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強毒性!致癌性!關於黃麴黴毒素,貴州省市場監管局發布安全警示!

2020-12-19 天眼新聞

夏季氣候溼熱,是大部分真菌(俗稱黴菌)適宜的生長繁殖環境,我們經常聽說的黃麴黴毒素(aflatoxin,AF),就是由真菌黃麴黴和寄生麴黴代謝產生的,具有極強的毒性和致癌性。為預防黃麴黴毒素中毒事件的發生,貴州省市場監管局安全警示如下。

 一、糧油食品易被黃麴黴毒素汙染  黃麴黴毒素是一類結構類似的化合物,在紫外光照射下都發生螢光,根據螢光顏色及其結構分別命名為AFB1、AFB2、AFG1等,其中AFB1毒性最強。黃麴黴毒素汙染可發生在多種食品中,其中以玉米、花生和棉籽油受汙染最多見,其次是稻穀、小麥、大麥、豆類等。除糧油食品外,乾果類食品,如胡桃、杏仁、榛子等,動物性食品如乳及乳製品、幹鹹魚等,以及幹辣椒中也有黃麴黴毒素汙染的報導。大規模工業生產的發酵製品,如醬、醬油中發生汙染的較少,家庭自製發酵食品較易發生汙染。  二、黃麴黴毒素可產生急、慢性毒性  人體攝入的黃麴黴毒素在肝臟中積累最多,是其他器官組織的5倍~15倍,在腎、脾、腎上腺中亦可檢出,有極微量存在於血液中。黃麴黴毒素如不連續攝入,一般不會在體內蓄積。一次攝入後,經約1周的時間大部分可經呼吸、尿、糞便等途徑排出體外。  (一)急性毒性。黃麴黴毒素是一種劇毒物質,對動物及人均有極強的毒性,主要是引起肝臟損傷。一次性攝入大量含黃麴黴毒素的食物(如黴變的玉米),會誘發急性中毒,中毒者表現多為發熱、嘔吐、厭食、黃疸、腹水、水腫,甚至死亡。  (二)慢性毒性。人體小劑量長期攝入黃麴黴毒素會產生慢性毒性,主要表現為生長障礙,肝臟出現亞急性和慢性損害,肝功能下降,甚至出現肝硬化。其他症狀表現為體重減輕、生長發育遲緩、食物利用率下降等。此外,黃麴黴毒素還可使鹼性磷酸酶、轉氨酶和異檸檬酸脫氫酶活性升高,肝中脂肪含量升高,肝糖原降低,血漿白蛋白降低,白蛋白與球蛋白(A/G)比值下降等。  (三)致癌性。黃麴黴毒素致癌主要以肝臟作為靶器官,長期持續攝入較低劑量的或短時間較大劑量的黃麴黴毒素,都可誘發肝癌。在動物實驗中,也發現其可誘發其他器官的腫瘤,如胃腫瘤、纖維瘤、腎小管腺瘤、甲狀腺瘤等。  三、從源頭防止黃麴黴毒素的產生  黃麴黴毒素不易溶於水,又極為耐熱,一般的水洗、烹調難以去除。因此,從源頭預防糧油等食品的黴變極為重要。  (一)食品防黴。這是預防食品被黃麴黴毒素汙染的最根本措施。要利用良好的農業生產工藝,從田間開始防黴,在收穫時要及時排除黴變玉米棒,脫粒後的玉米要及時晾曬。要控制糧粒的水分在13%以下,通常玉米在12.5%以下,花生仁在8%以下,並貯存於乾燥低溫的環境中。  (二)去除毒素。去除黃麴黴毒素的方法大致包括:碾軋加工法,主要適用於受汙染的大米;植物油加鹼去毒法,鹼煉是油脂精煉的一種加工方法,黃麴黴毒素在鹼性條件下,其結構中的內酯環被破壞形成香豆素鈉鹽,後者溶於水,故加鹼後再用水洗可去除毒素;氨氣處理法,在18kg氨壓、72℃~82℃狀態下,穀物中的黃麴黴毒素98%~100%會被除去,並且使糧食中的含氮量增加,也不破壞賴氨酸;紫外光照射法,利用黃麴黴毒素在紫外光照射下不穩定的性質,可用紫外光照射去毒(紫外光照射去毒的方法,對液體食品如植物油效果較好,而對固體食品效果不明顯)。   (三)制定食品中黃麴黴毒素限量標準。限定各種食品中黃麴黴毒素含量也是減少毒素對人體危害的重要措施。《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GB 2761-2017)規定了食品中AFB1和AFM1的限量標準。食品生產加工企業應按照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規定要求,嚴格把控好產品質量,避免問題食品流入消費市場。

