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轉載自公眾號:上海野鳥會
上海市鳥類名錄2020的種類統計截至2020年12月31日,名錄的分類系統根據IOC World Bird List version 11.1進行排列。由於2020年度IOC World Bird List從version 10.1更新至version 11.1,根據其更新的內容,上海市鳥類名錄2020相較於上海市鳥類名錄2019亦作出了調整。本年度的名錄還涉及到本市的新記錄種和鳥種的分級變動,其主要的變化有:
一、分類變動:
1. IOC World Bird List對非雀形目的各目排序做了較大的調整,調整後名錄中各目的排序為:雁形目Anseriformes,雞形目Galliformes,夜鷹目Caprimulgiformes,雨燕目Apodiformes,鴇形目Otidiformes,鵑形目Cuculiformes,鴿形目Columbiformes,鶴形目Gruiformes,鸊鷉目Podicipediformes,鴴形目Charadriiformes,潛鳥目Gaviiformes,鸌形目Procellariiformes,鸛形目Ciconiiformes,鰹鳥目Suliformes,鵜形目Pelecaniformes,鷹形目Accipitriformes,鴞形目Strigiformes,犀鳥目Bucerotiformes,佛法僧目Coraciformes,鴷形目Piciformes,隼形目Falconiformes和雀形目Passeriformes;
2. 069A 藍胸秧雞 Slaty-breasted Rail Lewinia striatus
074A 紅胸田雞 Ruddy-breasted Crake Zapornia fusca
075A 斑脅田雞 Band-bellied Crake Zapornia paykullii
076A 紅腳苦惡鳥 Brown Crake Zapornia akool
077A 小田雞 Baillon's Crake Zapornia pusilla
IOC World Bird List version 10.2根據Slikas et al.(2002),Kirchman (2012),Dickinson & Remsen (2013)以及Garcia-R et al. (2014, 2020)等的建議,將藍胸秧雞由Gallirallus屬改置於Lewinia屬,將小田雞、紅胸田雞和斑脅田雞由Porzana屬改置於Zapornia屬,將紅腳苦惡鳥由Amaurornis屬改置於Zapornia屬,並對秧雞科Rallidae的鳥種排序進行了調整,具體可見文後名錄。
3. 102A 白臉鴴 White-faced Plover Charadrius dealbatus
IOC World Bird List version 10.2根據Kennerley et al. (2008)、Sadanandan et al. (2019)以及Wang et al. (2019)等的建議,將繁殖於我國東南沿海一帶的原環頸鴴的dealbatus亞種分拆升級為獨立種Charadrius dealbatus,中文名為白臉鴴,英文名White-faced Plover。4. IOC World Bird List version 10.2根據Shakya et al.(2020)的建議,對卷尾科Dicruridae的鳥種排序進行了調整,具體可見文後名錄。
5. IOC World Bird List version 10.2根據Shakya & Sheldon(2017)的建議,對鵯科Pycnonotidae的鳥種排序進行了調整,具體可見文後名錄。
6. 381A 白喉林鶯 Lesser Whitethroated Curruca curruca
