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黃麴黴毒素汙染說開去—新聞—科學網

2020-12-19 科學網

 

■孫毅

日前,海南省10批次食品抽檢不合格,花生油樣品成重災區,其主要問題是黃麴黴毒素超標。聯想到近年來不斷出現的食品汙染報導,人們會產生諸多疑問,究竟什麼是黃麴黴毒素?它們來自何方?其對我們的危害有多大?我們有辦法預防或減少其危害嗎?本文想針對以上及其相關的真菌毒素問題做一番討論。

黃麴黴素的毒性

黃麴黴毒素是真菌毒素(約300餘種)中的一大類,它於1993年被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癌症研究機構認定為Ⅰ類致癌物,是已知的真菌毒素中毒性和致癌性最強,因而也受到最廣泛研究的毒素。

1960年,英國發現有10萬隻火雞死於一種以前沒見過的病,被稱為「火雞X病」,再後來鴨子也被波及。追根溯源,其罪魁禍首是飼料中的一種真菌—黃麴黴菌產生的毒素,因此它被命名為黃麴黴毒素(aflatoxin)。這一真菌廣泛存在於土壤和空氣中,特別容易侵染花生、核桃及多種堅果,以及玉米、稻米、大豆、小麥等糧油產品;此外,在調味品(胡椒、辣椒及乾薑等)、牛奶、奶製品、食用油等製品中也經常發現黃麴黴毒素。它在自然界中是一大家族,已經發現至少18種類型。

在中國,產生黃麴黴毒素的菌種主要為黃麴黴。1980年測定了從17個省糧食中分離的黃麴黴1660株,廣西地區的產毒黃麴黴菌最多,檢出率為58%。總的分布情況為:華中、華南、華北產毒株多,產毒量也大;東北、西北地區較少。就其生長環境來說,在我國溼熱多雨的南方地區,黃麴黴毒素引起的食物汙染問題尤其嚴重。

世界許多國家都制定了有關食品中黃麴黴毒素限量標準。我國規定玉米、花生及其製品的黃麴黴毒素B1的上限為20微克/千克;大米和其他植物油為10微克/千克;小麥等其他穀物、醬油等釀製品以及發酵豆製品等為5微克/千克;嬰兒食品僅為0.5微克/千克。

應該指出的是,其他一些黴菌也可產生黃麴黴毒素。而且,除了黃麴黴毒素外,其他一些真菌還會產生不同的毒素,它們都能對人體健康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據世界糧農組織估計,全球25%的穀物受到真菌毒素的汙染。真菌毒素可能通過攝取、皮膚接觸、吸入等途徑進入血液和淋巴系統而對健康產生急性和慢性影響。它們在動物消化道中有很大的抗分解能力,因此經常被發現存在於人類食物鏈中。

值得注意的是,有研究表明,真菌毒素易發生區域與肝癌高發區高度重合,說明它們之間有高度的相關性。因此,減少癌症特別是肝癌、胃癌等惡性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是降低食品中的黃麴黴毒素等真菌毒素。

有人不禁要問,既然黃麴黴毒素危害如此嚴重,為什麼還要允許它在食品和飼料中存在?那是因為自然界中真菌幾乎無所不在,在農作物種植、儲存和加工過程中無法完全避免其汙染。但可以採取多種措施儘量減少它對食品的汙染。

對真菌毒素的防治措施

對真菌毒素的防治應覆蓋從生產到入口前的全過程,即從生產、儲運到購買加工直至上餐桌。

首先,在生產過程中要防治病蟲危害,如花生莢果最易受蠐螬、白蟻和線蟲等地下害蟲侵襲,土壤中和害蟲所攜帶的黃麴黴菌就會從蟲損部位感染莢果,因而受地下害蟲侵襲的花生莢果黃麴黴毒素含量通常很高。受銹病、葉斑病以及玉米螟蟲侵害而枯死的花生莢果的黃麴黴感染率較高。

生產上主要應採取的預防措施有:使用抗病蟲品種,實行輪作制度,合理施肥和使用農藥,做好病蟲害防治,培養健壯花生植株,提高植株抗真菌侵染的能力等。

其次,培育抗病蟲品種。黴菌對玉米的侵染大多是在害蟲(如玉米螟)造成傷口之後乘虛而入。根據農業部2017年9月30日頒布的「玉米中黃麴黴素減控技術規程」(NY_T_3107-2017,2018年1月1日起施行),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品種選擇:優先選用抗黃麴黴、寄生麴黴等真菌病害、其他病蟲害和抗逆性強的玉米品種 」。因此,培育抗蟲品種是抗黴菌汙染最有效的方法。而轉基因技術是選育優良抗病蟲品種的最佳途徑之一。因此,轉基因技術的應用不僅會產生巨大的經濟和環境效益,也會對保證人們舌尖上的安全作出貢獻。

