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課堂上,物理老師站在講臺上,在給學生講一個物理學原理:「冷熱空氣對流能夠產生風,由於空氣受熱不均,受熱的空氣膨脹上升,而受冷的空氣下沉,兩種空氣對流,就產生了風,同學們懂了嗎?」
再一看講臺下的同學,一個個昏昏欲睡,不知所云,老師無奈地搖搖頭,繼續開始「念經」;
另一個教室,一名老師同樣站在講臺上,桌子上放著一個剪掉了頂部和底部的易拉罐,罐子下面放著一個蠟燭,上面裝了一個紙質的風車,同學們全神貫注地盯著老師的一舉一動,生怕漏了一步,老師用打火機點燃蠟燭,易拉罐上面的風車開始緩慢地轉動。
教室裡一陣騷動,學生們有的伸長脖子看,有的交頭接耳「太神奇了」,「老師快給我們講講這是怎麼回事」,老師看著學生的表現,滿意的點點頭,告訴學生:「這個原理其實很簡單,同學們翻開課本第XX頁……」
同樣的知識,相同的內容,哪個老師的教學效果更好呢?這個自然是不消說的。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人的視覺接收的信息比聽覺更加容易記住,如果這個實驗讓孩子自己動手去做,那麼效果會更好。
美國麻省理工大學的校訓就是簡單的三個單詞「Mind and Hand(手腦並用)」,我國著名教育專家陶行知也用一首長歌說明過這個理念:「人生兩個寶,雙手和大腦,用腦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腦,飯也吃不飽,手腦都會用,才算是開天闢地的好大佬」,原蘇聯著名教育專家蘇霍姆林斯基則是這樣說的:「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這一切都證明一個問題,學習上一定要遵循「手腦並用」的原則。老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我們在學生時代中也經常有這樣的經驗:一首背不過的詩,如果動手抄上幾遍就記住了,同樣的,想要教孩子記住一個漢字,你告訴他比劃是沒有用的,說一千次孩子也不會寫,只有親手寫才有用。
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人的手指是大腦的「駐外器官」,大腦的內部有一個與手指對應的活動中樞,大腦發出指令,手指負責執行,手指在執行的過程中又反過來強化大腦,在動手的過程中,孩子的大腦和手指都得到了鍛鍊,不僅能夠提高智力,也能夠培養孩子的執行能力;
其次,培養孩子動手能力還能夠幫助孩子塑造良好的性格,在動手的過程中,一切都要靠孩子自己對外部世界進行組織和改造,有助於培養獨立能力。
那麼,培養孩子的「手腦並用」能力,家長應該怎麼做呢?
首先,要讓孩子養成思考的習慣。
孩子天生對世界充滿好奇,尤其是到兩三歲的時候,經常會問家長很多問題,天為什麼是藍色的,為什麼會打雷,為什麼會下雨。
家長們工作太忙,有時候會覺得孩子這種習慣很「煩」,要麼給孩子一個手機,要麼打開電視讓孩子看動畫片,更有甚者,還會斥責孩子。
這些行為都是不可取的,會打壓孩子學習的積極性。要知道,現在是網際網路時代,就算自己不知道的知識,也可以通過網際網路查到,在適當的年齡段讓孩子接觸相應的知識,才是家長們應該做的。
在給孩子講解的過程中,要引導孩子主動去思考問題,而不是給孩子把所有的東西都講完,比如,在回答天為什麼是藍色時,家長可以先問孩子「你知道彩虹有哪幾種顏色嗎」,再繼續問孩子「你知道為什麼警示燈都是紅色的嗎」,然後再給孩子講解不同的光會有不同的波長,所以每一種顏色的光穿透能力都是不同的,藍色的光波長比較短,會被空氣中的微粒散射,其他波長比較長的則會穿透大氣層達到地面,所以,我們看到的天是藍色的。
其次,讓孩子養成動手練習的習慣。
楊振寧博士曾經對中國和美國的小學生做過一項調查,結果顯示與美國孩子相比,中國孩子更加膽小、怕出錯,不善於選擇,也更加容易崇拜權威。
這一問題背後的原因,就是孩子的動手能力太差,再往深層去想,孩子為什麼怕出錯,崇拜權威呢?其實都是家長的「鍋」,怕出錯是怕家長責備。
所以,作為家長首先要端正態度,鼓勵孩子多動手,在孩子出錯時儘量不要責備,而是應該多鼓勵,孩子到三歲之後,已經能夠比較自如的控制身體和手,做出一些比較精細的動作,家長不妨讓孩子放開手腳,讓孩子開始自己收拾東西,做家務。
在學習中也同樣如此,在教孩子知識時,儘量讓孩子自己去實踐,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孩子習慣「動手」的能力。
我是包麻麻,關注我,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