IOC World Bird List version 10.2根據Voelket& Light (2011),Dickinson & Christidis (2014)以及Cai et al. (2019)等的建議,將白喉林鶯由Sylvia屬改置於Curruca屬,7. IOC World Bird List version 10.2根據Cai et al.(2019)等的建議,新設立鴉雀科Paradoxornithidae,將原鶯鶥科Sylviidae下屬的雀鶥類和鴉雀類劃入該科之下,並對科內的鳥種排序進行了調整,具體可見文後名錄。
8. 382A 震旦鴉雀 Reed Parrotbill Calamornis heudei
IOC World Bird List version 10.2根據Cai et al. (2019)的建議,將震旦鴉雀由Paradoxornis屬改置於Calamornis屬。
9. 384A 慄頸鳳鶥 Indochinese Yuhina Staphida torqueola
IOC World Bird List version10.2根據Cai et al. (2019)的建議,將慄頸鳳鶥由Yuhina屬改置於Staphida屬。
10. IOC World Bird List version 10.2 將鶥科Timaliidae和噪鶥科Leiothrichidae置於繡眼鳥科 Zosteropidae之後。並根據Caiet al.(2019)的建議,對科內的鳥種排序進行了調整,具體可見書後名錄。
11. IOC World Bird List version 10.2根據Olsson & Alström (2020)等的建議,對梅花雀科Estrildidae的鳥種排序進行了調整,具體可見文後名錄。
12. IOC World Bird List version 11.1根據Salter et al. (2019)的建議,對鴟鴞科Strigidae的種間排序進行了調整。並根據系統發育分析,由於領鵂鶹Glaucidium brodiei和巽他鵂鶹Glaucidium sylvaticum與同屬的其他鵂鶹親緣關係並不密切,而是與Micrathene屬和Xenoglaux屬組成了一個獨立的分支,且與猛鴞亞科Surniinae中其餘物種的親緣關係密切。因此,恢復Taenioptynx屬的有效性,將該兩個物種置於其中,名錄中領鵂鶹的拉丁名改為Taenioptynx brodiei。
二、英文名變化:
1. 063A 火斑鳩 Red Collared Dove Streptopelia tranquebarica
IOC World Bird List version 10.2將火斑鳩的英文名由Red Turtle Dove改為Red Collared Dove。
三、年度新記錄種:
2020年度,上海市鳥類共增加9個A類新記錄鳥種、1個新記錄亞種、1個E類鳥種和1個F類鳥種。(一)、A類新記錄鳥種:
1. 034A 長尾鴨 Long-tailed Duck Clangula hyemalis
2020年12月31日,馬曉輝在浦東新區南匯東灘禁獵區南部的一處池塘內,發現並拍攝到7隻長尾鴨,其中2隻雌鳥,5隻第一年雄鳥。雌鳥頭頂黑色,頭部至頸部白色,臉側具黑色圓斑;胸部褐色,其餘體下白色,背部深褐色,肩羽具褐色羽緣。第一年雄鳥羽色多變,頭頂隨個體不同具深淺不一的黑色,臉側亦有深淺不一黑色圓斑,其中3隻嘴部的粉色斑較明顯,而其餘兩隻則不甚明顯;胸部的黑褐色也因個體不同而有差異,背部黑褐色,均具明顯的白色肩羽,尾部較短,無成年雄鳥的長中央尾羽。
長尾鴨為中型潛鴨類,體長38-54釐米。主要繁殖於亞歐大陸和北美洲的極北部,在西北太平洋主要越冬於阿留申群島、勘察加半島、千島群島至日本和朝鮮等地,在我國多處均有少量的越冬記錄。IUCN國際瀕危動植物紅皮書(Red List)將其列為易危(VU)物種。此次在上海地區出現,應為受到較強寒潮的影響,而遷往南方的遊蕩旅鳥,因此將其列為A類鳥種。馬曉輝 攝
