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民居營造文化的變遷與創新

2020-12-22 人民論壇網

【摘要】傳統民居營造文化創新需要秉持「根在傳承、本在創新」的原則,在認識創新是傳統民居本體文化發展本義前提下,發現束縛傳統民居營造文化創新的三大問題,分別來自物質文化層、非物質文化層和制度文化層,而核心隱性問題則是大眾忽視了傳統營造技藝與當代社會變遷之間的關係。故以「活化」傳統民居營造文化為手法,分別從自然生態層、社會生態層和人文文化層與科學性四個維度切入,構建文化創新實踐路徑。

【關鍵詞】傳統民居 營造文化 創新路徑 【文獻標識碼】G127 【中圖分類號】A

傳統民居營造文化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保護的目的並非是固化,根本目的是對傳統營造文化的傳承與復興,進而實現營造文化的創新。營造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元素,自古與人們的生活休戚相關,至今還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傳統文化必須立足於新時代背景,在現代社會文化中發掘自身的優秀基因,獲得創新競爭能力。

「根在傳承、本在創新」,創新是傳統民居本體文化發展本義

傳統民居營造文化創新實踐的過程亦是傳承與活化的過程。創新推動傳統技藝文化在空間、形態、工藝原理與方法的活化,以富有感染力的傳統形式激發現代設計與過程的靈感火花,分別從民居聚落的選址生態智慧、民居建築形態的語意、民居建築空間構成形式、木架構技藝的現代化更新和民居建築色彩體系的創新應用等方面提出策略建議,將創造性思維映射到現代民居建築實踐活動中,構建富有地域文化特色且充滿人文關懷的現代人居環境典範。通過創新構建傳統民居營造文化的資料庫、可視化動態模型庫,進一步凝練我國傳統營造文化技藝口訣中的科學原理,科學破譯匠人間的技藝口訣,剖析其基本內涵與工藝特點,結合現存營造技藝的圖檔、典籍,補充測繪現存民居遺址,用數位化手法嚴謹記錄我國傳統營造技藝手法,活化其典型形態特徵,包括其選址、布局、結構、構造、紋飾以及與古建相關的園林小品和環境景觀,活化我國傳統營造技藝文化,為我國傳統民居營造、修繕提供準確的科學依據,完善我國傳統民居營造文化理論體系。

傳統民居營造文化的創新實踐活動,對於提升區域產業競爭力和國家文化軟實力,實現創新型國家戰略,滿足和引領人的物質與精神需求發揮重要作用。文化創新是提升原始創新、繼承傳統創新、引進吸收再創新能力的關鍵環節,將極大提升傳統建築在當代社會的綜合效益,提升節能、降耗、減排的水平,將深度融合傳統化、現代化、數位化、網絡化、城鎮化,優化能源結構為可持續發展提供可能。通過系統化的文化創新研究,將有助於形成一套完備的教育改革模式,培養更多優秀的創新設計人才,提高社會影響力,進一步提升「產學研」的科教協同創新能力。因此,創新是新時代條件下傳統營造文化發展的本義,一方面它賦予傳統民居和營造文化更豐富的物質、心理和文化內涵,契合與引領了市場和社會的需求;另一方面,它創造和升華人的精神需求,創造美好生活。

忽視傳統營造文化與當代社會變遷的關係是構建創新路徑的重要阻礙

傳統民居營造的形成與發展,皆在於為特定人群解決特定的問題。針對當前傳統民居營造文化創新研究存在的問題,基於創新路徑視角可以將問題歸納為來自於物質文化層、非物質文化層和制度文化層三大問題,其中最為核心的隱性問題是大眾忽視了傳統民居營造文化與當代社會變遷之間的關係,進而束縛了傳統營造文化的創新力。

