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寄宿制
很多老師、家長持保留態度
有人覺得把孩子送到寄宿學校很省事兒
還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
也有家長不願意把孩子送到寄宿學校
因為這樣不過早離開家庭呵護
關於這兩種選擇
形成了兩種看法
一位資深一線教師給出了她的答案——
要不要把孩子送寄宿學校?
有一位家長曾留言:「老師,孩子馬上就要上初中了,您說我要不要把他給送到寄宿學校?」
我看到消息後,想都沒想就立馬敲了兩個字給她發了過去:「不要!」
家長很是疑惑地問:「老師,人家不都說寄宿能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什麼的嗎?」
我沒有直接回答,而是給她講了一個故事。
我朋友家的女兒,剛上初中的時候,父母就把她送到了寄宿學校。
朋友當時特開心地跟我說:「從小就得讓她多鍛鍊鍛鍊,別以後上大學床單都不會鋪,那多不好啊!」
於是一家人高高興興地把女兒送進了寄宿學校。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卻是很骨感。沒過一年,朋友就發現女兒好像出了什麼問題。
以前總是笑嘻嘻的她,就像個無憂無慮的小公主一樣,天天在耳邊叫「媽媽」。現在倒好了,回家一句話都不說,就知道躲在自己房間裡不出門。
朋友有時候想進門探個究竟,卻發現女兒根本就不理睬她。
無論問什麼,都是那句「嗯,沒事,挺好的」。無論說什麼,都是那句「嗯,知道了」。曾經的貼心小棉襖一下子就沒有了!這可把朋友的心深深地「扎」到了。
「我的女兒怎麼變得冷冰冰的了?」朋友有一次實在忍不住了,打電話跟我抱怨道。寄宿非但沒有把女兒變成「全能優秀」,反而變成了「沉默寡言」。
1
有的家長總覺得,把孩子送進了寄宿學校,孩子能夠快速成長。
但是這麼做真的是為了孩子的成長,而不是為了減少自己的撫養責任嗎?
曾經在補習班門口無數次聽到家長們這麼說:「工作太忙了,根本沒空去管孩子,想著就把她送到學校去算了。」
「就是,想著學校也有老師管,自己都不用操一點心的!」
「讓姥姥姥爺管總是覺得不省心。」這類話不斷地傳入到我的耳朵裡。在這種情況下把孩子送入寄宿式學校,表面上為的是孩子好,實際上卻是推卸了做父母的責任。
想想家裡的孩子在寄宿式學校裡面,成績下降了只能自己哭,跟同學相處出現問題時,也不敢找老師,只能默默忍著。長此以往,不出心理問題才怪!
我想起小侄子已經上了三年的寄宿學校了,馬上就要面臨中考。
然而他的成績卻是倒數,天天打架惹事兒。我不止一次地問嫂子:「孩子不是在寄宿學校嗎?按理說學校應該管得很嚴啊。」
嫂子一聽我這麼說,滿臉愁雲地跟我說:「唉,別說了,人家寄宿的那麼多孩子,老師哪能每個人都照顧到啊?」「那你們當初把孩子送寄宿學校就是為了當』甩手掌柜』?一點都不管的?」我驚訝地問了一下。
嫂子這時候沒有吭聲了。對於孩子來說,初中階段的三年是最重要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孩子的身心會發生許多變化。
敏感、焦慮、困惑、好奇都會出現在這個時期,他們需要父母在身邊給予一定的指導。李嘉誠說:「一個人事業再成功也彌補不了教育子女失敗的缺憾!」
2
還記得在網絡上看到這樣的新聞:有個孩子給自己常年在外出差的母親寫了一封信,名字叫做《我的生活裡缺少母愛》。
「自從母親開了公司,她對我的愛就直線下滑。她每天都工作到七八點鐘,有時候到九點多才回家。我就像魯迅先生寫的一樣:只能看見高高的四角天空。我現在就想讓母親陪我一天,哪怕是一直坐著也好。」
有的家長可能認為只要賺足夠多的錢,讓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就是對孩子好。但孩子真正想要的,是家長的陪伴。朋友家的女兒從小到大都沒有住過寄宿制學校,每天風裡來雨裡去地去上學。
「你怎麼不讓你孩子去住校啊?」我問道。「
「我為什麼要讓我的孩子去住校啊?」她反過來問我。
「住校可能……不用這麼奔波啊……」我支支吾吾地說道。
「我倒是寧願讓她在路上多奔波一段,因為孩子去寄宿,她出現了任何問題,需要我陪伴的時候,我都無法在她身邊。這樣的話,媽媽這個角色就會在她成長過程中缺失。想想我作為她的媽媽,不能跟她一起分享她的喜怒哀樂,那該是多悲哀的事情啊!」這位媽媽說道。
對於十八線的小城市來說,一輩子能跟孩子相處最多的時間,就集中在上大學之前了,而這段時間,也是孩子最需要父母陪伴的時間。
如果這段時間錯過了,以後就真的來不及彌補了。所以父母一定要記住一句話:家永遠是最好的學校,父母永遠是最好的老師。
媽媽圍繞鍋臺轉,孩子幫媽媽往鍋底添把火,母子一起做好一頓飯,是教育;全家人圍坐一桌吃飯,父母主動給爺爺奶奶夾菜,孩子看在眼裡,也是教育;冬天裡,孩子睡媽媽焐好的熱被窩,孩子幫媽媽倒洗腳水……這些都是教育。
這一切,是一天給學生上十幾節文化課(寄宿學校,一般都是上下午7節正課,早上中午晚上至少5節自習,音體美、道德、手工製作等「人生修養」課,大部分只是在「課程表」上出現而已)的學校能完成的嗎?
