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文娛節目紛紛駐足傳統文化

2020-12-15 光明日報

「中國的錦繡之美不能只留在書本記錄和博物館裡,應該多支持這類節目,讓中國文化進入普通人的視野。」在嗶哩嗶哩的視頻評論區,年輕觀眾毫不掩飾地表達對正在央視熱播的節目《衣尚中國》的喜愛和支持。

近年來,《中國詩詞大會》《中國民歌大會》《國家寶藏》等一系列具有人文情懷的文化類節目接連走紅,不僅取得收視與口碑雙豐收,還掀起一股弘揚中國美學的熱潮。在這股熱潮的帶動下,聚焦中國歷史、地理、戲曲、民歌、家風等內容的文化類節目層出不窮,題材上不斷向垂直縱深的方向拓展。

從民族文化中汲取靈感與養分

從《中國詩詞大會》到《國家寶藏》再到《衣尚中國》,近年來的優質文化節目無一不是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深挖內容,汲取養分。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潤,不僅增添了節目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底蘊,還從更深層次提高了節目的生命力。而從「詩詞」「國寶」「典籍」到「衣尚」的焦點遷移,則反映出文化節目對傳統文化探索的垂直深入,以及其涉及領域的生活化。

服飾伴隨著人們的生活起居,反映著生產力與社會經濟的發展,更展現出不同時代審美的流變。《衣尚中國》每期節目圍繞一個主題,以訪談、互動、體驗、表演等形式,探尋中國服飾文化背後的審美精神,講述服飾裡的中國故事,汲取中華美學的精神滋養,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新時代。

節目製作人、主持人李思思表示:「服飾是生活的必需品,也是承載文明的藝術品,以服飾入題,既走近傳統,又面向未來。」在節目中李思思的講述和導覽如「穿針引線」般把對傳統服飾的回顧與今天的生活聯繫在一起。觀眾跟隨著李思思的「穿引」,走進歷史,再回到生活,從而激發思考,尋找美的創造源泉。

「這次策劃《衣尚中國》,提出『復興中國審美』,從審美入手來規劃節目內容主題的方案,希望能通過中國服飾來探尋服飾背後所承載的中國文化、中國精神,講好中國故事。」節目研發、總導演湯浩說。

年輕化表達激活傳統文化的生命力

「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文化節目樣態創新的邏輯亦是如此。越來越多的文化節目,將傳統文化以更加年輕的話語方式呈現出來,獲得了更大範圍的關注和更多掌聲:《中國詩詞大會》抓住了中國人記憶詩詞名篇的文化習慣,選擇以比賽競技為看點;《朗讀者》看到了文學經典所蘊含的情感力量,憑藉「朗讀+故事」打動人心;《見字如面》注意到書信作為個體交流的獨特性,以類似話劇的現場演繹強調了戲劇性;而《國家寶藏》《衣尚中國》以高度凝練的短劇對國寶、服飾等歷史元素進行場景化呈現,提純出一個個意蘊無窮的歷史時刻。

與此同時,在節目不斷更迭升級的過程中,節目創作團隊也在摸索更加個性化的創新表達。如《朗讀者》第三季上線前推出先導節目《一平方米》,通過城市景觀動態直播、朗讀實況、現場採訪、連屏互動等手段,打造出全新的新媒體節目樣態。《上新了·故宮》第三季不僅打造了多元場景空間,增強與歷史元素的互動,還邀請了20所高校學子,採取團隊對戰賽的方式,為故宮注入源源不斷的青年力量。為了闡釋服飾文化,《衣尚中國》不僅採用歌、舞、劇等常見的文藝樣式,還將街舞、說唱、圓舞曲等舶來的藝術方式也應用到中華服飾的表達之中。

越來越多的新鮮玩法正在打破時間、空間和藝術領域的限制,「文化+科技」「藝術+科技」等手段的創造性轉化,將歷史之美、文化之美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傳遞給觀眾。

