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風馬牛 (微信公眾號:馮侖風馬牛)
就在我們少出門、不扎堆,一切以抗疫為重的時候,日、韓等鄰國疫情告急。目前,日本確診感染新冠病毒已超 800 例。一個月前曾為中國送來大批救援物資的日本,如今不得不催促企業加班加點趕製口罩。
日本是口罩大國, 1.24 億人口,每年卻要消耗數十億隻口罩,支撐起一個年產值超過 370 億日元(約合 25 億元人民幣)的產業。日本口罩琳琅滿目,其中一款「加溼口罩」曾風靡中國,生產商是小林製藥。小林製藥在中國知名度很高,有人說,去日本旅行,如果不能背回一堆小林製藥的「神藥」,就算是白去了一趟。
與之前介紹過的工業防護口罩霸主 3M 相似,口罩只是小林製藥產品線中很小的一部分,但在這次疫情中,由於地域和產品種類,小林製藥面臨著比 3M 更複雜的處境。
01
百年「小」店
金融市場是經濟的晴雨表。
1 月 16 日,日本厚生勞動省確認國內首例新型肺炎,許多日本醫療器材相關企業股價聞風而漲,尤其是口罩生產商,其中卻不包括製造出「加溼口罩」爆款的小林製藥。隨後一個月,小林製藥股價甚至大幅跳水,令人跌破眼鏡。
投資者是精明的。小林製藥生產的「加溼口罩」,是一款典型的日式功能口罩。在產品說明中,小林製藥這樣寫道:口罩採用透氣無紡布和特殊形狀的過濾器,過濾器中的水分會因呼吸而變成蒸汽,並滋潤喉嚨。下面還有一行小字寫著:口罩不能完全防止感染。換言之,這款口罩不能用於醫學防護,最大的功能就是滋潤喉嚨,順便給你一點香薰的享受。
日式口罩中很大一部分,都是類似「加溼口罩」這樣的功能口罩,比如在中國明星街拍中頻頻出鏡的日本 Pitta Mask 口罩,外型時尚,但最出眾的功能僅僅是阻擋花粉顆粒,對細菌、病毒防護作用十分有限。
作為一家掛著「製藥」名頭的公司,小林製藥當然很清楚這種口罩防護力度弱,然而規規矩矩的防護口罩毫無特色,在競爭激烈的日本,沒有特色就沒有賣點,為了活下去,只能比拼創意,各種功能型口罩爭相上市。
小林製藥是日本製藥行業競爭潮流中的佼佼者,雖然體量和武田製藥、安斯泰來製藥沒法比,但知名度卻遠高於這些巨頭,「加溼口罩」只不過是其中一個應景之作。在中國消費者不遠萬裡,也要人肉背回的「神藥」中,就有小林製藥的看家產品液體創可貼、止痛藥安美露、命之母更年期保健藥、洗眼液、扁桃體粉劑、口氣清香丸等產品。
從這些產品中不難發現,小林製藥的涉獵很廣,非處方藥、保健藥、日用品、化妝品都有涉及,單價也不貴,和人們想像中財大氣粗的製藥企業完全不同。
被捧為「神藥」的小林製藥產品,是日本藥妝店的必買爆款。圖源:澎湃新聞
這種「接地氣」的產品線,是小林製藥作為一家「百年小店」琢磨出來的生存之道。
1886 年,也就是明治 19 年,小林製藥的前身,小林日雜店開業了。當時明治維新如火如荼,創始人小林忠兵衛同樣意氣風發,潛心學習 8 年後推出了 10 種自製藥品,日雜店成功轉型為藥房。但小林忠兵衛並非醫學專業出身,即便合併了幾家藥房,也仍然以「學習、薄利、信用、迅速、誠實」的日雜店理念經營著,直到 1956 年才正式定名為小林製藥。
在這期間,日本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整個製藥行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戰期間,日本政府頒布了《染料藥品製造獎勵法》,鼓勵藥品生產,製藥企業數量大增,非專業出身的小林製藥依靠自製藥很難對抗,不得不研製一些特別的日用品,比如芳香劑之類的,貼補公司。這也是後期小林製藥非處方藥、日用品兩條腿走路的來源。
二戰後,日本開始推廣全民健康保險制度,醫療收入劇增。在當時,醫院的主要收入來源是藥品,製藥企業大受鼓舞,紛紛研發新藥。小林製藥也不例外,但苦於沒有雄厚的研發資金,只好另闢蹊徑。
小林製藥的研發人員注意到,許多人都有舊傷,如果能開發出一款消炎止痛的藥劑,即便不經過醫院,銷量也一定很好。
於是 1966 年,小林製藥第一款拳頭產品安美露誕生了,不用口服,也不用像膏藥似的貼一整天,只需要塗抹一層安美露藥液,很快就能緩解疼痛。成立 80 年,一直名不見經傳的小林製藥,靠著安美露這一款產品,終於在日本打響了知名度。
戰爭留下的疼痛過去了,發展經濟帶來的疼痛又接踵而來。隨著日本經濟重建,大量產業工人、企業白領日以繼夜地投身其中,職業病流行開來,安美露的配方一再改進,借著早期搶佔的口碑高地,成為日本民眾必備的鎮痛良藥。