有這6種情況,不要去住校
每位家長都有義務和責任
全面考慮孩子的各種情況
特別是根據個人性格和習慣
為孩子找到適合的初中
而不是只看幾個乾巴巴的升學數據
哪些孩子不需送到寄宿制學校呢?
一
高知家的孩子
如果父親或者母親畢業於名牌大學,那輔導孩子功課還是綽綽有餘的。這樣的家庭,不說大富大貴,小康之上應該沒多大問題,孩子的底子肯定也差不了。那麼,如果讓孩子走讀,家長是完全有能力輔導孩子功課的。
二
酷愛讀書的孩子
如果高中三年沒有機會大量讀書,確實會影響大學學習。寄宿制模式,基本上剝奪了孩子大量閱讀的可能性。一本中等厚度的書認真看,最多兩個晚上四五個小時就讀完了。寄宿制學校少則兩周,多則一個月回家一次,你總不能每次帶好幾本書去學校吧?
更何況,有幾所寄宿制學校允許孩子們在晚自習的時候看課外書呢?有相當一部分老師巴不得孩子們不要看所謂的「閒書」,最好把所有精力投入到刷題中。
這實際上是揠苗助長。多少在高考作文考場上妙筆生花的學子,其文筆功底都來自於上初中時讀的課外書;多少高中政史地三科優秀的孩子,是因為很多知識在初中讀書時已經接觸了,對其他人來說是知識,對這批人來說是常識;又有多少孩子參加高中學科競賽,是因為初中時自學了相關課程,或者讀了某位科學家的傳記?
所以,酷愛讀書的孩子,不要去寄宿制學校刷題。中考和高考只是漫漫人生的一站地,而少時讀過的書,書中接觸的人和事,將會構成你青春乃至整個人生的基底。
磨刀不誤砍柴工。有些人看似砍柴多,實際上是因為砍柴時間長,而不是效率高,更不是刀好。有了鋒利的寶刀,想什麼時候砍就什麼時候砍,想砍到幾十歲就砍到幾十歲。
當然了,如果孩子不愛讀書,只愛玩手機遊戲,那還是去寄宿制學校冷靜一下吧。
三
習慣好、自制力強的孩子
每次我一提自己初中五點起床,總會有人非常吃驚,其實這根本不算啥,比我當年更自律、更勤奮的人有的是。
寄宿制學校的一個好處是,可以營造濃鬱的競爭和學習氛圍。可是,既然自家孩子學習主動性強,學習習慣又好,完全不用老師逼著學,去寄宿制學校又有多大意義呢?更何況,在寄宿制學校,孩子可能不得不隨大流執行計劃——而在家,完全可以自主安排時間。
你想預習明天的功課也行,你想預習下個月的課程也可以,你想學課本知識可以,你想學奧賽知識也可以,你想看大學專業課課本都行。
你將不必拘泥於學校課程,可以去上個奧數班,參加個英語競賽。而在寄宿制學校,制定計劃的自由性就大為削弱。
四
獨立性不強的孩子
到了寄宿制初中,離開了父母,也許有一些同學會感到不適應。這確實不能怪孩子,別說是初中生,哪怕是高中生甚至大學生,進入新的環境,可能都需要長時間的適應。之前比較黏父母的孩子,進入寄宿制學校後只能十幾天見父母一面,心裡難受是正常的,想家也是正常的。
大禹這樣的神話人物路過家門也會看兩眼,更別說稚氣未脫的初一新生了。之前,在學校裡遇到了再大的委屈,都可以撲到爸爸媽媽懷裡傾訴。如今,別說傾訴,打個電話還得掐好點,爭分奪秒說完話,確實有的孩子會不適應。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青春期內,孩子會遭遇到更多的情緒波動和成長煩惱。這個時候,父母的陪伴,特別是面對面交談,就顯得格外重要。很明顯,在這方面,寄宿制學校遠遠不如走讀制學校。
那麼,如何判斷孩子能否適應寄宿學校呢?我個人的建議是,可以讓孩子參加一個短期的夏令營,學習性質也好,旅遊性質也罷,看看孩子能否自然適應遠離父母的環境。
五
身體不太好的孩子
