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考古什麼樣?這位九零後考古「女漢子」用漫畫告訴你

2020-12-11 澎湃新聞

在八月的上海書展上,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展臺前一反常態,被不少小學生和初中生包圍。在往年,古籍出版社的展臺前,基本都是頭髮花白的中老年人。吸引這些十來歲的小讀者們的,是一本名叫《考古入坑指南》的書。全書以狐狸「阿三」的漫畫形象,將讀者從滿是獵奇、浪漫、神秘的想像中帶到一個科學、真實但非常有趣的考古世界裡。本書的作者李子一,筆名「阿三」,90後。本科就讀於鄭州大學考古系,碩士就讀於英國南安普頓大學考古系,自稱是一個地地道道在考古工地摸爬滾打過的「女漢子」。早在2014年,當她還在鄭州大學官莊考古隊時,就在微博上用漫畫記錄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卻意外地收穫了諸多的讀者和粉絲。而這本書的內容,就取材於三年前的那些漫畫。作為一名考古專業的學生,她是如何想到以漫畫的形式來普及考古知識的?真實的考古工地上的生活是什麼樣?在英國學習考古,與國內相比又有哪些不同?帶著這些問題,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專訪了李子一。

「起初我就是喜歡畫畫」

澎湃新聞:

三年前的時候,我的同事就有採訪過你,那會兒你還在讀大四,但你的漫畫在微博和微信公眾號上連載,已經很火了,我知道那時就有不少出版社想聯繫你出書。但為什麼一直到現在你才出版這本書?能不能也請你介紹一下你這三年來的學習和生活?

李子一:

先說說我的近況吧。去年年底我剛從英國碩士畢業歸來,現在在申請博士。我在英國讀的是「骨骼考古學」,說直白點,就是研究死人和死動物的骨骼。三年前的時候我大四,那會兒實在太忙了,又要準備畢業的事情,又要申請出國讀書,所以就沒顧上出版的事兒。這半年我沒什麼別的事情,就是在專心申請博士,正好這個時候,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編輯聯繫到我,說想出版這本書,我就答應了,而且這一陣也有足夠的時間來對書的內容進行重新的校訂和修改。

澎湃新聞:

老實說拿到書的時候我很驚訝,古籍社的風格一般都很端正嚴肅,但這一本卻很活潑,初看甚至像是本卡通漫畫書,一點都不像古籍社的風格,所以我很好奇古籍社是如何找到你要出版這本書的?

李子一:

古籍社下面有歷史編輯室、文學編輯室、哲學編輯室和考古編輯室等等。這本書是考古編輯室出的,編輯室的幾個編輯都是學考古出身。雖然這本書在形式上比較新穎特別,但講解的是考古知識,所以還是需要懂考古的編輯來做。

書中插圖

起初我覺得對這本書感興趣的,最少要對考古有一個大致的印象,起碼是高中生大學生吧。但是編輯說,書展的時候,很多小朋友看這本書,把它當作童書看,可能不光是內容,他們可能是被繪畫、圖片所吸引了吧。編輯說賣了一整天的書,大半天都在哄小孩子。

另外比較打動我的是古籍出版社對這本書的重視。考古編輯室的老師們說看到這本書以後,特別它能在市場上有一個比較好的反響,能向公眾普及,考古是什麼樣;能由考古人來解釋考古,而不是讓大眾被像《盜墓筆記》這樣虛構的作品來影響大眾對考古的認知。所以出版社在內容、裝幀設計以及宣傳上都下了很多工夫。

澎湃新聞:

最開始的時候,是為什麼想到畫這些漫畫呢?

李子一:

很多人以為我是為了弘揚考古,傳播考古知識什麼的。其實完全不是,起初我就是喜歡畫畫,考古只是我繪畫的一個載體。在考古實習之後,我就是覺得這個經歷很難得,想用畫畫的方法記錄一下。畫完我就發到微博裡,沒想到有這麼多人喜歡。

中英兩國的考古學教育有何不同?

澎湃新聞:

在的你書裡,我注意到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你提到你們班上的同學全部來自河南和陝西兩省,這是為什麼呢?國內的考古學教育是有地域限制嗎?

