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挑戰和新啟示」下,博物館到底該如何改變

2020-12-22 手機鳳凰網

陳曾路

2012年「5·18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處於變化世界中的博物館:新挑戰,新啟示」。現實是,我們的世界變化得比任何時代都快,甚至加速度都在變快,而「挑戰和啟示」這樣的詞語於博物館而言卻顯得生疏。對於「改變」,我們或許尚能達成共識,博物館需要改變,但對「怎樣改變」,卻莫衷一是。未來幾年內,我們的博物館因面對所謂的「新挑戰和新啟示」而「或許」應該推動一些「改變」。

第一,博物館的管理體制。「誰來管博物館,怎樣管博物館」,這是關鍵性問題。如果「博物館為公眾服務」這個博物館的核心理念能夠成立的話,那以此為邏輯出發點的博物館工作應該以與此相適應的管理和監督機制為保障。所謂的「收藏、研究、教育」的博物館核心功能必須圍繞這個核心理念而展開。對公立博物館而言,博物館是代替全體國民保存國家財富的機構,文物或者其他博物館藏品的產權屬於全體國民。如何「處分」這筆財富實際上是全體國民層面而非具體某個博物館的問題(私立博物館另當別論)。

無論從博物館的社會屬性來看還是從博物館本身的性質來看,過去的政府主導的行政化的管理恐怕已然不適應博物館發展的需要。近年來國家文物局已經啟動了一些相關課題的調研,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理事會制度」。 經過在世界各地長期的發展,經受各種考驗,它已然完善。「理事會制度」對提高博物館管理的科學性和透明度大有裨益,也比較能理順博物館的決策、管理和監督的關係。此外,「理事會制度」實施起來成本相對較低,比較有章可循,可行性較高。目前看來,這也是未來中國公立博物館所能選擇的「相對較優」的一種管理模式(私人博物館好像建立理事會的熱情比公立的高,無論原因,總是好事)。

「理事會」作為博物館的最高管理機構行使決策權,其內容包括重要的人事任命、主要規章制度的廢立、展覽等重大項目的設置、年度計劃和長遠規劃、年度預決算等。理事會成員來自政府或相關管理部門、重要學術機構和其他相關社會機構(比如大學和研究院所等),還必須包括一定數量的獨立代表。理事會成員具備相關的專業知識且長期關注博物館,對博物館的具體工作和發展方向清晰了解。這樣才能保證其各項決策能真正圍繞「博物館為公眾服務」這一核心理念而實施。另外,理事會中的相當部分成員應具有社會知名度和影響力,這對公眾了解博物館、增強博物館決策的社會認同度均會大有幫助。

