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通報了2014年嬰幼兒配方乳粉監督抽檢情況,抽檢覆蓋了國內全部100家生產企業的產品和部分進口產品,抽檢樣品1565批次,檢出不合格樣品48批次,涉及23家國內生產企業和4家進口經銷商。
這是我國2014年對國產奶粉實施了「生死大考」的換證審核後,首次大規模公布抽檢結果。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風險較高的11批次中,山西古城乳業集團有限公司的3批次樣品檢出黃麴黴毒素M1超標。但奶粉裡的黃麴黴毒素,到底從何而來呢?
黃麴黴毒素從何而來?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何計國表示,黃麴黴毒素作為一種黴菌毒素,是糧食在未能及時曬乾及儲藏不當時產生黴菌的代謝產物,廣泛存在。
因其具有很強的毒性和致癌性,在國家食品標準、飼料標準中都對此設置了嚴格的規定。
黃麴黴毒素M1屬於真菌毒素,是黃麴黴素B1在動物體內羥基化代謝產物,具有劇毒性和強致癌性,由於其可能誘發肝癌,早在1993年就被世界衛生組織癌症研究機構列為一類致癌物。
「造成在乳製品中出現的原因大約有三種:奶牛吃了黴變的飼料,導致原奶出現了問題;生產過程中機器清洗不乾淨,出現了有機物黴變;產品生產完成後,包裝不夠緊密,漏氣之後,與空氣中的有機物結合,有可能產生黃麴黴毒素。」乳業資深人士宋亮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古城乳業採取的是溼法工藝,即使用生鮮乳而非大包粉直接加工成奶粉,因此判斷出現的原因,很有可能就是飼料黴變,導致原奶產生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