李子一:

是的,考古確實有一定的地域性。比如你讓一個海南人,來河南學考古。很可能他學了四年,回到海南,發現在河南學的東西,在海南的一些考古遺址上——比如說沉船打撈這些——完全都用不上。以他在河南接受的教育,在老家可能根本沒有適合他的工作。像我們鄭州大學考古系的老師,大多是做華北地區的考古,地域性很強。所以鄭大考古系過去都是定向招生的,但到我們是最後一屆。隨著考古學的發展這種地域性正逐漸被打破,我下一屆還真有兩個來自海南的學妹。

之前我們還有性別限制,男生女生有一定的比例安排,因為田野考古很辛苦,我們在工地,二十天洗一次澡是很正常的事情。而且很多都是重體力活,所以原則上要儘可能地多招男生。一般我們專業是院系招生,但我們這一屆是由學校招生,最後居然⅔以上都是女生。

澎湃新聞:

你碩士是在英國讀的,博士還是打算申請英國的學校麼?對比國內和國外的考古教學,你覺得有什麼區別嗎?

李子一:

沒錯,博士還是打算申請英國的學校。我覺得國內和國外,起碼是和英國對比,主要有這兩個差別吧。第一是國內的老師對學生要求很高。比如滿分是10,老師對你的要求一般都在8。比如你寫到6,國內的老師會說你寫得一塌糊塗,但可能到最後會給你一個7的成績。我覺得國內的老師,嚴厲多過褒獎,比較嚴苛。一直鞭策、鞭策,但其實只要經過鞭策,基本都能到老師要求的成績。在英國情況不大一樣,老師同樣希望你到8,但你只寫到6,甚至只能寫到3,老師都會說excellent,fantastic,然後到最後給你的分數是不及格。這個完全不一樣的。

像英國和美國也不一樣,美國是百分制,一般給的分也還是比較高,總歸有個85分以上,如果達不到這個分數,他們一開始就會跟你說你別來了。但是英國的論文及格分數,按照百分制是50分,優秀是60分,特別優秀是70分。英國是典型的寬進嚴出。我最高一次也就寫到66分,哪怕你是英國人,你寫的文章最後也就是75、76。但是呢,平時上課給你的壓力又很小,讓你覺得你很優秀,學起來很輕鬆,直到最後拿到成績才真相大白。

第二是國外上課,完全是放養,讓你自己思考自己學習。舉個例子,我當時剛去的時候,選的一門課是「人類的起源」,那門課只有三個人上,我,一個美國人,還有一個英國人。上課的時候完全聽不懂,也接不上話。後來我實在沒辦法,跟授課老師說,我真的聽不懂,你要讓我寫論文,我完全沒法寫。老師聽完抽出幾本書,跟我說,這一頁、這一頁還有那一頁,你回去給我讀完,讀完你就知道寫啥了。但是說實話,在英國,這樣的老師不是太多。

我覺得中國和英國的老師——起碼在考古這個學科——在培養學生的理念上是完全不一樣的。比如說在國內,一門課最後要交論文,你去問老師,老師我寫這個題目行不行、對不對。老師一般都會覺得這學生挺好、挺勤奮的,知道自己去思考,還知道來問我。但英國不是,英國的老師說,這是你自己的事情,我不能幫你,你自己決定。他只會告訴你,對你的要求是什麼,最後你要達到的那個標準在哪裡,但是怎麼實現、怎麼達到,他完全不會跟你說。

澎湃新聞:

在英國學習考古,有什麼比較有意思的課程或者是經歷嗎?

