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7年前,美國曾經有一位小男孩剛剛出生時,便引起了不小的轟動,登上了各大媒體頭條,可以說是引起了全美廣泛關注,是什麼使得這孩子一出生就轟動一時?
原來,這個小男孩在剛出生時,體重就達到了14.5斤,基本是正常新生兒出生體重的2倍,這在當時來說可是一件非常罕見的事情,而且以當時的醫療條件來說,更是難得,因而小男孩一出生便引起了全美關注,各大媒體報紙都是爭相報導。
據了解,這位小男孩於1983年在美國的新澤西州出生,名叫Kevin Clark,令人驚訝的是,小男孩的父母都沒有超重的情況,家族也沒有這種遺傳病史,因此Kevin這個「巨嬰」的誕生令夫妻倆都感到很是驚訝。
而且,由於Kevin的大基數體重,他的媽媽在分娩時可謂是九死一生,吃了不少苦才僥倖將他生下,畢竟生過寶寶的女性應該都知道,即便是正常體重的寶寶,寶媽在分娩時也是痛不欲生的,這種臨盆的痛苦或許也只有當了媽媽才深有體會。
更令人難過的是,由於Kevin的體重超標,因而一出生就被送進了重症監護室。好在經過醫生的各種檢查及一段時間的看護,確認小寶寶只是生理性的超重,主要就是由於寶媽在懷孕期間食量過大,加上骨架大,因而導致Kevin患上了巨嬰症。
不過這件事情還是引起了不少媒體的注意,在Kevin出院沒多久,便有多家媒體刊登了他的照片,一時間Kevin受到了廣泛關注。
當然,由於受關注,小Kevin還陸續接了一些廣告,也為家庭創造了一些收入。在之後的成長過程中,Kevin的身高更是長得飛快,竟然有2米高,這也引起了一些籃球隊的注意,紛紛邀請Kevin加入。
但由於Kevin的父母擔心兒子過度暴露於公眾媒體之下,沒有私生活,不能健康成長,加之Kevin本身也不喜歡籃球,於是父母便拒絕了諸多邀約,在父母的刻意保護下,關於Kevin的報導也就越來越少,漸漸地淡出了人們的視野,Kevin也開啟了普通人的生活。最後,Kevin更是進入了自己喜愛的空軍,遇到了自己心愛的1.84米高的大個子妻子,婚後小夫妻的生活也是十分幸福。
由於出生時身就是個巨嬰,加之媒體的爭相報導,Kevin的成長受到了不少的關注,但就巨嬰症本身來說,這絕對不是什麼好事,甚至還可能加大難產的概率,導致一系列的問題,對孕媽媽來說也是一種傷害。
孩子出生時體重多少才算巨嬰?
巨嬰症(macro-somia),簡單來說就是新生兒在出生時體重過重。雖然國際上尚未就孩子出生時體重過重到什麼程度才算巨嬰症達成共識,但從美國婦產科醫師協會「2016 年巨大兒指南」上的描述來看,胎兒過度生長的術語有兩個:「大於胎齡兒」(LGA) 和「巨大兒」(macrosomia)。
1、「大於胎齡兒」是指寶寶在出生時體重大於或等於同孕周相應重量的第 90 百分位數。
2、「巨大兒」則是指任何孕周胎兒體重達到或超過絕對出生體重 (通常為 4000 g 或 4500 g)。
正常來講,如果小寶貝在出生時的體重在4000-4500g之間,那麼母嬰風險就會高於一般的產科人群。如果小寶寶出生時的體重大於4500g,母嬰風險更是會直線上升。
這也就是為什麼產科醫生基本都不太喜歡「巨大兒」,因為單單是寶寶的分娩就會比較麻煩,而且發生難產的概率也會大很多。
那麼,我們要怎麼才能預防孩子患上巨嬰症呢?
其實,孕媽媽們如果能控制好整個孕期的體重增長,基本上絕大多數的巨大兒都是可以預防的。
不少巨大兒寶寶都是由於孕媽媽在孕期裡瘋狂進補,各種吃吃吃,在導致孕媽媽體重瘋長的同時,胎寶寶的體重同樣也會跟著長,所以說孕媽媽在孕期裡控制好體重增長是非常重要的。
在孕期裡,孕媽媽應遵循適量均衡多樣化的原則,控制好碳水,少吃些甜食和飲料。同時,孕媽媽也可以依據自身情況,適當做一些有氧運動,減少巨大兒的風險。
對於一些患有高血糖的孕媽媽,還需要注意控制好血糖,進行血糖管理,以降低巨大兒的風險。
不過,最最重要的還是孕媽媽要積極進行產檢,配合醫生的檢查和治療,堅持科學育兒,可別聽信一些民間偏方或是謠言自行治療,以免耽誤治療,對自己和寶寶造成不利影響。
免責聲明:本人的科普,科普內容為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本人就職單位無任何關係。 如果我的科普內容有誤,請留言告訴我,我非常願意核實並更正。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果涉及到您的版權,請聯繫我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