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在河南省鄭州市新鄭機場拍攝的實施人工增雨的「運七」飛機和機組成員。當天上午,空軍運輸航空兵某師兩架「運七」飛機分別在安徽省的淮北地區和河南省的洛陽、澠池、鶴壁、滑縣、開封等地上空順利實施人工增雨作業。新華社發(沈玲攝)
資料圖片:農民在蔬菜集中育苗地利用微型噴灌設施灌溉苗地。微型噴灌可有效節水保苗;集中育苗可保證旱情緩解後有苗可栽。新華社記者陳燮攝
新華網北京2月18日電 題:科學抗旱為實現夏糧好收成保駕護航
新華社記者 董峻
自去年冬天以來,北方小麥主產區發生的這場幾十年一遇的罕見乾旱,對小麥正常越冬和生長發育造成了嚴重影響。在嚴峻挑戰面前,各級農業部門緊緊圍繞抗大旱、促春管、奪豐收目標,始終把科學抗旱擺在突出位置,力爭重旱區少減產、輕旱區保穩產、非旱區多增產,努力實現今年夏糧有個好收成。
據中國農科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農業減災研究室主任李茂松研究員介紹,我國非常重視人工影響天氣的科研工作,先後組織實施了「人工增雨技術研究及示範」、「人工影響天氣關鍵技術與裝備研發」等相關科技項目,逐步建立了以省級飛機人工增雨,地、縣級高炮、火箭等地面增雨防雹的作業體系;並在部分地區建立了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指標體系,以及作業實時指揮業務系統,促進人工增雨。
據農業部小麥專家指導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于振文介紹,在今年的罕見大旱情況下,同樣的播種時間、同樣的旱情,兩塊麥田的麥苗長勢卻截然不同。凡實施保護性耕作的,旱情比較輕。
面對歷史罕見的嚴重旱情,各地正在把抗旱作為農業農村經濟工作最緊迫的任務,掀起了以抗旱為中心的春季田間管理熱潮。在這場與時間賽跑、全力搶抓農時的關鍵時期,科學抗旱、農機抗旱和同期防控病蟲草害成為三大亮點。
抗擊旱災專題
新華網北京2月18日電 題:科學抗旱為實現夏糧好收成保駕護航
新華社記者 董峻
自去年冬天以來,北方小麥主產區發生的這場幾十年一遇的罕見乾旱,對小麥正常越冬和生長發育造成了嚴重影響。在嚴峻挑戰面前,各級農業部門緊緊圍繞抗大旱、促春管、奪豐收目標,始終把科學抗旱擺在突出位置,力爭重旱區少減產、輕旱區保穩產、非旱區多增產,努力實現今年夏糧有個好收成。
旱情罕見、挑戰嚴峻――科學抗旱是必然選擇抗旱就是澆夠水?農業部小麥專家指導組的專家表示,並非如此簡單。我國地域遼闊,南北、東西氣候條件不同,水利設施各異,苗情千差萬別,怎樣澆、澆多少?這是門學問。否則,大水漫灌,不但做不到抗旱保苗,反而會「澆」死麥苗。
資料圖片:農民在蔬菜集中育苗地利用微型噴灌設施灌溉苗地。微型噴灌可有效節水保苗;集中育苗可保證旱情緩解後有苗可栽。新華社記者陳燮攝
專家還說,今年旱情發生季節在正常年景下還不是大面積澆水的時候。由於乾旱影響,部分麥田出現黃苗、死苗現象,需要早澆返青水、早施返青肥,救命保苗,增加了肥水管理的複雜性。隨著天氣回暖,黃淮、江淮等地可以大面積澆水施肥,但河北等華北地區土壤還未解凍,只能抓住中午溫度較高的時段,採取小水細灌的方式,防止凍害發生。
水利設施各異,抗旱保苗也必須因地制宜。在有水澆條件的地方,可以利用各種水利設施和抗旱機具,擴大水澆面積;在沒有水澆條件的地方,只能採取鎮壓、耙磨、劃鋤、覆蓋和增施有機肥等措施,減少水分蒸發,保墒防旱。
抗旱要兼顧春管,抗旱保苗必須配套田間管理。專家指出,這次抗旱比常年增加了一次澆水,澆水可以緩解旱情,但也容易引發病蟲草害發生。同時,早春用河水等地表水澆麥,易導致地溫降低,造成土壤板結。所以,澆水後需及時劃鋤,增溫保墒,促進根系生長。
會商、培訓、科普、指導――科學抗旱方式多樣在應對這次罕見乾旱中,從農業部到旱區各級農業部門,從專家到基層農技人員,全方位動員,全系統投入,針對不同的農時季節、抗旱條件和小麥苗情等實際情況,採取會商、培訓、科普、指導等各種形式,推進了科學抗旱有力有序有效開展。
農業部組織專家和技術人員,在查清苗情、墒情和可用水源的基礎上,分類制定科學抗旱對策和技術方案。同時,多次組織受旱省區農業部門和有關專家,分析旱情、苗情及其發展趨勢,研究提出抗旱和田間管理技術措施,制定發布《2009年全國冬小麥春季管理技術意見》。旱區各級農業部門結合農業生產實際,提出了操作性強、通俗易懂的技術意見。
各級農業技術推廣人員通過召開現場觀摩會、培訓會等,大力推廣抗旱技術措施,提高抗旱技術入戶到位率。同時,通過廣播、電視、報刊、手機簡訊等多種載體,以及發放「明白紙」、「口袋書」、光碟等形式,加大宣傳力度,普及抗旱知識,提高科學抗旱水平。
農業科研、教學、推廣單位的專家深入生產第一線,指導和幫助農民因地制宜把科學抗旱措施落到實處,努力把旱災損失降到最低程度。農技專家根據實際提出了有針對性的指導意見:一類麥田控促結合,提高分櫱成穗率,促穗大、粒多;二類麥田春季肥水管理的重點是鞏固冬前分櫱,適當促進春季分櫱發生,提高分櫱的成穗率;三類麥田多屬於晚播弱苗,春季管理以促為主。
見勢早、行動快、措施實――科學抗旱成效顯著由於各級農業部門見勢早、行動快、措施實,目前科學抗旱已取得了顯著成效。據農業部農情調度,截至2月17日,河南等8省小麥受旱面積和受旱嚴重面積,分別比旱情最嚴重的2月7日減少53%和56%;受旱麥田中已灌溉面積1.24億畝,已追肥面積8559萬畝,分別比7日增加45%和80%。
據農業部調查,目前麥區的苗情已開始好轉。小麥苗情轉化升級加快,重旱區已有10%的三類苗轉化為二類苗,小麥一、二、三類苗的比例,已由越冬期的3∶3∶4轉化為3∶4∶3。
農業部有關負責人說,科學抗旱還積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經驗,對今後抗旱減災具有借鑑和指導意義。如,科學抗旱指導思想逐步形成,「科學抗旱,分類指導,水肥並進,早促早發,防控病蟲」,已成為今後農業抗旱的重要技術路線;科學抗旱技術體系逐步形成,選用抗旱品種,精細整地,鎮壓劃鋤,運籌肥水,防治病蟲害等科學抗旱技術得到綜合應用。
此外,科學抗旱方法手段正在完善,由大水漫灌發展到塑料管灌,噴灌、滴灌開始逐步推廣應用,農機農藝措施日益配套。
(責任編輯:楊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