李子一:

隨便說一個,我們那個系人很少,考試的時候,就是考鑑定各種骨骼。給你十塊骨頭,每塊,先給你30秒,讓你分辨是什麼物種的骨骼,是人?是牛?是豬?然後再寫,左腿還是右腿?再之後,是讓你推斷有沒有什麼傷痕?老師還故意把巧克力碎片還有碎瓷片之類的混進去。大多數人都是錯的慘不忍睹。但是很好玩。

實驗室的各種骨骼

又比如我當時選了一門古埃及考古的課,教那門課的老師之一,是酷玩樂隊(Coldplay)鼓手的爸爸。那門課期末作業的內容是:設計一個文創產品,讓小朋友能夠了解埃及考古。因為那門課是公選課,有本科生也有研究生。本科生熱情都很高,覺得自己在做一個很偉大的事情,特別有熱情。我們研究生的熱情相對就沒那麼高,而且本來就被各種論文啊考試啊壓得喘不過氣來。最後我們研究生那一組交了一個很比較簡單的卡牌,卡牌上面畫了不同法老王的相貌,配上文字說明,這是誰,幹了啥,生卒年月。但是本科孩子把我嚇到了。比如有一組,拿了一大堆甜品上來。老師問,這是啥?他們說他們查了古埃及壁畫上記載的食譜,通過這些食譜,我們把他們吃的東西給還原了。

澎湃新聞:

插一句,你們吃了麼?好吃嗎?

李子一:

英國人東西,特別甜……嗯,味道,你懂的。

埃及食譜及食材

第二組做了一個網頁,介紹埃及神廟。

第三組拿上來一個紙糊的金字塔,看上去是金字塔,打開來是飛行棋。

第四組寫代碼、編程序,做了一個遊戲的APP,遊戲有好幾關,第一關是給神廟做拼圖,第二關是讓你指揮埃及人和西臺人打仗,第三關是教你製作木乃伊。因為製作木乃伊不是要把人的器官拿出來,裝進四個罐子裡嘛。那個程序就要你操作解剖,把器官拿出來裝進對應的罐子裡。最後這個APP還真的上架了,現在還賣錢呢。而且英國非常注重對公眾的考古教育,像我們南安普頓大學,每個月有兩個開放日一個考古主題日。到了考古日,考古專業的博士生就來做很多科普。比如有做高科技考古的,拿了他們的3D印表機,最後列印出來一個人腦殼;還有的做舊石器考古的,就來教大家怎麼打制石器,甚至是怎麼射箭、怎麼捕魚,就是告訴大家原始人怎麼生活。每個月的這幾天,實驗室也全部開放,校內校外的人員都可以來參觀。考古系的博士生還到小學去上相關的興趣課程。

3D列印出的人腦殼

當愛好變成職業

澎湃新聞:

其實你說到讀博我還挺意外,我看書裡你說你喜歡的是畫畫,我一開始以為你會把考古當作你繪畫的素材,那現在兩者之間的定位會不會有變化?

李子一:

當然,會有變。我其實興趣愛好很多,考古只是其中一個,但是現在我選擇把考古當作事業來做。

澎湃新聞:

興趣變成事業以後,往往很痛苦,你有麼?

李子一:

當然有,大一大二的考古理論課就像別的所有專業的理論課一樣,基本就是老師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記,考試就是一直背背背。當時我很鬱悶,想著什麼時候能去挖啊,天天都是背書。等真的到了考古工地,我就更崩潰了。因為缺少發掘經驗,很多活幹不好,各種被老師批評還被民工大嬸們笑話。還有就是真的特別累,衛生狀況也比不是特別好,十幾二十天才能洗一次澡。

澎湃新聞:

我插一句,國外,比如在英國,發現了一個遺址,除了老師、考古隊,帶著學生以外,在那邊會僱傭我們國內的民工這樣幫助發掘麼?

李子一:

不會,那邊就是老師帶著學生,人力成本太高了,一個很小的遺址都能挖好多好多年,效率確實比不上國內。

後來吧,我也想通了,其實所有事情都是一樣的,幹久了都會厭煩。即使我不做考古做別的,早晚也有疲倦厭煩的一天,所以不如接著做考古呢。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就像你一開始特別迷吳彥祖,真的嫁給他了,天天相處,也許會覺得他也有各種問題。這時候咋辦呢,難道轉身去找金城武麼,大概也好不到哪去。還不如一直跟著吳彥祖呢。

澎湃新聞:

我原來也採訪過不少考古工作者,比如我之前採訪海昏侯的考古團隊,他們都表示後半輩子都要和海昏侯墓打交道了。從我們這些外行人的角度來看,覺得一輩子和一個已經死去的人打交道,未免太枯燥了吧。不知道你怎麼看?

