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美德總是像是供奉神靈一般,既想追求各種美德帶來的成就感,又擔心自己無法達到那樣的高度。說起勞動人民的美德,大家想到的肯定是&34;,勤勞做事的辛苦和滿足感,可以讓我們感受自己&34;的無限創造性。
然而很多小孩子卻逐漸和&34;二字疏遠,即便是力所能及之事,也不願意親自執行,而是將其推給父母,美其名曰&34;
有天下班回家較晚,看見女兒將玩具和漫畫書全部散落在地。忙於準備晚飯的我,便催促她將玩具整理在箱子內,並將地面打掃乾淨。女兒玩著手機,悠然說道:&34;
怒火燃起,我對女兒怒吼:&34;他卻不以為然,不慌不忙道:&34;
想必很多家長看到孩子行為懶惰,連簡單的家務活都不願意親自操作,都會像我一樣對其嚴厲責罵。聽到他們各種幼稚的理由之後,或許還會&34;。當然也有較為&34;的家長,認為小孩子的主要任務便是&34;,不需要參與各種勞動。
但過於懶惰的孩子,會逐漸養成不勞而獲的習慣,給勞動打上&34;的標籤,不願意憑藉努力奮鬥實現自己的理想。而且他們缺少生活經驗,獨立自主性較差,將來也難以照顧自己。
家長要如何幫助孩子改掉懶惰的習慣呢?可以試試這3個方法。
首先,給他們制定目標,提高成就感。
作家康德曾說:沒有目標而生活,恰如沒有羅盤而航行。
有些孩子不願意做事,並非是故意和父母唱反調,沒有清晰的行為目標,也無法感受到行為帶來的成就感。當我們命令孩子做一件事情,要給出清晰的目標,和獎勵。比如讓他們幫忙打掃房間,目標是房間乾淨整潔,獎勵便是額外的零花錢。
孩子有了目標,也清楚了獎勵,自然願意聽從父母的指令。出色完成之後,也要適當誇讚孩子,讓他們享受片刻的成就感飢餓滿足。
其次,多鼓勵,少催促。
教育家裴斯泰洛齊曾說:教你的孩子規矩勤勞,不要在窮苦中失措,敗壞了品德而行為不檢。
很多家長看到孩子懶惰被動,不願意做事,都會反覆催促,進行各種說教。成年人都不喜歡過度催促,更何況是小孩子呢?父母的催促,只會讓他們產生抗拒和排斥,即便孩子有做事的想法,也會故意拒絕。
我們不要頻繁催促孩子,一道指令重複兩次之後,便給他們思考的時間。可以用鼓勵的話語&34;他們做事,像是&34;、&34;。內心受到了鼓舞,感覺到了自己的價值,孩子自然也就樂於做事。
最後,家長不要搞&34;。
和孩子相處時,我們也要做到公平對待,不要搞&34;。比如家長躺在沙發上看電視,垃圾隨意丟棄,之後讓孩子打掃衛生。感受到不公平的孩子,自然無法心服口服地執行命令。他們也希望被尊重,和父母像朋友一樣平起平坐。
生活中家長要做孩子的&34;,給他們做勤勞示範。讓其感受勤快做事的氛圍和滿足感。看到父母在做事,&34;性格被點燃,孩子也就會逐漸擺脫懶惰。
寄語:懶惰是遮擋陽光的烏雲,是困住孩子獨立成長的&34;。社會的競爭日益激烈,看多被動只會逐漸被後來者所淘汰代替。我們要幫助孩子改掉懶惰的習慣,使他們今後可以&34;,登上成功的階梯,你家寶貝做事勤快嗎?你會如何教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