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賦予文化新的表現形式、讓文化更具活力!

2020-12-17 燕鳴

一方面,是有著數百年建都史、上千年建城史悠久歷史的文化之城、全國「文化中心」成城市功能定位之一。另一方面,是高院、科研院所、高新科技企業雲集的北京,把科技創新、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作為城市功能的另一定位。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充分認識到科技與文化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內在聯繫,掀起科技與文化雙輪驅動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浪潮,從近幾年來北京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密集調研「三城一區」、多次就科技與文化雙輪驅動推動高質量發展發表重要指示當中得到充分體現。每一次的科技進步,總能在文化方面有所體現。科技與文化,無論是從歷史的「淵源」還是現實的「關係」來看都密不可分。如果說文化為科技創新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的話,科技則賦予文化新的表現形式,讓文化更具活力,在傳播、走出去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文化、尤其是傳統文化,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四大文明古國唯一延續至今當中起到了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植根中國人內心、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基因、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為今天我們所提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豐富營養,成為其生命力和影響力的重要支撐的同時,也面臨著如何做到古為今用、守正開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復古泥古、不簡單否定這樣實現傳統與現代、繼承與超越、民族性與時代性的有機統一,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這樣的歷史性問題。

網際網路時代、資訊時代,受創造力不足、人才培養斷層、缺少優質文化內容供給、傳播方式乏善可陳等的影響,包括傳統文化在內的優秀文化越來越難以進入大眾的視野,網際網路空間充斥了大量低俗文化內容,眾多優質、優秀的文化尤其是傳統文化卻得不到充分發掘、潛力得不到充分等,已經成為當下尤其是網際網路時代制約文化、文化事業發展的瓶頸問題。

以故宮為例:高達93%的比例是珍貴文物故宮的文物藏品中,現在故宮的文物展品僅佔其總數的2%,其大量珍貴文物藏品未有展出機會。36.7萬件瓷器,其中24萬件封存,以目前的速度這些瓷器要900多年才能展完!

QQ音樂與故宮博物院、騰訊NextIdea聯合舉辦的「古畫會唱歌」音樂創新大賽,流量歌手易烊千璽將北宋少年畫家王希孟創作的畫卷作品《千裡江山圖》演繹為音樂唱作,通過現代音樂表達出傳統文化的藝術生命力;通過VR等新技術的應用,打開故宮博物院官網、在「故宮名畫記」「數字多寶閣」「數字故宮建築」等頁面下,觀眾可以欣賞到數十億級像素超高清影像下的珍貴繪畫藏品、360°「觸摸」三維數據支持下的文物、身臨其境體驗「全景故宮」……

昔日「沉睡」深宮的5.2萬餘件文物被數位化技術「激活」,觀眾足不出戶便可「暢遊」故宮;運用數字視覺創意,北京水晶石數字科技公司的《千裡江山圖》、《清明上河圖》、《冰嬉圖》等創意作品走紅世界;2019年8月,海澱文促中心、天貓、中創文旅攜「三山五園」光影藝術展首次海外巡展,虛擬3D全息幻影成像演繹著頤和園的「春夏秋冬」,獲法國圖爾市副市長由衷點讚……

除此之外,北京字節跳動公司旗下被形容為手機閱讀新聞首選的今日頭條資訊平臺和讓年輕人刷不停的抖音短視頻平臺,之所以能日吸引活躍用戶近5億,成功之處在於其充分利用了個性化推薦引擎等技術,不斷創新傳播方式,讓優秀傳統文化、大眾文化和草根文化有了全新的展現平臺。文化、尤其是傳統文化為科技創新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創新動力,另一方面、科技則賦予文化、尤其是傳統文化新的表現形式、新的活力,成為文化、文化事業傳承和創新甚至走出去的助推力。科技與文化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在北京這些科技企業不斷嘗試、不斷推陳出新的作品當中得到充分體現。

文化、尤其是傳統文化不再是躺在庫房裡、書本上的東西,而是藉助AR、AI、動漫、漫畫、遊戲等走進年輕人的世界,成為年輕人生活甚至喜愛的一部分。緊隨科技發展,充分認識到網際網路時代包括文化傳播在內的「交互性」這樣的特點,打破口口相授、口書相授、物人相授這樣的傳統傳播、傳承方式,以科技的發展帶動文化、文化事業的發展,讓科技賦予文化新的表現方式、傳播形式,把「科技中心」和「文化中心」作為城市功能定位的古都北京在這方面的有益探索,證明了實施科技與文化雙輪驅動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科技與文化比翼齊飛切實可行!

文/袁鐵軍

圖文來源於網絡,歡迎關注我們!