博物館的決策過程要公開、透明,這是大方向,與其社會倒逼不如主動選擇。如果說,管理和決策的結果要符合博物館的核心利益和理念,那過程的保障是關鍵,不然結果無從談起。

第二,建立完善的博物館的闡釋體系。闡釋包括了博物館的工作的所有部分,也是博物館教育的核心。所謂「博物館的闡釋」就是博物館怎樣「用物來感染人」的全過程。博物館「闡釋體系」從最大、最複雜的博物館建築到最簡單的「說明標識」,體現了博物館的全部理念。舉兩個例子。第一個例子是展覽,我們目前對展覽的闡釋最主要的方式是講解和展廳裡的說明文字,另外也包括相關活動、書籍和其他一些多媒體手段等。根據近十年來的觀眾調查,上海地區觀眾對於展覽講解的依賴度大概在百分之三十左右,全國的平均水平大概是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六十。在上海博物館大概三個觀眾中有一個明確希望有講解,一個明確不希望有講解,還有一個不置可否。這樣的數據說明了許多問題。首先,合格的展覽本身不需要講解作為充要的闡釋手段,展覽不應該讓人在參觀的過程中有理解障礙。展覽有自己的語彙,用展品和輔助手段組織起傳播對象能夠接受的故事線(這個過程我們的國外同行辦一個展覽要花若干年工夫,這也是他們展覽做得慢的主要原因)。無論怎樣的語彙,其存在的前提其實就是能夠被理解,展覽語彙不能被理解或者不完整而需要靠講解的方式來補充完善實際上說明了展覽的遺憾和缺陷。講解可以有,其功能主要是溝通和互動而非對展覽本身內容的解釋。就好像電影不能只靠旁白來解釋情節一樣。其次,講解這種傳播方式本身局限就很大。許多講解員背講解稿,最後的結果是一知半解,知其一不知其二,往往「說一句錯一句」,誤導觀眾也誤導展覽。即便針對不同觀眾準備不同的講解稿也是刻舟求劍,很難有好的效果的。最後,從參觀者的角度而言,學習和受教育是兩種概念。一主動,一被動,參觀的過程本身是「五感聯動」的過程,聽覺不應該成為主要信息來源。其實當你在「聽」的時候幾乎無法「看」,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很多觀眾在參觀後印象最深刻的是講解員而非展覽的原因。可惜了。其實看展覽說明文字的寫法就知道為何我們還有三分之一的觀眾需要講解了(我們的通識教育遠不如許多先進國家,對前置知識的掌握其實比人家少),但極簡的信息(即便在藝術類博物館也並非最理想的選擇)卻是許多博物館的標準配置。第二個例子,博物館裡的各種細節。展廳進口的位置、光照強度、溫度、廁所的位置、凳子的數量位置、茶室和餐廳、「七十歲以上老人」還是「長者」、 「殘疾人」還是「行動不便者」、是微笑還是嚴肅,不多說了,這些都是闡釋,這些都屬於博物館的教育功能,比「器物分期」重要多了,因為現代博物館教育的核心就是民主的精神和求智的信念。

建立博物館闡釋體系的工作很重要,要有專門的團隊負責,這直接決定博物館的水準,也決定了博物館能否「好玩、好看、長知識」。當代博物館比的不是館藏的數量,是利用館藏的質量。在這點上,國家級的大博物館和社區小博物館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大家都有機會當模範。

第三,世界眼光和世界精神。這和博物館的三大核心功能都有關係。以收藏為例。我們習慣於盯住中國,不錯,但不夠。中國正在成為世界性的國家,博物館的功能在於增強區域中不同人群的認同。只收藏中國是不應該的,要有對世界的研究,要有面向世界的收藏。研究是基礎,不僅僅是古希臘、古羅馬或近代歐洲,更重要的是東亞、東南亞、中亞、南亞、中東。不是搞「殖民主義」,是真正認識我們的鄰居,是從「他者」理解「自我」,是「同情之理解」。收藏一件價格上億元的中國文物當然好,但上億元幾乎可以買來一個展廳的東南亞收藏,我們總不能再過二十年還是只知道印尼民歌吧。從無形的思想到有形的物件,博物館有必要提供平臺和資源。

第四,超越時間的限制。記得某年的博物館日的主題是「為明天而收藏」,很好。博物館不是過去的總結更不能是墳場,而應該是未來創意的靈感來源和基礎。是巨人的肩膀,承載未來的一小步。「收藏當下」應該也必須是博物館的責任,不能逃避也不可逃避。會有風險的,但這種風險總比不收藏的風險小。原來大都會和Moma(紐約當代藝術館)也有過時間上的君子協定,後來不了了之。不是他們不講規則,是這樣的計劃和規則無法講。最近幾年大都會最好的幾個展覽都和服裝有關係,MacQueen的巨大成功就是一例。相同的例子還有大英、V&A和泰特,大英把徐冰的「山水」放在一進門的第三展廳,把展望的太湖石放在千禧中庭,不是為他們樹碑立傳,是態度和立場,開放和多元的態度,面向未來的立場。

第五,轉變人才培養的思路。吸引一流人才,恐怕還只是一方面。每年都看到很有潛力的年輕人離開博物館,會悲傷。博物館的工資談不上高,規則和要求很多,「傳統」有的時候會讓人透不過氣。不要「苛求」,要容忍「失敗」,這樣才會有堅持和創新的動力。作為職業的博物館人和作為事業的博物館人還是有區別的,沒有人,事業是沒法發展的。

