析其電視語言機制的融合與再生。
  • 《團圓飯》圓滿收官 收視口碑雙豐收
    《團圓飯》劇照  搜狐娛樂訊 由新麗傳媒出品,徐紀周導演、王力扶編劇的電視劇《團圓飯》12月22日晚正式收官播出大結局,《團圓飯》自開播以來,在東方、天津、江蘇三家衛視的收視率均同時進入收視排行榜前五  接地氣劇情喚起觀眾親情回憶  沒有超級大牌明星的《團圓飯》靠著口口相傳的口碑,開播之後收視一直攀升,在東方、天津、江蘇三家衛視的收視率均進入CSM50城收視排行榜前五,非黃金時段播出該劇的山東衛視也進入收視率前20名榜單。
  • 全網最火的在播劇,《終極筆記》衝入前5,榜首收視口碑雙豐收!
    全網「最火」的在播劇,《終極筆記》衝入前5,榜首收視口碑雙豐收!NO.5《狼殿下》:李沁、王大陸、肖戰《狼殿下》是一部壓積三年的電視劇,空降播出後瞬間衝上熱搜。NO.1《大秦賦》:張魯一、段奕宏《大秦賦》是一部收視、口碑雙豐收的古裝劇,由張魯一和段奕宏領銜主演,剛上線就收穫了觀眾們的一致好評。不得不說,張魯一的演技極其炸裂,對劇中角色拿捏的非常好。在全網「最火」的在播劇排行榜當中,《大秦賦》霸居榜首,完全是實至名歸!
  • 傳統文化節目流行 國人認同感強烈
    去年下半年,央視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推出之後便吸引了大量觀眾的追捧,春節期間再次推出了傳統文化節目《中國謎語大會》,而近兩個月《中國成語大會》也正在央視綜合頻道熱播。與此同時,衛視的傳統文化節目也如雨後春筍般迸發出來,河南衛視的《漢字英雄》、《成語英雄》,河北衛視的《中華好詩詞》相繼推出。這些似乎已經淡出電視螢屏的傳統文化,再次迸發出了力量。
  • ...央視紀錄頻道播出|央視一套|從長安到羅馬|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
    該片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牽頭,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策劃製作,首次採用「雙城記」平行視角,中意兩國知名專家學者帶著對經貿、文化、社會、音樂、美術、建築、城市等思考,走進絲綢之路的起點和終點,深入西安和羅馬兩個城市,講述東西文明交融互鑑的故事,詮釋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
  • 文化認同視域下文化類電視節目的融合發展
    融合發展若缺乏創新則會退回到「文化灌輸」的老路,只有呼應市場需求的創新性融合發展才是提升中華傳統文化傳播力,形塑中華文化認同的有力途徑。 第一,電視節目類型元素融合。電視節目類型的概念通常是一種公式化表達,它觀照的是電視節目樣式的相似性與差異性。在文化類電視節目中,中華傳統文化理應是內容取材的重要來源。
  • 2019年中國電視市場十大發展趨勢(萬字深度報告)
    2019年中國電視市場在收視、節目、廣告、營銷等領域將呈現這些發展趨勢。▍趨勢一、電視收視:傳統直播電視式微,超級節目不再,垂直細分領域謀求突破據預測,2019年全球人均每天花費在網際網路上的時間(170.6分鐘)將超越看電視的時間(170.3分鐘)。
  • 大型文化類原創季播電視節目 《中國成語大會》節目簡介
    節目簡介     《中國成語大會》是由中央電視臺重點推出的一檔大型文化類原創電視節目,也是繼2013年收視、口碑雙豐收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之後,央視在大型原創文化類節目上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構築漢字的利益,很像是暗示危機之後的止損,是看空。看空需要人人自危。
  • 龍印《成語天下》第二季完美收官,全網霸屏,人氣口碑雙豐收!
    (龍印鑑證榮耀時刻)板城酒業順勢前行接連兩季助力成語普及和傳承兩個多月,數輪鏖戰龍印《成語天下》第二季在近日完成了收官之戰全網霸屏,口碑人氣雙豐收《成語天下》榮獲國家廣電總局2019年度廣播電視創新創優節目榮譽;「學習強國」全國總平臺對節目進行首頁推薦;《人民日報》海外版刊文對《成語天下》第二季進行全面介紹。
  • 回顧2018上半年電視收視,電視直播仍是首選,獨播劇增多
    一線導讀:不論是電視劇還是綜藝節目,上半年均未出現收視「爆款」,電視直播收視依然面臨著巨大的壓力。隨著媒體融合的探索日趨成熟,怎樣通過把控內容,藉助新媒體手段,將游離的觀眾拉回電視大屏,是電視人面對的一大挑戰。
  • 【綜藝大專題】文化綜藝節目
    通過《中國詩詞大會》中選手之間答題的賽制,觀眾進一步體會到中國傳統詩詞文化的博大精深,文學教授們對於詩詞時代背景和詩人的補充分析讓觀眾在品味文字之美的同時,也能了解詩詞背後的有趣故事。《見字如面》選取內容各異的書信,以明星重新朗誦演繹的方式,配合舞美和音樂,讓觀眾重拾書信裡的時光和記憶,重新體味中國書信文化的魅力。
  • 2019智能大屏電視年度報告!原來這些影視綜的收視這麼高!
    近幾年隨著智能電視市場穩步發展,智能電視覆蓋逐步下沉,三線及以下城市佔比持續增長,比例達54.4%,智能大屏正逐漸取代傳統電視成為家庭娛樂中心,大屏+高清+海量內容+個性化功能服務的非凡體驗,也正吸引著一大批年輕用戶群體回歸家庭大屏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