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記者?
有人說:地球不爆炸,記者不放假,宇宙不重啟,記者不休息。
每一年,對新聞記者來說,機遇與挑戰都發生著新的變化。每一張卷子是嶄新的,每一道題目也是嶄新的。如何出色地答好每一道題,這個會議給出了答案。
11月26日,全省新聞戰線優秀新聞作品、優秀新聞工作者表彰會在長沙召開。湖南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張宏森出席會議並講話。
會上,表彰了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2019年度湖南新聞獎獲獎作品、第十五屆湖南省優秀新聞工作者。來自湖南日報社、湖南廣播電視臺、紅網、長沙市廣播電視臺的9位獲獎代表先後發言,交流了用新聞報導謳歌時代、服務人民的經驗,暢談了各自的獲獎心得與採編體會。
湖南日報記者曹嫻。
「好題材難得,好新聞肯定是跑出來的。」這些年來,為講好生態湖南的精彩故事,湖南日報記者曹嫻的腳步走遍了「一江一湖四水」,其中,洞庭湖的生態環境保護是她一直關注的內容之一。遍布洞庭湖的歐美黑楊,從「造紙原材料」變為「生態破壞者」,「砍」是新聞,「砍掉之後」更是新聞。2019年7月,她乘船深入西洞庭湖採訪,不懼烈日下的暴曬,最終所寫的《歐美黑楊砍掉之後——西洞庭湖溼地生態保護見聞》獲得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文字通訊與深度報導類一等獎。此報導通過鮮活、富有細節的表達傳遞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見證了湖南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守護好一江碧水的有力行動。
湖南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新聞當事人》欄目記者劉夢婷子。
故事講得好不好,就看踐行「四力」深不深。在深入基層中強腳力,在洞察生活中強眼力,在勤學深思中強腦力,在抒寫時代中強筆力,「四力」緊密相連又互為促進,都需要記者練就撥雲見日的功夫,在看似尋找的變化中感悟時代的脈搏跳動。
為了記錄在平凡崗位做出不平凡貢獻的人物故事,湖南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新聞當事人》欄目記者劉夢婷子去到了祖國的最西北,中國與哈薩克斯坦的邊境小鎮白哈巴,那裡平均海拔2000多米,每年有長達8個月的封山期,最低溫度可達零下50度。採訪期間,他們克服騎馬給身體帶來的巨大疲憊感,與戰士們在零下十幾度的野外露營,渴了就喝雪水,餓了就吃點餅,用身體力行記錄下的《祖國知道我·冰河忠魂》,獲得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
新湖南記者周紅泉。
哪裡有故事,記者就去哪裡。他們正是用雙腳丈量山河,用心記錄偉大時代,奏響了時代的最強音。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中,《十八洞村龍金彪的Vlog | 脫貧之後》獲短視頻專題報導一等獎,作為《脫貧之後》的主創人員的周紅泉,他與團隊連續4年蹲點十八洞村,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勞作,帶著真情、真心和村民交朋友。他認為,新媒體時代,變的是技術、形態,不變的始終是腳底板下的新聞堅守。
華聲在線記者文杰。
網民來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網,民意也就上了網。報紙已基本收不到紙質來信,群眾工作重心向網際網路尤其是向移動端轉移,構築最廣泛的網絡群眾路線平臺,是佔領陣地的需要,也是媒體發展趨勢使然。獲得中國新聞獎名專欄獎的《湘問·投訴直通車》,其主創團隊成員之一的文杰介紹,欄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深入踐行網絡群眾路線,不斷創新互動模式和傳播方式,推動了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在網、端及報紙版面上的良性互動,也為新時代主流媒體更好地發揮輿論監督職能作出了一些探索。
芒果TV製片人任旭。
綜觀湖南今年獲獎的新聞作品,既有內涵深刻的深度報導,又有形式新穎的融媒體精品。它們共同唱響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為新時代湖湘兒女改革開放再出發凝聚起磅礴力量。其中,一大批融媒體報導更是讓新聞的表現形式變得豐富多元,助推中國文化「走出去」。
如何發揮媒體融合發展優勢講好中國故事。獲得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的《功夫學徒》就是芒果TV這一思考的最新產物。來自全球各地的學徒,深入體驗中國九大科技創新領域的不同崗位,學習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功夫」,以外國人第一視角展現中華文化內核 ,展現70年來新中國在綠色發展、脫貧攻堅、科技創新、社會民生等方面的變化成就。該項目的製片人任旭介紹,節目發揮了融媒體特長,展現新時代中國形象;尋找新媒體共性,增強文化傳播的親和力,注重用年輕人喜歡的敘事和風格,吸引各國觀眾深度觀看、參與。同時,藉助全媒體優勢,擴大中國故事國際影響力。
紅網新媒體集團編輯黎娜。
不同新聞大事件,媒體也在思考用不同的方式展現,讓老百姓想看、愛看。2019年6月,首屆中非經貿博覽會開幕式暨中非經貿合作論壇在湖南舉行。紅網立足本地優勢,發揮自身特色,緊扣融合創新,推出的體現了「紅、鮮、甜」特點的手繪動漫H5《網紅「小稻種」非洲打卡記》,在首屆中非經貿博覽會的預熱作品中脫穎而出。紅網新媒體集團的編輯黎娜介紹,近幾年來,紅網始終堅持「紅、鮮、甜」的創作方向,不斷創新重大主題報導的手段方法,努力創作具有新時代主流媒體氣質、年輕人愛看的主旋律作品,讓重大主題報導「飛入尋常百姓家」「鍵入用戶掌心裡」。
長沙市廣播電視臺記者謝晶晶。
作為一名記者,用心用情,方能講好故事。長沙市廣播電視臺記者謝晶晶分享了廣播專題《「一個人」的籃球隊》的創作體會,這篇報導講述了一個關於器官捐獻讓愛延續的感人故事。16歲的長沙少年葉沙不幸離世後,父母為了滿足兒子生前救死扶傷的心願,捐獻其器官,讓七名患者重獲新生。其中五名受捐者勇敢地站出來,組建了一支名叫「葉沙」的球隊,幫酷愛籃球的葉沙圓了夢。「這篇廣播專題,我們覺得自己一直是用情用心在採寫的。也許正因為這樣,我們在採訪時細節挖掘才十分到位,寫作時才能巧妙運用素材,從而讓一個原本充滿悲傷的故事,因為這群善良的人,多了一份溫情和感動,也變得更有意義。」
常德市廣播電視臺記者周敬峰。
如何做一名優秀的新聞記者?獲得湖南省優秀新聞工作者的常德市廣播電視臺記者周敬峰分享了他的思考,「要守住初心、守正創新、守土盡責,做新時代媒體深度融合主戰場的主力軍。」在20多年新聞採編中,周敬峰始終堅持深入一線採訪,不斷增強自己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同時,在周敬峰看來,新聞工作須常幹常新,我們只有不斷學習,才能開新局、育先機。
湖南廣播電視臺記者白雲龍。
新聞在哪裡,新聞人的忠誠就在哪裡。得知需要一批記者到湖北前線去採訪,湖南廣播電視臺的記者白雲龍第一時間就遞交了申請。疫情期間,他三進三出黃岡,累計採訪43天,發回了50多條特別報導。期間臺裡安排了兩次輪換,但他都申請留下來繼續堅守。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白雲龍獲評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從馬欄山到大別山,新聞在哪裡,新聞人的忠誠就在哪裡。未來,我和我的同事們必將一如既往、竭盡所能,衝鋒在前,用文字和鏡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來源:觀潮的螃蟹】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