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藝節目解鎖文化「密碼」,創新形式為傳統文化內核賦予更多當代美感

2020-12-17 電視人

關注電視行業,分享精彩劇評!

來源丨廣州日報 作者丨莫斯其格

這個長假,你去尋找「詩與遠方」了嗎?其實,詩意不僅在「遠方」,它還會在螢屏裡——近日,新節目《詩意中國》走紅網絡,隨著三期節目的播出,古人「禮樂文化」「飲宴文化」「花藝文化」等生活畫卷徐徐展開,讓觀眾更好地了解並參與分享生活中無處不在的詩意。

如今,不僅《詩意中國》,《匠心傳奇》《閱讀·閱美》《國學小名士》等再掀文化類綜藝節目熱潮,而且這批節目用創新形式為傳統文化內核賦予了更多當代美感,大受觀眾好評。

更多文化綜藝 幫助觀眾解讀文化密碼

近日,多檔全新文化綜藝正在製作中,幫助觀眾解讀文化密碼之餘,也被視為綜藝「爆款預訂」。

其中,在故宮拍攝的《上新了!故宮》是首檔聚焦故宮博物院的文化創新類真人秀節目。每期節目中,嘉賓作為新品開發官跟隨故宮專家進宮識寶,探尋故宮歷史文化,並與頂尖跨界設計師聯手高校設計專業的學生,每期誕生一個引領熱潮的文化創意衍生品,打造「創新」與「故宮」的CP風暴。目前,有網友「劇透」了《上新了!故宮》嘉賓的照片,鄧倫和蔡少芬同框,一起探尋故宮博物院的館藏文化。

此外,被稱為「《見字如面》升級版」的《一本好書》也在製作中。節目由趙立新、王勁松、王洛勇、潘虹等實力演技派演員演繹,12期節目還原12本經典作品的經典場景,舞臺戲劇、片段朗讀、影像圖文插播等手段,呈現書中的情節衝突、人物性格、優美語言。

據悉,《一本好書》摒棄以往讀書類節目的學術化解讀,為的是拉近與大眾的距離,促進當下由精英化閱讀向大眾化閱讀轉變,標準服務大眾閱讀利益,解決普通讀者閱讀需求。嘉賓趙立新用表演的形式「讀」了一本書後,把自己比喻成一個目擊者,「富有畫面感,比文字更有趣,對於演出者以及觀眾而言,這是一個最快速、最有效的閱讀過程」。

相比電視文化類節目的成熟度,網絡端的文化類節目發展晚但成長快。面對年輕人聚集的傳播平臺,文化類節目的網際網路表達則呈現出更多探索的可能性。《博物奇妙夜》抵達「現場」,於實景中探討文博歷史,用當代視角解讀更有滋味的文化與傳統;《一千零一夜》著眼經典閱讀,讀書、讀人、讀世界;《我們的侶行》以紀實真人秀的形式創新文化傳播樣式,貼近年輕人價值觀,也展現出一定的國際視野,這些節目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年輕觀眾的歡迎。

「詩意冷知識」遇上現代「熱生活」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生活成了眼前的「苟且」,而求之不得的,統統成了「詩與遠方」。殊不知,傳承千年的「詩意」從來不是遙不可及的「遠方」。隨著《詩意中國》的播出,「詩意生活」走紅網絡,網友紛紛在微博、朋友圈分享自己的詩意生活,就連長假旅遊,也要在朋友圈曬照時加入詩句,升華照片的詩意內涵。向來被冠以高冷標籤的「詩意」何以能夠輕鬆走進觀眾心裡?

