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黃宙輝 通訊員 楊苑東 湯小婷圖/廣東漢劇傳承研究院、廣東歌舞劇院提供
第十四屆廣東省藝術節精彩持續。
11月26日、27日晚,新編廣東漢劇《王昭君》、舞劇《嶺南秋雨》在羊城分別上演。古代歷史人物「王昭君」,嶺南革命先驅「陳樹人」「陳復」穿越時空,躍然於舞臺上,書寫了一曲曲家國情懷的讚歌。
廣東漢劇《王昭君》:譜寫民族和諧的動人故事
11月26日晚在廣東粵劇藝術中心演出的《王昭君》,是根據曹禺先生的同名話劇改編,也是廣東漢劇40年前上演劇目的又一次升華。
廣東漢劇傳承研究院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劇完整地演繹了昭君從深宮請行到和番出塞忍辱負重,情融異域的經歷,以一腔家國情懷譜寫了一個民族和諧的動人故事。
廣東漢劇《王昭君》劇照(廣東漢劇傳承研究院提供)
該劇是實施「廣東漢劇振興發展計劃」後打造的首部精品劇目,是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反映民族團結大愛的史詩大戲。
劇院聘請了國內一流的創作團隊對作品進行全面提升:國家一級導演、中國戲曲導演學會副會長張樹勇擔任該劇導演,國家一級編劇範莎俠擔任編劇,由廣東漢劇優秀作曲家鍾禮俊擔任音樂唱腔設設計。
劇中,張樹勇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在典型環境中塑造典型人物,十分重視劇中人物「王昭君」精神世界的特殊性、性格的特殊性、命運的特殊性;博採眾長長,將廣東漢劇的劇種特色、漢族傳統文化、少數民族地域文化相機融為一體;
該劇在尊重歷史,遵循戲劇藝術美學原則的基礎上,開掘新意,在舞臺上塑造了一個有悲怨也有抗爭、既奉旨從命也有理想追求、天性率真善良而又秉具家國情懷的古代女子王昭君。
該劇還是一部彰顯廣東漢劇藝術特色的大戲。
廣東漢劇《王昭君》劇照(廣東漢劇傳承研究院提供)
專家認為,該劇的表演注重四功五法,音樂古典、清雅,服裝精緻、與時代相吻合,完全遵從了廣東漢劇的舞臺表演特色,展示了客家文化深厚的人文底蘊,並結合劇情將廣東漢劇莊重、典雅、大方的特點很有靈氣地體現了出來,彰顯了廣東漢劇獨特的藝術特色。觀劇過程中,可以親切體驗廣東漢劇「新生代」的舞臺藝術張力。
劇中,廣東漢劇優秀青年演員管樂瑩演繹「王昭君」。
作為著名廣東漢劇表演藝術家梁素珍的「關門弟子」以及2015年廣東漢劇幼苗班的佼佼者,管樂瑩表演功底紮實,唱腔清麗多彩,所刻畫的「王昭君」血肉豐滿,個性鮮明。劇中飾演「呼韓邪」的青年演員萬瑜在劇中表演也是可圈可點,把角色演得栩栩如生。
舞劇《嶺南秋雨》:再現嶺南革命先驅英雄氣概
11月27日晚,舞劇《嶺南秋雨》於廣東藝術劇院拉開首演帷幕。該劇由熊健任藝術總監、張志任總編導,由國內優秀青年舞蹈演員高健、李豔超、金超、王閔瑞、孫然主演。
此次亮相也是《嶺南秋雨》參加第十四屆廣東省藝術節的終評演出。
舞劇《嶺南秋雨》劇照(廣東歌舞劇院提供)
舞劇《嶺南秋雨》以中國第一代共產黨人陳復烈士及其身為國民政府高官、嶺南畫派創始人之一的父親陳樹人為原型,用舞與劇並重的藝術再創作形式,展現了在內憂外患的民族危機面前,嶺南革命先驅不畏艱險前赴後繼的英雄氣概。
不同於傳統革命舞劇模版式的英雄,《嶺南秋雨》聚焦陳樹人與陳復父子二人特殊的立場身份,以人性化的視角探索人物內心的情感交織與心理變化。
總編導張志說,「全劇不僅想要呈現初代共產黨人滿懷救國之心的初心和使命,還希望深入挖掘人物情感、思想交織的戲劇性,刻畫出父子情、夫妻情、戰友情、革命愛情萌芽等大時代下的人性美好,人間大愛貫穿始終。」
該劇作曲由國家一級作曲家杜鳴擔任。為契合作品整體風格,體現「廣東音樂」元素,杜鳴在保留廣東音樂特性和韻味的基礎上,根據劇情發展和人物個性去延伸音樂情感的張力,去豐富音樂內容的層次。
《嶺南秋雨》全劇主題音樂的主導動機是廣東音樂名曲《旱天雷》,而對《旱天雷》探索性的發展使用,也預示著當時社會的動蕩不安和時代的風雲變幻。另外,在此劇中聽到的廣東小調《賣雜貨》,則貼合了劇中所展示的廣州街頭市井氣息。
舞劇《嶺南秋雨》劇照(廣東歌舞劇院提供)
該作品打造的具有嶺南寫意之美的獨特舞臺值得一提。
劇中報社設置在二層,將舞臺空間分割,配合空中懸置的景片極大地豐富了整部作品的視覺效果。繪景上將嶺南特有的趟櫳門、騎樓、西關大屋、磚雕灰塑屋頂、琉璃瓦脊,以及嶺南畫派的畫作以局部寫實、虛實結合的方式打破重組。
廣東歌舞劇院院長熊健表示,同樣是挖掘嶺南地域文化和紅色革命題材,講好廣東故事,弘揚中國精神,舞劇《嶺南秋雨》力求成為與《沙灣往事》風格迥然不同卻一樣好看的經典之作。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易芝娜
審籤 | 吳瑕
實習生 | 謝智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