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走近長徵這段80年前的歷史?浴血重生的紅軍將士為我們留下了哪些寶貴的經驗?對我們今天進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長徵具有怎樣的啟示意義?讓我們聽聽軍事科學院研究員、長徵史專家陳宇的看法。
記者:時光荏苒,80年前長徵途中的槍聲遠去,但對長徵的研究、紀念和宣傳從沒停止。80年後的今天,我們如何走近這段歷史?
陳宇:很多重大的歷史事實,留到最後就是幾句概括性的語言。當歷史只是寫在紙上的一個結論的時候,我們就斷了歷史的臍血。弘揚長徵精神,需要我們走近這段歷史,重溫長徵路上的細節,這裡面有著幾萬人的生離死別,有著一個個鮮活的面孔。只有走近他們,我們才能清晰地認識到當年的紅軍面臨著怎樣的心理考驗、生理考驗,為何能夠堅持下來。
講述長徵故事的經典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是我們重溫這段歷史的一個窗口。現在回看電視劇《長徵》,當紅軍戰士挽起手來在松潘草地迎著暴雨唱起「英特納雄耐爾就一定要實現」的時候,我依然會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我10餘次重走長徵路,從很多歷史見證者的口中,了解到更真實的長徵。站在湘江邊上,會更懂得「湘江一戰,損失過半」的悲壯;立在婁山關前,會真切地感受到長徵路上的艱難險阻。
記者:走在長徵路上,在歷史和現實的交匯中,您最深刻的印象是什麼?
陳宇:最深刻的印象可以歸結為一個「難」字。過草地時,我感受到了隨時倒下的危險。當年紅軍在敵人的圍追堵截下腳穿草鞋,在幾乎沒有雨具又饑寒交迫的情況下跋涉草地,面臨著比今日兇險幾十倍的處境。自然環境的惡劣只是一方面,要面臨外部的圍追堵截、內部的彌合分裂、犧牲與逃亡……
正因為有了長徵,紅軍將士腳穿草鞋跋涉了祖國最險的山和最惡的水,用血肉之軀鑄就了中華民族最堅強的靈魂。這些在戰爭中倖存下來的英雄,在經受過血與火的考驗後,成為革命隊伍中的骨幹,從長徵勝利的終點出發,走上了抗日救國、解放全國的坦途大路。同時,長徵也砥礪了中國人的民族精神,並將其提升到了一個從未有過的高度,引導我們創造著一個又一個奇蹟。
記者:長徵中,我們黨領導紅軍經受住了各種難以想像的艱難困苦考驗,奪取了長徵的勝利。當前,黨領導人民群眾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同樣也面臨著急流險灘、重重關隘。
陳宇:恩格斯說「歷史的必然通過大量的歷史偶然去實現」。歷史不是一隻看不見的手安排好了的,而是靠人的努力、奮鬥、犧牲。不是說革命必然勝利,它就自然而然會成功,在這個過程中會經過許多路口,經受各種考驗。
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黨所處的環境和肩負的任務與紅軍長徵時不同,但任務使命同樣艱巨,時間更加漫長。我們越來越靠近世界舞臺的中心,面臨的發展機遇和風險挑戰也前所未有。中國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一些新問題、新矛盾、潛在風險漸漸浮出水面。改革也是一場深刻革命,改革與發展中的這些陷阱和潛伏的危機,猶如長徵途中的大渡河、臘子口、毛爾蓋雪山。涉險灘、克險關要有勇氣,沒有壓倒一切敵人和困難的勇氣,就不可能成功。直面艱難困苦,敢於迎難而上,是我們黨的光榮傳統,是長徵精神的重要體現,也是我們的事業不斷取得勝利的重要原因。
記者:從您牆上的這張紅軍長徵路線圖可以看出紅軍轉戰10多個省,戰勝重重艱難險阻的曲折歷程。
陳宇:曲折路線圖的背後是紅軍一次次突破敵人重圍,折射出長徵中一次次艱難的抉擇。三大主力紅軍會師陝甘,並不是長徵一開始就確定的,途中多次變更落腳點,經歷了一個艱難曲折的抉擇過程。長徵最後的落腳點選擇在哪裡,新的革命根據地建立在哪裡?關係到長徵的成敗和中國革命的前途。然而,能不能建立新的根據地,並不完全取決於黨和紅軍的主觀意願,還要取決於敵我雙方力量上的較量。在長徵途中,為了擺脫敵人,消滅敵人,保存自己,黨和紅軍不得不依據敵我情況的變化,隨時改變建立根據地的原定計劃,作出符合實際情況和有利於革命發展的新抉擇。
劉伯承元帥回憶中提到,紅軍長徵到了川西北的時候,誰都不知道往哪兒走。張國燾說,這兒多好呀,我們就在這兒建立個紅色政權吧。毛澤東說,藏區這樣偏僻荒涼的地方,你在這兒能發展什麼呢?共產黨要發展,還要抗日,要到抗日前線去,老百姓才能擁護你,這樣才能發展壯大。
這些艱難而正確的抉擇從何而來?來自於共產主義信念的支撐、民族大義的堅守、坦誠自糾的創新膽略、不懼艱難不怕犧牲的革命英雄主義氣概。這些品質永遠不會過時。大到國家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過程中的重大決策,小到個人在人生十字路口的進退去留,都能從中汲取豐富的養分。
記者: 您認為紅軍能夠排除萬難,爭取最後勝利的關鍵因素是什麼?對於當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長徵有何啟示?
陳宇:1938年4月,張聞天在給陝北公學學生的演講中回答了這個問題。他說:「為什麼二萬五千裡長徵能夠有這樣偉大的影響呢?原因就在於中國共產黨在這次長徵中充分表現出了她為了自己的理想而犧牲奮鬥與堅持到底的精神。在這次長徵中,我們的確曾經碰到了無數的困難。困難幾乎是不能克服的。然而那時我們只有一個思想,就是無論如何要克服這些困難,要為自己的理想奮鬥到底。」
「堅持到底」「奮鬥到底」是張聞天對長徵精神的詮釋。這份「堅持」是對理想和信念的堅持。在當時那樣惡劣的環境下,如果沒有信仰的支撐,根本堅持不了多久。在信仰的感召下,紅軍戰士的生命意志和生命能量空前迸發。這份堅持需要戰勝內心對於死亡的恐懼,抵制住外界的誘惑。一路上有不少擴紅進來的新兵,實在吃不了那份苦就不辭而別。這份堅持體現了對革命必然會取得勝利的自信,無論道路多麼曲折,始終堅信前途依然光明。
從紅軍長徵到當前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徵程是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的接力賽。比起80年前那段遠徵,當前至未來的這條道路更長、更偉大。偉大的事業需要偉大的精神,也需要我們每個人繼續保有內心的那份堅持:堅持紅軍長徵時的初心和理想,堅持抵制誘惑、砥礪信念,堅信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必定成功!
中國國防報
責任編輯:胡光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