從節目設置看,《詩意中國》保持了傳統文化類節目答題、場景還原等元素的同時,還在節目問答環節中進行了特別的推理懸念設計,吸引觀眾以及網友實時參與互動答題,溫習詩意場景知識點。不僅如此,節目還開設了「詩意生活」互動話題,截取節目中的經典典故,讓網友更好地了解並參與分享生活中無處不在的詩意。

節目中帶有推理內容的懸念設計和新穎的互動方式,獲得了網友的連連好評,點讚節目:「文博推理秀燒腦又有趣」「詩意地生活,享受人生,這些節目可以多一些」「古往今來,雅俗共賞都是大眾的共識,而文化類節目其實也不一定是曲高和寡,也可以雅俗共賞」。

有觀眾驚喜地發現,《詩意中國》每期都很貼合現代人的主題,讓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美好詩意。李藝彤、夏之光代表年輕人的「詩意」潮流,熱愛書法繪畫的潘粵明代表個人的詩意態度,以及王媛可的詩意環保等,都在嘉賓的個人差異化中體現了不同維度的「詩意」生活。國樂大師方錦龍在節目中提到,自己每日撫琴時需沐浴、焚香,去除雜念感受琴聲清朗,通過對古人撫琴時「十四不彈」之禮的解讀,為觀眾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發端與個人的傳承。正如方錦龍所說,生活中的詩意也是靠我們有一顆愛的心情,去發現一頓飯、一茶、一水間的詩意。

節目還通過對歌曲《情深深雨濛濛》中的古詩詞進行解讀,並再現《甄嬛傳》「驚鴻舞」,這些環節幫助觀眾了解到傳統文化蘊含的「詩意」情感元素正通過日常接觸的影視作品與自己朝夕相伴。而《紅樓夢》蟹宴場景的再現,吃蟹後用「菊花葉兒、桂花蕊燻的綠豆面子」洗手,這些「詩意冷知識」遇上現代生活,最容易讓人記憶猶新。

最新一期《詩意中國》則解讀「花藝文化」,嘉賓潘粵明反轉文藝青年形象,自爆獨愛向日葵:「向日葵像我一樣陽光,又能看又能吃,標準的經濟適用男。」潘粵明幽默地表示,看節目和錄節目都能長知識,「來了以後就會長知識,進來的時候是小學生,出去的時候至少是初中生吧」。

活學活用讓國學生動有趣

近幾年,文化類綜藝迎來井噴式發展,在同類節目中如何脫穎而出?創新表達是關鍵。《詩意中國》選擇把文化和推理結合到一起,而《國學小名士》同樣選擇生動有趣的方式,讓傳統文化變得平易近人。

與第一季節目相比,山東衛視《國學小名士》第二季在內容上做了不少改進,本季節目題型上更側重於考察選手們對國學知識的活學活用。目前已經播出的節目中,有選手現場對對子,也有選手登臺唱黃梅戲。節目通過多變的答題形式,輕鬆親切的國學闡述,將國學知識與競技相結合,讓歷史生動化、形象化,增強文化感知力、感染力,讓青少年切實感知人物情感溫度。

在很多人的認知中,國學不但乏味,而且距離現實生活很遙遠,但在酈波老師的解讀之下,國學知識也變得生動有趣,幾千年前的名士形象也變得鮮活且平易近人。首期節目中,酈波教授就意外爆料蘇軾其實是李白的「迷弟」。原來,徐凝曾經不服李白寫的《望廬山瀑布》,並以一首《廬山瀑布》進行反駁,真性情的蘇東坡知道後替「偶像」抱不平,憤然寫了一首《戲徐凝瀑布詩》,其中那句「飛流濺沫知多少,不與徐凝洗惡詩」情緒飽滿。節目播出後,有觀眾表示:「蘇軾也是性情中人。」

《國學小名士》將關注點落在國學文化解讀之中,以故事形式展現,以人生經歷切入,運用現代語言道出文意。對於「名士」一詞的含義,胡阿祥教授在第二期中主張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判斷標準,從文化上來解讀的話,認為「名士要有自由的精神、脫俗的言行和超逸的風度」,酈波教授則引用孔子所言的「推十合一為士」,將古代的「士」所需要的禮樂射御書數與現代的公務員考試所需要的基本技能相聯繫來解釋「士」,這種講解方式拉近了歷史與現實之間的距離,將歷史生動化、形象化。