安美露的成功,也讓小林製藥更加堅信,差異化、創意化才是它這樣資源較弱的製藥企業的突圍之道。之後的幾十年裡,小林製藥循著這條路子發展,在高投入、低產出的製藥行業裡獨樹一幟,成了日本民眾最熟悉的「家庭醫生」。
02
癢處與痛點
如果說安美露照亮了小林製藥的前路,那麼無意間開啟的中國市場,就是小林製藥發展中最給力的加速劑。
長期以來,日本都是中國遊客流入量最大的國家之一,這幾年,日本企業更是深刻感受到了中國民眾的消費熱情。繼往回背馬桶蓋、電飯鍋之後,輕便高效的小林製藥產品也進入了遊客必買清單。
恰逢此時,中國自媒體興起,好物分享成為時興的一大主題。經過一波又一波「自來粉」的推薦,小林製藥在中國聲名鵲起,實現淨利潤 19 年連漲的同時,還養活了一大幫代購。
尤其是 2015 年,中國赴日遊客人數為 490 萬人次,對比前一年的 245 萬人次,同比增長了 100.42% 。與此相對應,小林製藥當年面向外國遊客的銷售額比上一年大漲九成。小林製藥就這樣被中國民眾用人民幣推到了聚光燈下,成為了日本官方認證的「入境消費概念股」。
對於這個稱號,小林製藥又喜又憂。一方面,中國市場廣闊,消費者熱情高昂,只要來到日本,不僅是「受到好評的產品暢銷,擺在店裡被認為有意思的產品也跟著走俏。」但另一方面,小林製藥貼上「入境消費概念股」的標籤後,受旅遊業影響頗大,一旦入境人數減少,市場表現也就不如預期。
例如今年,由於新冠疫情的爆發,超過 40 萬中國旅客沒能出遊日本,再加上「鑽石公主號」的影響,日本國內旅遊業一片蕭條,儘管小林製藥旗下防護力很弱的「加溼口罩」也被恐慌的民眾買斷了貨,但單一產品對整體業績的帶動力並不明顯。
小林製藥不是沒想過主動出擊,擺脫「入境消費概念股」的標籤。但事與願違,面對中國市場,小林製藥的進擊顯得有些遲緩無力。
小林製藥旗下有 63 個品牌,大致可分為兩類:非處方藥品和日用品,打入中國市場的策略也各不相同。小林製藥選擇先打開日用品的通道,背靠口碑,利用成本較小的電商,作為日用品主要銷售渠道。然而,在同一賽道,日本同行花王、獅王比小林製藥耕耘時間更久,離開「神藥」的加持後,小林製藥日用品的優勢並不明顯。
分頭出擊也是無奈之舉,在中國,進口非處方藥限制頗多,小林製藥幾番迂迴,終於在 2018 年收購了一家虧損的中國藥廠,用來本地化生產止痛藥安美露,這才稍微打開了一些局面。
然而,中國本土鎮痛藥也不在少數。小林製藥的廣告負責人曾經解釋過,為什麼海外遊客愛買小林製藥的產品,就是因為「日本製造的安心感和市場上缺少類似的商品」。一旦安美露在中國本土生產,配方又經過了調整,出現了所謂日版和國產版的差異,「神藥」的光環也就大打折扣了。
除了擺脫旅遊業的負面影響難,小林製藥在看到中國市場的重要性後,為中國消費者「量身定製」的產品,也讓這個劍走偏鋒的製藥企業走得有些迷糊。
2016 年,小林製藥生產的一款中藥(日本稱「漢方藥」)上了中國遊客的必買清單。這款藥名為「清肺湯 DUSMOCK」,據稱能夠「能增加支氣管黏膜分泌的氣道黏液,方便痰液流出」。
這款藥原本是為吸菸者和支氣管炎患者打造的,但為了吸引中國遊客,小林製藥專門製作了海報,在一片霧霾的天空下,貼出藥品包裝,並且用中文寫上了「適合空氣汙染」,打著「對抗 PM 2.5 」的旗號,直接搔到了中國消費者的癢處。
不出所料,蜂擁而至的中國消費者買走了 20% 的清肺湯,使其銷售額上漲了 40% ,但隨之而來的爭議卻淹沒了小林製藥:這是一款經過實驗的藥嗎?有具體的臨床數據嗎?吸菸、消炎和防霧霾是一個概念嗎?
值得一提的是,爭議未消,國內已經開始流傳一篇題為《日本人拿中藥賺全球的錢,中國卻拿西藥糊弄自己》的文章,清肺湯作為其中一例,佐證了日本企業漢方藥的「逆襲」。
如今,小林製藥仍然以平均 13 個月一款創新產品的速度,推出新品。在眾多拼資金、拼人才的製藥企業中,小林製藥拼的是創意,更是市場營銷能力,「你想到,我做到」是小林製藥員工的口號。然而,市場越大,風浪和質疑聲也越大。這次疫情就像驟然退去的潮水,帶走了日本極為依賴的假期經濟,也令小林製藥的隱患和痛點暴露出來。
在全人類共同的疫病面前,生產「神藥」的百年企業,也有著亟待醫治的一面。
資料來源:
[1] kobayashi.co.jp:小林製薬の歴史
[2] 小林製薬:2015 年 12 月期決算簡訊〔日本基準〕(連結)
[3] 包雨朦:日本小林「神藥」淨利潤創新高,已連漲 18 年,澎湃新聞
[4] 孫一楠:日本醫藥產業研究及對我國的啟示,瀋陽藥科大學碩士論文
[5] 肖可:旅日遊客最愛的小林製藥收購了一家還在虧損中的中國製藥廠,界面新聞
圖片來自網絡
作者 | 毛洪濤 主編|王滔 編審|陳潤江 顧問|王淑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