李子一:

我拿我的碩士畢業論文來舉例子吧。我的論文寫的是英國一個盎格魯薩克遜時期,就相當於我們的魏晉南北朝時候的一個平民的墓。那個墓是1953年發掘的,這批東西已經在市面上被研究了60年了,但還在被人們不斷地研究。比如說當年發現了一個人腦殼,1953年的時候只能做一些很簡單的判斷,比如這個人是男是女,就只能知道這麼多。但是隨著科學和技術的進步,到了八十年代,能測DNA了,我們知道這個人的家譜,血脈從哪裡來。到了九十年代,我們能測算出這個人生前愛吃什麼。再往後,我們還能知道他有沒有得過什麼病,受過什麼傷。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一個材料永遠都用不完,永遠有新的信息被提取和解讀出來。

澎湃新聞:

從個體層面是這樣,那我們是不是也能說,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通過單一個體,能獲得更多的更大層面的信息,比如這個人所屬的社會的自然環境、組織方式、生產力情況這些?

李子一:

是的,從考古學的視野,我們就是要通過個體,對古代社會進行還原。

另外需要說的是,你們可能覺得,我們一輩子就在做一件事。但是,除了科技的進步以外,還有發掘本身的進展。比如說一個大遺址的發掘,像河南殷墟,從1928年李濟先生主持發掘以來,都挖了快一個世紀了,現在還在挖呢。一個大遺址,今年挖1000平米,明年挖2000平米,一個大遺址可能有方圓幾十公裡。前前後後要挖上幾十年,才能把一個遺址內的布局、結構、人口這些情況搞清楚。今年可能研究的是墓葬,明年可能研究的是這個城的布局,後年研究這個地方的環境、植被。每年挖的不一樣,研究的也不一樣。幾十年下來你可能才能得到一個整體的印象,最後集結出版出一個考古發掘報告。一個大遺址的發掘,往往是好幾代人共同努力的結果。