在節目裡感悟文化傳承魅力

同為文化類綜藝,江蘇衛視播出的《匠心傳奇》則帶領觀眾們一睹文化傳承的魅力與匠心的精巧。節目由楊瀾擔當策展人,邀請12位嘉賓作為匠心大使,探尋12名頂級意匠,了解更多傳承故事。

工匠精神之上,何為「意匠」?「意匠」來源於晉陸機的《文賦》:「辭程才以效伎,意司契而為匠」,指詩文、繪畫、設計等的構思布局,以構建某種藝術的範式。「意在形先,匠心獨運」,現代的「意匠」伴隨設計而體現品格、風採抑或哲學,代表著中華民族對文明認知的高度。因此,節目便不僅局限於單獨講述藝術的傳承,而是重在創新、重在原創,觸碰藝術的本質。

每期節目的嘉賓都會在專業指導下進行親手體驗,例如柯藍在製作瓷器時使出渾身力氣、張曉龍在體驗犀皮漆時皮膚一度過敏……嘉賓們稍顯吃力的學習過程,打破了傳統文化探索類節目單純觀看的維度,觀眾可以更真切地想像到這門技藝傳承的不易,更加真實、接地氣。

在節目中,嘉賓們通過體驗,也對「意匠」精神有了更深的了解。佟大為感動於文物醫生的專注和執著,「他們既要通曉歷史,還要精通文物修復的專業知識,更要能雕會畫,看似簡單的動作卻需要幾十年如一日的堅守和傳承,才能做到最好」。

柯藍體驗過後說道:「這些技藝是每天生活在浮躁中的人們學不會、做不來的。」楊瀾則認為:「意匠大師終一生善一事,從初心到恆心的過程,是得之於手,應乎於心、以心應道的意匠魂,這是我職業生涯中收穫最多的採訪體驗。」