2. 095A 歐金鴴 European Golden Plover Pluvialis apricaria
2020年1月17日,諸仁在浦東新區三三公路附近,拍攝到1隻歐金鴴混群於一群鳳頭麥雞之中。其外形特徵與本市已有記錄的金斑鴴冬羽十分相似,其上體均為黃褐色與黑色相雜的斑點,但從照片中可以看出其翼下覆羽為純白色,與金斑鴴和尚未有記錄的美洲金鴴的灰褐色明顯不同;且飛行時腳尖不突出於尾羽,與金斑鴴的腳尖略突出尾羽亦不相同。
歐金鴴為中型鴴類,體長25-28釐米。主要繁殖於歐洲北部至西伯利亞西部地區,越冬於歐洲西部和南部以及中東和北非等地。近年來在我國河北省北戴河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曾有過記錄。此次在上海地區的出現應為越冬期至本市的迷鳥,因此將其列為A類鳥種。諸仁 攝
3. 102A 白臉鴴 White-faced Plover Charadrius dealbatus
薄順奇 攝
4. 222A 林鵰 Black Eagle Ictinaetus malaiensis
薄順奇 攝
5. 275A 赤紅山椒鳥 Scarlet Minivet Pericrocotus speciosus
2020年1月17日,趙天天、徐曦和曹碧纓在金山區漕涇鎮老滬杭公路附近進行鳥類調查時,發現並拍攝到5隻赤紅山椒鳥雌鳥。其前額至眼部上方黃色,至頭頂逐漸變為灰色,頭頂後部、臉部、枕部至背部均為灰色;腰部至尾上覆羽黃色,中央尾羽黑色,其餘外側尾羽黃色;體下頦部、喉部至腹部均為黃色;兩翼黑色,具黃色倒「V」字形翅斑。相似種長尾山椒鳥僅額基和眼先為黃色,頦部偏白,背部沾黃綠色;短嘴山椒鳥前額黃色更深色,且耳羽及頰部亦沾黃色。根據分布推測,其應為華南亞種fohkiensis。
赤紅山椒鳥為中型山椒鳥類,體長19釐米。在我國主要分布於自西藏自治區至江西省和福建省的廣大華南地區,國外分布於東南亞地區。近年來在浙江省南部亦有記錄,於此次記錄同時的1月中旬,安徽省黃山地區和江蘇省蘇州市,亦記錄到一定數量的赤紅山椒鳥群體。相信此次在上海地區的出現,應為冬季向北部擴散的遊蕩旅鳥,因此將其列為A類鳥種。趙天天 攝
6. 278A 琉球山椒鳥 Ryukyu Minivet Pericrocotus tegimae
2020年11月6日,Kai Pflug在浦東新區南匯觀海嘴公園停車場附近,觀察並拍攝到1隻琉球山椒鳥雄鳥。11月9日,在同一地點又有多名觀鳥者發現並拍攝到2雄1雌、共3隻琉球山椒鳥。其雄鳥眼先黑色,前額白色,並形成白色窄眉紋延伸至眼後,頭頂、耳羽、枕部至背部深灰色,頸側至胸部暗灰色,其餘下體白色。雌鳥羽色更淺,頭部僅眼先部分白色,無明顯眉紋。本市已有記錄的灰山椒鳥和小灰山椒鳥與之比較相似,但灰山椒鳥雄鳥前額白色更寬,且白色部分至眼後,胸部也較白而無明顯的灰色;小灰山椒鳥眼先黑色部分更窄,白色前額及眉紋更寬,兩脅和腰部皮黃色。
琉球山椒鳥為中型山椒鳥類,體長18-21釐米。主要分布於日本的琉球群島,在當地為留鳥,近年來向北擴散至日本的九州島南部以及本州島西部和四國島等處,在我國臺灣地區南部和韓國亦有記錄,此次記錄為我國大陸地區的首次報導,之後在江蘇省、浙江省和福建省均有琉球山椒鳥相關報導記錄,其中浙江省台州市於2014年2月11日已有影像記錄(陳豫)。此次在上海地區的出現,可能為遷徙期向外擴散的遊蕩旅鳥,因此將其列為A類鳥種。
Kai Pflug 攝
7. 350A 嘰咋柳鶯 Common Chiffchaff Phylloscopus collybita