相關焦點

  • 讓青年文藝更具活力(網絡文化關鍵詞)
    二次元作品由網際網路促成,具有超越地域、多文化雜糅的特點,其意義由網際網路用戶參與構建,並在傳播中不斷豐富和擴充一個名叫「二次元的中科院物理所」科普帳號,不到半年吸引近50萬粉絲追隨;上海博物館以「文物虛擬代言人」形式介紹文物知識,成功走進年輕人群
  • ...關於創新文化傳播表現形式和表達方式的幾點思考
    弘揚涼州文化推進文旅融合——關於創新文化傳播表現形式和表達方式的幾點思考
  • 文化賦予數據以思想和靈魂
    傾向閱讀科技、設計、人工智慧類圖書,「最具創新潛力」的城市是北京、杭州、深圳、上海、南京等。    喜歡閱讀經濟、金融、投資類圖書,「最具經濟活力」的城市有深圳、杭州、上海、北京、鄭州等。    喜歡購買教輔、考試、工具書,「最重視教育」的城市前五位是北京、上海、濟南、南昌、貴陽。
  • 創設更具自主活力的「實驗」課堂文化
    這離不開「實驗文化」傳承的力量!學校把特有的骨髓文化,植入其他學校,馬上就成為新校區的有機組成部分和發展動力。「實驗文化」包括「唯事必精、唯旗必奪」充滿生機的校園文化;「品如海、德如玉」、注重創新和全面發展的學生文化;恪守、鑽研、敬業的教師文化;科學的精細化管理制度文化;還有自主、有活力的課堂文化。
  • 《平潭映象》來鵬,楊麗萍再次賦予非物質文化新的生命力
    與臺灣隔海相望,上世紀初才在福建建縣的平潭,見證了數不清的海上揚帆,也讓生於斯長於斯的當地先民在向海而生的長期勞作中,積澱了豐厚的海島文化,更有南島語族等特色文化。至今,在臺灣、香港、澳門和泉籍華僑聚居地,菲律賓、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緬甸等國都有南音社團組織。
  • 與國家寶藏同行 年輕的寶藏為文化注入新活力
    「每一座博物館都是民族文化基因的寶庫,每一件文物的生命軌跡都讓人為之嘆服。」擲地有聲的話語,來自於「現象級」的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這檔由央視傾力營造的節目,以「明星+國寶」的創新表現形式,可以說早在三年前就開啟了「明星帶貨」的熱潮,將那些沉睡在博物館中的國寶文物,帶到了時代的聚光燈下。
  • 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
    (十二)重申思想、表達和信息自由以及傳媒多樣性使各種文化表現形式得以在社會中繁榮發展,        (十三)認識到文化表現形式,包括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的多樣性,是個人和各民族能夠表達並同他人分享自己的思想和價值觀的重要因素,        (十四)憶及語言多樣性是文化多樣性的基本要素之一,並重申教育在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 少兒英語+故宮文化IP 騰訊新文創讓傳統文化活起來
    2021年《故宮月曆》(少兒版)不僅突破了以往的月曆創意,也兼顧了孩子們的年齡段和興趣點,為孩子們探索故宮博大精深的歷史提供了一個全新且獨特的微觀視角,也為他們更好地了解傳統文化提供了新的方式與途徑。脊獸是中國傳統建築的符號之一,被建築學大家梁思成評價為「建築物美麗的冠冕」。在中國文化中,脊獸被賦予了很多的文化內涵,代表了中國文化古老、神秘、趣味的特質。
  • 少兒英語+故宮文化IP 騰訊新文創讓傳統文化活起來_發現頻道_中國...
    2021年《故宮月曆》(少兒版)不僅突破了以往的月曆創意,也兼顧了孩子們的年齡段和興趣點,為孩子們探索故宮博大精深的歷史提供了一個全新且獨特的微觀視角,也為他們更好地了解傳統文化提供了新的方式與途徑。  脊獸是中國傳統建築的符號之一,被建築學大家梁思成評價為「建築物美麗的冠冕」。在中國文化中,脊獸被賦予了很多的文化內涵,代表了中國文化古老、神秘、趣味的特質。
  • 寶山文化+科創產業的新地標——泰迪活力小鎮
    斑駁的白牆黑簷,老舊的工業廠房,通過賦予充滿活力感的創意改造,歷史與現實、工業與藝術在這裡完美契合,這就是上海泰迪活力小鎮。泰迪活力小鎮總建築面積50000平米左右,由22棟建築組成,是綜合辦公、商業、配套服務為一體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 老上海有一群人創造著一種新的活力,將西方文化引入視野的群體!
    上海名妓之所以從仇樓夢》中取名,這與晚清《紅樓夢>在清末的傳播是不可分開的,晚清文人對紅樓夢甚是喜愛,於是將紅樓人物比附在青樓之上,為文人流連風月場所增添雅趣,其次妓女自身也是比較喜愛<紅樓夢>中的人物,以紅樓人物命名,將自身賦予紅樓浪漫悽婉的色彩,使自己置身於紅樓情境之中,自此《紅樓夢濉為一種文化符號被重新書寫。青樓花榜與紅樓夢中人。