來源 貴州省市場監管局

編輯 劉思博

編審 田旻佳 李劼

相關焦點

  • 專家稱牛肉一般不會被致癌性黃麴黴毒素M1汙染
    牛奶安全再起波瀾。前幾天,國家質檢總局公布了對200種液體乳產品質量的抽查結果,抽查發現蒙牛、長富純牛奶兩種產品黃麴黴毒素M1項目不符合標準的規定。黃麴黴毒素M1為已知的致癌物,具有很強的致癌性。  黃麴黴毒素究竟是什麼?又是怎麼跑到奶牛裡的?杭州市場上有沒有問題牛奶?昨天記者進行了一番探訪。
  • 黃麴黴毒素檢測方法以及危害
    黃麴黴毒素B1作為毒性極強的劇毒物質,不應在食品中超標,一但超標食用油被消費者購買並且使用的話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危害。黃麴黴檢測儀可現場快速檢測黃麴黴毒素B1,採用了智能化的操作平臺,先進的光源驅動及檢測技術,具有便捷的操作方式,優異的檢測精度,實現了結果可靠與高效測量的完美統一。
  • 黃麴黴毒素危害大,想要遠離黃麴黴毒素,還需注意這些因素
    這些地方是高溫高溼環境,是黃麴黴毒素汙染的重災區,我們自然很容易聯想到黃麴黴毒素很可能是肝癌頻發的原因。當然我們也會對黃麴黴毒素產生很多疑問,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我們關心的關於黃麴黴毒素的那些問題。什麼是黃麴黴毒素?
  • 獨家解讀黃麴黴毒素有何危害
    黃麴黴毒素的基本結構為二呋喃環和香豆素,B1是二氫呋喃氧雜萘鄰酮的衍生物,含有一個雙呋喃環和一個氧雜萘鄰酮(香豆素),前者為基本毒性結構,後者與致癌性有關。B1的毒性(其毒性比氰化鉀毒性高)及致癌性極強且耐熱(B1的分解溫度為268℃左右,一般烹調加工破壞很少),在天然汙染的食品中以B1最為多見。
  • 什麼樣的花生米,會產生黃麴黴毒素
    花生容易感染黃麴黴,黃麴黴產生的黃麴黴毒素是極強的致癌物,黃麴黴毒素非常耐熱,可達270攝氏度高溫,一般加熱處理不能使其分解,因此發黴的花生一定不能吃。發黴的花生往往已受到黃麴黴毒素的汙染。黃麴黴毒素是黃麴黴和寄生麴黴的代謝產物,具有很強的毒性和致癌性。
  • 花生油中強致癌物黃麴黴毒素超標,澄邁4個加工點負責人獲刑
    近日,澄邁縣檢察院履行法律監督職能,立案追訴了四起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案件:因生產的花生油存在黃麴黴毒素B1(屬「強致癌物」)項目超出限量標準,澄邁縣檢察院對四個花生油加工點,分別對應的生產、銷售負責人童某傳等四人進行了立案起訴,涉案四人分別被判處有期徒刑八個月,緩刑一年,並處罰金4000
  • 「每一」2批次嬰幼兒奶米乳檢出黃麴黴毒素B超標
    新京報訊(記者 郭鐵)12月27日晚,市場監管總局公布10批次不合格食品,標稱每一(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委託生產的2批次「每一」牌嬰幼兒奶米乳,因致癌物黃麴黴毒素B超標而「上榜」。而在今年9月,該公司委託加工的2批次「姥姥的稻田」嬰幼兒輔食,也因黃麴黴毒素B超標被廣東省市場監管局通報召回。
  • 廈門特產中華老字號「白鷺」魚皮花生黃麴黴毒素B1超標
    2020年3月13日,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關於2020年食品安全監督抽檢信息的公告(2020年第13期)。標稱廈門白鷺食品工業有限公司生產,北京嘉和信茂國際貿易有限公司經營的魚皮花生,黃麴黴毒素B1不符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檢驗結果為33.6μg/kg。
  • 黃麴黴毒素超標再引關注:毒素汙染重災區與癌症高發密切相關
    日前,黃麴黴毒素超標事件再度引起人們的關注。韓國食品藥品安全處近日發表消息稱,韓國食品生產加工企業WOONONG食品生產銷售的Rice Peanut(食品類別:花生製品)產品中檢出總黃麴黴毒素超標,命令其停止銷售並召回相關產品。
  • 農產品及食品中黃麴黴毒素汙染識別與預防
    自然條件下,受汙染的植物源性食品中以黃麴黴毒素B1最為多見,它是二氫呋喃氧雜萘鄰酮的衍生物,含有一個雙呋喃環和一個氧雜萘鄰酮(香豆素),前者為基本毒性結構,後者可能與致癌性有關。黃麴黴毒素B1在動物體內代謝轉化為黃麴黴毒素M1,進而汙染牛奶、奶粉及乳製品等動物源性食品。