再次,在儲運和加工過程中防止有害真菌汙染也非常重要。有關部門應從採收、收購、儲存、運輸、加工、銷售和製作等各個環節都予以嚴格把關。

筆者建議,我國應將防止真菌毒素汙染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和監管範圍,對食品和飼料進行更嚴格和普遍的真菌毒素檢測,儘量減少其進入人們的食物鏈。

這包括對市場上銷售的食品特別是加工食品應有針對性地增加真菌毒素的檢測項目,以增強食品加工者的安全意識和保證消費者能吃到安全放心的食品。嚴格把住食品進口關,對進口食品和飼料特別是來自容易被真菌毒素汙染風險高的地區進口的食品要制定嚴格的真菌毒素含量檢測制度,防止其從境外輸入。

通過科普宣傳使公眾廣泛了解真菌毒素及其危害和減少黃麴黴毒素汙染的方法,以避免在日常生活中攝入汙染嚴重的食品。例如,有的農民在玉米、小麥收穫脫粒前去除明顯的發病穗,也有的在粉碎加工前要增加淘洗和加工後迅速乾燥的環節,雖然會增加一些勞動量,卻會產生較好的減少汙染的效果。

同時,應當加強對真菌毒素防治的研究,採用多種先進技術,包括栽培、育種、儲存等儘量減少生產和儲運過程中的真菌毒素汙染。國家轉基因專項研究除重點資助水稻、玉米、小麥等經濟價值較大的作物外,也應關注容易被真菌毒素汙染且常被食用的作物,如花生、乾果和調味品等,以及會直接影響我們肉蛋奶質量的飼草作物等。

(作者系山西省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原農業部第八屆科技委員會委員)

《中國科學報》 (2018-06-20 第6版 科研)

