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月十日的晚上,浙江大學2016級化工博士,姓侯,年僅二十六歲,男性,當天從浙大玉泉校區出走,到了晚上發了一條動態,他說要離開這個世界,還表示自己只是因為太累了,不願再假裝,不願再撒謊。他的同學看到這個動態以後,趕緊去找人,結果怎麼也找不到,所以報了警。
當天晚上十點半左右,南星派出所在復興大橋的觀景平臺上找到失聯學生侯某的書包,隨後警方調取了路邊監控,監控顯示侯某的確來過這裡,但是上橋後就再沒有出來。之後警方立即安排警力開展搜救工作。直到十月十四日上午,錢江水上派出所終於打撈到出一具浮屍,在家屬確認後,確定是失蹤的浙大博士生侯某。
不禁掩卷長嘆,這是怎麼了。堂堂浙大博士生,儼然已經是即將跨入人生的高峰,就這麼不清不楚的斷送了自己性命?
僅僅是遺書的隻言片語,似乎也說明不了什麼。話裡行間也沒什麼深仇大恨,似乎也與什麼過不去的大坑大難有什麼瓜葛,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他走上了這條絕路?
1:博士紛紛自殺。這個群體的背後隱藏了什麼?
的確,這些年接連發生博士自殺事件。在中國科學院大學的一個單人宿舍裡,32歲的博士生張東文服下了1克足以致命的秋水仙素。例如,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26歲博士生孟懿從7樓縱身跳下身亡。北京郵電大學博士研究生吳某,從13層樓上跳下身亡。武漢大學34歲博士生在家用電線自殺。廈門大學一在職博士生上吊自殺。上海交通大學一博士生從11層實驗室墜樓身亡。2017年12月26日,西安交通大學90後博士生楊寶德自殺;2017年12月10日,中興公司高管歐陽新自殺;42歲的他,北航本科,南開碩士,深圳買房立業,家中兒女雙全……
遺書信息太少,但是,標籤式忽略個體狀況的歸因是簡單而無力的,例如,浙大博士自殺就是學術壓力大,情商低,缺乏社會經驗。這幾年若干起博士自殺事件充滿了此類論調。這些事件得到報導,原因各有不同,學業壓力,和導師關係緊張等都是激發情緒抑鬱有輕生想法的因素。
這些事件的信息量也是乏善可陳,不得不說有關單位的保密工作實在到位。但,一個生命的流逝,尤其是高學歷人才的培養,國家學校費了很多心血。悲劇發生,在信息傳播如此便捷的現代,侯京京這個血肉之軀的公開信息缺失,相關部門的調查信息缺失,聲音式微,其實是一種巨大的悲哀。
中國博士的現實逼仄問題的確也應該得到思考。中國博士生每月的國家補貼只有一千多元,如果沒有導師課題的補助支持,對於年紀在30多歲的博士來說,生活壓力的確不小。加上贍養老人、撫養孩子的壓力,畢業市場的有限,高學歷低地位的窘況,一把辛酸淚。
博士生,這也是國家的終極人才培養了吧。相信這是所有媽媽們,鼓勵孩子在求學路上奮鬥的終點。畢竟,那裡是象牙塔的頂端,學術界閃耀著光芒的殿堂。那些被我們稱為博士的人,仿佛在報上學歷的時候,就自帶光芒。
然而,為什麼?為什麼就這樣決絕地走了,成了和海子一樣,面朝大海,卻不願意再轉頭回來;祝福陌生人,卻不願意再看一眼春暖花開的人呢?
國家、學校、導師們,莫非真的就沒有半分愧疚麼?誠然,這些博士生們太過脆弱,無法承擔責任之重。但,真的就不能完善培養模式麼,真的就放任博士生們的自我性格直面慘澹的人生麼?
2:大學生抑鬱的群體規模日益龐大。
我多想你能夠大聲的告訴我:你只是生病了,吃了藥就會好!
我多想和你一樣每天走進人群與朋友家人相伴,健康快樂!
我多想走出這個陰暗的牢籠,向世界大聲的呼喊:我來了!
可是我不能,黑暗和恐懼包圍著我,仿佛世界停止了呼吸,我也停止了呼吸!
當我再次醒來,我還是那個我,折斷了的翅膀,怎麼也飛不起來!