編織共同的文化記憶與家國情懷

《國家寶藏》讓觀眾重新燃起對中國文物的崇敬與熱愛,將中國人的匠心精神進一步發揚光大,描繪出以中國傳統為亮點的大國氣象;《中國詩詞大會》更是雕琢出個體對於中國文化的美學認知,讓「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書香文化潤澤生活,蔚然成風;《衣尚中國》則邀請各行各業的人從自身出發,從社會思想、民生經濟、審美變遷等視角,綜合解構服飾文化,連結百年經典與時尚潮流,再度激活傳統文化的生命力。

每逢佳節,人們身著盛裝、置辦盛宴,無不寄託著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在《衣尚中國》「節慶之美」中,嘉賓們通過對漢族、彝族等民族在傳統節日著裝的深入講解,讓觀眾見識到不同地區多樣的民風民俗,既為民族文化的傳承提供了平臺,更是為天南地北的中國人打開了共同的文化記憶之門。

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舉辦的「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復興中國審美」倡議活動暨《衣尚中國》節目啟動儀式上,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統籌規劃部主任呂逸濤說,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新時代賦予文藝工作者的神聖使命。文藝創作要以優秀傳統文化為根,把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有效地傳播中華文化的時代價值,打造符合時代的文藝精品。

(本報記者 牛夢笛)