我們對現有人員的培訓思路要改變,要改變單純的「坐十年冷板凳」的思路,要在工作中打造一流人才,要讓團隊有成就感。博物館職業教育要跟上,博物館工作者要懂得「博物館學」,這個才是博物館裡的「一級學科」,是必修課。如果藝術博物館的培訓專注藝術史,歷史館紀念館重點講歷史,科技館自然館只聚焦自然科學,那我們的博物館的一流團隊大概很難浮出水面了。博物館要有平臺意識,博物館人要準確把握博物館的文化立場,這個是進一步深入專門的「學科研究」的前提。日本的「學藝園」制度可以借鑑,有些細節可以修正,但要有準入機制和對基本素養的培育。

無論藝術類博物館、美術館、歷史博物館、科技館、專題館、自然館還是動物園、植物園、水族館或者紀念館、規劃館,其實都屬於博物館的範疇,面臨的挑戰和啟示其實有許多共通的地方。我們的大學和博物館對口的科系都是文博系,偏重的是歷史、藝術、考古。至於教育、策展、營銷、活動組織、宣傳、服務這些要素卻很缺失。其實大學裡的博物館專業應該上升到「公共文化管理」的概念上操作,這樣才能做好博物館的工作。

最後,說說上海。我們在建設「四個中心」,裡面沒提文化,不應該。我知道上海的文化人不服氣,全國其他地方的文化人也「看不懂」。「公共文化體系的建設」是文化建設的核心任務,博物館又是公共文化體系中間的核心,是原點,其實也是終點。巴黎、倫敦、紐約為什麼是世界城市,真的不是因為他們是金融中心,而是因為他們的文化力量。一流的人願意留在那裡真的不止是因為那裡空氣好,而是因為那裡的文化吸引力。金融中心的建設很重要,但文化的建設是每個人的事情,這個城市怎樣才能有溫情,怎樣才能孕育創意,怎樣才能有吸引力,怎樣才會讓來自全國各地的和全世界的人認同,博物館能做和應該要做的事情太多。這是責任。在大英博物館裡,你會發現中國人第一個到33展廳的右半邊,印度人第一個去33展廳的左半邊,日本人、韓國人也一定會去日本和韓國的展廳,希臘人去看Elgin Marble,埃及人在看木乃伊和亡靈書,一開始或許還有些許的羨慕妒忌甚至憤恨,後來,大概只會剩下感嘆,人家對待我們的文化的態度讓我們的博物館人也會感到欽佩,然後是不安。

我們做得還不夠好,或者起碼還能更好。我總覺得博物館或許不會是社會生活的中心(雖然我們真的很希望她是),但起碼我們需要努力,努力以後它輸給金融,輸給政治,我們認了。不努力,肯定要直接被邊緣化。被邊緣化的博物館對我們博物館的工作者而言,那是事業的失敗,對國家而言,那是文化的損失。因為一百年後,能留下來的東西都在那裡面了,全部的情感和記憶。

(作者系博物館從業人員)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鳳凰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相關焦點

