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包是內蒙古地區典型的帳幕式住宅,以氈包最多見。蒙古包古代稱作穹廬、「氈包」或「氈帳」。內蒙古溫帶草原的牧民,由於遊牧生活的需要,以易於拆卸遷徙的氈包為住所。傳統上蒙古族牧民逐水草而居,每年大的遷徙有4次,有「春窪、夏崗、秋平、冬陽」之說,因此,蒙古包是草原地區流動放牧的產物。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區傳統的民居形式。據資料介紹,蒙古包能適應遊牧生活(易拆),修造方便(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永恆的日晷(看 日影計算時間),由內知外(能洞察外方),吉祥明亮的殿堂。蒙古包多採用牛皮或羊皮縫製,支架多以木材為主,民居的能源來源多以牛羊糞便或小型風力發電設備、太陽能發電設備為主。
黃土高原地區氣候較乾旱,黃土土層深厚,垂直節理髮育,直立性好,不易塌陷。因此黃土高原居民就因地制宜地修建起窯洞這種民居建築。一方面可以避免因地形崎嶇帶來的建設困難,又可以減少加工建築材料成本,還可以在冬季利用窯洞保溫。
北京地區地處暖溫帶、屬溫帶季風氣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風沙,因此,住宅設計注重保溫防寒避風沙,外圍砌磚牆,整個院落被房屋與牆垣包圍,硬山式屋頂,牆壁和屋頂都比較厚實。四合院是北京地區乃至華北地區的傳統住宅。
其基本特點是按南北軸線對稱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北京四合院親切寧靜,庭院尺度合宜,庭院方正,利於冬季採光取暖。東北氣候寒冷,院子更加寬大。北京以南夏季西曬嚴重,院子變成南北窄長。西北風沙很大,院牆加高。
在維吾爾族語中,"阿以旺"寓意為"明亮的處所"。所謂"阿以旺"即是一種帶有天窗的夏室(大廳)。這種房屋連成一片,庭院在四周。帶天窗的前室稱阿以旺,又稱"夏室",有起居、會客等多種用途。後室稱"冬室",是臥室,通常不開窗。新疆屬大陸性氣候,氣溫變化劇烈,晝夜溫差很大,素有"早穿皮襖午穿紗,晚圍火爐吃西瓜"的說法。
維族的傳統民居以土坯建築為主,以滿足夏季隔熱冬季防寒的要求,農家還用土胚塊砌成晾制葡萄乾的鏤空花牆的晾房。住宅一般分前後院,後院是飼養牲畜和積肥的場地,前院為生活起居的主要空間,院中引進渠水,栽植葡萄和杏等果木,葡萄架既可蔽日納涼,又可為市場提供豐盛的鮮葡萄和葡萄乾,從而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院內有用土塊砌成的拱式小梯通至屋頂,梯下可存物,空間很緊湊。
羌族的建築很有特色。因為羌族聚居區位於青藏高原的東部邊緣的岷江上遊地區,這裡山脈重重,地勢陡峭。羌寨一般建在高半山,因而羌族被稱為"雲朵中的民族"。在岷山中穿行,不時能夠看到富有特色的羌族的碉樓和石砌房。羌族建築正是以碉樓、石砌房、索撟等享有盛名。
羌語稱碉樓為"邛籠"。早在2000年前《後漢書.西南夷傳》就有羌族人"依山居止,壘石為屋,高者至十餘丈"的記載。
自唐朝來,羌族人民因各種原因向西北遷移,到了西藏和青海,所以現在,羌族碉樓也被稱為藏族碉樓。
碉樓多建於村寨住房旁,高度在10至30米之間,用以禦敵和貯存糧食柴草。碉樓有四角、六角、八角幾種形式。有的高達十三四層。建築材料是石片和黃泥土。羌族建築基本上都是就地取材,同時受地勢制約及土地資源緊缺等因素影響,羌寨布局的過程中充分考慮到了避免佔用耕地而選用高山或峽谷地帶。碉樓修建時不繪圖、吊線、柱架支撐,全憑高超的技藝與經驗。建築穩固牢靠,經久不衰。
雲貴高原地區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年降水量大,氣候炎熱,植被覆蓋率高。同時多喀斯特地貌,地表崎嶇,地無三裡平,因此民居建築要考慮通風散熱、排水及克服地形崎嶇問題。該去居民因地制宜地修建了吊腳樓和竹樓。
客家土樓建築,是中國文化中一種縱貫古今的結晶,是落後生產力和高度文明兩者奇特的混合。它們在技術和功能上臻於完善,在造型上具有高度審美價值,在文化內涵上蘊藏有深刻內容。以永定客家土樓為例,其建築具有以下獨特性能:
