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中國》採用「演講+互動」形式呈現,以深刻的政治觀和獨到的視角,通過演講的方式為觀眾答疑解惑,在國內外形成廣泛影響力。
11月28日,中宣部副部長蔣建國,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宣傳司司長高長力,外交部發言人、新聞司司長華春瑩,中信改革發展研究基金會理事長、中信集團原董事長孔丹,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潘敏,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黨組書記、局長於秀芬,上海廣播電視臺臺長、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總裁高韻斐等行業從業者、專家、學者共同出席由上海廣播電視臺主辦的「東方衛視思想政論節目《這就是中國》專題研討會」,並圍繞如何打破西方話語壟斷,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話語等話題進行深入探討。
《這就是中國》由東方衛視聯合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觀視頻工作室和觀察者網於今年一月聯合推出。節目採用「演講+互動」形式呈現,由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擔任主講人,以深刻的政治觀和獨到的視角,通過演講的方式為觀眾答疑解惑,在國內外形成廣泛影響力。與會人員從節目特色出發,暢談《這就是中國》帶來的深切感觸,並就思政類節目的創作提出專業建議。
觀點薈萃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宣傳司司長高長力:
思政類節目「生逢其時」
《這就是中國》的誕生可以說是生逢其時。我們的宣傳工作在新時代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宣傳政策、策略、方式、方法都有了新的認識、新的思考。在這種情況下,湧現出了一批像《中國正在說》《給90後講講馬克思》《理想中國》《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長江黃河如此奔騰》的理論節目。思政類節目的創作方向也從原來的講道理變成了今天的講故事,用故事引導觀眾自發接受節目傳達的道理,這是最大的一個變化。
>>>>外交部發言人、新聞司司長華春瑩:
節目展現中國自信
《這就是中國》這個節目名稱,簡簡單單五個字,透露著從容、自信、淡定,名字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中國故事的濃縮表達。如何對外講好中國故事,是擺在我們面前一個十分重要緊迫的課題。思政類節目要介紹真實可信的中國,要有溫度、有角度,以小切口講述大故事,以小人物折射大時代。
>>>>中信改革發展研究基金會理事長、中信集團原董事長孔丹:
多樣性話題讓節目更具真實感
節目主創和張維為教授有擔當、敢創新,節目話題多樣,且不迴避熱點敏感議題。正是這樣的多樣性,讓主旋律節目更具真實感。
>>>>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潘敏:
創新增強理論節目傳播性
節目以浸入式演講的方式,與現場觀眾面對面交流,拉近了與觀眾之間的距離,使宣講變為立體的傳播,增強了理論傳播的針對性,同時增加思辨的環節,讓各方觀點在碰撞中產生共鳴,使節目變的有意思、有意義。
>>>>上海廣播電視臺臺長 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總裁高韻斐:
審片也是好的教育過程
自播出以來,每期節目審片我都會參與。對我而言,審片是一個非常好的教育過程,用新的視角來看待中國的變化,而節目年輕人所佔的比例比我們預想的還要高,對他們而言,這也是一堂非常生動的思想政治課。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所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冷凇:
用代際溝通回答質疑
《這就是中國》用代際溝通回答質疑,呈現了諸多思想交鋒,節目中合理的爭議性也給節目帶來了更多關注,其時效性非常強,緊貼社會熱點。在文史哲美社等多學科中,用通俗語言提煉、歸納出了很多金句,可以說,《這就是中國》是世界格局觀的一次跨學科交流。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執行院長兼黨委書記張濤甫:
以好的話術體系走近觀眾
張維為教授的過人之處,在於他做了一個非常好的翻譯者,用自己的話語闡釋,把政治語言、學術話語、大眾話語做了無縫對接。
>>>>「俠客島」負責人、人民日報海外版融合協調處處長張遠晴:
用更宏大的視角看世界
《這就是中國》在更加宏闊的歷史視角和中外比較中,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傳遞給我們一種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這個精神狀態恰恰是解決現在很多中國現實問題的一個基礎。
>>>>B站內容合作總監晏榕:
年輕觀眾也愛思政內容
B站是《這就是中國》播放量最大的視聽平臺,官方帳號播出超過1300萬人次,全站超過3000萬播放量,30歲以下年輕受眾佔比達到60%,40歲以上觀眾佔比10%。通過這些數據,可以看到年輕受眾也想要看政論類的思政類教育類內容。
購買請見微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