行業觀察|趨勢分析|精彩劇評

關注電視行業,分享精彩劇評

記得這是一個有溫度的公眾號

相關焦點

  • 又一波文化節目來襲,內容形式創新何在?
    如今,不僅《詩意中國》,《匠心傳奇》《閱讀·閱美》《國學小名士》等再掀文化類綜藝節目熱潮,而且這批節目用創新形式為傳統文化內核賦予了更多當代美感,大受觀眾好評。
  • 【綜藝大專題】文化綜藝節目
    選手緊張的答題與嘉賓對詩詞的細緻解讀相結合,節奏一快一慢,動靜相宜,讓節目有張有弛。這樣一來,縮小了和觀眾之間的距離感,之前文化宣傳意味的隔閡感也隨之減輕,拋棄說教,寓教於樂,傳播效果自然變好了。綜藝類節目形式日漸同質化,千篇一律的真人秀、歌曲選秀節目使受眾產生審美疲勞,受眾開始呼喚有深度、有思考、有新意的節目形式。
  • 淺談文化類綜藝電視節目的融合與再生
    關鍵詞:文化類綜藝;電視節目;融合;再生 文化類綜藝是綜藝節目融合文化元素後的新興分支,本質上還是綜藝節目①。文化類綜藝以娛樂為介質,立足於現代的傳播大環境下不斷創新,不僅表現出深厚的文化底蘊,更喚醒了當代觀眾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溫情與敬意。
  • 文化綜藝 用創新形式 引導觀眾感悟經典
    近日,有文化學者談詩詞類綜藝節目熱播現象,學者們認為,《中國詩詞大會》採取競賽加解說的形式,把詩詞變成一項可以全民參與的活動,促發觀眾以懂得更多古典詩詞為榮,以積累更多古典詩詞知識為傲的傾向。詩詞類綜藝節目為何會一步步走進尋常百姓家?有專家認為:「除了我們本身有需求外,各種詩詞類綜藝節目也採用創新的表現形式,讓大家從不同角度去重新認識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經典。
  • 年度漢字評選:漢字文化新民俗 內核是傳統文化
    年度漢字評選有比較固定的舉辦時間,大體在每年11月啟動,12月中下旬揭曉,同時覆蓋漢字文化圈的多個國家、地區、行業,參與人數眾多,是一種全民性文化現象,社會認同度非常高。2019年國內「漢語盤點」共收到網友推薦字詞數千條,總關注量超過3.5億。  傳統深厚,多年傳承。這種傳承性既表現為活動自身多年來的延續,更表現為對傳統漢字文化的繼承和發揚。
  • 古老文化在綜藝節目中花樣呈現
    作為傳承、傳播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近年來影視作品圍繞故宮、天壇、長城、頤和園等世界文化遺產做文章,創作了《國家寶藏》《上新了·故宮》《遇見天壇》《了不起的長城》《我在頤和園等你》等一系列文化類綜藝節目,產生了強烈的社會反響。
  • 「我腦厲害啦」解鎖漢字新玩法走紅,《快樂大本營》賦能傳統文化
    ,文化為內核,藉由「國民綜藝」《快樂大本營》的平臺,向全年齡層觀眾傳播中國漢字文化的博大精深。為「國民綜藝」注入文化活力因子《快樂大本營》用行動賦能傳統文化傳播前段時間,一連串關於「漢字書寫危機漢字是中國文化的根,是文以載道的中國精神。我們之所以能穿越千年的時光和古代的聖賢產生思想的共鳴,能縱橫萬裡和文人墨客一起感受天地之美,是因為漢字的力量。鍵盤時代,更需要文化傳承。而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如何增強其傳播效果,讓更多年輕人領略其魅力?
  • 追尋地域文化獨特之美,《登場了!敦煌》為敦煌賦予青春活力
    讓非遺與年輕人對話創新實現青春化傳播將敦煌文化和現代綜藝形式巧妙融合,是《登場了!敦煌》的主要特色,也是這檔節目備受年輕人喜愛的關鍵原因之一。確實,對於文化的探索和傳播,並不應僅僅局限於「展示」的層面,也不該盲目借力於明星嘉賓的娛樂屬性加以推廣,而是必須結合具有現代性的思考,去嚴肅地回顧、深入地思索。團隊選用了「國民主持人」汪涵來做「探索團」團長,也正是因為他自身深厚的文化積澱與節目想要表達的文化內核高度契合。
  • 文化綜藝節目《朗讀者》的創新與成功之道
    摘 要:2017年年初,央視《朗讀者》《見字如面》《中國詩詞大會》等節目火爆螢屏,掀起了人們對文化綜藝節目討論和關注的熱潮。其中《朗讀者》以新穎的節目形式,清新的語言風格,注重情感的溝通和交流而備受關注,堪稱電視綜藝節目界的「一股清流」。
  • 文旅類節目成觀眾「新寵」,旅行類綜藝藉助文化回溫
    近兩年,隨著我國旅遊產業的深入發展,大眾在精神層面的文化需求加速釋放,文化因素與旅遊產業之間的結合變得越來越密切。在這一背景下,旅行類綜藝一步步進階,誕生了如《小鎮故事》《還有詩和遠方》《登場了,敦煌》等一系列主打「文化+旅行」的文旅類綜藝,給觀眾帶來更新鮮的體驗,為戶外「旅行綜藝」的創新開啟了一條新路。
  • 科技,賦予文化新的表現形式、讓文化更具活力!