  • 大米發黃不一定是被黃麴黴毒素汙染
    就常見的白色大米而言,如果出現發黃現象,那麼這種大米是否一定被黃麴黴毒素汙染了呢?變黃的米粒有兩種,一種叫「黃粒米」,一種叫「黃變米」,人們往往將其混為一談。大米一般會在兩種情況下發黃:一種情況是稻穀收割後因陰雨未能及時乾燥,溼稻穀堆在一起被漚黃,或儲藏中通風或溫度不當,稻穀發熱,從而導致稻穀發黃,這種變黃的稻穀碾出來的大米呈黃色,被稱為「黃粒米」。
  • 黃麴黴毒素危害極大 正確認識方能有效避免
    大眾網·海報新聞 記者 焱培 通訊員 劉鑫傑 煙臺報導  黃麴黴毒素的危害有多大?近幾年,這成為了公眾尤為關心的食品安全問題之一。為了讓公眾正確認識黃麴黴毒素的危害,並在日常生活中有效避免,煙臺市食品藥品檢驗檢測中心技術人員介紹了黃麴黴毒素的相關知識。  什麼是黃麴黴毒素?
  • 黑龍江一居民家庭聚餐七人死亡 警惕黃麴黴毒素危害
    經醫院化驗檢測,初步判斷為黃麴黴素中毒。截至目前,共有七名患者經救治無效死亡,兩人仍在搶救中。這一事件引發了人們的強烈關注,到底什麼是黃麴黴毒素?它對人體的健康危害有多大?我們有辦法預防或減少其危害嗎?
  • 奶粉裡的黃麴黴毒素 到底從何而來?
    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風險較高的11批次中,山西古城乳業集團有限公司的3批次樣品檢出黃麴黴毒素M1超標。但奶粉裡的黃麴黴毒素,到底從何而來呢?  黃麴黴毒素從何而來?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何計國表示,黃麴黴毒素作為一種黴菌毒素,是糧食在未能及時曬乾及儲藏不當時產生黴菌的代謝產物,廣泛存在。
  • 藏在廚房中的致癌物:黃麴黴素!
    經過大量的分析實驗,發現該女士家日常用的砧板、筷子上都有黃麴黴素的存在!那麼,你對致癌因子——黃麴黴毒素了解多少?黃麴黴毒素B1對人體多個組織和器官尤其是肝臟組織有極強的破壞作用,嚴重時可導致肝癌甚至死亡,具有致癌性、致畸性、致突變性,是目前所知致癌性最強的化學物質,被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列為Ⅰ類致癌物。黃麴黴素的毒性是砒霜的68倍、氰化鉀的10倍,1毫克黃麴黴素就能誘發癌症,20毫克則會導致人死亡。
  • 花生醬不安全?色選機、黃麴黴毒素檢測儀來把關
    近日,某花生醬裡黃麴黴毒素B1超標,不符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規定。目前,問題產品已被相關市場監管部門依法予以查處。相比而言,花生醬在國內外市場消費潛力大。毫無疑問,國內花生醬消費市場大,為企業帶來了機遇,但是不管是花生醬加工企業,還是網絡銷售平臺要格外重視產品的質量安全。否則定會受到相應的處罰,同時還對企業的形象、信譽等造成影響,得不償失。像上文提到的某平臺售賣花生醬裡黃麴黴毒素B1超標,已被相關市場監管部門依法予以查處。
  • 抽檢頻繁,如何防範黃麴黴毒素汙染中藥材?
    【天地網訊】  近日,國家食藥監總局發布了《關於9批次中藥飲片不合格的通告》。通告稱,經重慶市食品藥品檢驗檢測研究院檢驗,標誌為北京同仁堂(亳州)飲片有限責任公司等9家企業生產的9批次中藥飲片不合格,不合格項目為黃麴黴毒素。
  • 大事記|雞西「酸湯子」唯一倖存者去世,到底是什麼毒性這麼強?
    根據黑龍江省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的最新信息,初步定性為由椰毒假單胞菌汙染產生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否定了此前酸湯子致使多人中毒的疑似物質黃麴黴素。 米酵菌酸是個啥,為什麼這麼毒?
  • 食物中的劇毒物——黃麴黴毒素
    相信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常有接觸到發黴的大米、花生粒、玉米、堅果等等,一般情況下,我們都會將黴變的食物挑揀岀,但也有一些節儉的老人家會搓洗後食用,殊不知,這可能與公認的最強化學致癌物——黃麴黴毒素擦肩而過!