  • 計算系統在新形勢下的新機遇和新挑戰
    計算系統論壇計算系統在新形勢下的新機遇和新挑戰12月19日-20日,以"新變局、新技術、新機遇"為主題的2020中國計算機教育大會(CECC2020)在廈門國際會議中心成功舉辦。該論壇將圍繞計算系統的前沿核心技術、最新研究成果、教學實踐效果、產教融合方式、未來發展趨勢,共同討論計算系統在新形勢下的新機遇和新挑戰。
  • 新冠疫情給教育工作改革發展帶來的啟示與思考
    我們在座的都是這場變革的經歷者、參與者,我們要乘風破浪,積極投身並貢獻於這場變革,使全體教師能夠更好地應對未來,實現專業發展和個人成長,並推進中國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疫情之下,本應於春節後開學的春季學期不得不按下「暫停鍵」,但史無前例的「停課不停學」在線教育,又按下中國教育新一輪變革的「啟動鍵」。通過此次疫情,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從中應該得到什麼啟示?
  • 會展新說|博物館跨界新「玩法」給會展場館的借鑑和啟發
    隨著越來越多的認知改變帶來的行業變革,越來越多的跨界融合激發出新鮮玩法。「大會展」進入智能時代,更多新場景、新內容、新玩法已悄然入局。作為展覽行業中最為傳統的博物館們,近年來紛紛尋求「突破」與"改變",並引發一股文化時尚「博物館熱」。其通過不斷的認知升級帶來自身進化,頗值得會展場館借鑑。
  • 俞敏洪:後疫情時代教育發展的新挑戰和新機遇有哪些
    他在演講中分析了疫情給教育帶來的直接影響,並詳細闡述了他眼中後疫情時代教育發展的新挑戰和新機遇。疫情給教育帶來四大直接影響和四大新的挑戰俞敏洪表示,疫情給教育帶來的直接影響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是在應急情況下開啟了「停課不停學」。無論是公立學校還是民辦機構都把線下課堂轉移到線上,儘量保障師生正常的教學進度。
  • ...襲下的全球化新挑戰和新機遇」——北京論壇(2020)在北京大學開幕
    論壇以「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疫情重襲下的全球化新挑戰和新機遇」為主題,邀請全球知名人士和學者聚焦後疫情時代的全球發展,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舉行,並在人民日報、中國網、北京日報、澎湃新聞等多平臺全網直播,為觀眾呈現了一場思想碰撞和智慧交融的雲端會議。
  • 新高考背景下,如何應對機遇與挑戰
    新高考背景下,如何應對機遇與挑戰•新高考背景下課程設置、選課走班、學生評價實踐策略研修體會陽信縣第一中學董寶禮7月23日~28日,我有幸參加了縣教育局統一派出的&34;指揮」下的備考乃至教育教學模式的窠臼
  • 上海K11和北京SKP-S這類博物館零售帶來的啟示
    該中心未來將成為以家為核心,以設計、文化、生態、智能為內容,以博物館為載體,匯集全球頂級設計理念和知名品牌,滿足北京市民對未來美好生活嚮往的生活中心。個人新零售專欄《新基建元年,零售行業何去何從?》之前提及,所謂的新零售,即實現用戶、線下門店、電子商城 三者的資源整合/管理。
  • 科技類博物館教育活動的趨勢和挑戰
    下面將介紹科技類博物館教育活動的發展趨勢和面臨的挑戰。
  • 【博物館學】新博物館學
    近年來,隨著中國特色的博物館學研究與世界博物館學理論間的交流合作越發頻繁,新博物館學運動可以說深入影響了我國當代博物館學理論的研究與實踐的開展。當然,在各校歷年的考題中,也很常見這類問題,例如「請簡述新博物館學運動」、「你如何看待新博物館學」等,面對這類簡答論述題,《博基》上概而論之的兩段話還夠用嗎?
  • 大數據和新經濟時代背景下,新經濟統計學的機遇與挑戰
    次日,本次論壇的部分專家學者再次通過網絡對大數據和新經濟時代背景下,新經濟統計學面臨的機遇與挑戰進行了深入探討,對於中國新經濟統計領域的知識體系如何完善與實踐應用指明了方向,非常及時且富有意義。新經濟統計體現的新理論、新方法及新的應用場景順應科技發展和國家經濟發展,特別是在數位化技術時代下,國家強調發展新經濟、新基建,區塊鏈和網際網路技術等,在此新時代下提出新經濟統計。
  • 「疫情重襲下的全球化新挑戰和新機遇」——北京論壇(2020)在北大...
    論壇以「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疫情重襲下的全球化新挑戰和新機遇」為主題,邀請全球知名人士和學者聚焦後疫情時代的全球發展,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舉行,並在人民日報、中國網、北京日報、澎湃新聞等多平臺全網直播,為觀眾呈現了一場思想碰撞和智慧交融的雲端會議。