2020年1月21日,陳騏在浦東新區南匯東灘禁獵區內,發現並拍攝到1隻嘰咋柳鶯。其上體均為灰褐色,眉紋皮黃色,無頂冠紋;兩翼略帶橄欖綠色,無翼斑,三級飛羽突出較短;體下均為汙白只皮黃色。根據其特徵及分布區域判斷,應為tristis亞種。另外根據ebird網站的觀鳥記錄,2014年11月22日,德國觀鳥者Kai Pflug也曾經在南匯東灘禁獵區內拍攝到1隻嘰咋柳鶯。嘰咋柳鶯為中小型柳鶯類,體長11-12釐米。廣布於歐亞大陸地區,tristis亞種主要繁殖於西伯利亞北部至東北部,越冬於印度等地,在我國東部地區以及朝鮮本島和日本等地均有少量越冬記錄。此次在上海地區的出現,應為冬季遷徙擴散至本市的遊蕩旅鳥,因此將其列為A類鳥種。陳騏 攝
8. 446A 藍額紅尾鴝 Blue-fronted Redstart Phoenicurus frontalis
2020年1月4日,張凱在閔行區閔行體育公園內,記錄並拍攝到1隻藍額紅尾鴝。其頭部、背部以及頦部、喉部至上胸深藍色,具棕褐色羽緣;腰部、尾上覆羽及下胸至腹部棕紅色;兩翼黑褐色,具一道淺色窄翅斑;中央尾羽黑色,其餘外側尾羽紅褐色,具黑色寬端斑。根據其特徵判斷,應為藍額紅尾鴝的第一年雄鳥。
藍額紅尾鴝為中小型鴝類,體長14-16釐米。在我國主要分布中西部諸省市區,國外分布於南亞和東南亞地區。本市臨近的江蘇省(2017年句容市)和浙江省(1985年甌海市)亦曾有過記錄,近年來在臺灣省也有數筆有記錄。此次在上海地區的出現,應為冬季向東部地區遷徙擴散的遊蕩旅鳥,因此將其列為A類鳥種。
張凱 攝
9. 456A 石雀 Rock Sparrow Petronia petronia
2020年6月7日,孫明明在浦東新區南匯東灘禁獵區,記錄並拍攝到1隻石雀。其體型粗壯,整體多為淺沙褐色。頭部具明顯的深褐色側冠紋及過眼紋,淺色眉紋長而粗壯;背部密布深褐色縱紋,兩翼黑褐色具淺色羽緣;上胸有一個顯著的黃色斑塊,胸部及兩脅具深色縱紋。嘴部較粗壯,上嘴灰色,下嘴基部肉色。根據其分布判斷,應為brevirostris亞種。石雀為中小型雀鳥,體長14-17釐米。主要分布於非洲西北部至亞洲中部地區及蒙古國等地,在我國分布於西北部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甘肅省、青海省、四川省,東至內蒙古自治區和北京市等地。此次在上海地區的出現,應為遊蕩至本地的迷鳥,因此將其列為A類鳥種。孫明明 攝
(二)、新紀錄亞種:
1. 465A 白鶺鴒 White Wagtail Motacilla alba
2020年1月21日,Huang Kaichi(網名)在松江區佘山鎮月湖公園內,發現並拍攝到1隻白鶺鴒。其前額至眼周和眼後,以及喉部為白色,嘴基至臉部黑色;頭頂前部黑色,後部至整個背部均為灰色;頸側至胸部的黑色形成圍兜狀,其餘體下均為白色。羽色與本市已有分布記錄的四個亞種的白鶺鴒均不相同,經過比對圖鑑和諮詢相關意見後,確認其為新疆亞種personata的雌鳥冬羽,為上海市的新記錄亞種。
(三)、E類鳥種:
1. 1006E-d 白眉黃臀鵯 Yellow-vented Bulbul Pycnonotus goiavier
2020年9月5日,ZP PAN(網名)在寶山區吳淞炮臺灣溼地森林公園內,發現並拍攝到1隻白眉黃臀鵯。白眉黃臀鵯主要分布於遠離本市的緬甸、寮國、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以及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在當地均為留鳥或僅向周邊地區進行短距離擴散。現過該鳥種,因此我們推測其很可能於當地的港口跟隨往來的船隻而來到上海地區,將其列為E-d類鳥種。 ZP PAN 攝
(四)、F類鳥種:
1. 2025F 北長尾山雀 Long-tailed Tit Aegithalos caudatus
2020年5月6日,Happy爸爸之大道自然 (網名)在浦東新區南匯東灘禁獵區內,觀察並拍攝到1隻北長尾山雀。北長尾山雀主要分布於距離上海地區較遠的西伯利亞至我國東北地區,且見於鳥類貿易市場中。從拍攝到的照片來看羽毛略顯凌亂,很有可能是人工飼養後於籠中逃逸的個體,因此將其列為F類鳥種。 Happy爸爸之大道自然 攝