相關焦點

  • 農產品及食品中黃麴黴毒素汙染識別與預防
    現從農產品及食品黃麴黴毒素汙染、識別與預防等方面進行解讀。一、什麼是黃麴黴毒素?如1960年,英國10萬多隻火雞因飼用黃麴黴毒素汙染的飼料而死亡;1974年印度西部發生了急性黃麴黴毒素中毒事件。居民食用發黴(黃麴黴毒素汙染)的玉米後,有397人發生急性中毒,死亡106人。
  • 黃麴黴毒素超標再引關注:毒素汙染重災區與癌症高發密切相關
    因此許多國家都制定了有關食品中黃麴黴毒素限量標準。孫毅介紹說,我國規定玉米、花生及其製品的黃麴黴毒素B1的上限為20微克/千克;大米和其他植物油為10微克/千克;小麥等其他穀物、醬油等釀製品以及發酵豆製品等為5微克/千克;嬰兒食品僅為0.5微克/千克。
  • 抽檢頻繁,如何防範黃麴黴毒素汙染中藥材?
    企業可以採取加強種植管理、使用生物競爭抑制、控制藥材及原料藥的水分含量等措施來防範黃麴黴毒素汙染藥材。  抽檢頻繁,如何防範黃麴黴毒素汙染中藥材?  抽檢頻繁,如何防範黃麴黴毒素汙染中藥材?  4、2017年7月21日,據日本產經新聞報導,由於花生製品的黃麴黴素超標,7月21日,日本歧阜市保健所命令稻葉花生銷售企業召回銷往27個都道府縣的中國產花生5萬2千袋。  一些藥品、食品中發現黃麴黴毒素超標,有的問題出在原料上,還有的是在企業自檢過程中沒有發現,說明其生產和質量控制存在明顯缺陷。
  • 大米發黃不一定是被黃麴黴毒素汙染
    就常見的白色大米而言,如果出現發黃現象,那麼這種大米是否一定被黃麴黴毒素汙染了呢?變黃的米粒有兩種,一種叫「黃粒米」,一種叫「黃變米」,人們往往將其混為一談。大米一般會在兩種情況下發黃:一種情況是稻穀收割後因陰雨未能及時乾燥,溼稻穀堆在一起被漚黃,或儲藏中通風或溫度不當,稻穀發熱,從而導致稻穀發黃,這種變黃的稻穀碾出來的大米呈黃色,被稱為「黃粒米」。
  • 專家稱牛肉一般不會被致癌性黃麴黴毒素M1汙染
    黃麴黴毒素難去除,黴變食品不能吃  牛奶裡怎麼會有這種毒素?昨天上午,針對黃麴黴毒素的種種疑問,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  省農科院畜牧獸醫研究所的鄧波老師正在做一個實驗,就是關於黃麴黴毒素的,「這次蒙牛查出的黃麴黴毒素M1是黃麴黴毒素B1的代謝物,不過毒性仍然很強。也就是說黃麴黴這種黴菌能產生很多種毒素。
  • 2017年黴菌毒素汙染情況:嘔吐毒素最嚴重,黃麴黴毒素B1較低
    近期,江西邁吉生化和江蘇奧邁生物均發布了2017年飼料和飼料原料中黴菌毒素汙染檢測結果的報告,若南對比了一下兩者,有不同,也有相似,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嘔吐毒素汙染嚴重,黃麴黴毒素汙染較低。) 嘔吐毒素汙染最為嚴重,邁吉生化檢測到麩皮中嘔吐毒素汙染最為嚴重,其次是全價料;而江蘇奧邁因為沒有檢測麩皮樣品,但也檢測到豬配合料中嘔吐毒素汙染最為嚴重。
  • 這些黃麴黴毒素「常識」是錯誤的
    近年來,雖然媒體對黃麴黴毒素進行了廣泛的宣傳,但許多人對其仍有各種誤解,網上廣泛傳播的一些黃麴黴毒素「常識」其實是錯誤的。讓我們總結一下這些錯誤的常識。 發黴的花生一定有黃麴黴毒素?不對。黴變花生不能吃,但可能不含黃麴黴毒素。比如花生因為被根黴汙染髮黴,就沒有黃麴黴毒素。
  • 獨家解讀黃麴黴毒素有何危害
    、去甲基作用和環氧化作用。   為什麼奶粉中會含有黃麴黴毒素   人類接觸黃麴黴毒素的主要來源是汙染的食物,有兩種通過膳食可以攝入:途徑一是由受黃麴黴毒素(主要為B1)汙染的植物性食物攝入,途徑二是經飼料而進入奶或乳製品(包括乳酪、奶粉等)的黃麴黴毒素(主要為M1)。
  • 黃麴黴毒素危害大,想要遠離黃麴黴毒素,還需注意這些因素
    這些地方是高溫高溼環境,是黃麴黴毒素汙染的重災區,我們自然很容易聯想到黃麴黴毒素很可能是肝癌頻發的原因。當然我們也會對黃麴黴毒素產生很多疑問,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我們關心的關於黃麴黴毒素的那些問題。什麼是黃麴黴毒素?
  • 病從口入,預防肝癌,需要認識黃麴黴毒素
    、酒精、飲水汙染等。那麼,黃麴黴毒素是什麼東西?如何預防呢?咱們現在來解析。黃麴黴毒素,簡稱AF,是由黃麴黴和寄生麴黴等產生的類毒素,有20多種衍生物,其中以B1型毒性最大。黃麴黴毒素,其實在自然界廣泛存在,動物如果攝入黃麴黴毒素汙染的食物後,在肝臟、腎、肌肉、血液等樣本中,都可以檢出微量的毒素。
  • 黃麴黴毒素危害極大 正確認識方能有效避免