一是物質文化層的缺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創新,是以物質文化為載體進行的,傳統民居營造文化是依託於我國傳統木架構民居而存在的。這種物質形態包括完整的空間環境及其附屬的民居建築,以及為實現物質層而存在的諸多保障環節。由宏觀到微觀依次為傳統村落與街巷肌理空間、民居建築、鄉土建築材料及其基礎保障設施。物質層首要問題是傳統村落空間秩序的重構產生的街巷肌理割裂。問題的表象是傳統街巷肌理的割裂造成與村落空間重構的矛盾,但深層次的原因在於現代工業文明社會結構、生產生活方式對於傳統農耕社會形態的衝擊。其次是傳統民居建築結構損毀。主要表現在存量基數較大的傳統木架構民居原始風貌破壞嚴重,造成缺失的深層原因是傳統民居的功能屬性滯後於現實生活的需求,且維護修繕成本高於現代建築,造成人力物力無法覆蓋到「修舊如舊」的標準。再次是鄉土建築材料的缺失。傳統民居建築文化的基因是鄉土材料,而鄉土材料的原始孕育土壤是農耕社會,從建築學的角度通常與「低技術」劃等號。最後的問題是基礎設施落後。我國傳統民居建築主要存在於鄉村地區,鄉村基礎設施落後是制約傳統民居建築保護、修繕和傳承的現實因素。

二是非物質文化層的缺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本體是傳統民居營造技藝文化,但它的系統性、穩定性與科學性的問題一直未得到妥善解決。首先是傳統營造技藝瀕臨失傳。數百年來我國傳統建築營造文化的傳承方式為師徒間的言傳身教,很多營造文化以技藝口訣的方言形式流傳,匠人極少留有科學的理論方法論著。而掌握和運用這些傳統文化是一項「慢功夫」,這與現代社會生活的「快節奏」相悖,傳統營造文化傳承人斷代問題隱現,很多匠人間傳承的營造技藝瀕臨失傳。其次是傳統營造文化的碎片化。傳統民居營造文化體系量大而面廣,理論與方法極為豐富,工藝也極為複雜,除卻已公開發行的圖檔文獻外,迄今仍有大量散落民間的營造技藝,呈不系統、不規範、不科學的狀態,需要收集相關信息和數據進行科學分類梳理。最後是傳統技藝文化自信的缺失。傳統民居營造文化遺失的根本問題,在於集體無意識下的大眾忽視了傳統營造文化與當代社會變遷的關係。

三是制度文化層客體的滯後。傳統民居營造文化制度文化層現存的問題,主要體現在相關政策法規滯後和缺乏適應現代社會的創新機制方面,導致缺乏對傳統建築營造文化創新機制的長遠規劃,生命力不足。由於目前我國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在內的相關法律對「非遺」相關產權都沒有明確的制度化釐定,因此,在相關產權轉移的過程中,由於涉及到公眾與具體開發者之間、開發者之間、公眾之間諸多的利益糾葛,各方產生了利益博弈和嚴重內耗等矛盾,客觀上造成產權的「碎片化」,引發產權歸屬的複雜性問題。隨著城鎮化建設的發展,大眾對創新機制的重要性缺乏足夠的認識,在目標設定上重經濟輕文化,在文化建設上重眼前利益輕長遠規劃,甚至出現只考慮經濟因素,忽視文化基因,盲目跟風大建設、大發展,甚至破壞自然風貌、傳統聚落、傳統民居遺址等,易出現量小質低,缺乏創新性,無法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支撐引領、提升融合競爭力的問題。

構建傳統民居營造文化創新的四個維度

透過傳統營造文化與當代社會變遷的三層問題,映射出由文化維度對「理法用」科學融合的必要性。構建民居營造文化的創新路徑,可由與之相對應的自然生態層、社會生態層和人文文化層與科學性四個維度切入。

尊重自然生態層。我國傳統民居建築屬於鄉土建築範疇,其生成是建立在當地自然資源的基礎上,運用當地現有的自然、經濟和技術條件,滿足居民的物質與精神需求。在現代社會條件下對民居營造文化進行創新,對民居建築的建造既要體現時代特徵,融合新時期人們的功能性和文化性需求,又要充分尊重自然生態圈的思想,「道法自然」「因地制宜」創造相對舒適的人居環境,對民居建築的選址、布局、選材、建築能耗、營造技藝和地域性特色進行有機融合。

深刻理解社會生態層。社會生態主要內核是社會環境,其內涵包括社會生活的全方位,包括我國傳統社會結構形態、組織結構特徵、社會變遷等。傳統民居營造文化的生成、形態、結構與發展深受社會生態圈的影響。現代社會的民居環境憑藉更為發達的社會生產關係,使得人們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同步更新,新思想、新材料、新技術快速而普遍的應用,應促使傳統民居營造文化的傳播者主動更新舊思維,對思想觀念、審美心理和創作手法形成新模式,創新完善傳統民居業態功能和建築形式。