抑鬱症是一種極為嚴重的心理疾病,已被確定成為全球第四大疾病,經世界衛生組織調查:世界上已經確診有5400萬抑鬱症患者,而每年都會有超過100萬的抑鬱症患者自殺。
中國,每年因抑鬱症自殺的人數高達20多萬。不幸的是,這一「病毒流感」正在大學生中蔓延,在全國各地的高校中,患有抑鬱症或者因為抑鬱症自殺的大學生也不在少數。
前段時間有媒體調查顯示,北京有一所著名重點大學有40人被確診為抑鬱症,約佔到學校心理諮詢中心訪問量的兩倍,在這些學生中,有的人還因為抑鬱症沒法畢業。
每一個得抑鬱症的人,都是自身身心能量不夠了卻沒有被看見。抑鬱症患者都是善良要面子的人,抑鬱本身就是一種內傷,最嚴重級別就是自殺。
看看候的遺書裡說,不想再假裝,不想再撒謊,可是,臨走了,還是在假裝,還是在撒謊。
你說認識的都是好人,不想責怪誰。但往往就是這樣的好人,點點滴滴的行為舉止,就能將人的信念壓垮踐踏。雖然他們無意,但怎麼也避免不了你內心的敏感思維。無法排洩出去,無法發洩這種憤怒,那麼只有投射到自己的內心。將憤怒發洩在自己的身上,過錯都變成了自己的。最終的結果,只有自我毀滅了。
抑鬱症不是一天形成的。
我們都知道,哪怕你平時是很積極,很正面,一個有精神的人,假設讓你連續三天不睡覺,三天就給你吃了兩頓飯,然後還讓你幹很多活,那個時候你還能有精神,還會很積極嗎?
除了讓你幹活,還給你埋怨,不認可,或者再給點壓力給你?
那如果一次,二次,甚至長期處在這樣的狀態下呢?
比如,前幾年我常常聽到的語言:
『你看你,怎麼可以這樣頹廢?怎麼會這樣呢?』
『你看誰誰誰,比你糟糕透了,人家不是%¥#@&*。。。。。。』
『博士畢業,你還能找不到工作?』
『本以為你會住個大別墅,原來住的這麼普通,這麼簡樸?』就差『寒酸』二字,喉嚨裡咕嚕了一下又回去了。
『你有房有車,還想啥?』
『哪有什麼過不去的事?看誰誰誰還不如你,你有啥想不開的?』
語言的傷害比肉體更甚,簡單的治療能治癒肉體,但卻無法療愈內心的壓抑。所有所謂的心理問題,真實的潛意識形態又是什麼呢?
一個人對自己了解多少,是否願意去了解真實的自己,是否願意了解這個真實的世界。
了解自己的真實自我,探索內在的心理到底出了什麼樣的問題;
了解自己真正需要什麼,了解親人朋友們的話語所表達的真意,怎麼去處理這些問題;
了解自我與外在世界的真實關係,探索如何建立良好的行為處理模式。
當一個人具備這樣的能力的時候,他就不太容易掉進精神心理疾病的陷阱當中。
因為即使他此刻正在不舒服,正在不高興,甚至已經有非常大的情緒——他會知道,這是人生必要的東西,這很正常。
因為人生,本就是起起落落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一切本就如此。
3:正視心理問題,主動解決它,切記淡漠無視甚至放縱。
人是必然孤獨的,沒有人能代你活下去,可感情上,你無法找到一個依靠點的話,無依無靠便容易崩潰。
當能量掏盡了,世上最強的人也會倒下。我們累了,能量跌到谷底,情感受創,助長負面想像,一切頓然變得灰暗,失去意義。
不要介意依靠,毋需顧存面子或什麼,人本來就是群體的動物,沒有執著孤單的理由和需要。
抓緊一個讓自己定心的依靠點,平靜自己,然後超越自己,能提升的話,才能體會生命的意義!
正如身體的健康一樣,每個人的心理都會有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心理問題,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會有消極的情緒,就看你如何控制自己的消極情緒,如何暗示自己、引導自己從消極情緒走向積極情緒。 1、學一點心理學的常識;
2、學會移情別戀——不再陷入消極的情緒,將注意力轉移到別的人或事上面來。
3、正視問題才能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正視是第一步,你還要學會分析自己心病的來源並想出解決辦法,最終做出自己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