四、鳥種分級變動:
2020年度,有5個鳥種的分級發生了變化:
1. 241A大鵟 Upland Buzzard Buteo hemilasius
2020年12月27日,趙天天在崇明區東灘候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觀察並拍攝到1隻大鵟。此前僅見於Sowerby (1943)的報導,他曾於上海地區捕捉獲得過數隻大鵟的標本,La Touche (1934)也曾於佘山島捕獲過一隻雄性標本並做了詳細的描述。本次記錄是77年以來上海市第一次確切的野外記錄,因此將分類級別由C類變為A類。趙天天 攝
2. 318A 蒙古短趾百靈 Mongolian Short-toed Lark Calandrella branchydactyla
時敏良 攝
3. 327B 紅耳鵯 Red-whiskered Bulbul Pycnonotus jocosus
紅耳鵯在傳統上主要分布於我國南嶺以南的華南地區至雲南省等地,野外的個體常會被捕捉作為籠養鳥。自2002年起,本市就陸續開始有紅耳鵯的觀察和繁殖記錄,相信這些記錄都是籠養逃逸後的個體。近年來,隨著觀測到的繁殖記錄日趨增多,特別是市區內的不少地點已經有連續數年的穩定繁殖記錄。我們認為紅耳鵯在上海的野外生存狀況,已經到達可以調整分級的狀態。因此將其分級由F類更改為B類,並定期對其狀態進行評估。
4. 328A 白喉紅臀鵯 Sooty-headed Bulbul Pycnonotus aurigaster
2020年3月26日,王屹在徐匯區華涇綠地附近觀察並拍攝到3隻白喉紅臀鵯。此前的2019年4月28日,在崇明區崇西溼地曾有該鳥種的記錄,但當時未能獲得影像記錄。這次記錄拍攝到的照片中,3隻白喉紅臀鵯的羽色及狀態均比較自然,無明顯的捕捉或者人工飼養痕跡,很有可能是遷徙期擴散遊蕩至上海地區的個體,因此將其分級由E-a類更改為A類。同年6月21日,薄順奇又在上海動物園拍攝到白喉紅臀鵯的幼鳥。王屹 攝
5. 386A 日本繡眼鳥 Warbling White-eye Zosterops japonicus
2020年1月1日,趙軍在長寧區水城路附近觀察並拍攝到2隻日本繡眼鳥。此前的2019年10月至12月,張笑磊、章麟以及Kai Pflug等在浦東新區南匯東灘禁獵區曾經數次記錄到該鳥種,但一直沒有拍攝到清晰完整的照片,此次的影像記錄可以清楚看到其前額與頭頂顏色相近,無明顯的淺黃色;胸部至體側均為淺酒紅色,與暗綠繡眼鳥的淺灰色亦有區別。其後的1月4日,袁珂等又在浦東新區滴水湖附近,再次記錄到2隻日本繡眼鳥並拍攝到照片。因此將分級由E-b類更改為為A類。
另外,從本年度開始,「上海鳥類名錄」中新增居留型(Resident Type)和可見度(Visibility)的條目,並定期根據鳥種的變化狀況對其進行更新。
一、本名錄的居留型主要參考黃正一(1993)《上海鳥類資源及其生境》書中「上海地區鳥類調查總表」裡的相關內容,並根據最近十多年以來上海鳥類年報中的數據,對部分居留狀態有變化的鳥種進行了更新。但一些近年來無記錄或記錄很少的鳥種,因缺乏足夠的記錄數據支持而繼續維持其居留型,待今後有足夠記錄數據後再予以評估。對於有多種居留型的鳥種,原則上以最常見的居留型為準,此外,對於部分達到一定穩定記錄數量的鳥種,新增了次居留型。鳥類的居留型根據傳統的定義一般分為:留鳥、夏候鳥、冬候鳥、旅鳥和迷鳥等5個大類。而本名錄中的旅鳥根據不同的狀況,又分為過境旅鳥和遊蕩旅鳥。
各居留型的定義為:
1. 留鳥(Resident):全年均有穩定的記錄,在本市有穩定繁殖、且不做遷徙的鳥種,名錄中的縮寫為R;
2. 夏候鳥(Summer migrant):從其他地方遷徙而來,夏季在本市有可靠繁殖記錄的鳥種,名錄中的縮寫為S;
3. 冬候鳥(Winter migrant):從其他地方遷徙而來,冬季在本市有穩定越冬記錄的鳥種,名錄中的縮寫為W;