充分融合人文文化層。尊重傳統民居營造的人文化、常態化、動態化是其文化創新的前提。傳統民居的建築物質本體形態是自然生態環境和社會生態環境互相作用的結果,而傳統民居營造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形態,其內涵在於對傳統鄉土文脈的傳承、建築風格的發揚和新工程技術的運用。這就需要轉變對民居營造文化的認識角度,將其發展過程代入到更為開放的人文社會系統中去認知。農耕文明時期有與之相對應的內閉型民居營造文化特徵,後工業社會時期必然也要求有與之相對應的開放型文化特徵,要利用當代社會發達的經濟條件和技術條件實現傳統民居營造文化的創新。

加強傳統民居營造文化的科學性。將民居建築文化作為跨學科研究的對象,由宏觀建築科學的發展、傳播學基本要義、地域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地域文化傳承等方面進行分析和探索,尤其是對跨地域建築文化的交集與傳遞的研究,努力探索現代社會條件下民居建築文化的內涵。將傳統的民居建築文化和現代建築的高技術屬性統籌在更廣泛的學科範疇內研究。以嚴謹的態度追溯民居建築文化的歷史淵源,同時還要對比地域建築風格與現代社會需求碰撞產生的形式變異,新技術、新材料在傳統民居建築修繕、營建中的運用,探索現代社會條件下的民居文化的「場所精神」,構建現代社會條件下的民居營造文化的開放體系。深度探索民居營造文化的創新與相關學科的關聯性、可能性。現代社會是信息開放的新技術時代,傳統民居營造文化的創新,需要緊密結合其他多種學科理論,才能系統、分層次的針對性解決當前的人居環境問題。傳統民居文化能否與當前社會的演變相適應,前提即是拓展對民居文化的認知範疇,融合多學科的概念,滿足當前社會對傳統民居營造文化的創新需求。此外,提高民居建築文化中的傳統技術,融入先進的高科技技術,採用合理的現代建築材料等手法,對提升民居建築文化的科學性和構件與當前社會現實情況相匹配的設計思想有著現實指導意義。

我國傳統民居營造文化的創新需要「知行合一、固本出新」,對承載非遺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是創新的依據與前提。這種「根」文化遺產,不僅源於特定的時代精神、建築技術與功能設計,更出自於民居營造、大眾群體的共同經驗與記憶。傳統民居營造文化創新路徑,不僅需要對建築聚落規劃理念的整體觀、建築意向「法天象地」的系統論、木結構營造技藝的「天工法」等要素進行創意思維的升華,更應考慮傳統建築營造技藝與現代社會關係的表達,最終達到「天人合一」「天人和諧」的境界。總之,我國傳統民居營造文化體系具備科學性、系統性與穩定性,繼承與創新這一珍貴營造技藝,有助於我們加深對特定時期我國傳統建築文化本質與功能的理解,有助於為我國古建的營造、修繕、重建提供科學依據和方法,更有助於將傳統民居文化遺產研究引向深入。

(作者為蘇州科技大學藝術學院講師)

【註: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青年項目「基於江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的創新設計研究」(項目編號:19CG185)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江牧:《專題序言》,《工業工程設計》,2019年1期。

②狄野:《視覺敘事:舞臺美術的敘事系統構建》,《民族藝術研究》,2020年第1期。

③宋小霞、王婷婷:《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根」與「魂」》,《山東社會科學》2019年第4期。