  • 「提問諸子」系列叢書賦予傳統典籍新的表達形式
    日前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的「提問諸子系列」叢書將孔子、孟子、荀子、老子、莊子、孫子、墨子等十位先賢從塵封的歷史中請到前臺,展開「提問式」隔空對話,賦予諸子百家學說新的時代內涵和表達形式
  • 文博會開幕 科技產品集體亮相「文化+」充滿活力
    融合科技創新與智能製造、網際網路技術的成果,向人們展示科技與文化碰撞後帶來美好生活的無限可能,成為文博會的亮點之一。記者在現場看到,無人機、機器人、智能穿戴設備等時下熱門的產品均吸引了不少關注的目光。科技創新與文化產業的緊密連接,讓人們的生活越來越方便、越來越美好。
  • 賞花文化煥發時代活力
    我們今天仍可在為數眾多的詩文和遊春圖中一窺當年古人賞花盛況,而歷經千年,人們踏春賞花的熱情不僅未減,線上直播等「雲」賞花形式更令人耳目一新,還帶火了鄉村旅遊,催生出「賞花經濟」,為賞花文化注入時代內涵。  在古代,賞花是一項受眾廣泛、幾乎人人可以參與的審美活動。不用香車寶馬、鳴鑼開道,隨便是誰,只要有一顆不誤春光之心,便可呼朋引伴,親近自然。
  • 客家文化——極具特色和活力的族群文化客家文化
    客家人長期生活在自給自足的農耕經濟環境裡,血緣、宗法及其倫理成為其社會結構的基本紐帶,具體表現為血親之情、鄉土之情、民族之情、國家之情的融匯交織。海外客家人有一句口頭語:「葉落歸根,勿忘自己的胞衣跡」(客家人常常把嬰兒的胎盤埋在住房旁的樹下,稱埋胎盤的故土叫「胞衣跡」)。客家僑胞有了錢不揮霍、不擺闊,爭相為家鄉公益事業出力,或辦學校、建醫院,或修橋鋪路、投資設廠。
  • 沉浸式體驗×旅遊|科技、文化、藝術、創意的交融
    「沉浸式」,一種藝術形式?一種商業噱頭?或是單純的科技表現手段?「與其說沉浸式是一個新興的產業,不如說它是一種新的設計思維和敘事哲學」。沉浸式體驗與旅遊的結合,拓展了旅遊的內涵與表現形式邊界,在有形或無形的場域內探索、沉浸,賦予旅遊者不可複製的旅遊體驗。 「沉浸式體驗」是這幾年才出現的概念。
  • 綜藝節目解鎖文化「密碼」,創新形式為傳統文化內核賦予更多當代美感
    如今,不僅《詩意中國》,《匠心傳奇》《閱讀·閱美》《國學小名士》等再掀文化類綜藝節目熱潮,而且這批節目用創新形式為傳統文化內核賦予了更多當代美感,大受觀眾好評。嘉賓趙立新用表演的形式「讀」了一本書後,把自己比喻成一個目擊者,「富有畫面感,比文字更有趣,對於演出者以及觀眾而言,這是一個最快速、最有效的閱讀過程」。相比電視文化類節目的成熟度,網絡端的文化類節目發展晚但成長快。面對年輕人聚集的傳播平臺,文化類節目的網際網路表達則呈現出更多探索的可能性。
  • 上海打造商圈「文化高定」激活城市空間活力
    這個以」激活城市空間、激發城市活力為目標的文商聯動項目,在這特殊的一年,交出了一份不凡的成績單。受到疫情影響,商場一度舉步維艱、需化危機為轉機的2020年,「藝術商圈」呈現了文化和藝術所帶來的心靈撫慰和愛的希望,為激活城市人氣和商貿活力,產生了積極作用。
  • 2021山東公務員考試申論範文:科技之美彰顯中華文化之風
    當前,我國文化與科技的交融日益廣泛深入,文化產業轉型升級取得明顯成效,但與發達國家相比,創新能力不強,文化創意不多,優質文化產品供給能力不足仍是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短板,多元文化的碰撞使得人們在生活方式、思維方式、思想方式的衝突和困惑日益增多。以新的技術手段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是新時代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徑。知識付費讓文化需求有效激活。
  • 博物滋心 五糧液創新「跨圈」強化文化「軟實力」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也是支撐企業行穩致遠、夯實根基的關鍵所在。白酒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鮮明符號和代表之一,如何賦予白酒文化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發展,對於白酒企業而言,是新的時代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