相關焦點

  • 媒體聚焦電視文娛節目駐足傳統文化:年輕化表達激活文化生命力
    從民族文化中汲取靈感與養分從《中國詩詞大會》到《國家寶藏》再到《衣尚中國》,近年來的優質文化節目無一不是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深挖內容,汲取養分。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潤,不僅增添了節目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底蘊,還從更深層次提高了節目的生命力。
  • 收視口碑雙豐收 電視文娛節目紛紛駐足傳統文化
    從民族文化中汲取靈感與養分  從《中國詩詞大會》到《國家寶藏》再到《衣尚中國》,近年來的優質文化節目無一不是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深挖內容,汲取養分。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潤,不僅增添了節目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底蘊,還從更深層次提高了節目的生命力。
  • 文化認同視域下文化類電視節目的融合發展
    融合發展若缺乏創新則會退回到「文化灌輸」的老路,只有呼應市場需求的創新性融合發展才是提升中華傳統文化傳播力,形塑中華文化認同的有力途徑。 第一,電視節目類型元素融合。電視節目類型的概念通常是一種公式化表達,它觀照的是電視節目樣式的相似性與差異性。在文化類電視節目中,中華傳統文化理應是內容取材的重要來源。
  • 文化類電視節目的創新趨勢
    關鍵詞:文化;情感;體驗式傳播;媒體融合 如今的電視節目更新換代愈演愈烈,觀眾觀賞口味瞬息萬變,一股文化清流卻從一開年起就牢牢鎖住了觀眾的視線。「霸屏」的不再是明星雲集的真人秀,而是文化類節目。這些節目雖然並未來勢洶洶,卻慢慢在收視榜與話題榜上顯山露水,厚積薄發之後讓人無法忽視它們的存在。
  • 淺談文化類綜藝電視節目的融合與再生
    摘要:作為近年來新興的電視節目類型,文化類綜藝以其獨特的文化魅力與綜藝效果迅速席捲電視收視市場。本文以央視頻道當下大熱的文化類綜藝系列節目為例,分析在新的媒體環境下,以電視為承載媒介的文化類綜藝節目所具有的新的時代語境,並分析其電視語言機制的融合與再生。
  • 傳統文化節目流行 國人認同感強烈
    去年下半年,央視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推出之後便吸引了大量觀眾的追捧,春節期間再次推出了傳統文化節目《中國謎語大會》,而近兩個月《中國成語大會》也正在央視綜合頻道熱播。與此同時,衛視的傳統文化節目也如雨後春筍般迸發出來,河南衛視的《漢字英雄》、《成語英雄》,河北衛視的《中華好詩詞》相繼推出。這些似乎已經淡出電視螢屏的傳統文化,再次迸發出了力量。
  • 網際網路時代文化類電視節目研究綜述:2013—2017
    在對於文化主體性的探討中,他們認為熱火朝天的電視文化節目裡,所謂象徵「傳統」的文化符號提供給大眾的是與「濾鏡」一般的效用,是對於人們日常審美趣味的迎合。[16]刁生虎和黃子瑄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電視文化類節目中的傳承與創新——以詩詞大會為例》中也提到優秀電視文化節目,為觀眾帶去穿越世俗、重拾經典的精神洗禮,但不可忽視的是,當前的電視文化節目大都停留於詩詞、成語和漢字等典型中華傳統文化元素的淺層挖掘上。
  • 2019年中國電視市場發展趨勢 傳統直播電視式微
    電視收視: 傳統直播電視式微,超級節目不再,垂直細分領域謀求突破   2018年,根據CNNIC和CSM媒介研究的網民及觀眾調查數據,電視直播收視時長進一步萎縮,網民規模和上網時長穩中有升,可以預見,2019年傳統直播電視在整體媒介競爭中的地位進一步式微,網際網路驅動的節目跨平臺多渠道碎片化的傳播正在加速電視低收視率競爭時代的到來。
  • 電視節目大玩「輕互動」!玩小遊戲也能學到「非遺」文化
    6月7日,隨著「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特別節目《非遺公開課》播出,「非遺公開課」微信小遊戲也正式上線,將結合節目用集文化、娛樂、互動於一體的「輕互動」形式,幫助更多人重新認識非遺,領略中華傳統文化所蘊含的中國精神和中國智慧,推動人人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蔚然成風。
  • 傳統文化也精彩《王者歷史課》欲做遊戲的文化索引
    作為一檔借遊戲之名、實為文化主題的脫口秀節目,《王者歷史課》剛上線不久,就獲得了廣大觀眾的叫好與支持。這檔節目實際上是為了向年輕人弘揚優秀的傳統歷史文化。除了越來越嚴格的防沉迷措施,遊戲產業在文化開發方面,還能做出什麼努力呢?《王者歷史課》或許能回答這一問題。   用事實說話:如何評價《王者歷史課》?   自從上線起,《王者歷史課》就受到了多方好評。根據官方調研數據顯示,接近八成的觀眾在看完第一期節目以後,對節目表示支持和期待。還有很多用戶評論「如果不從歷史中淬鍊出新體會那就太浪費了,贊!」「小朋友也很喜歡!