4. 過境旅鳥(Passage migrant):每年於春秋的遷徙期,穩定過境途經本市的鳥種,名錄中的縮寫為Mp;
5. 遊蕩旅鳥(Vagabond migrant):分布區或遷徙路線距離本市不遠,由於各種自然因素在夏季或冬季出現於本市,但無可靠繁殖記錄或穩定越冬記錄,或在春秋季遷徙期不固定的遊蕩至本市的鳥種,名錄中的縮寫為Mv;
6. 迷鳥(Vagrant):分布區或遷徙路線遠離本市,因各種自然因素偶爾出現在本市的鳥種,名錄中的縮寫為V。
二、本名錄的可見度則根據最近十幾年以來,對本市的觀鳥記錄中各鳥種的記錄地區、出現頻次、記錄數量等相關數據進行評估以後分為三檔:常見(Common)、少見(Uncommon)和罕見(Rare)。具體可見文後的名錄。
經過以上更新後,截至2020年度,上海市鳥類A類至D類的鳥種共計22目79科245屬506種,佔全國鳥類種數的34.0% (506/1489)。其中非雀形目鳥類21目41科142屬272種,雀形目鳥類38科103屬234種。列入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0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69種;列入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Red List)極危(CR)物種6種,瀕危(EN)物種9種,易危(VU)物種24種。按鳥種分級統計:A類鳥種480種,B類鳥種1種,C類鳥種18種,D類鳥種7種;另有E類鳥種15種,F類鳥種57種。上海市鳥類名錄2020的具體種類排列可見文後的名錄。
上海野鳥會記錄委員會
2021年1月
參考文獻:
1. BirdLifeImternational. 2020. Birdlife Data Zone species factsheets. http://datazone.birdlife.org/species.Accessed 31 December, 2020.
2. ChinaBird Report Ed. 2020. The CBR Checklist of Birds of China v8.0. [中國觀鳥年報編輯. 2020. 中國觀鳥年報-中國鳥類名錄8.0版. ]
3. Gill F, D Donsker & P Rasmussen (Eds). 2021. IOC World Bird List (v 11.1). doi :10.14344/IOC. ML. 11.1. http://www.worldbirdnames.org/.
4. La Touche J. D. D. 1931-1934. A Handbook of the Birds of Eastern China Volumn II. Taglor and Francis, London.
5. Sowerby A. de C. 1943. Birds recorded from or known to occur in theShanghai Area. Heude Not. d'orn.
6. 黃正一,孫振華, 虞快. 1993. 上海鳥類資源及其生境.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7. 約翰·馬敬能卡倫·菲利普斯何芬奇. 2000. 中國鳥類野外手冊. 長沙:湖南科技出版社.
8.鄭光美主編. 2017. 中國鳥類分類與分布名錄(第三版). 北京:科學出版社.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可下載上海鳥類名錄2020的pdf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