    如果說文化為科技創新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的話,科技則賦予文化新的表現形式,讓文化更具活力,在傳播、走出去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文化、尤其是傳統文化,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四大文明古國唯一延續至今當中起到了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 文化類電視節目的創新趨勢
    摘要:我國的文化類節目雖然有不同主題,但目前多集中在詩詞、文字和歷史等人文領域,形式比較單一,基本以競賽、背誦為主,在文化內涵與外延方面的發掘不夠深、不夠廣,與現實生活聯繫得也不夠緊密。文化類節目應該在內容和表達方式上進一步拓展、創新,努力與全媒體時代受眾的需求與認知相契合。
  • 《上新了·故宮》等古老文化在綜藝節目中花樣呈現
    作為傳承、傳播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近年來影視作品圍繞故宮、天壇、長城、頤和園等世界文化遺產做文章,創作了《國家寶藏》《上新了·故宮》《遇見天壇》《了不起的長城》《我在頤和園等你》等一系列文化類綜藝節目,產生了強烈的社會反響。
  • 電視文娛節目紛紛駐足傳統文化
    《衣尚中國》每期節目圍繞一個主題,以訪談、互動、體驗、表演等形式,探尋中國服飾文化背後的審美精神,講述服飾裡的中國故事,汲取中華美學的精神滋養,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新時代。節目製作人、主持人李思思表示:「服飾是生活的必需品,也是承載文明的藝術品,以服飾入題,既走近傳統,又面向未來。」
  • 傳播傳統文化需要更多創意表達
    傳播傳統文化需要更多創意表達 發表時間:2017-02-07   來源:長沙文明網   在真人秀、脫口秀百花齊放的當下,央視推出的《中國詩詞大會》將傳統文化融入其中,既為綜藝節目帶來一股清流,也為傳統文化的傳播打開了一條全新道路。
  • 傳統民居營造文化的變遷與創新
    傳統民居營造文化的創新實踐活動,對於提升區域產業競爭力和國家文化軟實力,實現創新型國家戰略,滿足和引領人的物質與精神需求發揮重要作用。文化創新是提升原始創新、繼承傳統創新、引進吸收再創新能力的關鍵環節,將極大提升傳統建築在當代社會的綜合效益,提升節能、降耗、減排的水平,將深度融合傳統化、現代化、數位化、網絡化、城鎮化,優化能源結構為可持續發展提供可能。
  • 樂器碰撞只是開始,《國樂大典》第三季如何讓傳統文化也嘹亮?
    有網友評論道:「真是玩音樂耍樂器的人都會魔法是吧,這傳承與創新之間,時尚的中國內核,挺有看頭。」作為一檔在電視媒介與流行文化語境中誕生的綜藝節目,《國樂大典》第三季是否有底氣和能量託住這跨越千年的歷史?節目播出過半,答案變得愈加肯定。不止談國樂,更談傳統文化。
  • 文化節目尋求突破 避免趨同創意為先
    隨著《朗讀者》第二季回歸螢屏、《小鎮故事》《同一堂課》等節目的陸續登場,將傳統文化與現代創意相結合的綜藝節目再次成為熱點,吸引了眾多觀眾的目光。在以《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等為代表的文化綜藝成功崛起之後,出現了一批以詩詞、漢字、國學為主題、且從名稱到內容都極為相似的節目,嚴重的雷同趨勢難免讓觀眾產生審美疲勞,於是,更多的節目製作者開始將目光投向文化概念的延展區域,深度挖掘文化內涵,並在表現形式上走出演播室,走向戶外,探尋文化節目的更多可能。
  • 媒體聚焦電視文娛節目駐足傳統文化:年輕化表達激活文化生命力
    而從「詩詞」「國寶」「典籍」到「衣尚」的焦點遷移,則反映出文化節目對傳統文化探索的垂直深入,以及其涉及領域的生活化。服飾伴隨著人們的生活起居,反映著生產力與社會經濟的發展,更展現出不同時代審美的流變。《衣尚中國》每期節目圍繞一個主題,以訪談、互動、體驗、表演等形式,探尋中國服飾文化背後的審美精神,講述服飾裡的中國故事,汲取中華美學的精神滋養,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新時代。
  • 收視口碑雙豐收 電視文娛節目紛紛駐足傳統文化
    而從「詩詞」「國寶」「典籍」到「衣尚」的焦點遷移,則反映出文化節目對傳統文化探索的垂直深入,以及其涉及領域的生活化。  服飾伴隨著人們的生活起居,反映著生產力與社會經濟的發展,更展現出不同時代審美的流變。《衣尚中國》每期節目圍繞一個主題,以訪談、互動、體驗、表演等形式,探尋中國服飾文化背後的審美精神,講述服飾裡的中國故事,汲取中華美學的精神滋養,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