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五穀之首」的大米,營養豐富,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大主食。正常大米一般為白色,也有紫色、黑色和紅色等。就常見的白色大米而言,如果出現發黃現象,那麼這種大米是否一定被黃麴黴毒素汙染了呢?
變黃的米粒有兩種,一種叫「黃粒米」,一種叫「黃變米」,人們往往將其混為一談。大米一般會在兩種情況下發黃:一種情況是稻穀收割後因陰雨未能及時乾燥,溼稻穀堆在一起被漚黃,或儲藏中通風或溫度不當,稻穀發熱,從而導致稻穀發黃,這種變黃的稻穀碾出來的大米呈黃色,被稱為「黃粒米」。其主要原因是大米中的營養成分發生了成色反應,一般認為是稻米中的胺基酸和糖類物質發生反應而產生顏色,也稱為非酶褐變。「黃粒米」通常不帶菌,但營養價值和品質都比白米差,而且在適宜的條件下也易受黴菌汙染。所以國家標準《大米》(GB1354—2009)明確規定市場供應的大米中黃粒米不得超過1%。
另外一種情況是大米由於自身水分含量高,在儲存過程中被多種黴菌汙染,黴菌在適宜的條件下大量繁殖並產生毒性代謝產物,引起大米變黃,這種大米被稱為「黃變米」。「黃變米」帶有多種毒素,這些毒素是一類結構類似的微生物毒素混合物,被稱為黃麴黴毒素,是在特定的高溫高溼環境下產生的。研究表明,黃麴黴毒素對人體有明確的致癌性,可引起急慢性中毒甚至死亡,誘導畸形,降低人體或動物的免疫力,造成營養紊亂等。目前已分離出的黃麴黴毒素有20多種,通常所說的黃麴黴毒素是黃麴黴毒素B1。
因此,國家對大米中黃麴黴毒素B1的最大允許量做了嚴格的限定,其最大允許量為每千克不得超過10微克,相當於一億分之一。大量的抽樣檢測數據證明,在正常保管條件下,即使儲存較長時間,含有黃粒米的大米中黃麴黴毒素B1的檢出率仍然很低,黃麴黴毒素B1的含量超過國家衛生標準的機率更低。但如果保管不善,使稻穀處於高溫高溼的環境下,易導致稻穀發黴,從而可能被黃麴黴毒素汙染。
由此可見,大米發黃不一定是被黃麴黴毒素汙染的,變黃的大米與黃麴黴毒素也沒有必然的關係,發黃大米中只有「黃變米」含有黃麴黴毒素,「黃粒米」只要儲存得當,不會產生黃麴黴毒素。因此,大米中雖含有少量「黃粒米」,但只要符合國家相關標準的規定,還是可以安全食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