  • 俞敏洪服貿會演講:教育發展的新機遇與新挑戰
    他在演講中分析了疫情給教育帶來的直接影響,並詳細闡述了他眼中後疫情時代教育發展的新挑戰和新機遇。疫情給教育帶來四大直接影響和四大新的挑戰俞敏洪表示,疫情給教育帶來的直接影響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是在應急情況下開啟了「停課不停學」。
  • 新零售新業態下的挑戰:如何設計一間實體店?
    馬雲曾在公開演講上喊話「未來的十年、二十年,將沒有電子商務這一說,只有新零售一說」;而一出生即受到萬眾矚目的微信小程序,也被張小龍以多個線下入口的例子進行再三解讀。線下零售行業被連續唱衰好幾年之後,2016 下半年兩件事引起了整個網際網路的關注:2016 年 9月,三隻松鼠第一家實體店在安徽蕪湖開業;雷軍宣布小米要在 3 至 4 年內辦 1000 家「小米之家」,要「做科技界的無印良品」。線上流量的人生贏家們已經悍然進軍線下,新零售、體驗式業態新詞頻生,以一種比我們以為的還要快的速度。
  • 新熱力學:量子物理學如何改變規則
    新熱力學:量子物理學如何改變規則科學家開始探尋熱力學經典定律的極限
  • 瞭望丨準確把握國際環境新矛盾新挑戰
    各方圍繞如何改變現行國際規則展開的鬥爭日趨激烈  ◇全球面臨的安全挑戰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複雜。安全觀、秩序觀和安全治理模式亟需改變  ◇世界經濟發展呼喚新動能。面對國際環境日趨複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的總體形勢,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特別指出,要深刻認識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    面臨哪些新矛盾和新挑戰    國際環境的新矛盾和新挑戰到底有哪些呢?
  • 新一輪科技革命背景下社會治理面臨哪些新機遇和新挑戰
    作為新科技革命發生的主戰場和生力軍,大數據、區塊鏈、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將為社會治理提供關鍵「科技支撐」,並為進一步提升社會治理的多元化、專業化、法治化及社會矛盾的源頭治理帶來諸多機遇,同時也將為信息安全、個人隱私保護等帶來挑戰。本文旨在指導社會治理實踐,做好相關技術攻關、應用,推進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 國際博物館人「雲上對話」:疫情下博物館的力量
    新冠病毒影響著全球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也包括我們所熱愛的博物館行業。國際博協5月發布的調查結果顯示,在疫情的衝擊下,全球83%的博物館將大幅消減活動項目,30%的博物館將裁員,13%的博物館可能會永久關閉。疫情之下博物館何去何從?開放、財政、人員有哪些困境?展覽、教育、研究會發生哪些轉向?當線上活動成為主流,博物館能否超越線上?
  • 新零售新業態下的挑戰:如何設計一間實體店?-虎嗅網
    電商爸爸馬雲在演講上公然喊話「未來的十年、二十年,將沒有電子商務這一說,只有新零售一說」;一出生即受到萬眾矚目的微信小程序,也被張小龍以多個線下入口的例子進行再三解讀。線上流量的人生贏家們已經悍然進軍線下,新零售、體驗式業態新詞頻生,以一種比我們以為的還要快的速度。
  • 開箱「智趣」新物種——兒童博物館
    這是華盛頓兒童博物館牆上的一段話。有人說,這一格言道出了人們如何獲取知識的真諦: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做。同樣,此話也道出了兒童博物館的教育意義和社會意義。它啟示我們:兒童博物館絕不僅僅是周末「遛娃」的「有意思的物理空間」。
  • 道格·古爾將出任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新館長,有危機也有挑戰
    澎湃新聞獲悉,今年年底,出生於紐西蘭的道格·古爾(Doug Gurr)將接替擔任館長長達15年的麥可·迪克森爵士(Sir Michael Dixon),成為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新館長。據悉,古爾曾在阿斯達(Asda)擔任開發總監近5年,之後於2011年加入亞馬遜,負責亞馬遜的中國業務,並於2016年接管亞馬遜的英國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