責編/趙博藝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誌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複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德興鵝卵石民居營造技藝,德興非遺項目簡介
    鵝卵石民居營造是德興境內一項將民居建築工藝與道教儀式結合起來的傳統手工技藝。技術科學簡約,宗教儀式多樣,民俗內容豐富,充滿生活情趣,是贛東北民居營造技藝的典型代表。當地植被茂密,河流遍布卵石,為民居營造提供了豐富的建材。吉日上梁祭祀是整個建房儀式的高潮。東家為房屋正梁準備豬肉、雞、魚、索麵、豆腐乾等祭品,親友饋贈「梁喜」。整個祭祀儀式充滿宗教的神秘感和對萬物有靈的敬畏。
  • 潮汕傳統老民居
    潮汕傳統老民居 在潮汕,農村傳統民居的樣式有多種多樣,雖然潮汕地區出現了許多的高樓大廈,但是在農村裡,仍然保存著一些傳統的老式民居,而且這些民居都是用形象生動的名字來命名的,如「四馬拖車」、
  • 大江南北那些獨具特色的傳統民居
    放眼幾千年來,中國傳統詩詞中最不缺少的就是描寫建築的詩句,有的讚美黃鶴樓的高聳巍峨,有的獨愛醉翁亭的清淨嫻雅,有的歌頌紫禁城的莊嚴輝煌。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建築文化佔著相當大的比例,今天皮夏帶大家一起領略中國傳統建築之美。
  • 專家呼籲:加強保護利用特色傳統民居
    科技日報訊 (記者俞慧友 通訊員鄒平輝)「現在,許多城市在快速開發建設中漸失個性,能表現一座城市歷史文化的傳統建築群或區域越來越少。亟須加強對特色傳統民居的保護與利用。」11月11日,在湘潭召開的第21屆中國民居建築學術年會暨民居建築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湖南科技大學建築與設計學院副院長餘翰武稱。
  • 瓊北傳統民居曾有四類型:火山石民居簡單樸素(圖)
    瓊北傳統民居是海南寶貴的物質文化遺產,因為這些建築的邏輯和智慧,不僅反映了人與地理、自然環境的關係,也體現了當地民俗與家園觀念的維繫。一方面,與國內大趨勢一樣,隨著傳統建築的破壞越來越嚴重,瓊北民居正大片大片地消亡;另一方面,近年海南省及瓊北部分市縣相關行業部門不遺餘力地推廣特色民居建築設計圖集,以及家園文化、鄉村旅遊的日漸強盛,瓊北傳統民居的新生勢不可當。
  • 那仲良與中國傳統民居
    這本書向世界的讀者介紹了中國傳統居所,對於華夏居住文化的普介有著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那仲良(Ronald G. Knapp)先生是國外研究中國民居具有代表性的專家。在匹茲堡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之後,於1968年——2001年執教於紐約州立大學新帕爾茲分校。他從1965年起參與撰寫、編輯了二十餘部關於中國和東南亞的傳統民間建築的研究著作。
  • 成都傳統民居建築的特點,特色建築有哪些?
    對於成都,更多的人知道的是川菜、火鍋等,其實古建築更能體現一個城市的歷史文化。今天我們了解下成都的傳統建築特色。成都傳統建築特點成都的氣候特徵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成都民居「外封閉,內開敞,大出簷,小天井,高勒腳,冷攤瓦」的基本建築特徵。「外封閉」是四周建圍牆,牆上不開窗,周有竹林。
  • 民居和氣候的關係,我國七大傳統民居,看高考地理如何考查中國傳統民居?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民居文化也許最能反映地理環境特徵。在幅員遼闊的中華大地,由於南北緯度跨度廣,南北熱量差異明顯,體現了從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到寒溫帶的過渡;東西經度範圍廣,從東部沿海到西北內陸,降水差異十分顯著,體現了從溼潤、半溼潤、半乾旱到乾旱地區的過渡。
  • 客家傳統民居:集中華文化之精髓,帶來千年文明下的人文訴說
    其實,客家,並不單單只是一個漢族民系的稱謂,它更是一個具有深層內涵的文化概念。客家的文化內涵有許多,比如客家方言、客家文學、客家建築等等。今天,我們來談談集聚了客家文化內核的傳統民居建築——客家土樓。受地理位置、環境因素以及客家文化理念的影響,客家的民居建築也深深打上了地域民族的烙印。客家的傳統民居建築,極具風格特色,其中最為典型的代表為客家土樓。
  • 著力營造創新環境和創新文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兩會期間,就營造創新環境和創新文化,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尚勇接受了《中國科學報》專訪。
  • 廣西「杆欄式」傳統民居解析