可能出於各方面原因,無論是先天還是後天,總有一些孩子體質稍微差些。那麼我建議還是把孩子留在身邊吧,安全第一,健康第一。
六
想發展個人愛好的孩子
想在正常課業之外,再學點藝術的,或者學學某項體育活動的,自然還是要走讀,因為寄宿制學校不會為你一個人開設專業課程,除非是專門的寄宿制藝術學校或者體育學校。
想要送孩子去寄宿制學校之前,家長一定要考慮清楚才是。
那說了這麼多
是不是所有的孩子
都不適合去讀寄宿制學校了呢?
並不是這樣的
有這麼幾種情況的孩子
就比較適合去寄宿制學校
一
鍛鍊獨立自主能力的孩子
進入寄宿制學校,就意味著不再和家人同一屋簷下,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都需要自己來考慮和動手。
整理、清洗床鋪和衣物都要自己來做,而這些都是最基礎的生存技能。
另外住校會讓孩子有更多機會與同學們接觸,鍛鍊孩子的社交和溝通能力。這對未來要進入大學、走向社會的孩子們來說,是必不可少的。
二
沉迷網絡,不聽話的孩子
孩子學習成績最大的敵人是誰?孩子視力下降最大的敵人是誰?
不用懷疑,是手機!是電腦!
孩子和大人不一樣,他們的自控力是十分有限的,學習很辛苦,但遊戲很快樂,讓他們在兩者之間進行選擇,答案顯而易見。
這個時候,就需要對孩子的行為進行嚴加看管。寄宿制學校對學生的時間安排是很緊湊的,再加上老師們的監管,可以更有效地讓孩子遠離網絡,把心思投入到學業上來。
三
迫切需要提升效率的孩子
住校的孩子如果想要提升自己的成績,是要比不住校的孩子更有優勢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那我們先思考一個問題:提升成績最好的辦法是什麼?
答案很簡單,那就是反覆的練習。
寄宿制學校通常會給孩子們把時間合理的安排好,晚飯後也會安排大家上晚自習,複習功課或者做練習題。並且會有老師在一旁監督,學生出現問題了,也會當場來解決。
而不住校的孩子,這個時候要麼是在回家的路上,要麼是在看電視、玩手機。做作業遇到解決不了的題,也只能幹著急。
長此以往下去,差距就顯現出來了。
是否選擇寄宿制學校,其實還是要看自己孩子的具體情況來決定。
如果經濟上沒有壓力,孩子本人願意,父母也想培養孩子堅韌不拔的性格,而且學校升學情況還不錯,那麼我非常推薦去嘗試一下寄宿制初中。
反之,符合前文提到的六個條件任意一點,都不建議去讀寄宿制初中。
最後希望全天下的小學生,都能順利就讀真正適合自己的初中,享受風華正茂的青春。
寄宿可以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但因為缺少父母的陪伴
孩子們容易變得脆弱、敏感
走讀可以增進親子關係
但在父母的保護下
孩子們容易過於依賴他人
寄宿、走讀各有利弊
那各位家長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呢
歡迎留言來談談你對寄宿制的看法
來源:學生安全教育平臺
版權聲明:本公眾號原創稿件歡迎大家轉載,轉載時請務必註明出處「河南教師」。本公眾號轉載的其他稿件,版權歸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處,還望諒解。如原作者看到,歡迎聯繫我們,我們會在後續轉載文章中聲明。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