  • 提升少兒電視節目主持人的文化傳播能力
    從文化傳播的層面來看,作為電視媒介重要的傳播符號,少兒節目主持人的一言一行都對孩子起著重要的示範作用,他們的行為很容易被孩子模仿,成為孩子們心中的「偶像」。如何提高少兒電視節目主持人的素養,提升其文化傳播能力就成為亟須解決的問題。加強文化修養,提升文化自覺文化素質修煉是主持人業務的基礎與前提,也是主持人藝術修養與知識水平的綜合體現,包括教育背景、生活閱歷和知識結構等。
  • 綜藝節目解鎖文化「密碼」,創新形式為傳統文化內核賦予更多當代美感
    如今,不僅《詩意中國》,《匠心傳奇》《閱讀·閱美》《國學小名士》等再掀文化類綜藝節目熱潮,而且這批節目用創新形式為傳統文化內核賦予了更多當代美感,大受觀眾好評。相比電視文化類節目的成熟度,網絡端的文化類節目發展晚但成長快。面對年輕人聚集的傳播平臺,文化類節目的網際網路表達則呈現出更多探索的可能性。
  • 韓國投入24億韓元開設傳統文化藝術電視頻道
    12月10日,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對外宣布,將開通傳統文化藝術電視頻道,專門播放與韓國傳統文化藝術相關的電視節目。  為了開通這一頻道,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已撥付24億韓元預算。目前,已經開始逐步推進頻道採購註冊、節目構成研討、試播節目製作等,該頻道預計將於2019年11月正式播出。
  • 中國電視節目坎城電視節受青睞
    新華社發(傑克·陳攝)  新華社法國坎城4月9日電綜述:中國電視節目坎城電視節受青睞  新華社記者楊一苗 韓茜  法國坎城春季電視節8日至11日在法國南部海濱城市坎城舉辦,近百家中國文化企業帶著近幾年拍攝的優秀電視劇、紀錄片及動畫片等參展,不少作品受到海外買家青睞。
  • 《中國成語大會》接近尾聲 嘉賓為文化類電視節目支招
    原標題:節目好看了,才能有文化擔當 相同班底製作,節目形態大有創新,但「成語大會」的收視率卻難敵「漢聽」,直到播出後期,才逐漸吸引了一批忠實觀眾。對在節目中擔任嘉賓的畢淑敏、酈波和蒙曼來說,「成語大會」面臨的處境,折射出的雖是傳統文化危機這一老問題,但也亟待得到社會關注。   談起參與節目的初衷,三位嘉賓不約而同地表示,是因為看到了「成語在現代生活中的缺失」。
  • 【綜藝大專題】文化綜藝節目
    這樣一來,縮小了和觀眾之間的距離感,之前文化宣傳意味的隔閡感也隨之減輕,拋棄說教,寓教於樂,傳播效果自然變好了。綜藝類節目形式日漸同質化,千篇一律的真人秀、歌曲選秀節目使受眾產生審美疲勞,受眾開始呼喚有深度、有思考、有新意的節目形式。
  • 《中國謎語大會》引領電視節目發展新高度
    ,東西方各種文化的碰撞,傳統文化在轉型中陷入混沌與迷思,很多人在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之間出現了迷失感。而漢字聽寫大會和謎語大會將傳統文化、民眾文化等用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廣泛傳播,所以很容易喚起民眾的文化回憶,讓民眾找尋到日漸平淡甚至遺失已久文化基因,在某種程度上產生了傳統文化的儀式感、群體身份的認同感和文化傳承的使命感。
  • 「節目菜單」精彩紛呈 港城市民過年七天「樂不停」
    踩街隊伍從朐陽門出發到鐘鼓樓再返回到雙龍井文化園廣場,獨具特色的傳統民俗表演洋溢著喜慶和熱鬧,濃濃的年味撲面而來。  春節期間,我市的春節文娛活動豐富多彩,新年「節目菜單」精彩紛呈。為讓廣大群眾過一個祥和、熱鬧的春節,我市各級文化部門、社會組織、文藝體育團體等,共同策劃了多場形式新穎、內容豐富的文體活動,包括迎春文藝晚會、「三下鄉」、書畫展、戲曲演出、民俗踩街、花船表演等活動。
  • 人文關懷—中國電視綜藝節目創新之本
    摘 要:中國電視綜藝節目伴隨著受眾精神需求的持續增長,一直在摸索中進行著內容和模式上的創新,近年來,國內的很多電視媒體紛紛走上了引進、購買國外綜藝節目的道路。這些節目的相繼播出,一方面增加了收視率,但另一方面也凸顯了其「過度利益化」的特徵,在利益的驅動下向庸俗、甚至惡俗演變,導致受眾在熱鬧中精神更加空虛。
  • 書信文化類電視節目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摘 要:目前,在我國電視螢屏上,書信文化類電視節目並不多見。僅有的《見字如面》和《信·中國》這兩檔書信類節目,既有語言表達功底深厚的明星進行朗讀,也有主持人及嘉賓進行書信背景及文化精神的解讀,兼具文化和藝術審美功能,廣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