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年輕聰慧的高校學子,反應神速;一邊是馳名網絡的大神級作家,淡定從容。既有一聲「哎喲」猜出「無病呻吟」的神來之筆,也有90秒猜出16個成語的極速智慧。11月20日,《中國成語大會》第二季將在央視科教頻道首播,再現「文化可以很輕鬆」的綜藝魅力。
本屆《中國成語大會》在「成語典故之都」邯鄲錄製,可謂「榮歸故裡」。「這將是2015中國電視最快樂的文化節目」,總導演關正文介紹說,「我們只有注重觀眾感受,才能找到合適的表述分寸和要呈現出的傳播價值。」節目笑點密集,觀眾只需要放鬆自己,在笑聲中即可領略成語之美與古典智慧之美。
成語大會載譽歸來 第二季節目全面升級
「中國智慧,自成語境」。成語鮮活保存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思想,從未被排斥、始終在發光。人類生活中幾乎都有可能遇到的事情、人物和心境,都能在成語中找到相對應的最鮮活、生動的表達。正因為如此,2014年誕生的《中國成語大會》在沿用傳統競賽形式的基礎上,融入了猜詞、填詞等多元智力遊戲方式,創下了擁有5.59億不重複計算的觀眾總量、總決賽在當日同時段上星衛視節目中排名全國第一的佳績。此外,成語文化還通過電視媒介輻射到了海外:根據外刊報導,成語大會播出前,在人群中廣泛傳播的成語有50多個,節目播出後,這一數字上升為100多個。
相對2014年,本屆成語大會大幅簡化了比賽規則,並致力於提升觀眾與節目「兩情相悅」的互動體驗。在出題方式上,增加了成語典故搶答題、詞義理解選擇題, 並將猜詞的成語按主題細分,對成語的背景與寓意進行了深入挖掘與梳理,不僅增加了競賽的看點,更為觀眾提供了更多的回味空間。譬如「洒家」這一主題,顯然是描述江湖人士的豪邁氣概,它所對應的成語就包括赤膊上陣、鼻息如雷、酒酣耳熱等成語;」潛伏「這一主題,對應的成語則有裡應外合、以假亂真、守口如瓶等。
本屆成語大會在選手與嘉賓組成方面也進行了升級:變個人參賽為各高校代表隊之間的對抗,還吸納了具有網絡影響力的青年作家群參與節目;文化嘉賓如蔣方舟、餘世存、酈波和蒙曼等則來自不同研究與創作領域,他們以更高和更廣闊的視角,對成語進行了豐富的解讀。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主持人張騰嶽在節目中將會徹底顛覆人們對他長期主持科學節目的印象,和選手與嘉賓唇槍舌劍,鬥智鬥勇,展現出的「急智」風採令人驚豔。
青春學霸八仙過海 大神級作家浮出水面
今年的成語大會舞臺上,由來自全國各大高校的13對青春學霸和一群以文字為生的作家進行對決。到底是讀書的更懂成語還是寫書的更懂成語,這兩個特殊群體的相遇相殺,競賽因此頗具看點。
據選手導演介紹,節目組進全國各大高校進行成語推廣並海選選手的時候,並不看重是藝術生、理科生還是文科生。「我們不是比誰的成語詞彙量最豐富,也不是比誰答成語的速度最快,而是比選手對成語的語言描述能力,以及理解成語的不同思維角度。」節目希望選手能夠通過歷史典故,現場設計情景帶入,或者用一些與成語字面無關,卻通俗易懂、幽默的語言來表述成語,因而更側重選手的綜合能力。
來自中山大學的商科學生陳星和田地發現很多成語與古典名著裡的人物和故事情節有關係。「博聞」的田地以成語為線講了一遍《三國演義》,從來沒有讀過三國的陳星因此知道了趙雲救黃忠「偃旗息鼓」、「單槍匹馬」以待曹軍卻讓敵人「聞風喪膽」、劉備臨死時對諸葛亮說你可以「取而代之」、諸葛亮則磕頭回應臣當「肝腦塗地「。 「每一個新鮮的詞都會帶來快樂。學習成語不單使我們認識文化,也得以認識自我,認識彼此。」陳星由衷地說。
來自中國體育大學專攻羽毛球的蘇樂,來自西安交通大學理工科學生張恆睿和醫科學生王蕊等,雖然讀的不是文科,但在賽場上都有讓人讚嘆的表現。 在備戰比賽時,大家更是拿出了「獨門絕技」,盡顯學霸風採:張恆睿在複習詞典時,把好玩的描述方法與關聯詞等總結成了40000多字的電子文檔和2500個詞條。
而一向在網上名氣如雷貫耳的大神級作家,這次也因成語大會現身螢屏。他們在場上的表現如何,值得千萬粉絲們關注。《回到明朝當王爺》的作者「月關」與《1911新中華》的作者「天使奧斯卡」是公認的「大神級」寫手,他們的組合因此得名「雄關峻卡」。其他作家如「太一生水」、「高樓大廈」、「流浪的蛤蟆」、「不信天上掉餡餅」等,也是業內赫赫有名的牛人。
和全心全意備戰的學霸們相比,邊背成語邊寫作的青年作家們要更累些。在每天統一的成語培訓時間結束後,他們還得抽出一部分時間用於寫作,否則會被嗷嗷待哺的讀者們催更。「作為網絡小說的寫手,我們必須得對得起支持自己的讀者,最真誠的做法就是每天保持網絡小說的更新。」作家「斷刃天涯」坦誠地說。
置身於來自名校卻依然磨刀赫赫的「學霸」中間,另一對組合「高樓大廈」和「流浪的蛤蟆」兩人覺得有些心裡沒底,但既然」來都來了「,還是要和自己的搭檔一起認真在舞臺上拼一把。他們知道,如果跟學生拼記憶力、拼精力,獲勝的希望不大,只能用寫作過程中的知識積累和同學們對陣。
在青春和經驗之間,誰在賽場上會更勝一籌?這些青年作家到底能走多遠?
傳統不是負擔 幸好還有成語
文化嘉賓、南京師範大學酈波教授對成語大會輕鬆的節目形式給予了高度肯定。」節目有文化引領的作用,但自己作為一個參與者又感到非常快樂。為避免『陽春白雪』和『下裡巴人』成為曲高和寡和流於低俗的代名詞,最好的方式就是做到雅俗共賞,既能『高大上』,又能接地氣。雅俗之際,完全在於對文化的一種理解和掌握。」
在酈波看來,無論是選手還是觀眾,都需要對成語背後的文化進行參悟。「了解這個成語背後的故事後,你就覺得那種人性之美,文化的豐富,那種歷史的厚重感撲面而來,那時候你就會發自內心的真心喜歡成語了,而不是為比賽。」
文化學者餘世存認為,觀看成語大會也是盤點自己知識存貨的一個機會。「成語是我們母語中一個非常亮麗的部分,是登堂入室的宮室。如果你不親近成語,等於是不見宮室之美,不見宮牆之富。」
在關正文導演看來,當文化傳統受到扭曲,變成了阻礙社會發展、窒息精神生活、讓人很不快樂的東西後,就只剩下了教條規範。但真實的傳統是鮮活多樣、生動活潑的。支撐了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智慧,需要重新梳理、擦拭、還原,讓人看到它的金光閃閃。「幸好我們還有成語,這是我們弘揚傳統最好、最平易的通道,是自成語境的中國智慧最容易被感知的通道。」他說,希望燒腦又快樂、演繹「急智」巔峰的《中國成語大會》繼續得到觀眾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