但說真的,我覺得做這一行,一定還是要你對它有熱愛。從零下十度到零上四十度,我們都要在工地裡挖,而且幾十天洗不了澡。你如果不是真的熱愛,無論如何堅持不下來的。

說實話,工地生活雖然很苦,但也是我最懷念的,因為特別簡單。在工地上,其他的很多信息是被隔絕的,沒有各種煩心事。也正是這種簡單的快樂,使我們絕大多數考古專業的學生,最終還都選擇了從事考古相關的工作。比如我們原來本科班上,一共23個人,除了一兩個做了別的工作以外,其他要麼在接著讀書,要麼還都忙碌在各個考古工地上。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90後女生漫畫揭秘考古生活:考古不是挖恐龍古墓
    去年9月,她開始在微博@鄭州大學官莊考古隊上用漫畫記錄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以獨特的方式帶領人們走進了一個妙趣橫生的考古世界。   「考古圈一畫畫的,漫畫圈一挖墓的」—這是李子一在微博上的個人簡介,她的連載漫畫吸引了不少考古人的關注,不少學生看到漫畫後跟她聯繫,說自己也想學考古,希望聽聽她建議。中國考古網還轉載了李子一的漫畫。
  • 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熱愛考古?真實的考古什麼樣?
    湖南女孩鍾芳蓉高分報考北大考古專業持續引發熱議,也讓略帶神秘色彩的考古專業出了圈—— 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熱愛考古?考古專業的學生都是出於什麼樣的原因報考這個專業?他們都學了些什麼?就業方向有哪些?真實的考古與小說、紀錄片、盜墓電影中的挖掘有何不同?《工人日報》記者為您逐一解開這些疑問。
  • 不一樣的「盜墓筆記」 李子一漫畫考古日記在網上走紅
    原標題:不一樣的「盜墓筆記」導讀:真實的考古到底是怎麼樣的?最近,李子一的漫畫考古日記在網上走紅,它可不是玄幻小說,李子一是鄭州大學2011級考古系的學生,她用漫畫的形式記錄考古經歷,普及考古知識,帶領網友進入立體真實的考古世界。
  • 「考古系」怎麼樣,「過來人」告訴你 ​
    武夏告訴記者,「從近年來學生畢業後的就業情況來看,大部分學生都在從事本專業工作,轉行的人很少。」那時,郭倩紅心裡只有一個想法「我要學考古」,苦苦熬過的那段時間,她的內心無比堅定。遵從自己內心人生不留遺憾「你簡直就是沒出息,父母培養你這麼多年,你選擇這個專業,有沒有想過以後的出路,還讓爹媽養著你嗎?」高考報志願時,一位親戚這樣質疑。
  • 考古系90後妹子另類實習:鑽古墓摸千年遺骸-周麗 考古系 長沙民政...
    而一向自帶神秘光環的考古專業也讓不少關注者會好奇:學考古要學看羅盤嗎?發掘古墓有無遇見過盜墓小說裡出現的千年不腐的屍體呢……四川大學考古系研一的周麗目前正在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以下簡稱「成都考古院」)實習,聽到這些「業餘考古迷」的問題,她捂著嘴直樂,「和考古打交道,日子每天都有新鮮感和期待。因為,你不知道今天會挖到什麼寶貝!」
  • 成渝文博周①|真實的考古是啥樣?金沙遺址「拍了拍」報名北大考古...
    ,收到考古大咖們送來的「考古大禮包」,讓#考古圈團寵來了#登上熱搜,甚至得到了偶像本尊寫信回應。真實的考古是什麼樣子?網友對此十分好奇。8月2日,央視《考古公開課》首度以雲連線的方式,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與北京演播廳進行同步錄製。曾經親手發掘過三星堆和金沙兩大古蜀核心遺址的考古學家、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館長朱章義在北京演播廳擔任主講嘉賓,素人學員魯力在金沙遺址與朱章義隔空對話,用科學和想像力拼接古蜀文明的碎片,在探尋和推理中感受考古者的智慧和艱辛。
  • 「雲」考古!考古親歷者告訴你,播州土司遺存有多驚豔
    考古是什麼?考古為了什麼?怎麼讓考古文化「出圈」?近年來,貴州通過不同的形式,助力公眾參與考古。考古文化講座,就是其中一項。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周必素向大眾講解播州楊氏土司遺存背後的故事以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工作,為加強中國文化自信注入新動能。而不同場合、不同規模的考古講座,讓更多的人從好奇中來,到敬畏中去。
  • 考古領隊親自點撥你!
    三星堆出土的代表文物而在最近十幾年裡,無論你是否到訪過考古工地,結識過考古學家,相信「考古學」這三個字,一定曾縈繞過你的耳畔,觸動過你的心弦。風靡網絡的博物館中的「國家寶藏」,不少出自考古學家的手鏟之下;打開國內外知名旅遊目的地的推薦列表,三星堆、敦煌、金字塔等考古遺址早已萬人空巷;更巧的是,曹操墓、隋煬帝墓、海昏侯墓等一批驚世考古大發現接連橫空出世,奪盡世人好奇的眼球。歷史,因為考古學,已經讓你得以觸手可及。
  • 【新安晚報】記者和中國科大科技史和科技考古系師生聊考古考古苦...
    在很多人印象中,考古這項工作還只是拿著小鏟子蹲在田間地頭裡作業。現代自然科學早就為傳統的考古學插上了科技的翅膀。日前,記者走進中國科大科技史和科技考古系生物考古實驗室,看看有科技「加持」的考古是什麼樣的。
  • 沉寂的遺蹟會說話 聽中科大科技史和科技考古系師生聊考古