    在中國有五種最具鄉土風情的五大傳統住宅建築被統稱為中國五大傳統民居,它們分別是北京的「四合院」、陝西的「窯洞」,客家「圍龍屋」和雲南的「一顆印」還有我們今天的主角廣西「杆欄式」傳統民居。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廣西「杆欄式」傳統民居。
  • 各具特色的中國傳統民居,你了解多少?
    歡迎關注中規設計~中國疆域遼闊,不同的地理條件、氣候條件以及不同的生活方式,再加上經濟、文化各方面的影響,造成各地居住房屋樣式以及風格的不同。按區域分,中國有特色的傳統民居建築包括江南民居、西北民居、北京民居、華南民居、以及少數民族民居等。
  • 酒店文化空間的營造
    如確定某酒店為東方風情的假日情調,必定以東方文化作為主題,以絢麗的色彩,金屬光澤質感的材料,傳統圖案中提取的元素,通過燈光的明照暗射,營造出神秘、獨特的東方神韻。帶著浪漫、經典的文化韻味去創造酒店的空間。
  • 顧秉林院士:創新須先營造文化土壤
    站在主席臺上,日前再次當選北京市科協主席的顧秉林發表就職演說時神情嚴肅:「我將認真履行北京市科協第八屆委員會主席職責,緊緊把握國家和首都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繼承和發揚科協工作優良傳統,勵精圖治、開拓進取……」同時作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和清華大學校長,顧秉林思考更多的,是科學共同體在中國創新發展戰略中肩負的責任。
  • 悟家庭結構變遷,揚傳統優秀文化
    1月22日—1月26日期間,侯金東同學以及其他一行四人組成寒假社會實踐小組,走進河北省石家莊市贊皇縣土門鄉張家莊村,開展題為「家庭結構變遷下鄉土民俗文化傳承」的實地調研活動。鄉土民俗文化主要通過口述歷史、表演藝術、民間神話等多種方式進行傳承。
  • 高校育人需營造自立創新的文化氛圍
    二、培育宏富博雅的文化素質  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士子的要求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中的「修身」可以理解為在道德品格、文化素養諸方面的培育修為和不斷提升。  三、營造自立創新的文化氛圍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社會進步的不竭動力。今天的世界,各國的競爭歸根結底是創新力的競爭,關鍵是人的創新力的競爭,換言之,即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的競爭。今天的大學生是明天的社會建設的主力軍,知識經濟時代,大學生甚至業已成為創新創業的重要力量。創新觀念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具有前所未有的緊迫性和現實性。
  • 楚雄彝族傳統民居裝飾圖案的象徵寓意
    雕刻自古以來在民居建築中就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我國傳統民居的裝飾藝術中,雕刻是最早的建築裝飾形式。我國的三大傳統雕飾工藝是木雕、石雕和磚雕,彝族是一個重視建築及建築裝飾和造型的民族,同時,在建築裝飾中,也十分的重視雕刻藝術,雕刻的內容和形式也是多種多樣,彝族的建築裝飾雕刻主要是木雕和石雕兩類。中國的建築石雕藝術分兩類,一類是功能優先,裝飾次之的建築石材構建裝飾,一類是裝飾優先、功能次之的建築陳設品石雕裝飾。楚雄彝族的民居裝飾中主要是屬於第一類,在滿足功能需求的同時,符合人們的審美情趣。
  • 石庫門,上海最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築,歷史與現代結合的攝影聖地
    石庫門是一種融匯了西方文化和漢族傳統民居特點的新型建築,是最具上海特色的居民住宅。上海的舊弄堂一般是石庫門建築,它起源於太平天國時期,當時的戰亂迫使江浙一帶的富商、地主、官紳紛紛舉家遷入租界尋求庇護,外國的房產商乘機大量修住宅。
  • 傳統文化傳承中的創新精神與能力的培養
    本次京領說特別邀請陸士楨教授從教育的視角和整個發展視角,分享她對「傳統文化傳承中的創新精神與能力的培養」相關問題的看法。將創新納入國家發展戰略,將創新精神與能力的培養納入教育方針說到傳統文化傳承中的創新精神與能力的培養,第一個很重要的是把創新納入了國家發展戰略,同時把創新發展的教育納入了國家的教育方針。
  • 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大型民居,中國傳統民居的瑰寶——土樓
    土樓是世界獨一無二的大型民居形式,被稱為中國傳統民居的瑰寶。土樓以生土為主要建築材料、生土與木結構相結合,並不同程度地使用石材的大型居民建築。它們是幾次中國乃至東亞歷史動蕩和民眾大遷徙的產物。其中分布最廣、數量最多、品類最豐富、保存最完好的,是福建土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