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錦繡之美不能只留在書本記錄和博物館裡,應該多支持這類節目,讓中國文化進入普通人的視野。」在嗶哩嗶哩的視頻評論區,年輕觀眾毫不掩飾地表達對正在央視熱播的節目《衣尚中國》的喜愛和支持。
近年來,《中國詩詞大會》《中國民歌大會》《國家寶藏》等一系列具有人文情懷的文化類節目接連走紅,不僅取得收視與口碑雙豐收,還掀起一股弘揚中國美學的熱潮。在這股熱潮的帶動下,聚焦中國歷史、地理、戲曲、民歌、家風等內容的文化類節目層出不窮,題材上不斷向垂直縱深的方向拓展。
從民族文化中汲取靈感與養分
從《中國詩詞大會》到《國家寶藏》再到《衣尚中國》,近年來的優質文化節目無一不是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深挖內容,汲取養分。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潤,不僅增添了節目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底蘊,還從更深層次提高了節目的生命力。而從「詩詞」「國寶」「典籍」到「衣尚」的焦點遷移,則反映出文化節目對傳統文化探索的垂直深入,以及其涉及領域的生活化。
服飾伴隨著人們的生活起居,反映著生產力與社會經濟的發展,更展現出不同時代審美的流變。《衣尚中國》每期節目圍繞一個主題,以訪談、互動、體驗、表演等形式,探尋中國服飾文化背後的審美精神,講述服飾裡的中國故事,汲取中華美學的精神滋養,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新時代。
節目製作人、主持人李思思表示:「服飾是生活的必需品,也是承載文明的藝術品,以服飾入題,既走近傳統,又面向未來。」在節目中李思思的講述和導覽如「穿針引線」般把對傳統服飾的回顧與今天的生活聯繫在一起。觀眾跟隨著李思思的「穿引」,走進歷史,再回到生活,從而激發思考,尋找美的創造源泉。
「這次策劃《衣尚中國》,提出『復興中國審美』,從審美入手來規劃節目內容主題的方案,希望能通過中國服飾來探尋服飾背後所承載的中國文化、中國精神,講好中國故事。」節目研發、總導演湯浩說。
年輕化表達激活傳統文化的生命力
「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文化節目樣態創新的邏輯亦是如此。越來越多的文化節目,將傳統文化以更加年輕的話語方式呈現出來,獲得了更大範圍的關注和更多掌聲:《中國詩詞大會》抓住了中國人記憶詩詞名篇的文化習慣,選擇以比賽競技為看點;《朗讀者》看到了文學經典所蘊含的情感力量,憑藉「朗讀+故事」打動人心;《見字如面》注意到書信作為個體交流的獨特性,以類似話劇的現場演繹強調了戲劇性;而《國家寶藏》《衣尚中國》以高度凝練的短劇對國寶、服飾等歷史元素進行場景化呈現,提純出一個個意蘊無窮的歷史時刻。
與此同時,在節目不斷更迭升級的過程中,節目創作團隊也在摸索更加個性化的創新表達。如《朗讀者》第三季上線前推出先導節目《一平方米》,通過城市景觀動態直播、朗讀實況、現場採訪、連屏互動等手段,打造出全新的新媒體節目樣態。《上新了·故宮》第三季不僅打造了多元場景空間,增強與歷史元素的互動,還邀請了20所高校學子,採取團隊對戰賽的方式,為故宮注入源源不斷的青年力量。為了闡釋服飾文化,《衣尚中國》不僅採用歌、舞、劇等常見的文藝樣式,還將街舞、說唱、圓舞曲等舶來的藝術方式也應用到中華服飾的表達之中。
越來越多的新鮮玩法正在打破時間、空間和藝術領域的限制,「文化+科技」「藝術+科技」等手段的創造性轉化,將歷史之美、文化之美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傳遞給觀眾。
編織共同的文化記憶與家國情懷
《國家寶藏》讓觀眾重新燃起對中國文物的崇敬與熱愛,將中國人的匠心精神進一步發揚光大,描繪出以中國傳統為亮點的大國氣象;《中國詩詞大會》更是雕琢出個體對於中國文化的美學認知,讓「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書香文化潤澤生活,蔚然成風;《衣尚中國》則邀請各行各業的人從自身出發,從社會思想、民生經濟、審美變遷等視角,綜合解構服飾文化,連結百年經典與時尚潮流,再度激活傳統文化的生命力。
每逢佳節,人們身著盛裝、置辦盛宴,無不寄託著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在《衣尚中國》「節慶之美」中,嘉賓們通過對漢族、彝族等民族在傳統節日著裝的深入講解,讓觀眾見識到不同地區多樣的民風民俗,既為民族文化的傳承提供了平臺,更是為天南地北的中國人打開了共同的文化記憶之門。
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舉辦的「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復興中國審美」倡議活動暨《衣尚中國》節目啟動儀式上,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統籌規劃部主任呂逸濤說,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新時代賦予文藝工作者的神聖使命。文藝創作要以優秀傳統文化為根,把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有效地傳播中華文化的時代價值,打造符合時代的文藝精品。
(本報記者 牛夢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