    在很多人印象中,考古這項工作還只是拿著小鏟子蹲在田間地頭裡作業。現代自然科學早就為傳統的考古學插上了科技的翅膀。日前,記者走進中國科大科技史和科技考古系生物考古實驗室,看看有科技「加持」的考古是什麼樣的。
  • 汀洋《考古女學生防「獸」必讀》全文
  • 我選擇考古,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今年夏天,這位留守女孩兒高考考出676分,報考北京大學考古專業。她說,正是受現為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的樊錦詩影響,自己才確定興趣並報考此專業。鍾芳蓉的專業選擇在網絡被熱議。有人認為,作為一名留守家庭的孩子,鍾芳蓉應該報考金融、計算機等「賺錢的專業」,「窮人家的孩子不要去學什麼當詩人……等有錢有閒了可以把考古當個愛好。」
  • 我選擇考古 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今年夏天,這位留守女孩兒高考考出676分,報考北京大學考古專業。她說,正是受現為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的樊錦詩影響,自己才確定興趣並報考此專業。鍾芳蓉的專業選擇在網絡被熱議。有人認為,作為一名留守家庭的孩子,鍾芳蓉應該報考金融、計算機等「賺錢的專業」,「窮人家的孩子不要去學什麼當詩人……等有錢有閒了可以把考古當個愛好。」
  • 嘲笑北大考古她不配的人,你俗不俗?
    「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無問西東。」可當她接受香港大學邀請去讀港大金融後;網友又開始用鍾芳蓉的選擇貶低這位白同學。 梅貽琦告訴吳嶺瀾:「人把自己置身於麻木的忙碌之中,有一種踏實,但喪失了真實。」
  • --「考古界的趣味叛徒」為你揭開考古真面目
    而「考古界的趣味叛徒」鄭嘉勵所寫的《考古者說》,就是一本很接地氣的考古著作。鄭嘉勵先生說:「我不能容忍用枯燥的文字記錄考古」。所以他選擇用幽默風趣的方式來講述考古這件事。考古看來枯燥,無關風月,然而那些看似沒有生命的文物,在鄭嘉勵的筆下變得意趣無窮。他也自言:「墓地文學,給考古插上人文翅膀。」
  • 考古圈晚來得女!留守女孩高分報考北大考古專業,網友質疑沒錢途
    據不完全統計,禮物名單如下:@考古匯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館)《山西珍貴文物檔案9》一本+山西省考古研究院t恤一件+文創抱枕一個@湖南考古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系列叢書》一套 +湖南文物貼布繡一套@水下考古張瑞 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再見經遠—2018中國水下考古「經遠艦」調查工作紀實報告》作者籤名蓋章版一本@考古君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江口沉銀三件套 《江口沉寶》文物圖錄+定製版手鏟+同款衝鋒衣
  • 留守女孩高考676分,有意向報考北大考古系,為何網友炸鍋了?
    所以,這位女考生備受關注。一來,作為一個文科生,她取得的高考成績的確很棒。二來,她不像其他考生一樣,有家長的陪伴和陪考,她是一名留守女學生。三來,成績出來後,學校幾十位老師前來探望和祝賀。所以在高考成績剛出來的時候,這位留守女考生一事就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
  • 深入解讀中山古城考古遺址公園——第五站:漫畫中山國
    編者按 /Editor's note第四屆河北省旅遊產業發展大會圓滿結束啦~平山中山古城考古遺址公園作為14個重點觀摩項目之一,獲得了參觀嘉賓的一致稱讚。之前小編帶領大家遊覽了中山國王陵陳列館、中山王厝墓、中山國文創館和中山國考古探索中心,本期是遺址公園的最後一站啦,我們來說點輕鬆的——漫畫中山國。漫畫中山國——中山國動漫館中山國動漫館在陳列館舊館基礎上修葺一新並重新布展。由中山國王陵陳列館與國家級動漫企業點點傳媒聯合打造。
  • 留守女孩高分報北大考古
    聲音 報北大考古文博學院 網友說她「浪費分數」 7月30日,鍾芳蓉告訴記者,受樊錦詩先生的影響,以及未來規劃的考慮,她已經決定就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並透露這是她自己的選擇。 面對未來的就業情況,鍾芳蓉表示也有考慮過,因為是北大的考古專業,未來就業的話基本生活應該能保障。對於畢業後的就業方向,她表示希望當一名老師或是在博物館工作。
  • 鍾芳蓉:我選擇考古,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今年夏天,這位留守女孩兒高考考出676分,報考北京大學考古專業。她說,正是受現為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的樊錦詩影響,自己才確定興趣並報考此專業。鍾芳蓉的專業選擇在網絡被熱議。有人認為,作為一名留守家庭的孩子,鍾芳蓉應該報考金融、計算機等「賺錢的專業」,「窮人家的孩子不要去學什麼當詩人……等有錢有閒了可以把考古當個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