不同地區由於地理環境的差異,其建築景觀也呈現出諸多不同。下面介紹下我國民居建築與地理環境的關係: 雲南傣家竹樓:整個建築結構都由竹子捆綁而成,牆壁也是竹篾(薄的竹片)做的,而屋頂則用竹篾夾住稻草覆蓋,因此竹樓整體重量很輕;大多數竹樓都採用木料作為柱梁,就地取材,搭成上下兩層的小樓;地面層只有支撐房屋的柱子,所形成的空間內可以圈養牲畜、堆放雜物,上層是人們居住的空間,可分為前廊、堂屋、臥室和曬臺四部分;小樓沒有庭院,佔地少,使用面積卻很大,加上就地取材成本低,而且建築本身透水性好,符合當地的氣候和地形。要點:竹樓有防蟲、防蛇、防潮、防水淹等作用,體現了當地氣候溼熱的地理環境;就地取材反映該地區森林覆被好;佔地少,則反映出人口稠密、人地矛盾突出的地理特點。貴州苗家吊腳樓:通風性能好的乾爽的木樓,後半邊靠巖著地,把地削成一個「廠」字形的土臺,土臺下用長木柱支撐,按土臺高度取其一段裝上穿枋和橫梁,與土臺平行。吊腳樓低的有七八米,高者十三四米,佔地十二三個平方米。屋頂除少數用杉木皮蓋之外,大多蓋青瓦,平順嚴密,大方整齊。樓分三層,也有兩層的。因其二三樓和前簷用挑梁伸出屋基外坎,形成懸空吊腳。要點:苗族大多居住在高寒山區,山高坡陡,平整、開挖地基極不容易,加上天氣陰雨多變,潮溼多霧,磚屋底層地氣很重,不宜起居。吊腳樓有很多好處,高懸地面既通風乾燥,又能防毒蛇、野獸,樓板下還可放雜物,依山而建體現了當地地形崎嶇,森林豐富等特點。中國傳統民居
要點精講
傳統民居
分布地區
與地理環境的關係
與地域文化的關係
四合院
北京、華北地區
溫帶季風氣候,冬季寒冷乾燥,春季乾旱多風沙,坐北朝南,大門開在東南角,保溫防寒避風沙,冬季多納陽光
有正房、廂房之分,長輩住正房,體現正統、嚴謹、尊卑有序的特點
蒙古包
內蒙古地區
溫帶草原、遊牧民族的需要
逐水草而居,易於拆卸、遷徙
窯洞
黃土高原地區
黃土高原氣候乾旱,黃土直立性好,土質疏鬆
節省建築材料,冬暖夏涼
客家土樓
贛南、閩西、粵北地區
境內山地丘陵廣布,地形複雜,紅壤土質黏重,氣候暖熱多雨,堅固的土樓既能防震防潮,又能保暖隔熱
中原漢族遷居此地,為御匪盜聚族共居一樓,具有防禦功能,又體現了家族中的平等團結
徽州民居
皖南地區
多建在山之南,依山傍水或引水入村,和山光水色融成一片
符合天時、地利、人和皆備的條件,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幽靜、典雅、古樸
傣家竹樓
雲南西雙版納
竹鄉、氣候溼熱,因地制宜,竹子和茅草築成,通風散熱
上層住人,防禦蟲蛇侵襲,樓下飼養畜禽
典例剖析
四合院是華北地區的傳統住宅。其基本特點是以南北中軸線對稱布置房屋和院落,大門一般開在東南角,門內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內的活動。
正房位於中軸線上,多為坐北朝南,側面為耳房及左右廂房。正房是長輩的起居室,廂房則供晚輩起居用,這種莊重的布局,亦體現了華北人民正統、嚴謹的傳統性格。北京地區屬暖溫帶、半溼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寒少雨,春旱多風沙,因此,住宅設計注重保溫防寒避風沙,外圍砌磚牆,整個院落被房屋與牆垣包圍,硬山式屋頂,牆壁和屋頂都比較厚實。
1.北京的四合院是如何體現「合」字內涵的?
提示:四合院,是由東、西、南、北四面房子圍合起來形成的內院式住宅。
2.四合院的建築格局體現了中國人的什麼性格特徵?
提示:體現了中國人的性格具有內向性和封閉性,體現正統、嚴謹、尊卑有序的特點。
3.試從北方氣候的角度入手,分析四合院的建築格局及形成原因。
提示:北京屬溫帶季風氣候,冬季寒冷乾燥,春季乾旱多風沙,坐北朝南,大門開在東南角,可保溫防寒避風沙,向陽冬季多納陽光。
對點精練
下圖為我國傳統民居郵票圖。據此完成1~2題。
1.圖中傳統民居的典型分布地區是( )
A.甲—東北平原
B.乙—長江中下遊平原
C.丙—華北平原
D.丁—黃土高原
2.夏季,甲傳統民居所在地區( )
A.新雨山頭荔枝熟
B.溝壑縱橫風雨狂
C.小麥登場雨熟梅
D.家家打稻趁霜晴
解析:第1題,甲圖是窯洞,分布於黃土高原一帶,乙圖是蒙古包,分布於內蒙古草原上,丙圖為北方地區的四合院,丁圖為雲南傣族竹樓。A、B、D錯誤,故選C。第2題,甲圖分布於黃土高原一帶,夏季多暴雨,水土流失嚴重,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
答案:1.C 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