    大眾網·海報新聞 記者 焱培 通訊員 劉鑫傑 煙臺報導  黃麴黴毒素的危害有多大?近幾年,這成為了公眾尤為關心的食品安全問題之一。為了讓公眾正確認識黃麴黴毒素的危害,並在日常生活中有效避免,煙臺市食品藥品檢驗檢測中心技術人員介紹了黃麴黴毒素的相關知識。  什麼是黃麴黴毒素?
  • 檢出黃麴黴毒素,喝普洱茶真的致癌嗎?
    此外,文中還稱,深圳計量質檢院每年檢測黃麴黴毒素的樣品約1.5萬批次,在每年的風險監測和日常檢驗中也未發現茶葉中檢出黃麴黴毒素B1。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君石表示,對這些不同調查項目進行綜合分析,應該可以認為,不能說普洱茶中不會檢出黃麴黴毒素,但至少檢出黃麴黴毒素不是「普遍現象」。
  • 食物中的劇毒物——黃麴黴毒素
    黴變的杏仁黃麴黴毒素主來源於黃麴黴和寄生麴黴,由於其生長產毒條件限制,多見於長江流域及長江以南高溼高溫地區,主汙染糧油及其製品,各種植物性與動物性食品也能被汙染(如牛飼料汙染可致乳製品中檢出早在1993年,黃麴黴毒素就被世界衛生組織(WHO)癌症研究機構劃定為一類天然存在的致癌物,是毒性極強的劇毒物,其毒性比人們熟知的劇毒藥氰化鉀要強10倍,比眼鏡蛇、金環蛇的毒汁還要毒,比劇毒農藥1605、1059的毒性強28~33倍,一粒嚴重發黴含有黃麴黴毒素40ug的玉米,就可令兩隻小鴨中毒死亡。
  • SGS質慧生活:如何正確選擇並清理砧板 避免黃麴黴毒素汙染
    很多朋友看到新聞時都感到驚訝:病毒居然是從砧板上檢測到的。SGS質慧生活小編就砧板材質的選擇和衛生處理問題提醒更多消費者關注。 砧板測試:什麼材質的砧板易殘留細菌? 隨著時間的延長,黴菌還會產生一定的毒素,比如大家熟悉的黃麴黴毒素。所以SGS建議大家一定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用好家裡的砧板。 砧板滅菌小竅門 1.
  • 黃麴黴毒素檢測方法以及危害
    黃麴黴毒素B1作為毒性極強的劇毒物質,不應在食品中超標,一但超標食用油被消費者購買並且使用的話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危害。黃麴黴檢測儀可現場快速檢測黃麴黴毒素B1,採用了智能化的操作平臺,先進的光源驅動及檢測技術,具有便捷的操作方式,優異的檢測精度,實現了結果可靠與高效測量的完美統一。
  • 隱藏在食物中的致癌危機——黃麴黴毒素!該如何遠離?
    1993年,黃麴黴毒素被世界衛生組織(WHO) 癌症研究機構劃定為致癌物,屬於毒性極強的劇毒物質。黃麴黴毒素是某些黃麴黴菌和寄生麴黴菌所產生的毒性代謝產物,包括化學結構相似的一組衍生物,目前已證實的有17種,其中以B1存在量最大,毒性最高。黃麴黴毒素有多厲害?
  • 雞西市一家9口聚餐致7死 專家:受黃麴黴毒素汙染食物不能食用
    專家提示:受黃麴黴毒素汙染的糧食及食品不能食用。記者採訪有關專家了解到,黃麴黴毒素,是黃麴黴菌的代謝產物,滋生的溫度為28-38℃,喜潮溼,一般情況下肉眼看不見,卻極易隱藏在砧板、筷子、發黴食物中,需280℃以上的高溫才能殺滅。
  • 什麼樣的花生米,會產生黃麴黴毒素
    花生容易感染黃麴黴,黃麴黴產生的黃麴黴毒素是極強的致癌物,黃麴黴毒素非常耐熱,可達270攝氏度高溫,一般加熱處理不能使其分解,因此發黴的花生一定不能吃。發黴的花生往往已受到黃麴黴毒素的汙染。黃麴黴毒素是黃麴黴和寄生麴黴的代謝產物,具有很強的毒性和致癌性。
  • 黑龍江一居民家庭聚餐七人死亡 警惕黃麴黴毒素危害
    據紅星新聞報導,10月5日,黑龍江省雞西市雞東縣興農鎮某社區居民王某及其親屬九人在家中聚餐,共同食用了自製酸湯子(用玉米水磨發酵後做的一種粗麵條樣的主食)。經醫院化驗檢測,初步判斷為黃麴黴素中毒。截至目前,共有七名患者經救治無效死亡,兩人仍在搶救中。
  • 哪些東西發黴容易產生黃麴黴毒素?
    你吃進嘴裡的,可能還有致癌物——黃麴黴毒素。  上饒市人民醫院預防保健科繆麗華告訴記者,黃麴黴毒素,是一種毒性極強的劇毒物質,其毒性是砒霜的68倍,是氰化鉀的10倍,對肝臟組織的破壞性極強。它還是我們所知的最強的生物致癌劑,1毫克就是致癌劑量。長期接觸濃度高的黃麴黴毒素是肝癌的主要誘發因素,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將其列為1類致癌物。攝入1毫克就可能致癌,一次性攝入20毫克就能致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